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解读周作人

解读周作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解读周作人




图书信息


作 者:刘绪源 著

出 版 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788486

出版时间:2008-06-01

版 次:1

页 数:256

装 帧:平装

开 本:32开

内容简介


《解读周作人》是第一部以周作人散文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弥补了知堂散文艺术和文体研究上的不足。作者提出了许多大胆、新颖而又令人信服的观点,让人一步步进入知堂艺术世界的深处。他给予知堂抄书之作比前期散文更高的评价,通过实际的考察证明,那些看起来黑压压一片的文抄体其实也是曲尽其妙。作者视野开阔,艺术感觉敏锐纤细,书中对周作人与鲁迅文章风格的异同,周作人与同时代散文家林语堂、梁实秋、丰子恺的区别,周作人的学生俞平伯、废名的散文特色,以及周作人散文的师承等,都有深入独到的剖析。作者颇得李缝吾印象式批评的真髓,很少使用专业用语,以随笔式文体表述研究心得,既是严谨的学术,又是可读的美文,在学术专著的文体上也是另树一帜。

作者简介


刘绪源,作家、批评家、中国现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者。曾任《文汇月刊》编辑、《文汇读书周服》副主编等,现为《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除本书外,还著有《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文心雕虎》《文学中的爱情问题》等专著,书话集《隐秘的快乐》《冬夜小札》《楿畔杂记》《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长篇随笔集《逃出〔怪圈〕》《人生的滋味》《体面的人生》《你和你的表苹果》《苦茶与红烛》等。近年致力于中国文章风格演变的研究。

目录


代序 真赏尚存 斯文未坠

第一章 苦雨斋与同时代的散文家——兼说“涩味”与“简单味”

第二章 蓬头垢面的“过客”与心绪郁结的“绅士”——关于人生与艺术的选择

第三章 作为文体探险家的周作人(上)——“牛山体”诗与知堂杂著

第四章 作为文体探险家的周作人(下)——知堂小品与知堂书话

第五章 结构、技巧与人的魅力——对一个艺术难题的探讨

第六章 “言志派”的渊源与流向——周作人、俞平伯、废名合论

附录

知堂的回忆文

梦一般的记忆

乐感文化、俗世情怀与希腊精神

《中国的思想问题》及其他

后记

新版后记

前言


近些年来小品散文读物的流行,大概是适应了“文革”以后、特别是市场经济冲激之下渴求抚慰的人心的需要。我能够理解,可是有时也觉得这种需要似乎日益走上轻软纤小之路,未必是文学发展的健康状况。常常看见书摊上,周作人散文与梁实秋、林语堂等等的散文并列,我总是若有所感。也常常看见报刊上有把周作人与梁实秋、林语堂等列齐观的言论,还直接接触过这样的读者,他说是爱读周作人,细谈起来,他其实是以欣赏梁实秋、林语堂的同样趣味来欣赏周作人。我从这些,深感一味追求闲适、轻松、飘逸、清雅之误事,周作人的真味并不在此。半年以前,我写过一篇《误读知堂》的小文(载《文汇读书周报》1994年6月18日),有云:“相当一些读者的心目中,周作人成了纯然闲适、轻松、飘逸、清雅的形象,以此而受到欢迎,这也许是适应了‘文革’以后渴求抚慰的人心的需要,实在却是误读。”周作人的真味是什么呢?“他对自己文章的评价,是着重拈出一个‘苦’字,是以苦味为自己的真味,他感谢能欣赏他的真味的人。他也承认自己的文章有‘闲适’的一面,但仅仅是‘貌似’,仅仅是‘近于’,他担心这一面‘误人’,怕读者一味跟着闲适下去。”这个意思,1986年我在《周作人概观》里就详论过,现在重申,是由于实际掌握了两个误读周作人的例子,虽然误得很荒唐,但推其致误之由,却正是一味追求闲适、轻松、飘逸、清雅之故,应了一句老话,“雅的俗得紧”。那篇小文中并未提出梁实秋、林语堂来作比较,我心里是想到这个问题的。我并不是把梁实秋、林语堂等等都看作“雅的俗得紧”,我承认他们都是散文名家,但是不能与周作人等列齐观,因为他们都没有达到周作人的简素苦涩的境界。我大致有这样的想法,但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所以没有明确提出来。

最近读了刘绪源先生的《解读周作人》一书,给我很大教益。我只看到有些读者把周作人与梁实秋、林语堂等列齐观,《解读》则一上来就指出另外一种更其尖锐的情况,即许多读者只能欣赏梁实秋、林语堂等等,而不能欣赏周作人,“他们会很快地接受梁实秋的精致的俏皮,接受林语堂的生辣放肆的幽默,接受丰子恺的天真闲雅,接受徐志摩的浓艳奔放与冰心女士的纤■委婉,甚至接受叶圣陶的工整与何其芳的诡谲,却独独难以很快地接受周作人”。《解读》这样尖锐地提出问题以后,就反复比较了梁、林、丰等人与周作人的同异,见出文艺研究的真功夫,使我这样一个略知其意而未尝下过功夫者佩服无已。

《解读》指出,林语堂散文纵横捭阖,任意而谈,亦庄亦谐,而又文采熠熠。他先前也写过“浮躁凌厉”的文章,后来一变而提倡幽默与闲适,从此对过去仿佛了无牵挂,不像鲁迅和周作人那样,在文章中永远看得出他们那沉重的过去。林语堂的闲适是真闲适,他的名文《言志篇》就是一个无牵无挂,很满意于自己境遇的绅士先生悠悠然的内心袒露,没有一丝对周遭人生的不满不平之气,没有一点苦涩的滋味。他的文章缺乏更深沉的情感和意识,所以不十分耐读,尤其经不住将他大量的文章放到一起来读。

《解读》指出,梁实秋散文艺术的成就,在林语堂之上,他下笔雍容大度,颇有周作人式的“谈话风”。但是,看他的小品文集,相当规范齐整,给人以小心拘谨之感,不似周作人每一集的驳杂随意,潇洒大气。梁实秋的幽默太显眼,又用得如此普遍,读得多了,反倒显出了一种单一。他的幽默的最成功之处,是善于嘲弄(包括自嘲)人生的各种细小的窘相穷酸相,但对总的社会人生却是比较满意的,没有周作人那样内在而广大的压抑与幽愤。梁实秋偏于巧,而没有周作人式的拙;其滋味是酸而略甜,可口宜人,不是周作人那样一味的苦涩。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苦雨斋与同时代的散文家——兼说“涩味”与“简单味”

周作人也是一个文体探险家,他也追求文章的冲淡简朴的外形。尽管他不写小说(早年的偶一为之,一直被他自认为是失败的记录),他所喜欢的是舒缓自然的长句,这正与李译福楼拜的文体节奏相反,但们内在的相通之处却是不难发见的。那就是:不求华美,自创新格,归绚烂于平淡,含丰饶于简朴。因为平淡简朴到了极点,变成了稚拙,于是就易于为没有经验的初读者所不屑。

类似的现象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也可找到。同是写农村题材的作家,读者可以一下子就接受柳青的充满理智的激情与精致细腻的心理刻画,也可以接受周立波的诙谐打趣外加淡淡的白描,即使明知他们的有些作品被过去年代的观念紧紧地笼罩着,至少也会马上承认他们是有水平的作家。但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提示或阅读准备的情况下,第一次遭遇孙犁的作品,恐怕情形就不这么乐观。笔者曾有意识地了解过几位孙犁小说的爱好者,他们最初对孙犁的作品都是排斥的,那第一个感觉是“土”,“单调”,“看不出好在哪儿”,甚至有说“读上去蛮滑稽的”。但渐渐地,他们从貌似简陋的文句中品出了诗意,感觉到了深藏的人情味和作家内心的真挚,进而读出了这与众不同的文体的非凡的节奏。如果去掉孙犁小说中那些优美的写景与抒情的段落,那么,孙犁的叙事方式与另一世纪另一国度的福楼拜,是确有一些相像之处的。

相关分词: 解读 周作人 周作 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