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金慧芳

金慧芳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金慧芳


金慧芳,中国常用人名,比较著名的有讲师金慧芳和针织技术和管理专家金慧芳。



讲师金慧芳


金慧芳,讲师,江西蓝天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先后荣获“先进教工”“江西省优秀教务处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发表论文多篇。

针织技术和管理专家金慧芳


个人简历

1934年7月18日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52年10月-1954年8月 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棉纺专修科学习。

1954年8月-1957年6月 北京市人民针织厂试制室技术员、副主任。

1957年6月-1958年1月 纺织工业部干校学习德文。

1958年1月-1959年10月 赴民主德国学习。

1959年10月-1960年1月 北京纺织工业局总工程师室工程师。

1960年1月-1962年6月 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针织组工程师。

1962年6月-1966年5月 北京纺织工业局针织复制处工程师。

1966年5月-1971年5月 北京袜厂劳动。

1971年5月-1975年4月 北京纺织工业局计划处工程师。

1975年4月-1993年3月 北京针织总厂(先后改为北京市针织工业公司、北京市针织开发服务公司、北京市针织集团公司)副经理、副总工程师。

1993年3月-1997年1月 北京市第一针织厂内科英针织技术公司经理。

1995年 退休。

生平介绍

金慧芳,女,1934年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后移居上海。1952年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棉纺专修科。由于自小生活在半殖民地的上海,亲眼见到列强欺侮祖国的情景,金慧芳立志要努力建设国家,报效祖国。又由于她父亲是上海一家银行的普通职员,子女多,生活比较拮据,大的几个孩子读完职业中学就工作了,她很珍惜自己能读大学的机会,刻苦学习,并且追求政治思想上的进步,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人民针织厂工作。当时北京针织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人民针织厂是1952年刚刚建立的,急需技术人才。金慧芳虽然学的不是针织专业,但她服从组织安排,踏踏实实地在车间里实习劳动,用心钻研针织、染整、缝纫等生产技术,熟悉工艺流程,掌握生产与管理技能。在工厂成立试制室后,担任试制室技术员、副主任,负责技术管理、试制新产品与技术革新等工作。1957年6月,金慧芳被选送到纺织工业部德文学习班学习德文半年后,于1958年1月被派到民主德国学习针织厂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能力都获得了很大提高。1959 年10月回国后,到北京纺织局总工程师室工作。1960年1月调到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针织组,承担研究尼龙弹力丝基本工艺以及经编机送经比例等课题。

1978年北京市搞行业归口,针织工业公司所辖工厂从7个扩大为24个,吸收进来一批管理水平差、技术力量弱、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的企业。金慧芳与有关同志一起抓这些企业的整顿和技术改造,制定了一整套行业生产技术管理办法,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创出了一批深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及国优、部优、市优产品,使北京针织行业得到了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金慧芳1989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91年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起任北京针织行业协会副理事长,1991年起任北京纺织工程学会针织分会副理事长。1993年回到北京第一针织厂,1995年退休。第一针织厂在市、局和厂领导的支持下,组织了针织行业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体、自负盈亏的小型针织技术公司——北京科英针织技术公司,金慧芳任经理,1997年因病离职。

主要论著

金慧芳,薛鹿安,刘一丰.浅谈北京针织行业的复苏与振兴.北京纺织,1990(5)

主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针织行业的技术装备差,生产工艺落后,基础管理薄弱。人民针织厂仅有汤姆金(台车)、台麦鲁、司姆司(棉毛车)等设备,只能生产普通品种;漂染工艺采用手摸、舌舔等不科学的方法;裁剪用大剪刀,手工劳动强度高且无法保证质量。1954年进厂时正遇到厂里出现了三万打产品质量事故,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为支持北京针织厂的建厂,从上海请来一批有经验的技师,再加上1954年前后从大中专学校分配来的包括金慧芳在内的学生也逐渐成长,生产技术管理逐步提高,使北京针织厂生产的厚绒衫裤达到了厚、平、匀、整的较高质量水平;但品种、数量、质量、管理、效益等多方面还不如上海等针织工业发达地区。

金慧芳1961年到北京纺织工业局针织复制处搞针织技术管理工作,按国家颁布的(工业七十条)要求,在北京纺织工业局制定的“精兵、精品”指导思想下,把质量品种摆在第一位。在制定赶超先进水平的规划中,扎扎实实地抓针织、袜子行业的基础管理。分专业制定质量技术标准、产品质量评比办法,并组织实物评比;与企业一起制定提高质量的措施,加强对工艺、设备、操作等方面的管理,使企业的基础管理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一步。1975年,金慧芳到北京市针织工业公司工作,主管生产计划、技术改造、行业规划、经营管理等业务,始终把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花色品种作为主线来抓。她和公司其他领导一起对企业进行整顿,通过与先进地区对比找出差距,制定了赶超创优规划,在规划中分专业对计划、技术、设备、新产品试制等各个系统进行整顿,制定了一套考核衡量办法,对企业逐个检查验收,对公司内部各系统的管理也开展评比。通过整顿,取得了一定成绩。区县小厂的漏验率从30%-40%降到了规定指标。1978年到1980年,针织衫裤和袜子的出口量分别增长了59.6%和37%,就连原来没有产品出口的手套也有2.43%的产品出口,化纤坯布增加了221%,利润增长了55.8%。1980年利用外贸贷款搞技术改造,引进的细针距罗纹机,能编制毛巾布、天鹅绒、丝盖棉的单双面大圆机,先进的经编机和相应配套的染整设备,充分体现了它们的先进水平。经过全系统技术人员、职工的不懈努力,涤纶百褶裙、涤纶经编外衣面料、涤棉交织毛巾衫裤、32支精梳深色汗衫及薄弹力锦纶丝素袜等五个产品先后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五枚国家银质奖,还创出28个部优产品、22个市优产品。

技术成就


1971-1975年,金慧芳在北京纺织工业局计划处搞行业规划。经过这个时期的工作,她深知技术改造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975年调到北京针织总厂(后改为北京针织工业公司)任副经理后,特别注重抓企业技术改造。1978年北京工业搞行业归口时,她着重抓了从区县合并过来的小厂的调整和改造,使第六针织厂、运动衣厂等从单一的成衣厂改造成为织、染、缝全能针织厂,从而提高了全行业的出口,增加了品种,增强了行业的实力。1980年,为引进国外先进设备,金慧芳带队赴日本考察,深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了她以技术改造改变针织工业面貌的决心。在考察日本厚木尼龙株式会社时,她与同时外访的北京纺织工业局局长一起接受了该社赠送的一套连裤袜设备。将该设备放在新兴袜厂,1981年9月投产后,成为全国第一家大规模生产高弹袜和连裤袜的厂家,也为各省市连裤袜和高弹袜上马,在技术、设备、管理、环境等诸方面提供了借鉴。

1980年,北京纺织工业局利用外资贷款引进先进设备。金慧芳与北京市针织工业公司领导果断决策,为北京第一针织厂引进了细针距弹力罗纹机、单双面大圆机等共50台,为第二针织厂引进能编织毛巾布和天鹅绒产品的单面大圆机20台,为第三针织厂引进各类经编机37台以及配套的染整设备15台。各厂依靠这些先进设备开发出了一批棉弹力衫、针织毛巾衫裤、丝盖棉、乔其纱、天鹅绒、百褶裙、针织弹力呢等新产品,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公司利润在1981年达到4900多万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在1984年、1985年纺织工业部举办的全国新产品展览会上,北京第一针织厂的棉弹力印花衫、北京第二针织厂的针织毛巾裙等新产品成为展会的抢手货。1983年又把第十三针织厂改造为色织针织厂,填补了北京针织行业色织T恤衫的空白,使该厂1989年人均创利税达到全国针织厂的前列。金慧芳担任领导工作20余年。她好学不倦,钻研技术,钻研管理,深入实际,勇于开拓。她十分重视国内外针织工业的信息和动态,掌握和了解国内外的科技新进展;她对工作满腔热情,鼓舞周围同事奋发向前;她一心为公,胸怀大局,把北京针织工业的兴衰作为头等大事;她勤勤恳恳、公而忘私的美德,受到广大职工赞誉。她家住在北京海淀区,距离工作地点较远;而针织公司的每次分房,她都让给别人。同样住在海淀区的高级技术人员公司分房都给予照顾,使他们能够上下班方便;唯独她自己却每天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在路上颠簸近四个小时。

相关分词: 金慧芳 金慧 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