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锦州皮影戏

锦州皮影戏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锦州皮影戏


锦州皮影戏最早可追溯到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四代传人。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皮影戏由关内传入,外地皮影艺人在锦传艺收徒,以此为业,凡农闲、庆丰、许愿、求雨、庙会、节日均有影事活动。”



历史追溯


明末清初,锦州古城西关关帝庙戏楼是皮影活动的集散地,许多外地流动的皮影艺人在此唱影传艺,培养了一批锦州皮影艺人。新中国成立后,锦州市在古城北门口成立了“曲艺团皮影队”,推动了锦州皮影戏的繁荣发展。一些农村皮影艺人纷纷入城,先后在北门口、南门外、三角地、站前、东大营等地组班唱影,十分兴盛,据史料记载,当时能搭班唱影的民间艺人有百余名。 1975年,赵忠义、马凤兰、王福芝、黄桂兰等民间艺人为弘扬古老的民间皮影艺术,自筹资金,组建了锦州皮影艺术团。

影人制作方法


锦州皮影戏的影人是用驴皮雕刻而成,再把涂了颜色镂雕玲珑的影人映照在影窗上,随着歌唱和音乐的伴奏来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所以被人们称为“驴皮影”。皮影在造型上借鉴剪纸、木刻、版画等艺术形式,刀法细腻精湛,色彩活泼典雅,各行当脸谱分明,表情生动,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特色与较高的美学价值。

行当划分


锦州皮影戏的行当划分接近于京剧,分生、小、大、净、丑。生有文生武生。小就是旦角,有中间旦、闺门旦、文旦、武旦、彩旦、刀马旦、老旦、青衣等。大就是大花脸。净分红净、黑净、多指小花脸。丑细分为文丑、武丑等。在表演程式上讲究唱、念、做、打。在演出分工上,分为拿、贴、打、拉、唱五种。锦州皮影戏的唱腔别具一格,吸取了唐山影和东北影的艺术精华,自成一体、高亢嘹亮、字正腔圆、大方自然、清丽脱俗。演员在表演时,用大嗓酣畅淋漓地唱,颇具辽西人的豪爽个性。由于几代皮影艺人的传承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唱腔艺术体系。据了解,皮影戏唱腔包括硬辙、七字句、十字句、三赶七、五字锦、搭拉句子,以及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杂调等等。

为使皮影戏显得更加神奇奥妙,锦州皮影戏将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运用于表演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锦州皮影艺术团演出的《小猫钓鱼》、《鹤与龟》、《刘胡兰》、《梁士英炸地堡》等剧目,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对他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主要影卷作品


锦州皮影戏的主要影卷作品包括古代作品影卷、悲欢离合影卷、儿童影卷等7大类。可是近年来,锦州皮影戏艺术受到巨大冲击,出现了皮影入箱,鼓乐入库,后继乏人的濒危局面。为保护好这项传统艺术,2006年该团被锦州市古塔区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锦州皮影艺术团经常深入社区、部队、学校义务演出,扩大了观众群,与此同时,他们编排新剧目,增添音响设备,吸收青年皮影爱好者加入皮影队,实行传帮带,并在锦州市建立了皮影活动站。据记者了解,锦州市还将积极为锦州皮影艺术团提供演出平台,成立锦州皮影学会,吸收更多的皮影爱好者参与传承皮影艺术。(王臻青 宁旭 文/图 转自:《辽宁日报》)

锦州的黑山皮影戏


锦州市黑山县地处辽西走廊咽喉,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周边乃至关内外的好多民间艺人都在此卖艺谋生,与此同时,许多民间艺术在这里融合,黑山皮影戏就是在吸收河北乐亭皮影技艺的基础上,与当地的皮影唱腔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属于中国北方影戏的一支,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黑山县姜屯镇王甸子村和胡家镇小荒村。 黑山皮影戏共有三支五代传人。第三代传人马生山现年88岁,他13岁开始学艺,专攻小生,学习演出的剧目众多,还精通皮影戏乐器伴奏。他传授徒弟有两代,共12人。早期黑山皮影戏班有5个,演员大约有40人。上世纪70年代,黑山皮影戏团的演出足迹遍及城乡,最远到过黑龙江漠河、吉林德惠等地演出。当时,看皮影戏是颇受城乡百姓欢迎的文化娱乐方式。

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精致考究。黑山皮影戏的道具主要有:影人、影幕、影卷、影箱及伴奏乐器。影人的制作一般是先将兽皮(多为驴皮)加工成半透明状薄皮,再刻制上彩,其雕绘工艺繁复、造型生动。影幕也叫“影窗”,早期的影幕高3尺、宽5尺,后来发展为高4尺、宽6尺。以白纸做幕,早期用油灯照明,后来改为白布做幕,电灯照明。影卷其实就是剧本,黑山皮影戏现存影卷有几十部,剧目主要有《五锋会》、《水牛阵》、《二度梅》、《西游记》、《封神榜》、《杨家将》等。影箱就是装影人、影幕、影卷和乐器的箱子。黑山皮影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四弦、锣鼓、唢呐等。为了适应皮影戏的表演形式,黑山皮影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黑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其中一根叫“主杆”,其他两根叫“手杆”。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皮影戏的角色分为:生、小、大、髯、丑。生就是小生;小就是旦角;大就是板胡须;髯就是三绺胡须;丑就是丑角。黑山皮影戏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以东北方言为基础,为板腔体。演唱格律有“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等。这些唱词均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它的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板、散板、快板和凄凉调、悲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黑山皮影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民族、审美取向,是祖国民间文化的瑰宝。黑山皮影戏已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推荐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第五代黑山皮影戏传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皮影戏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即将面临失传境地。因此,锦州市积极扶持皮影戏班恢复演出,组织演员进入乡镇、学校以及文化广场演出。同时,对皮影戏老艺人给予生活补贴,对传承人的传承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吸收年青一代皮影戏爱好者学习皮影技艺。锦州市还针对黑山皮影戏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今年在去年挖掘整理、归档立卷的基础上,开始录制皮影戏音像专辑,建立资源库与皮影戏网站;明年将举办成果展,召开学术研讨会;2010年,将成立黑山皮影戏专业剧团,开拓演出市场;2011年,将定期举办皮影戏学习班,培养大批专业皮影戏演员,将黑山皮影戏传承下去,使其在中国皮影戏大家族中绽放迷人的光彩。

相关分词: 锦州 皮影戏 皮影 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