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京城水韵

京城水韵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京城水韵




京城水韵


作者简介

王本道,男,汉族,1947年8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在辽南瓦房店插队知青。返城后,曾在师专任教,大部分时间供职于党政机关。曾任营口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盘锦市政府秘书长,盘锦市委常委秘书长,著有散文集《芳草青青》、《心灵的憩园》、《感悟苍茫》、《云水情怀》。中国作协会员,辽宁省作协副主席,盘锦市作协主席,盘锦市文联名誉主席。现居盘锦市。

作品评价

随着散文集《感悟苍茫》的出版,越来越多的读者对王本道熟悉起来,尤其是其被评论家誉为“本色散文”的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关注。7月6日,40多名作家和评论家聚集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研讨王本道的散文创作。与会者对王本道近年来的散文创作给予了肯定,对其健朗、敦厚、平易、亲切的散文创作风格给予了赞誉。

与会者认为,王本道近年来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自己散文创作的“ 本色”风格。他的散文,一方面具有很浓厚的普通人的意识和情怀。虽然作者身居官场,但其作品平易、生动、流畅,几乎感觉不到“官气”和“官腔”的存在;无论作者抒情叙事,还是追古思人,其作品都贴近普通读者的生活和心灵,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浅表直露的煽情。另一方面,他的散文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清醒批判中,透视着作者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独到感悟。在其作品中,深沉、厚重中有清新、亲切,理性的拷问和思索中有情感的真挚流露,以及娓娓道来的迂徐和舒畅,让读者在那潇洒风趣的行文,去领略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受到评论家们赞誉的同时,王本道近年来的作品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其作品连续两年登上中国散文排行榜,并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原文


时下中国诸多城市的面孔,似乎愈加显得模糊而朦胧,且逐步走向趋同划一,但是追根溯源,其本质还是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个性的。就说北京城吧,从30多年前第一次光顾至今,我一直认为它俨然是一部厚重的大书,以其雍容的气度,包容着诸多历史和政治的承传反复。政治革命、民众运动、红色风暴……千百年间,一幕幕活剧波澜起伏,从未停歇。记忆的底片中,北京永远是鼎沸的、躁动的、红色的。

然而去年夏日与文友们在京城什刹海的一次泛舟,却改变了以往我对北京的印象。

那是中伏里的一天,北京的文友忽然打来电话,告诉我京城最近辟出一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邀我同去消夏。

听罢电话,我心中好生纳闷。北京七月正是最热的季节,唯恐避之不及,怎谈得上纳凉消夏呢?但是情之拳拳,却之不恭,于是利用一个双休日匆匆赶到北京。

什刹海的游船比起江南水面上的游船要宽敞得多。船头多是龙凤的动物选型,船舷上涂抹着花花绿绿的彩漆,船尾是一个差不多一人高的船桨。进入船舱,看到舱中间的方桌上早已摆满了水果、瓜子和一杯杯泛着鹅黄的新鲜绿茶。大家坐定后,那船便开始荡漾起来。随着船身的起伏,我抬头向前望去,呵,那船头坐着一位怀抱琵琶的姑娘。她身着一套滚边半袖的红色唐装,微风吹拂着齐颈的短发,显现出她整个面部清秀俊美的轮廓。她那纤细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一拨,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便在什刹海湖面荡漾开来。没有任何电声音响,也没有任何人工装饰的舞台,但是有习习的凉风充当媒体,有泱泱湖面和无边的暮色作为背景,有浪花碰撞船舷的潺潺的水声伴奏,那声声乐曲更显示出其感染人的魅力。一曲终了,没有掌声,也没有赞叹,似乎大家都觉得那掌声和溢美之词显得多余,抑或是担心那掌声会破坏了周围静谧的氛围,每个人都在静静地凝神谛听着。橹声咿呀,琴音阵阵,清风徐来,尽管霁月未开,但那曲中之月已将一片清辉柔光洒入了人们的心田!

接着,又是一曲《太湖美》飘洒起来。想那坐在船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琴女定是一位江南女子,那优美的动作,委婉的琴音,柔情似水,脉脉含羞。朦胧之中的我,似乎置身于西湖、同里、秦淮河的水域里扬波,一股股清凌凌的水气把我的思维浸染得漫漶淋漓了。

我走出船舱,想领略一下舱外的景致。此时,夜幕已经完全降临,青沉沉的夜空,星光稀缀,湖面之上,灯影、船影交辉,桨声、水声和弦,什刹海的水面上如同无数条金蛇狂舞,闪烁着粼粼波光,煞是一个偌大的天然舞台。时而有游船在身边掠过,船上,有的琴音笙歌不绝于耳,也有的只是一对情侣在船舱之中或是依偎在船头喁喁细语。北部和东部岸边,满是酒楼、茶馆、店铺、商肆,街面上行人如织,霓虹灯闪烁其间,飞檐耸立的钟楼、鼓楼更增加了一层古朴浓重的色彩,远远望去似天上的街市。东南一带那众多的故旧王府,林立的梵宇以及岸边匝地垂柳,水面上婉约的碧波,都隐进了茫茫暮色之中。

据说什刹海之前、后两海,虽然相距咫尺,仅隔几条街巷,但风格韵味全然迥异。后海多野趣、古庙,且人迹罕至,更显其水木清华的秀美湖光,只是乘船游后海要颇费周折,于是我们的游船行至前、后海之间的银锭桥,便返程登岸了。夜幕之中,那琵琶姑娘站在船头,久久地向我们招手告别。

离船之后,文友们个个觉得游兴未尽,于是便在毗邻前海的荷花市场徜徉。正值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夕,按传统习俗,正是荷花市场热闹的巅峰。街市两旁,高柳浓密,清风徐来,沿街摆设的茶棚、瓜棚、河鲜棚、冷食棚摩肩接踵,各种临时搭建的小吃摊应有尽有,其中最应时的小吃当属八宝莲子粥与荷叶粥,粥中不单有时鲜莲子,还有鲜菱角、鲜鸡头米等,全部是什刹海里的特产。徜徉在市场之中,听着耳边传来的阵阵纯正的京腔吆喝以及不远处湖面的婉约琴声,我深深地为彻底摆脱了衣食之忧的同胞们庆幸与祝福,正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从京城回到我蛰居的小城后,心情颇不静。一直以来,我所占有的资料都是说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十二分之一,排在世界城市的百名之后。此前也曾读过一本书,考证几百年前的北京如何布满河流、湖泊、泉溪、湿地,曾经是 “行尽荷池又稻田,碧花红穗散秋烟。一群鹅鸭三篙水,酷似江南雨后天”的景象。那书的名字竟是《水乡北京》。凭着以往多年形成的对北京的成见,我想,即便北京有过“水乡”的历史,它所具有的属性也只是水的荡涤、水的席卷吧。然而在什刹海泛舟之后,我感悟到,如果称北京为“水乡”的话,那么,北京还有水的另外一种属性,即水的温婉与水的缠绵。这,或许是历史和先祖留给北京的另一笔财富!

阅读练习:


1.京城水韵美,美在哪里?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两个场景,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归纳。

答:在什刹海的船上谛听琴女弹奏琵琶的情景;到毗邻前海的荷花市场徜徉。

2.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酷暑七月应文友之邀在京城什刹海泛舟的一次经历,通过这次泛舟,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通过审视北京的历史、文化,透过其厚重、雍容的底蕴,触摸到了历史和先祖留下的另一笔财富,即水的温婉缠绵的属性。

3.文章最后一段说“凭着以往多年形成的对北京的成见”,作者的“成见”是什么?在文中有一句话对此作了恰当的注释,请你找出这一句话写在下面。

答:我一直以为它俨然是一部厚重的大书,以其雍容的气度,包容着诸多历史和政治的承传反复。

4.揣摩语言,阅读下面句子,联系文意,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这,或许是历史和先祖留给北京的另一笔财富。”(句中“另一笔财富”指的是什么?)

答:(1)水的温婉与水的缠绵。

(2)“据说什刹海之前、后两海,虽然相距咫尺,仅隔几条街巷,但风格韵味全然迥异。”(此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2)过渡(承上启下)

5.作者为了突出“京城水韵”这一主题,很多地方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两例并说说其作用。

答:示例:(1)开篇将北京与中国的诸多城市对比,突出北京是一部厚重的、气度雍容的大书;(2)记忆中北京七月的炎热与什刹海环境的清凉对比,突出什刹海的水韵;(3)荡舟“海上”谛听《春江花月夜》与〈太湖美〉的乐曲与置身于西湖、同里、秦淮河的水域感受联系起来,有力地突出了京城水韵的人文情趣;(4)前后两“海”风格全然迥异的对比,突出什刹海的风韵情致;(5)从有关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的资料追述历史,联系古今,对比比照,从而消除对北京的成见,引发荡舟什刹海的感悟,提示文章主题。

相关分词: 京城 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