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姜宝林

姜宝林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姜宝林


1 相声演员

姜宝林,汉语人名,当代主要是指天津相声演员姜宝林和杭州画院院长姜宝林。

1938年出生于天津。

曾先后师承好几位师父,姜先生自幼随陈子贞先生学艺(“德”字辈艺人,后跟张寿臣拜为盟兄弟,降为“寿”字辈,系陈涌泉先生之父),未正式拜师;后随李洁尘先生(“立”“宝”字辈,李伯祥先生之父)学艺,未正式拜师;1988年,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对媒体宣布,姜宝林是自己徒弟,故姜宝林先生列入相声族谱“宝”字辈。1960年调入吉林广播说唱团任相声队长、团长等职。1963年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文工团,现为该团正师级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文职少将军衔,天津市养老院的名誉院长。

姜宝林技艺精湛,多才多艺,说、学、逗、唱无一不精。从1985年开始,与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合作以来深受好评。他不仅以表演的对口相声见长,而且单口相声也为观众乐道,曾独自演出过两个多小时的单口相声欣赏会,录制过24集电视片《姜宝林单口相声100则》,并创作了《穆三伙》、《婆媳对话》等百余段深受欢迎的单口相声,并曾将一些传统对口相声,如《报菜名》、《卖布头》等改为单口演出,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几年来,姜宝林先生撰写出版了一百万字的《姜宝林相声选》一、二辑和《幽默笑话选》等著作。由于贡献突出,成绩斐然,姜宝林先生入选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曲艺家大辞典》、《中华曲艺人才库》以及《中国名人大辞典》等多部辞书。

2006年在津喜收青年相声爱好者邵城、窦铁丰为徒。

扩展阅读:

1

http://www.yyyyy8.com/info_detail.asp?id=2013

2

http://www.hanmo.cn/ReadNews.asp?NewsID=527

3

姜宝林简介及作品 http://artist.artxun.com/15348-jiangbaolin/

开放分类:
艺术家人物名人个人相声演员

2.杭州画院院长


2 杭州画院院长


^人物简介


山东平度人,1942年出生于蓬莱。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师从顾坤伯、陆俨少、陆维剑。1979年考入中央美院山水研究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杭州画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姜宝林工作室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山水、擅花卉大写,原创白描现代山水。

曾在北京、台北、香港、高雄、波恩、巴黎、汉城、佛尔蒙特(美国)、杭州、济南、烟台、青岛等地举办个展。荣获1992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奖 “大公政府奖”;荣获1999年 美国佛尔蒙特国际艺术创作中心富瑞曼基金会艺术创作一等奖;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牌奖;任第十届全国美术展中国画评委。

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海勤政殿、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博物馆、江苏美术馆、汉城亚洲美术馆、香港博物馆等单位和个人收藏。

^早年经历


1942年,姜宝林出生于山东蓬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小体弱多病的他惟一的爱好就是画画。“我们家世代务农,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文化,更别提画画了。直到我们这一辈开始,我的二哥姜宝兴从小爱好画画,我也是受到他的影响,在他的亲手培养下,才走上了画画这条道路。”在小学的时候,姜宝林每天背着一块石板到学校上课,爱画画的他当时就在石板上面写写画画。后来上了初中,遇到了美术老师彭健,才真正开始走上了中国画的道路。“当我第一次看到彭健老师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山水的时候,感到无比的新奇和极大的震撼。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画中国画。”姜宝林这样描述他第一次接触中国画时的感受。

初中毕业以后,由于当时家里的生活很紧张,为了节省生活费和养家糊口,父母准备叫姜宝林去考中专。可是二哥姜宝兴立志要培养姜宝林走美术这条道路,就把他接到了青岛。由于功课很好,姜宝林考上了当时青岛有名的中学——青岛九中。当时,姜宝林在白天上课后,晚上就跟在文化宫工作的哥哥一起参加职工画室的美术活动,学习素描、色彩等西画的基础。后来,经哥哥介绍,姜宝林认识了当时青岛两位有名的国画老师,青岛一中的赫保真和青岛二中的陈寿荣,并拜他们为师。

姜宝林每个星期去老师家里一次,专门学习中国画,学速写、山水、书法、花卉。“所以在高中时期,我就打下比较好的西画和国画的基础,这对我后来艺术道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姜宝林如此评价那个阶段的学习。由于在高中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2年姜宝林高中毕业后就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当时全国的美术学院只有浙江美术学院招山水班,于是我就报考了浙江美院,结果还算不错,我一考就考上了。”姜宝林一句话就轻描淡写地把自己上大学的情形给概括了,可这中间的努力和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要知道,当时浙江美院山水班在全国只招5个人,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个人履历


姜宝林 2001年作 《秋韵》

1942 出生于山东蓬莱,祖籍平度。

1956 考入平度一中读初中,受彭健老师启蒙,立志学山水。

1959 考入青岛九中读高中,课余习中国画和西画。

1962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课。1967 浙美毕业分配至浙江奉化,一直工作至1979年。

1970 与凌韵华结婚。

1972 创作《春意满深谷》丈二山水。浙江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再版百余万份。天津博物馆收藏。

1977 创造《雄鹰》入选“建军50周年全国美展”。

1979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为李可染研究生。

1980 创作《梨花春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1 研究生毕业,毕业创作《秋艳》、 《秋兴》留校收藏。

1983 浙江山水画研究会成立,任主持工作的副会长,陆俨少任会长。

1984 参与张仃为首的壁画组,为西直门地铁绘制《大江东去图》和《燕山长城图》两幅巨型壁画。

1985 《迎春花》杂志专题介绍,薛永年撰文《艺精于变变而愈上》。

1986 创作《山阴道上》组画4幅。

1987 “姜宝林画展”于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开幕。

1988 白描山水《进山》入选第一届北京国际水墨画展获优秀作品奖。

1989 白描山水《大山》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大陆水墨画家姜宝林个展”在台湾高雄开幕,并出版《姜宝林水墨画集》。

1990 新疆采风写生50天。

1991 “全国中青年山水画邀请展”在江苏美术馆开幕,参展白描山水5幅,收藏1幅。

9月赴德国讲学,办画展,出席《姜宝林签名画册》发行式。

1992 白描山水《贺兰山一截》获“92’蒙特卡洛第26届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奖。

1993 水墨山水《空山》入选“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并任浙江评委。

1994 水墨花卉《春风春花》入选第8届全国美展。11月份赴香港举办“姜宝林个展”并出画册。

1995 出席深圳画院举办“城市山水研究会”,采风归来创作4幅作品,其中《大亚湾核电站》被收藏。

1996 井冈山采风创作积墨花卉《莺歌燕舞》,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7 白描山水《寒月》,参加“香港回归?中国艺术大展”并入选《中国艺术大展全集?中国画卷》。

1998 当选浙江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1999 “姜宝林笔墨展”在杭州、北京、济南、烟台等地展览,展品96件。

2000 “姜宝林笔墨展”在青岛展览。

2001 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大哉?秋岳》。

2002 全国政协举办浙江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十人进京展,展品5幅。

2003 应邀参加“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开放的时代画展”研讨会,展出3幅作品,并入选画册。

2004 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巨幅山水《井冈山五指山峰》及花卉大写《常青》,“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画展”展出并出版画集,作品被收藏。中国国家画院开设“姜宝林艺术工作室”。杭州新浙派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当选副院长。

2005 《姜宝林花卉大写》画集出版。受聘杭州画院院长。受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入选“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展品:水墨现代山水《佛尔蒙特8号》并出画集。

2006 为国务院创作丈二巨幅花卉大写《秋硕》。

2007 西双版纳采风,创作大型花卉大写版纳系列15幅。4月赴日本访问、展览、交流。任“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评委。

2008 开始去景德镇画瓷。

^艺术风格


“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语言,一直是中国画民族性核心特征。笔墨功夫越深厚、掌握的笔墨技法越多。在艺术的探索和创造中,拥有的手段就越高明,办法就越多。在把握中国画主题精神——笔墨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加以审视,将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因素筛选出来,使其既有古老观念的内蕴,又具有现代生命的实质,是中国画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姜宝林如此说道。

传统和现代一直伴随着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传统和现代是中国画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问题。而将中国画的古老形态转换成现代形态,是姜宝林几十年来一直所追求的艺术探索。姜宝林认为,任何时代的画家,都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现代感;任何时代的作品也必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因此,传统的笔墨要与时俱进,要有现代意识,是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定理。而现代意识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界定,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是它必然紧密地伴随着那个时代,甚至跨越那个时代。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传统功底,又有着新的审美观念、情趣的画家,姜宝林几十年来一直不断求新求变。在山水、花卉创作上不断翻新章法、意境,甚至把山水形象图案化、几何化,但始终不放弃笔墨。因此他的“积墨山水”,结构单纯、点画率直、墨色滋润、境界深秀,省略了叙述性细节、突出整体意象,但仍保留着浑厚华滋的笔墨。

姜宝林说:传统的中国画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灿烂的未来。现代中国画不只属于‘懂得’笔墨的国内同行,而且应以其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强烈和新颖的形式,为更多具有现代思维和现代审美理想的人所拥有。而作为一个画家,应该责无旁贷地在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化,力求使中国画向现代型转轨,使古老的中国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具有更广泛的世界意义。

谈到传统和创新,就不能不提姜宝林的白描现代山水。姜宝林的“白描现代山水”改变了古代山水画的结构和意境,强化了线条的作用,注重装饰美和重复美,赋予了作品更鲜明的抽象性,显得既有现代感,又有中国特点,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新的山水画风格。

姜宝林说,滋生和影响自己白描现代山水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影响我的就是传统水墨山水中以线造形的优秀部分。”用线造型是中国画一个最基本的特征,许多传统的水墨山水画很多都是以线为主要形态。姜宝林在此基础上,对它们做了个性化处理,将其中的皴法、渲染等进行最大限度的省略,把线突出出来,从而创造了白描现代山水这样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此外,姜宝林的白描现代山水也吸收了民间艺术的优秀成分和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表现手法。“我的老家是山东,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对我的白描现代山水有着很深刻的影响。木版年画的特点,第一是表现平面的,第二是以线造型,第三是用线讲究单纯中求变化,讲究大块面的对比。这些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姜宝林说,民间艺术那种原始的情趣,以及直观、朴素、亲切的造型语言;那种线条的节奏韵律、形式感、装饰美、节奏美对自己的白描现代山水有很深的影响。

除了在传统当中吸收营养之外,姜宝林还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表现手法上得到了启示。姜宝林说:“我用传统的眼光审视西方现代派,并从中筛选出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因子。反过来,我又用现代的审美眼光来筛选传统,把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艺术因子吸收过来。”姜宝林将两者融合,并进行改造利用,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白描现代山水,使其既有古老观念的内蕴,又具现代生命的实质。

艺术来源于生活,姜宝林的白描现代山水也不例外。1979年的冬天,姜宝林到宁夏写生。宁夏冬天的贺兰山,阳光非常强烈,天空也非常蓝,阳光照射到山石上面,使得山石看上去感觉都是用线条组成的,所呈现的线全是山的轮廓和山石的纹理结构,这些结构非常有节奏,带有很强的抽象美。在这一自然景观的启发下,姜宝林在画面中把山石的结构和纹理夸张和强化起来,这也是形成他白描现代山水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姜宝林曾经说过,自己60岁以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60岁以后才是在艺术上真正腾飞的时期。如今,姜宝林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在艺术成就上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姜宝林在白描现代山水和花卉创作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不久的将来,他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画风技法


姜宝林的笔下,首先令观者瞩目的是,他所谓的“白描”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山水画。第一种几乎完全是由那些层层叠叠的三角形的山坡所构成,揭示了山是水的一种延伸。那些山坡画成了满目皆是的平行线,宛如一个迷宫,而优雅的赭石和花青的挥洒使画面平添了一层暖意。倘若那些平行的线条不具有震颤的意味而使山石仿佛生气盎然的话,那么画出的东西就可能显得有点儿死寂和刻板。当我们契合于这些绘画时,我们就开始聆听到了内中的音乐,并为震颤与缄默、动态与静态之间的奥妙互动所吸引。

如果说这些恬静的、准几何形的山水画扩展了白描的意蕴,那么,对姜宝林作于九十年代中期的一组水墨画我们又该说些什么呢?这组画交织和穿插着短而又具有力度的水墨线条,使纸上聚汇了如此强劲的气势,以至于要溢出画面的空间。姜宝林告诉我们,除了亲炙于潘天寿、陆俨少等的正统训练之外,他还着迷于三位擅长于表现性笔触的大师:梵高、李可染和石鲁--这确实是一种奇妙的组合!或许在这儿,透过他对穿越于空间的线条的无尽之动的感受,我们也见出了像马克托比(MardTobey)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lollck)那样的效果。但是,姜宝林的这些强有力的构图不啻是对这些艺术家的风格的模拟,而是他与他们的遇会已如此彻底地内化了,以至于他们变成了他自己的创造心灵中的有机部分。

在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画作之间回旋是饶有意味的:一种是冷峻而又超然、安详而又恬静,仅有些微的震颤;另一种则是趋动的、不安分的,甚至激情澎湃。它们是否表现了姜宝林个性中的两个方面。

不过,这不是问题的所在。艺术讲述着自己的语言,它的语汇就是形体、线条、色彩、运动、节奏、均衡、力度……正如苏珊朗格(SuzanneLanger)所说的那样,艺术就是将情感转化为形式。当我们凝视着姜宝林的绘画,并且对其中的静与动、恬然与激情等的对比作出回应时,我们就将他的形式重又转化为我们的情感了;由此,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认识着他。这种体验既令人兴奋又使人深感满足。

姜宝林对这类山水样式,特别敏感,情有独钟。每每见之,总激动不已。这种山水画中的白描形式完全可以继承、发扬或强化夸张。要发挥书法墨线的视觉势能,强化中国画最根本的基础——线。辅以一波三折,平、重、圆、留、变的用笔法则。这样的笔情墨趣正是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再借以现代构成、广泛汲取营养或许能产生一种新的与古代白描不同而具有现代意识的山水样式——白描现代山水。

木版年画直观、天真、质朴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了姜宝林。姜宝林曾花费很长时间研究它,姜宝林特别喜欢那些仅是黑白版尚未套色的半成品,它更是令人激动。它构图饱满,对比强烈,平面构成,整体感强,极富装饰性,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与此同出一辙的,如剪纸、刺绣、木刻插图、画像石、木雕、壁画等都给了我极大的启迪。姜宝林曾在浙东奉化文化馆工作十年,面对基层的农民、渔民,姜宝林在组织他们并辅导农民画的过程中,自己也受到熏陶,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为我的现代白描山水的形成不啻是一块营养宝地。

姜宝林在高中时就经过素描和水彩的训练,并刻过一张木刻。考入浙江美院以后,图书条件大为改观,接触西方画册的机会就更多了。自90年代以来,我有较多机会应邀赴欧美港台等地举办画展和艺术交流,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泡在美术馆里,虽然不懂外语,读不懂文学,可艺术没有国界,视觉语言是相通的。仅就构图、色彩、构成、艺术处理等我也能一知半解。读得多了,自然也能提高审美能力。

1990年,姜宝林创作过一幅白描现代山水《贺兰山一截》,姜宝林以颤动的用笔和大小不等边三角形的平面构成,勾写出贺兰山的一截山峰。单纯的墨色变化及十分生动的节奏韵律仿佛一张无形的网 ,既单纯又有张力。1991年11月在巴黎C、T、庐的个展上,受到法国艺术界的一致好评。由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教授(让?布热)的推荐,应邀参加了92''——蒙特卡洛26届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在11个大奖项中荣获大奖——大公政府奖。这幅纸本水墨白描是与来自世界各国艺术家硬质材料的油画、雕塑、版画、装置等一起评选脱颖而出的。对此,姜宝林充满自信,姜宝林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坚信不移。

姜宝林的白描现代山水不仅来自传统文人画、民间美术及外来营养,也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贺兰山及西部山石主要以岩石构成,很少有草木。在大西北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几乎看不到“墨块”,进入眼帘的尽是“墨线”。这些墨线是山石结构的纹理。大自然的山石结构千变万化。其纹理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经过长时间深入的观察,不等边三角形的平面分割就成为我美学上的追求法则。从而完成了由写生到符号的转化。

第二种符号是表现江南山峦,是由披麻皴转换来的符号。在中国山水画里,披麻皴是表现江南山水平淡天真形态的恰当符号,当披麻皴被刻成木版画的时候它原来提夫争道,若即若离的生动线条,经过梳理和刻印而平面化、条理化甚至于平行重复。这时的披麻皴已不同于水墨山水里的披麻皴而显得具有形式美和重复美、稚拙美、装饰美。吸收了木刻版画的这种美感再复原到纸本水墨。这时的披麻皴既不同于水墨山水里的生动状态,也不同于木刻版画里的刻板状态,而是兼而有之,衍生出一种新型的既有笔墨情趣又有形式感的秩序美和装饰美,因而也就更具现代感。我不断转换构图而创作多幅的《寂》系列,就是由上述这种理念创作的。

^社会评论


姜宝林的《 层林叠峰图》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

姜宝林的积墨山水形成晚于白描山水。不以笔胜而以墨胜,面貌亦十分强烈。如果说他的白描山水抽离并发展了陆俨少作品中的云水图像,那么他的积墨山水则是提取了李可染的积墨法并大有发挥。

著名艺评家、清华大学美院特聘博导王鲁湘:

姜宝林的大写意花鸟画则更多地借鉴了黄宾虹的山水技法而注意积墨,尤其擅长以宿墨来积墨。迄今为止,这是我所见到的大获成功的惟一例子。黄宾虹用来期许山水画的理想“浑厚华滋”,姜宝林对花卉画居然臻至,使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气和功力。

著名艺评家鲁虹:

姜宝林的“白描山水”强化线条的作用,注重装饰美、重复美,富于疏密变化和视觉冲击力,显得既有现代感,又有中国特点。

牛津大学教授苏立文(英):

如果说这些恬静的、准几何的山水画扩展了白描的意蕴,那么,对姜宝林作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组水墨我们又该说些什么呢?这组画交织和穿插着短促而又具有力度的水墨线条,使纸上聚汇了如此强劲的气势,以至于要溢出画面的空间。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

我看宝林的花卉,一是整,二是纯,三是胆,四是有山水境 界,其创意不逊于山水。著名艺评家、清华大学美。

隆德大学教授拉尔斯伯格伦德(瑞典):

这些构成既具现代的性质又含有古老的观念,是中国绘画史上弥足珍贵的一种样本。事实上,姜宝林成功地发展了书法墨线的视觉势能,强化了中国画的最根本的基础,这是一种理应全球瞩目的伟大艺术成就。

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顾问、前馆长、艺评家李庆成(韩):

姜宝林是处在综合传统中国画与现代画,东方美术与西方美术的重要历史位置上的画家。他的真正有意义的艺术创作生涯现在是个开始。虽然对其艺术成就以定论现在尚属过早,但对姜宝林绘画创作的整体加以研究领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相信中国的白描山水对韩国现代美术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史耐德(德):

姜宝林的构图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一种平衡,因为他在这里达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一方面他尽可能地保持单元构图的一致性,以求把欣赏者引到画面之外;另一方面,他又尽可能地突出每一个单元构图的表现力,以求不失笔墨的传统并显示出绘画的功力。

纽约大学教授劳丽亚当斯(美):

显然,姜宝林的画包含视看、体验和描绘自然中的形式的诸多新的方式。语词与图像相互关联,既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传统,同时又是一派令人耳目一新、充满力度的面貌。

姜宝林的白描山水探索已近四十年了。由写实到抽象,由单色黑白到敷彩填色,逐渐成熟走向世界。从87年在台北首办个展,继而在高雄、波恩、巴黎、香港、玛尔默、汉城、美国佛尔蒙特、北京、济南、烟台、青岛等地举办个展,获两次国际奖,被国内外美术馆和个人收藏及出版多种画册;并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瑞典隆德大学拉什?伯格隆德博士,德国明斯特大学赫伯特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苏立文教授,韩国前现代美术馆馆长著名美评家李庆成,美国纽约大学劳丽、亚当斯教授,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冯远、薛永年、郎绍君、刘曦林、王鲁湘、傅京生、鲁虹等都撰文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并纳入由文化部立项的国家重点科目《中国现代美术史》。

^姜宝林其人其事


4月5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等联合主办的姜宝林先生中国画艺术大展将亮相中国美术馆。展览将展出姜宝林“走进千年香榧林”系列新作和近五十年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共186幅。

他曾在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两大美院分别接受李可染、陆俨少、陆维钊等大师的亲授,他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教学指导教授、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杭州画院院长等职,年近七旬的他现在仍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在为艺术教育孜孜不倦。他就是被称为“其艺南北兼宗”的著名国画家姜宝林先生。

对艺术

执拗劲儿

赢得成功

1962年,姜宝林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在潘天寿院长指导下,随顾坤伯、陆俨少攻山水,随陆维钊攻书法,同时兼习人物、花卉。随后又于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在李可染的亲授下学习两年。在与大师习画期间,姜宝林潜心探索、研究传统中国画,极好地掌握了中国画的各种传统技法,并深得精髓。但他并没有止步于传统技法,“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始终在他心中萦绕。“我学李可染先生的艺术创作规律,但是在形式语言上我按照自己的路子走。”从那时起,姜宝林就开始在传统型的意笔山水、泼墨山水以及大写花卉基础之上探索“白描现代山水”。他有意识地将传统文人画的笔情墨趣与现代绘画的形式语言融会贯通;将传统水墨画的精神意蕴以及文化内涵,与现代绘画的视觉表现力有机交相融合。

然而这种“新山水画”的出现在当时还是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面对批评,姜宝林并没有退缩和放弃,而是认真对待这些“声音”,将它们作为参考或者前进路上的意见,“我做事情很执著或者说是固执,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走,我有我自己的主张”,身为山东人的姜宝林始终带着一股执拗劲。最终,“姜氏白描”不仅在国内得到同行的赞赏,更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1992年姜宝林荣获了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公政府奖”,1999年又荣获美国佛尔蒙特国际艺术创作中心富瑞曼基金会艺术创作一等奖。事实证明,“白描现代山水”的路子走通了。“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笔墨越传统越好,形式越新越好,现代感越强越好”,这就是姜宝林对自己艺术追求的总结。

对创作

46年后

终圆“香榧”梦

“走进千年香榧林”系列新作是本次画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姜宝林先生在古稀之年重新踏访46年前下乡时与自己结下深情的香榧林时所作,也是姜宝林先生“拿命来画”的“最为投入的系列作品”。

1963年秋天,大学二年级的姜宝林派驻浙江诸暨枫桥丁家坞村下乡,那里的香榧树深深地吸引了年轻的姜宝林。“此地茂林修竹,榧树连山,美不胜收。这里乡亲朴厚诚实,至今友谊甚笃”,姜宝林这样形容丁家坞。香榧是现存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雌雄分株,雄树直上挺拔,雌树千姿百态,古树树冠巨大,枝繁叶茂,蔚为壮观,记入《尔雅》、《本草》,书圣王羲之有“无榧不醉酒”之佳话。但香榧树好看不好画,虽多见于诗文中,但却未见历代画家有榧树作品存世。虽然姜宝林也深感自己功力不够,但香榧树的古拙奇异,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46年之后,姜宝林又有了圆梦的机会。2009年秋,他应诸暨市之邀,以中国笔墨形式塑造香榧形象,为千年榧林树碑立传。“这一动议,一拍即合”,埋藏在姜宝林心中的创作欲火重又点燃。古稀之年,他重访榧林,三次深入榧林,九个月观察体验,一年精心努力,终得“走进千年香榧林”八个系列作品百余幅,从香榧的幼芽画起,绘至青绿,绘至老树冬雪,可谓依时序为香榧立传。

然而这一年的创作却让年近七旬的姜先生体重瘦了八斤,头发也白了很多。他说:“这一年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很多大幅的作品,我只能坐在地上画,一年中,全家几乎都在围着我转,老伴更是成了我的助手。”如今当“香榧”鲜活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姜宝林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回报,姜宝林一生的最大愿望也终得实现。

对学生

传“神”

不传“表”

2002年,应国家画院的邀请,姜宝林在北京开办了艺术工作室。工作室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班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看到学生们从大老远来到北京求学,看到他们执著的神情,姜宝林说:“我很受感动,就是感觉我有责任把他们教好。”

姜宝林上课的第一句话是“不准学我”,因为他要教的是艺术规律,而不希望学生们一味地模仿。面对学生,他先看他们的作品,看基本功,然后再指定不同的路子给他们。

他的学生黄胜凡感慨地说:“在创作中,先生尊重我们的个性,要求我们不重复老师,不圈定自己,敢于释放自己的天性。先生常说:‘向大上求势、向文上求气、向清上求韵,向奇上求趣’。”每到点评学生习作,大到立意构图,小到一点一画,姜宝林都细致讲解,甚至对钤印的位置、印章的大小也不放过。

姜宝林说,教学生只为把中国画传下去,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尤其在花卉方面,因为现在写意花卉相比山水人物和工笔花卉发展滞后,是个弱项。看到那些有天分的学生,自己会打心眼里感到欣慰。

由于上课经常要从早上一直讲到下午两三点钟,工作室的教学让他身体透支很大,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越来越有限,姜宝林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2009年,在教满四届学生后,他不得不打报告辞职。但至今,学生们像在工作室上课时一样常来常往,拿作品请教这位老师,姜宝林也一如既往毫无保留地为他们答疑解惑。

相关分词: 姜宝林 姜宝 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