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是省部共建的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服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集工、管、农、文、理、经、教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中文名:江苏科技大学

外文名: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校训: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

创办时间:1933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江苏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王自力

所属地区:中国 江苏省镇江市

主要院系:14个学院

硕士点:56个

博士点:5个

学生人数:24400人(2010)

教师人数:1070人(2010)



学校简介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学校为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江苏省计算机学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东、西、南、张家港(含苏州理工学院)4个校区,其中苏州理工学院是江苏科技大学与张家港市政府共同打造的股份制大学。学校总占地2500余亩,现有北京研究院,上海研究院,浙江研究院以及驻上海办事处,固定资产总值10亿元以上,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938亿元, 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近13000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5万册,电子图书53万多种,并建立了多校区联网的图书管理系统。

办学历史源自上世纪30年代,其前身是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1951)。历经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1952)、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1970,为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1970年奉命迁至镇江)、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1~1978)、镇江船舶学院(1978~1993)、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3~2003),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学校,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我校。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1999年学校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蚕业服务,形成了船舶、国防、蚕业三大特色,形成了本、硕、博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大学。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重视。朱德、王震、费孝通、李岚清、回良玉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1988年张爱萍同志为我校图书馆题写馆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名。2003年学校70周年校庆时,李岚清同志题词:“希望你们深化改革,开拓进取,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奋斗”。丁衡高、王荣生、朱开轩、胡彦林、李源潮等国防科工委、 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教育部、海军及江苏省领导同志先后多次来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140名,有教授141名,副教授307名,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8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省优秀学科带头人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项目资助2名,“省333工程”培养人选14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名,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9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名,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4个。2000年以来,获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名,江苏省劳动模范1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1名。

院系介绍


学校现设有15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含方向),学校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博士二级学科授权点6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2个,硕士二级学科授权点48个,10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物流工程专业硕士、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特色建设专业;拥有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畜牧学)、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9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先后获多项省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 学校不断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20多项,年奖助学总金额近1600万元。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近三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47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20项;获得科研经费2.8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7000余篇。

2011年学校召开的“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校领导主题报告中,学校将实施“卓越计划”列为振兴本科教育,努力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宏伟目标的一项核心举措。学校将以获批省、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为契机,坚持走学、产、研密切合作之路,全力构建高效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努力造就更多更好的既受行业特色和民族产业精神影响和熏陶,又具有本校人才培养规格优势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创新性、多样化、高素质人才。

专业设置

层次 所属院系 专 业 名 称 学制 种类


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程力学 4 理工


科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设计与制造)、车辆工程 4 理工

本 科 电子信息学院 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 理工


科 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学、经济学、经济学(金融分析与风险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营销方向)、工业工程、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贸易方向)、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中澳合作办学) 4 文理


科 能源与动力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4  工


科 数理学院 应用物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4 文理

本 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工程 (腐蚀与防护防腐)、冶金工程、电子封装技术 
4 
理工

本 科 外国语学院 英 语 4 文史

本 科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法合作办学) 4 理工

本 科 公共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4 文史

本 科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4 理工

本 科 土木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 4 理工

本 科 苏州理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工程管理(物业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 土木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船舶与海洋工程 旅游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焊接工程与技术
经济学(国际金融与贸易)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社会体育 4 理工

本 科 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 4  教育学

学校荣誉


近80载的辉煌岁月使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为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江苏省计算机学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连续1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校训释义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为学校校训。

“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其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学”要求学生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志于学是一个学习志向问题,当代大学生要以国富民强为己任,立志为国家的科技振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个人的自立自强而读书。专于学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在科学知识面前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专心致志、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学,切戒浮躁与虚伪。厚于学是一个学业成就问题,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应用知识与技能,实现厚积厚载,以深厚的功底与实力进入社会、服务社会。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 《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

“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有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索治世之道;“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积极入世、致力社会民生的实践精神和智慧。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近8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江苏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做人上以诚实、朴实、踏实、务实著称,在业务上以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实践型见长,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基本体现。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特别强调学生要德才兼备,要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要业务能力和人格品质兼备,要笃学和明德兼备,这是学校坚持的人才培养标准,也是学校之所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的基础理念。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把育人中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统一于服务社会,统一于服务民生,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又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 王建华

党委副书记、校长 : 王自力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张庆奎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葛世伦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景旭文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夏纪林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姚寿广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郭锡杰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许俊华

副校长 : 王加友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戴跃伟党委书记王建华

王建华,男,1960年8月生,汉族,教授,工学博士。籍贯:河北昌黎。现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美国IEEE学会会员,IEEE南京分部CIS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人才与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重点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撰写论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包括国防科技报告)100余篇,获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人选。

校长 王自力,男,1964年9月生,江苏阜宁人,汉族。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教授,现任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镇江船舶学院船舶工程本科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9月至1993年3月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任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系副主任,2001年3月至2003年5月先后任船舶与土木工程系主任、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2003年5月任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副院长,2005年3月任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2009年8月任现职至今。

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目前担任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船舶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船舶工艺力学学组组长,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中国钢结构协会海洋钢结构分会副理事长等。

党委常委 副校长 葛世伦

葛世伦,男,1963年10月生,浙江天台人,汉族,管理学博士,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镇江市劳动模范。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华东工程学院自动化本科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至1987年4月在华东工学院军事系统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2月至2003年3月在南京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6月至2002年2月任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管理工程系副主任,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任管理工程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06年5月至2007年3月,任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助理。2007年3月任现职至今。

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模型,制造业信息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省部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舟”CAPP/PDM/ERP管理软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了以“影子工厂”为核心特色的相对完备经管实验教学体系;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4部,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一类优秀课程1项,省二类精品课程1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及企业委托项目多项。现为省“十一五”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敏捷造船集成管理研究团队带头人,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省现场统计研究会常务理事,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

副校长 王加友

王加友,男,1963年8月生,江苏建湖县人,汉族,日本留学归国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原国防科工委百名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8年6月参加工作,现为江苏省政协委员,民革镇江市副主任委员。2009年8月起任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重庆大学焊接本科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9月至1988年4月在重庆大学焊接专业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5月至2000年3月在日本(国立)群马大学生产工学专业读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4月至2000年8月任日本群马大学外国人研究员;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受聘为日本(文部科学省)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1993年3月至1997年4月任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焊接与材料系副主任,2003年10月至2009年8月任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焊接工艺与装备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及大型企业委托研究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0余篇),申请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级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省级教学三等奖2项。目前担任江苏省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焊接学会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热加工工艺》和《船海工程》杂志编委。

机构设置


江苏科技大学机构设置表

校标介绍


设计说明:(1)标志图形是一组扬帆起航的船,是对大学由船院发展而来的历史的概括,也体现了学校百舸争流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2)图形又恰似两个奔跑跃动的人,代表了学校生机勃勃、求新竞争的学术气氛。

(3)标志取色科技蓝,有如深邃的思想和蔚蓝的理想。

(4)标志富于动感、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能够代表大学的形象,对学校的凝心聚力,对外提升品牌形象将是有力的支持。

(5)内外圆直径比符合黄金分割率(0.618:1)

科大学报


校园刊物主要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外船舶科技》、《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本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江苏科技大学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性期刊,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缆》2004年版。依托于学校的学科设置,在保持船舶行业特色的前提下,学报论文包括了船舶、机械、动力、电子、计算机、焊接、新材料、经济管理以及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创办,季刊。主要栏目:邓小平理论研究、形势与政策、改革论坛、哲学法学史学、文学与艺术、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企业管理、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情报出版等。读者对象:从事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高等院校的师生等。

江苏科技大学

《中外船舶科技》

《中外船舶科技》,1984年创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船舶行业各领域的新进展、新趋势、新技术、新工艺等,介绍国内外造船领域前沿的一些研究热点和关键性技术,以及一些重要科技项目的研究状况和实施情况;面向国内外船舶行业的研究所、公司、工厂、大专院校和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广大师生和相关人士。

《蚕业科学》

《蚕业科学》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蚕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蚕丝学专业唯一的学术性期刊。1963年创刊时,郭沫若先生亲自为本刊题写刊名。40年来,《蚕业科学》一直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受到蚕丝业专家与读者的厚爱。 20世纪90年代即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引文数据库》(CSTA)、 《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中外重要检索刊物及光盘数据库的入选期刊。 《蚕业科学》2次获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三等奖,1995年获江苏省优秀期刊三等奖,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中国蚕业》

《中国蚕业》是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刊物,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业副产物综合利用、野蚕业及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其内容丰富翔实,融科学性、实用性、技术性、指导性于-体。 辟有综述、研究简报、技术应用、知识广角、改革探索、蚕丝文化、园区建设、科技博览、环球蚕业等栏目。

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学金20多项,年奖学总金额1300余万元。

科技成果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近三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47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20项;获得科研经费2.8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7000余篇。

办学成果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在近八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江科大人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展望未来,江苏科技大学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水平提升,力争早日建成一所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大学。

招生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2400余人,普通本科生220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300余名国防生在读。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4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船舶工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分词: 江苏 科技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