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歼-20

歼-20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歼-20


歼-20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研制的中国第四代(欧美标准,俄标准为第五代)双发重型隐形战机。其采用了单座、双发、全动双垂尾、DSI鼓包式进气道、上反鸭翼带尖拱边条的鸭式气动布局。歼-20的机头、机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倾斜,起落架舱门采用锯齿边设计,机身深墨绿色涂装,远观近似于黑色。200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何为荣将军曾预期歼-20将在2017到2019年间投入使用。该机于2010年10月14日完成组装,2010年11月4日进行首次滑跑试验。2011年1月11日12时50分,歼20在成都实现首飞,历时18分钟。

中文名:歼-20歼击机

外文名:J-20

所属国家:中国

类型:重型隐形歼击机

分代:第四代(欧美),第五代(俄)

研发单位: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飞时间:2011年1月11日12时50分



基本简介


歼-20是由中国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中国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制造的用于接替歼10、歼11等第三代空中优势/多用途歼击机的未来重型歼击机型号,该机将担负我军未来对空,对海的主权维护。按中国和北约标准,该机为“第四代歼击机/战斗机”(注: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对战机代数划分标准不统一,以歼-20为例,西方国家称之为四代机,俄罗斯则称之为五代机),其目的是适合中国空军2020年以后的作战环境需要。

由于美国已经在2005年将战斗机划代标准由原先的四代划分法改为五代划分法、即与俄罗斯现行标准相似(俄罗斯将可变后掠翼单独划为一代,所以美俄标准仍不相同,但是按照新美标和俄标,F22都是五代战机),加之中国在2009年之后的对外宣传中将“歼10B”定位为新的“第四代歼击机”,所以歼-20在未来的正式报道中亦有很大可能被称为“第五代歼击机”(国军标并未修改,在中国J10和J11家族仍是三代机,F22是四代机,J20自然也属于四代机)。该飞机开始时(可能)使用俄制“AL-31FN”发动机,后在2011年1月6日又改用“涡扇10B”,即WS-10B,也就是国产新一代大推力“太行”发动机的最新改进型,将来预装备“涡扇15”(拥有矢量喷口,是国产第四代航空发动机,届时可实现“不开加力超音速巡航”和“机动性”,以完全实现“4S”指标的全状态加入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役)。

先进设计


融合全球多种优秀战机的精彩设计于一体

从目前已经曝光的照片分析,歼-20作为中国第四代重型战斗机,融合全球多种优秀战机的精彩设计于一体。这些技术包括:

美国F-22的菱形机头和整体式黄金镀膜舱盖(歼-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升力体设计);

美国F-35的DSI进气道改进型(歼-20采用独创的可调式DSI进气道);

中国歼10的鸭翼的改型(中国四代采用了上反鸭翼,与下反主翼等翼面配合,共生涡升效应);

多种三代机(如美国F/A-18)采用的大边条及翼身一体设计的改型;

俄罗斯T-50的全动垂尾(歼20为全动差动垂尾)、三维推力矢量(实为殊途同归);

俄罗斯米格1.44的后机身设计(窄间距双发动机喷口,宽间距外倾双垂尾及腹鳍等——都属于超音速减阻措施)的改型。

机动性

歼-20的基本布局继承于歼10,而歼10就是一种机动性、敏捷性和大仰角能力非常突出的战机。可以预计,歼-20继承了歼-10的高速瞬盘角速度,并进一步放宽了静稳定度,同时采用了独一无二的“鸭翼+边条+前后襟翼+全动尾翼”的综合气动布局来提高飞控能力。

歼-20的鸭翼差动和全动小垂尾同步偏转更是独门绝技。再加上将来具备更大推重比和三维矢量推力控制能力的新型发动机,将获得比歼10更高的灵活性和大仰角能力。

歼-20大舵效的全动垂尾可提供足够的航向操纵力矩,进而提供较大的滚转速率。

而F-22毕竟是1990年试飞的机型,采用的是80年代(实际更早)的气动理念,连全动尾翼都没有,靠的是二维矢量喷管与襟翼的共同作用,仅能有限控制俯仰和转向而已。

T-50也采用全动垂尾和三维矢量推力,但只有“可动边条”(或者可称“一体化鸭翼”)和常规平尾,在大迎角、过失速机动等极限情况下的控制能力低于中国歼-20。

气动设计极其重视超音速性能

美国人仰持强大的发动机和长期领先他人的技术优势,一贯对气动设计不够上心、较为保守,傻大笨粗是美国空军主战战机自二战以来给人的一贯印象。短粗的F-22和为了兼顾垂直起降更为肥硕的F-35就是典型。俄罗斯T-50的机身设计扁平而宽大,这种构型的亚跨音速升阻比较好,但是超音速下会有巨大的阻力。

成飞设计的歼-20机身令人容易想起米格-31、1.44甚至歼-8、苏-15这种追求速度的截击机造型,或者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就是成飞70年代所设计的2.6倍音速的歼9的重生。

它采取了略显激进的、重视超音速性能的设计。这是对发动机暂不如人的一种弥补(有乐观的估计认为,甚至只使用中国现有的“太行”发动机或者其改型,歼-20也能实现超巡),也体现了中国空军一以贯之的追求速度的决心(实际上,歼-10的高速性能就相当突出,具有截击机的特点)。

歼-20采用了独创的“可调DSI进气道”

歼-20独创的“可调DSI进气道”,做出了新的创新,解决了DSI高速性能不佳的难题。歼-20进气口鼓包固定但是进气道侧面有可调挡板,可有效随速度变化改变进气量,从而达到从低到高各个主要速度段的优秀的进气控制能力,令发动机更为澎湃地工作,也将意味着更好的加速性、爬升率和超巡能力。同时可调挡板重量轻于传统的进气口边界层分离板,也不影响隐身性能。

歼20弹仓的创新点

歼20的侧弹仓门,和起落架仓门是衔接的,共用一条锯齿缝,两个仓之间应该是有隔断的,但是表面盖板却是相邻的。这样的设计减少了一条散射缝,对隐身有利。

歼20的自主格斗功能

歼20采用了飞发一体化控制技术,也就是说发动机加入了飞行自动控制系统中。歼20是依靠一系列先进的气动布局来实现机动能力。

歼20在信息化能力上领先F22的,歼20全身布满相控阵天线(主翼、尾翼、机头及机身多侧),具备全息感知能力,在全息感知系统的支持下,依靠飞发一体化控制技术,歼20可实现多机自动组网、任务自动分配和自主格斗功能。这种技术从多机组网,任务加入与分配,到自主格斗,依靠的是系统的信息化能力和战斗战术解决方案。

发动机新颖设计

中国于1984年初开始推重比10:1级发动机预研的技术论证,1988年4月召开了预研选题论证会,1990年正式立项开题。1994年完成了6个总体方案的顶层设计,完成了项目指南和综合论证,1993~1996年开展对俄合作。1995年已基本确定了推重比10发动机总体方案。有些课题,如平均级压比达1.62的三级压气机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2005年4月14日17时38分,在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地面试车台上,中国自行研制的首台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检查性点火试验一次成功,并顺利推到慢车状态,2007年7月,按照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为尽快推进第四代(俄标第五代)战机的研制,正式启动了涡扇15项目研制工作。涡扇15是我国第一个先于飞机立项的发动机项目。按照目前为止还算一切顺利的情况估计,涡扇15/WS-15将于2012年底实现定型,并交付使用。中国和美国的发动机技术差距也必将进一步缩小。

成功首飞


中国歼20隐形战斗机已于2011年1月11日中午12时50分左右在四川成都进行首次升空飞行测试,起飞时发动机未开加力,滑行约900米左右升空,在13时08分成功着地。整个首飞过程是在歼10S战斗教练机陪伴下完成的,历时大约18分钟,取得成功。在歼-20成功完成首飞落地后,试飞现场内外欢呼声一片,机场外的围观群众也接连放起鞭炮。首飞成功后进行了718工程庆功大会,李刚,歼10首飞员雷强、总设计杨伟等人出席。出席庆功大会的解放军代表包括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安东上将。李安东主管装备科技事务,时任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基本参数


以下暂为估算数据:

空重 17吨

空战重量 25吨

最大内燃油 12吨

最大起飞重量 37吨

武器最大装载能力 11吨(内置弹仓可挂6枚中远程空空导弹,2枚近距格斗导弹)

机长 20.30米(不含空速管)

侧弹仓长度 3.30米

主弹仓长度 4.50米

机宽 3.94米

机高 4.45米

主翼展 12.68米

主翼前缘后掠角 49

主翼弦1/4后掠角 39

主翼1/2弦后掠角 25

主翼后缘前掠角 12

主翼弦展比 2.20

主翼面积 约73平方米(不包括主翼前边条)

鸭翼展 7.50米

鸭翼前缘后掠角 49

鸭翼后缘后掠角 12

鸭翼翼根宽度 2.57米

鸭翼翼梢宽度 0.86米

巡航速度 1.83马赫(采用涡扇-15以后)

最大飞行速度 2.5马赫

最大飞行高度 20000米

航程 5500公里(带两个副油箱)

作战半径 2000千米

主要武器 霹雳21组合动力远距空空导弹,霹雳12D(SD-10D)主被动双模式制导中距空空导弹,新型霹雳10近距空空格斗导弹,雷石6精确制导滑翔炸弹,中短程空地导弹,改装为北斗精确制导炸弹的自由落体炸弹等各种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30mm机炮,两具红外曳光箔条干扰弹,四具火箭弹发射器,霹雳8近程空空格斗导弹

飞行员 1人

限制过载 +9G

雷达反射面积 <0.5平方米,优于T50,未来换发修型后可望与F22持平

红外信号强度 目前状态大于F22,小于F35,未来换发修型后可望与F22持平


 

发动机推力 AF31 12.5吨x2【不能实现超巡,实现“高机动”】目前使用WS-10B太行发动机,推力15.5×2如使用WS15则为18吨x2 实现超巡 超机动

气动布局


鸭式布局对于超巡十分有利,对于超机动也同样有利。无尾三角翼有利于实现面积律,这是人们早已熟知的。另一方面,由于隐身的需要,机翼后缘不应该是平直的,机翼后缘都带有前掠可以在相同翼展情况下增加翼面积,降低翼载,并增加翼根长度,改善翼根受力情况,但这使得翼根后缘十分靠后,常规平尾的位置很难安排, F-22 和 T-50 都只得在机翼后缘斜切一角,才能挤进平尾。由于平尾和重心的距离很近,力臂较短,只有用较大的平尾面积才能管用。T-50 的平尾面积缩小,但如果力臂可以拉长的话,本来可以进一步缩小的。但采用鸭式布局的话,鸭翼在机翼前方,不和后延的翼根冲突,比较好解决。歼20的鸭翼相对主翼的位置比歼-10 进一步靠前,增大了力臂,增强了效用,所以较小的鸭翼就可以达到很大的作用。

歼20这样的远距耦合鸭翼的优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为什么在战斗机上只有欧洲“台风”才使用呢?因为鸭翼可以有两个作用:配平和涡升力。远距耦合鸭翼有利于配平,但不利于产生涡升力。配平力矩强有利于加速改变机头指向,涡升力强有利于稳定盘旋,两者各有各的用处,但通过鸭翼的位置很难兼顾两者要求。另一方面就是飞行员的视界,远距耦合鸭翼常常遮挡了飞行员侧下方的视界,十分不利于空战格斗,欧洲“台风”就有这个问题。但歼20的长度很长,鸭翼在飞行员肩膀后的进气口上唇,对空战视界的影响很小,因为鸭翼下的视野早已被机翼挡住了,即使不安装鸭翼,那片视野也同样看不到。

根据测算,歼20的机身长度达到 21.30 米,比 F-22 的 18.92 米和 T-50 的 20.40 米都要长,和米格 1.44 的 21.60 米差不多。歼20的进气口在机身两侧,机体本身较宽大,而机尾喷口是紧密并排的,所以可以肯定歼20的进气道有相当程度的弯曲。加上 DSI 的有限遮挡,发动机正面不暴露在直射雷达之下是可以肯定的。歼20机身为什么那么长现在还不清楚,有几个猜想:

1、 机内武器舱布置的需要

2、 进气道设计需要

3、 翼面积和远距耦合鸭翼的需要

现在还不清楚歼20的机内武器舱的大小和分布,但有了那么长大的机体,机内武器舱的空间应该比较充裕。F-22 也是弯曲进气道,但 F-22 的总长要短很多,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进气道设计水平和发动机长度的关系,也可能是 F-22 采用固定进气道,而歼20采用可调进气道。

歼20采用了 DSI(无附面层隔板超音速进气 ),用三维复杂曲面的凸曲面(鼓包状,用于压缩气流)把进气中的附面层迎面剖开,然后用压力梯度顶到进气口的两角泄放。不过歼20的 DSI 有三个特别的地方,一是不对称,凸曲面的位置偏上,而不像常规 DSI 的对称设计,这可能是照片不清晰造成的错觉;二是进气口侧唇口带有后掠,这是世界上已知 DSI 中绝无仅有的;三是歼20的进气口是可调的,这也是第五代战斗机中唯一采用可调进气口的。

成飞一定是世界上 DSI 经验最丰富的飞机公司了,一口气设计了三架 DSI 战斗机:枭龙04、歼-10B、歼20。相比之下,洛克希德-马丁只有 F-35,研究机不能算。成飞在歼20上采用这样特别的 DSI,是有道理的。

进气口设计需要做 3 件事情

1、 分离附面层,保证干净气流进入进气道

2、 在大迎角下也保证正常进气

3、 在超音速飞行时把进气气流减速到亚音速,并增加压力,也就是所谓的总压恢复

歼20的“ DSI ”恰好在这三个方面都用最小的折衷做到了。DSI 本来就是用来分离附面层的,DSI 的附面层分离效果好,阻力小,总压恢复好,但 DSI 只能对一个有限的速度范围优化,很难做到对很大的速度范围都高度有效。另外,DSI 的凸曲面设计本来就相当复杂,需要考虑三维流场和压力分布。为了隐身,四代的机头是菱形截面,进气口是像 V 形一样向两侧倾斜,在大迎角下流场更加复杂。为了改善大迎角下进气口对空气的“捕捉”效果,进气口像 F-15一样带一点后掠。为了不给 DSI 设计带来太大的困扰,后掠没有 F-15 那么大。但 V 形机头下半部的前机身预压缩能力补足了进气口后掠不足的缺憾。另外,正因为进气口后掠,下唇位置靠后,所以凸曲面位置偏上,和凸曲面剖开造成两撇“胡须”的下一半的位置正好对上。

歼20之前,所有隐身战斗机都采用固定进气口。固定进气口结构简单,没有可动部件,雷达反射特征小。从 F-22 开始,固定进气口几乎成为隐身战斗机的固有特征,F-35、T-50 都是固定进气口。但固定进气口只能对较小的马赫数范围优化,F-16 采用固定进气口之后,尽管推重比 F-104 增加了 40%,但最大速度相当,部分原因就是因为 F-16 的固定进气口是为跨音速格斗而不是最高速度而优化的,而 F-104 的进气口是可以通过半锥可调,所以在更大速度范围内保持最优。在超音速飞行时,进气口的唇口也造成激波,激波的锋面好比气帘,气流通过激波锋面的时候得到减速。可调进气口可以在不同速度下有效地控制激波的形状和位置,使气流达到发动机正面的时候为最优速度、最高压力。不可调进气口只能在设计速度做到这一点,在其他速度下,要么气流速度依然过高,发动机前面几级压缩机非但起不到压缩机的作用,反而变成风车,使气流减速到亚音速;或者速度过低,大大增加压缩机的负担。

F-22 采用加莱特进气口,也称双斜切双压缩面进气口,或者斜切菱形进气口,不同的说法,都是一个意思。这个设计比 DSI 超音速性能好,适应的速度范围更大,但毕竟还是固定进气口,最终逃不过固定进气口的限制。好在 F-22 有两台变态的发动机,超音速巡航没有问题。T-50 的超音速巡航性能现在不清楚,T-50 的进气口和 F-22 有所不同,但原理大致相似。F-35 采用 DSI,只有一台发动机,尽管推力变态,还是力不从心,最高速度只有 M1.6,超巡就免提了。歼20要做到超巡,但中国没有 F-22 这样变态的发动机,只有用可调进气口来帮忙,达到足够的超巡性能。四代的进气口上唇可以下垂,像 F-15 一样,这就是可调进气口。和 F-15 不同的是,F-15 的可调进气口是暴露在外的,而四代的可调进气口是包拢在进气口结构内的。四代这样做当然是出于隐身的考虑,但可能造成进气口唇口较厚、阻力增加的问题。工程设计本来就是得失权衡的过程,只要最终结果得大于失,这就是值得的。不过四代的进气口上唇下垂如何避免和 DSI 的鼓包打架,这还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待更多的细节图片才能解惑。活动上唇和固定外壳之间不可避免的间隙里,如何避免杂物和尘土嵌进去,造成可调上唇动作受阻,这也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四代的进气口可算是 DSI、加莱特和 F-15 那样的可调锲形的结合体,这也给了四代正面大青蛙一样的特征。

有的示意图上,歼20的鸭翼是箭形的,但从正面照片来看,鸭翼是梯形的。按照尽量减少边缘角度的 edge alighnment 原则,机翼形状应该和鸭翼一致,机翼、鸭翼前后缘对齐。如果最后证明鸭翼不是梯形而是箭形的,那也无妨,鸭翼和机翼的前后缘不一定需要左面对左面,左面对右面也是可以的。机翼采用 M 形或 W 形虽然也符合 edge alighnment 原则,但增加了内角和凸角,增加后向雷达反射特征,能避免最好避免,只有在前掠后缘导致翼根长于机体长度的时候才不得已而为之。双垂尾的形状估计了鸭翼一致,有利于边缘对齐。垂尾翼尖斜切一刀,估计机翼、鸭翼也有同样角度的斜切一刀。米格战斗机的垂尾经常有这么一刀,F-15 的翼尖也是这个样子,这是为了躲开翼尖涡流造成的额外阻力。

歼20的鸭翼是全动的,歼20的双垂尾也是全动的。已知战斗机中,只有 T-50 是全动垂尾,F-22 和 F-35 都是常规的固定垂尾加可动舵面。全动垂尾和全动平尾一样,都是飞控要求和水平提高的结果。传统的横向稳定的飞机设计中,后机身的水平方向投影面积应该大于前机身,这样飞机就像风向标一样,在横向是自然稳定的。后机身是指整机重心以后的部分。现代战斗机的发动机占了飞机重量的不小的一部分,飞机重心越来越靠后,所以机翼也靠后,造成 F-18这样机头像仙鹤一样长长地伸在前面的样子。但这样,后机身的投影面积就越来越依靠垂尾,一个垂尾不够,有时还需两个垂尾。双垂尾还有额外的好处,可以把舵面差动动作(也就是同时向外,或者同时向里),充当减速板使用。像 F-18 那样的外倾双垂尾的舵面差动动作的话,还可以产生额外的压尾力矩,帮助飞机及早抬头,缩短起飞距离。外倾的双垂尾还有降低侧面雷达反射面积的的好处。对于远处照射过来的雷达,入射角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水平入射,直立的垂尾像镜子一样反射,外倾的垂尾就明显降低了雷达反射特征。不过外倾的双垂尾在飞控上比较别扭,不光产生偏航力矩,还产生滚转力矩,要达到飞行员的无忧虑操作,需要较高的飞控水平。歼20比这还进了一步,采用了全动垂尾。全动垂尾变被动的自然稳定为用主动控制达到方向稳定,好处是可以用较小的垂尾,重量和阻力都较小,雷达反射面积也小,坏处是对飞控要求进一步提高。歼20采用这样极端的技术,说明了成飞对先进飞控的信心。

但歼20飞控之变态不在于此,而在于可动边条。在众多侧视图中,不大为人注意的是鸭翼和机翼之间的边条,有一条清晰可见的缝线,这只能是可动边条。四代的远距耦合鸭翼注重配平作用,有助于敏捷的机头指向,但对于稳定盘旋所需要的涡升力没有太大的帮助。欧洲“台风”在鸭翼和机翼之间增设了一对小小的扰流片,用于产生涡升力。四代大大地进了一步,鸭翼和机翼之间的边条是可动的。由于和机翼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缘故,四代的鸭翼略带上反。一般说上反翼增强横滚的稳定性,用于自然稳定性不足的下单翼。四代鸭翼相当于上单翼,上单翼用上反十分罕见,对敏捷性是负面影响,但鸭翼面积太小,这点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鸭翼略带上反,减少对边条的遮挡,可以增强边条的作用。歼20的边条是小小的,比较狭窄,毕竟在鸭翼后面,太宽大了没用。但这不等于边条就无所作为,尤其是边条可以可控下垂。可动边条可以强化涡升力,并且可以控制涡流走向。米格-29K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不完全一样,但思路相近。米格-29K 的大边条下有一对可以在起飞着陆时放下的扰流片,这一对扰流片大大增强了涡升力,所以不需要苏-33 那样的鸭翼就可以实现航母上的滑跃起飞。不同的是,米格-29K 的扰流片只在起飞、着陆时使用,对机动飞行没有助益,歼20的可动边条在所有时候都可以发挥作用,这就是全新设计和改进设计的差别,也是飞控的差别。

歼20比较引人注意的“倒退”是那一对腹鳍。在传统设计中,腹鳍是后机身投影面积的一部分,是为了降低过高的垂尾用的,在大迎角垂尾受到机体遮挡时,腹鳍的方向稳定作用也比垂尾更显著。但四代采用全动垂尾的目的就是用主动控制代替被动的自然稳定性,再用腹鳍在道理上说不通。即使在大迎角垂尾作用受到削弱时,也可以通过副翼和襟翼的差动动作造成不对称阻力,达成偏航控制。B-2 和 YF-23 就是这样控制的。事实上,所有第五代战斗机中,歼20是唯一采用腹鳍的,F-22、F-35、T-50 都没有采用腹鳍。T-50 或许可以用推力转向补充大迎角方向稳定性的主动控制,F-22、F-35 可没有这样的能力,F-22 的推力转向只能上下动,不能左右动。事实上,在西方的第四代和四代半战斗机中,只有 F-14和 F-16采用腹鳍,F-15、F-18、“鹰狮”、“台风”、“阵风”都没有腹鳍。苏联第四代的苏-27有腹鳍,米格-29也没有。那为什么四代回到已经“过时”而且和主动控制思路相悖的腹鳍呢?有可能这是米格 1.44 的影响,这是可动腹鳍,用于大迎角时的主动控制,或者这只是四代技术验证机阶段的过渡措施,作为减小面积垂尾的保险。

座舱系统


在2010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展出了国产第四代座舱模拟器,这也是歼20首次的官方曝光,座舱内部装有两个连在一起的多功能大屏幕显示器,这种布局国外是从F-35才开始应用,而中国新一代座舱与之类似,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航电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从图中判断,单个屏幕大小应该在12寸左右,两个显示器之间无连接框,可以用来合并显示较大的图像。多功能显示器周围的按钮基本消失不见,而传统的多功能显示器必须依靠外围的按钮操作,由此可知,这个显示器系统应该使用了和F-35一样的触摸感应技术。不过这两个屏幕的大小比起F-35的显示器还略小,且两侧和下方还带有显示飞行参数等的小型辅助显示器,这一方面说明对于新技术的自信还略有不足,不像F-35那样大胆。另外此方案还保留了平视显示器,也不如F-35这样大胆的跃进。F-35已经将所有信息集中在两个大型显示器上呈现,连平视显示器也一并省略。不过中国新一代座舱环境已经优于大部分战斗机,如欧洲战斗机EF-2000的座舱还使用三台分离的多功能显示器,也没有采用触摸屏等技术。当代最先进的F-22战斗机,因航电系统设计较早,所以也采用了多功能显示器加按钮的设计,不过在未来的改进中应该也会采用触摸感应设计。

操纵系统


光传操纵系统

光传操纵系统是以光代替电作为传输载体,以光导纤维作为物理传输媒质,在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远距离终端(如舵机等)之间传递指令和反馈信息的飞行控制系统。光传操纵系统是在电传操纵系统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后者的发展趋势。电传操纵系统的致命弱点是易受雷电和电磁干扰及核辐射的影响。现代飞机性能不断提高,电子设备日趋复杂,这必然导致电缆用量的增加以及线路布局的复杂化,从而加大了线路之间的干扰,使电传操纵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采用光传操纵系统。

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以光信号的形式传输,使得光传操纵系统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具有抗电磁干扰、抗电磁脉冲辐射和防雷电等特点,且光纤本身不辐射能量,这就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其次,光缆可减轻控制系统的重量、缩小体积,从而大大改进飞机的稳定性和可操纵性。再次,光纤的故障隔离性好,当一个通道发生故障时不会影响其他通道。光传操纵系统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1975年,美国空军试验中心在A-7D飞机上利用光纤作为传输线。1979年,洛克希德公司在一架喷气滑翔机上试验了光传操纵系统,取得成功。目前光传操纵系统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各类光传感器、光处理器等。

光传操作系统的优点

1. 在强电磁干扰下飞行。电磁干扰通常可分为外部干扰(来自飞机外部的不期望的各种导航、通讯设施和所有人为或天然的电磁干扰源)和内部干扰(由机身内部的通讯、导航、传感器变送系统和能源系统等引起的辐射或传导噪声)。由于现代数字电子技术、多电(more electric)飞机作动系统和现代空战中电子干扰战术的应用,以及全球范围内高强辐射源的剧增,使得飞机安全飞行环境的电磁干扰和核辐射的问题更为突出。同时越来越多地采用复合材料将导致系统中的电子元器件失去传统飞机金属蒙皮的屏蔽保护,即使是具有良好屏蔽的复合材料蒙皮,其对外部环境的干扰亦仅可提供不超过70dB的衰减。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采用纤维光学系统,由于依赖于光进行工作,因此具有固有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可使对飞机的电磁干扰衰减若干个数量级。此外,由于光纤内传播的光能几乎不向外辐射,因此不会造成同一光缆中各光纤之间的串扰及故障扩散。

2. 减轻机载设备重量。飞机的重量与飞机的机动性和整体性能紧密相关,进一步减轻机载设备的重量是十分有益的。以光纤一对一地替换FBW系统中的电导线,所需光纤的总重仅为原电导线总重的1/20,在运输机(如MD-12)上,仅此一项即可减重500kg左右,如果再将除操纵系统之外的其它系统的信号传输线(电缆)以光缆代替,并考虑到由于光纤的使用大大减少了FBW系统所必需的屏蔽设施,飞机的整体重量还可大大减轻。即使在战斗机上,借助光纤的多路传输(如频分复用、波分复用或光载波复用/解复用)技术,在1根光纤中可传输多路不同的信号,因此可以大大减少所需光纤的总量,例如F/A-18的每一个作动筒平均有15路分立的信号线,改用FBL技术后只需1根光纤即可实现15路电导线所完成的信号传输功能。

3. 数据传输速率高和传输容量大。对于大多数飞控系统来说,1Mbps的导线式应答总线传输速率是足够的,但先进的UMS和VMS系统对于传输速率的要求高达5~20Mbps,只有满足美国标SAE AS-1773A的光纤数据总线才可胜任。由于光传输的高速率,可以采用分时的方法在一根光纤中传递多路信号,同时也为应用频分和波分等复用技术提高数据传输容量提供了很大的潜力。如字长为20位时,一路光纤传输10000路信号的频宽可达100Hz.。

4. 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随着飞机电子系统的日益集成化和复杂化,电传操纵系统已不能满足进一步改善系统性能的要求,而光传系统高速率、大容量的特点为提高系统频宽提供了相当的潜力,同时,FBL系统的减重亦可改善军用机的机动性。此外,光纤与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为有效地实施最优控制设计提供了可能。 5. 提高飞机的总体性能及燃油经济性。无论是商用飞机还是军用飞机,其总体性能的改善与飞机整体的减重总是紧密相关的,FBL系统重量轻这一特点将可直接增加飞机的有效荷载和续航能力,或减少燃油消耗。

6. 降低验证费用,改善成本-效益指标。验证航空电子设备和飞行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及所需费用急剧增加,用于MD-11(装备有传统的FBW操纵系统)上的EME整机验证费用约达1200万美元。由于光纤固有的抗电磁干扰特性,对于光纤接口和光缆传输系统则仅需要进行部件级的EME验证实验,而无需再进行昂贵的整机EME验证。此外,由于光纤总线频宽高,因此可以在飞行控制系统验证中提供更迅速的方法辨识飞机的飞行动力学和稳定性参数,大大减少飞机控制律的研制开发周期,进而减少验证费用。研究表明,FBL与FBW的结合使飞机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易损性均得到10%~14%不同程度的改善,而FBL与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可实现控制系统故障的实时辨识,有效地减少维护费用。

下表所示为A-7飞机的飞控系统采用光纤替代铜导线后的性能对比, 从中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出采用光纤后的优点。

A-7飞机采用光纤和导线的比较

所用根数 电(光) 缆连接器总重(kg) 总长度(m) 终端试验费用($ ) 电(光) 缆连接器费用($ ) 总费用($ )

铜导线 302 14.45 576.07  1280 350 1630

光纤 13 1.2 68.27 240  790  1030


 减少 289根 减至原来 1/12  减少 88% 
 
 减少 600$

试飞进度


首次试飞

歼20隐形战斗机于2011年1月11日中午12时50分左右进行首次升空飞行测试,13时11分成功着陆,历时大约18分钟。整个首飞过程在歼10S战斗教练机陪伴下完成 。试飞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种新机型肯定要经过很多次试飞,在试飞中发现问题,并且不断改进,然后才是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在实践使用中去检验性能,当性能达到军方要求以后才会大批量生产并形成战斗力。

第二次试飞

继2011年初的首飞后不到100天,中国新型的隐形战机歼-20近日完成了第二次试飞。2011年4月17日下午4点25分,歼-20的最新一次试飞在四川成都某机场进行,试飞时间持续90分钟,是首次试飞时间的5倍。

目前世界先进的战机,从首飞到定型批量生产,中间需要上千架次的试飞。歼-20目前所进行的试飞,还是这个过程的初级阶段。

作为新一代的战斗机,无论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还是从飞行性能到作战方式,都不一样。因此新一代战机在定型前,需要进行长时间、多架次、多功能的试飞测试。

第五次试飞

2011年5月12日15时30分,歼-20进行了第五次试飞。

此次歼-20试飞在空中进行了许多机动动作,包括S型机动,横滚机动以及大角度转弯等机动动作。起降的过程中,歼-20侧弹仓开启。

据网友目测,歼-20的侧弹仓长度约3米,超过F-22的侧弹仓长度。

第六次试飞

2011年5月16日报道,歼-20战机在5月14日再次进行试飞,此次歼-20试飞在空中进行了许多机动动作,包括S型机动,横滚机动以及大角度转弯等机动动作。

完成十次试飞

2011年6月1日和6月3日,歼-20在成都某机场连续三天进行了两次试飞,这表明歼-20的试飞强度在逐渐增大。

2011年9月1日,网友上传了有史以来最为清晰的试飞视频,视频显示,歼20两次起飞分别用时17秒和13秒,第二次使用了部分加力起飞,并且机动性能出色,同时机尾发动机蓝色火焰明显与歼10等红色火焰有明显对照,起飞时机尾部气浪压缩剧烈似液态波浪(光线折射所致)。

2011年9月23日,在成都某机场,中国第五代战机歼-20的工程验证机再三次进行了长时间试飞,当日的试飞创造了歼-20自曝光以来一日多次试飞的新纪录,据称歼-20在试飞过程中多次进行了绕八字,低空高速通场后大仰角拉起,开加力小半径转弯等惊险飞行动作,展现出强大的低空机动能力。

据环球网国际军情中心2011年10月13日消息:近日,网上传出一组国产第4代战机歼20的最新试飞照片,据照片上显示,此次试飞歼-20再次收起了起落架,整个过程测试了飞机的整体机动能力。而照片上清晰显示出了歼-20战机升空后发动机喷出的蓝色火焰。

2011年12月15日,网友再次上传歼20试飞精彩图。由此,歼20全年试飞接近尾声。一年试飞62次,超俄T-50。

截至2012年3月20日,歼-20已在成都完成第75次试飞。

2012年5月10日,在我国某机场一架编号为2002的歼-20战斗机正在进行低速滑跑测试,即将首次试飞,照片显示这架歼-20战斗机在露天进行了 一系列科研调试,并和2001号歼-20飞机停在一起。2002号J20外形改动明显。

最近消息

J-20第一架原型机2001于2012年05月12日转场,飞往650kM外的阎良试飞院,意味着J-20已被空军选中。转往试飞院进行高级测试。

经过一系列地面测试和高速滑跑后,5月16日下午14时49分,中国第五代战机——歼-20的第二架原型机2002号首飞成功,并于15时8分安全降落,这也是继2001号机之后现身的第二架歼20战机

分代问题


有的文章称歼20是“第四代”战斗机,有的称是“第五代”战斗机。其实,这只是不同体系下的称呼而已。

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是二战末期出现的。军事家习惯把此后几十年里出现的各种战斗机划分为若干“代”。然而各国划分这个“代”的标准不尽相同。..............

按照美国/北约的体系,第一代战机是从二战末到朝鲜战争期间出现的跨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是机械化战斗机。如美国的F-86和前苏联的米格-15。也可以称为“朝鲜战争代”

第二代战斗机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研制,可达二倍音速,空对空导弹成为主要武器。如美国的F-4和前苏联的米格-21等。第二代战机在美俄早已退役,但不少发展中国家还在使用。也可以称为“越南战争代”

第三代战斗机从越战后开始研制,,装备了多普勒相控阵雷达,并向对空、对海、对地全方位攻击的“多用途”发展。比如美国的F-15,F-16,苏/俄的苏-27,法国的幻影-2000。也可以称为“海湾战争代”

第四代战斗机更强调隐身(反雷达)、超音速巡航以及超视距打击能力,是当前最尖端的战斗力。代表为F-22

苏联/俄罗斯对战斗机的代次划分略有不同。大致来说,苏联/把俄军的前两代战机划分成为了三代,这样,F-15、苏-27按俄军的算法就是第四代,而F-22、T-50、歼20则为第五代。后来美国在2005年将战斗机划代标准由原先的四代划分法改为五代划分法、即与俄罗斯现行标准相同,加之中国在2009年之后的对外宣传中将“歼-10改”定位为新的“第四代歼击机”,所以歼-20在未来的正式报道中亦有很大可能被称为“第五代歼击机”。其实四代和五代都是一个意思。

各国评论


中国

专家分析,歼20至少有6项技术世界领先。

第一:中国四代重歼的气动构型决定了,升力特性是目前所有四代机当中最佳

中国四代重歼采用了“鸭翼边条翼升力体”综合布局结构,把鸭翼、边条翼、升力体三者结合一起的,这是成飞在全世界第一个采用的,在全球已有的四代战斗机(F22、F35、俄罗斯T50)当中,升力特性最好、升力系数最高。美国F22、F35、俄国T50都只有变形的、大小不等的边条翼,而按照有关论文,中国四代重歼采用鸭翼同边条翼和升力体结合之后,升力系数最大比“单纯采用边条翼的战机”提高四成,何况F22/F35的边条都是变形小边条。这意味着中国四代有着更短的起飞距离、以及大约2015年左右中国WS15发动机到位之后更优秀的稳定盘旋能力以及机动性。

第二:中国四代重歼的气动构型决定了,俯仰、侧滑、横滚、转向尤其是瞬间盘旋的能力和效率,是目前所有四代机中最佳或者最佳之一

目前所有四代机当中,气动面采用“鸭翼+前后襟翼+全动尾翼”综合布局提高飞控能力的,四代的差动鸭翼可以和全动小垂尾同步实施偏转,这目前只有中国四代重歼一家。所有的四代机都有前后襟翼,T50、F35也采用全动尾翼,但是它们没有鸭翼同全动尾翼联动,控制俯仰、侧滑、横滚、转向尤其是瞬间盘旋的能力和效率,低于中国四代重歼。这意味着不论亚音速、跨音速、还是高音速状态下,战机的俯仰、侧滑、横滚、转向的能力和效率,也就是战斗过程中的“占位”、 “抢位”能力和速度,超过T50、F35。而F22毕竟是1990年试飞的机型,采用的是80年代的技术,气动布局上连全动尾翼都没有,靠的是二维矢量喷管与襟翼的共同作用,可以有限控制俯仰和转向而已。想想看,在航向基本都未来得及变化的时刻,我们四代重歼的机头指向已经迅速改变、瞄向敌机,加上我们研发中的大角度离轴发射的导弹,谁先发射攻敌,谁占据先机,不言而喻。而这还只是瞬间盘旋能力(简称瞬盘)优秀的表现而已。

第三:中国四代重歼采用了独创的“可调DSI进气道”

在美国F35的DSI进气道技术上更先进一步美国F35、或者中国枭龙、中国J10B型战机上面的DSI进气道,是不可调的。这意味着采用这种进气道的战机,尽管得到了减重、总压恢复比较优、间接提高发动机推力的优势,但是,局限在于:这种优势只能固定在某一速度范围。但是中国四代重歼采用了“可调DSI进气道”,鼓包固定但是进气道侧等位置可调,有效随速度变化改变进气量,从而达到各个主要速度段的优秀的总压恢复比,在各个主要速度段间接提高发动机的推力。这一技术同未来2015年左右即将实用化的十五到十八吨级推力的WS15发动机相结合,可以确保中国四代重歼在目前所有四代战机中的动力优势。澎湃的动力将意味着更好的加速性、爬升率、超巡能力、以及更强的稳定盘旋能力。

第四:中国四代重歼的主翼后掠角较大,与细长机身等因素综合支持高音速能力

超巡能力在发动机到位之后可超越F22从画图测量看,中国四代重歼的主翼后掠角较大,达到了47度乃至48度。高于F22。加之细长的机体迎风阻力小,这一构型可以实现高音速能力。在十五到十八吨级推力的WS15到位之后,这一翼型和机型,超巡能力超过F22毫无问题,更不谈F35。这意味着更高的接敌速度、以及更高的逃逸速度和生存能力。

第五:中国四代重歼的隐身能力达到空军指标,有消息称已经采用的等离子局部隐身技术、反无源探测涂料,可以使中国四代重歼隐身性达到和超越F22隐身方面

目前中国四代重歼的正面雷达反射面,比之F22多了鸭翼、腹鳍四个反射面。但我们已经看到:1、中国空军在招标中已经做过各个竞标型号的RCS 雷达反射面的微波暗室测算。目前推出的四代重歼是各个招标方案中最优的。2、目前出现的四代重歼的颜色是墨绿色的,完全不同于三代机 J10/J11出厂时的黄皮机,是复合材料和隐形材料的颜色。也就是包括鸭翼和腹鳍也使用了隐性涂料。3、鸭翼、腹鳍同机体的结合部,容易产生爬行波等雷达反射源的部位,有消息称已经采用等离子局部隐身技术,可以使隐身问题完全弥补。4、更新的涂料可有效抑制无源探测,即在涂料中放入某种特定的磁性材料,传导电流涂层,从而导致照射到机体表层的电视信号电波、手机信号电波、电台信号电波,等等,也被吸收,从而实现“反无源探测”(例如名噪一时的捷克维拉雷达)。至于侧面反射面积,大家比较一下中国四代重歼同F22的尾翼大小,即可一目了然地知道:F22毕竟是八十年代技术的产品。

第六:中国四代重歼的气动构型,“系统集成”、“技术集成”能力世界第一

中国四代重歼集全球优秀三代机和四代机的大成于一体,是采用现有优秀技术最多、综合最为完善的机型。某著名工业国有一句名言,综合就是创造。从目前已经曝光的中国四代重歼的照片分析,中国四代综合了全球7种优秀战机的十种以上的优秀技术于一体。这些技术包括:美国F22的菱形机头+F22的整体式黄金镀膜舱盖(中国四代重歼与此相似度九成以上);美国F35/中国枭龙的蚌式进气道的中国改进型(中国四代采用可调式DSI进气道);中国J10的鸭翼的改型(中国四代采用了上反鸭翼,与下反主翼等翼面配合,共生涡升效应);中国枭龙或美国F18的大边条翼的改型(F22/F35/T50只有变相的小边条,产生的涡升力有限);中国J10的三角翼的切尖改型(接近梯形翼,有利于高速性);中国J8式的利于高速性的长机身(“长细比”大,有利于高速性);美国YF23俄国T50的全动垂尾(中国四代重歼的全动垂尾大小,明显小于F22);翼身一体技术(中国四代重歼的上单翼同机身一体化无缝衔接,利于隐身)、 俄罗斯米格1.44腹鳍(正好从侧面挡住了发动机尾喷口,同时兼顾航向的稳定性)。

美国

美国防务新闻网2011年1月6日文章称,随着中国军事技术的飞速进步,包括新型反舰弹道导弹和可能存在的能够躲避雷达的第五代隐形飞机,正引起五角大楼官员的密切关注。特别是中国的五代隐形飞机的现身,恰好处于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出访北京会晤中国国防部长之前的几天。

美海军情报机构负责人、海军中将杰克多瑟特昨日表示,五角大楼低估了中国研发和曝光反舰弹道导弹的速度,而该导弹能够击中机动性十足的美国航母。他还表示,现在就断言美国对中国建造第五代隐形喷气式战机的能力存在误判还为时尚早。

多瑟特向防务记者表示,“我们已对大量的评估做出了准确判断,但也低估了一少部分。”他称,根据海军情报机构的分析人员和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罗伯特威拉德上将的说法,目前东风-21导弹已具备所谓的初步战斗能力。

有关报告称,中国在军事技术上取得的进步已经引起五角大楼和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众议院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当这些技术可能威胁到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支配地位。正当美国国会准备考虑削减国防预算之时,而中国取得军事技术进步的新闻被曝光出来了。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访问教授黄景表示,五角大楼此时披露中国最新的军事消息可能与国会正在讨论国防预算问题有关,因为中国花费大笔国防开支用于新型飞机、导弹、潜艇以及即将下水的航母的研发已经十几年了。

美国媒体自然也对“歼-20”的消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有媒体认为,中国一些主要平面媒体在头版刊登出疑似“歼-20”战斗机的照片和相关文章后,中国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而中国官方对此事处理的态度则相对较为低调,并未出面澄清,因此,这可能是中国军方有意为之,希望借此向外界传递信息。

《纽约时报》的报道表示,“歼-20”的照片悄然浮出水面,似乎在为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本周末与北京方面军事高官的会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大会”。美方分析家认为:“这是中国人的震慑手段,他们想要借这些照片向美国和盖茨先生展示自己的肌肉。”

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报道指出,虽然有部分军事专家认为照片上所谓的“歼-20”战斗机只不过是一个实物模型,而不是具有真正相应功能的隐形战斗机,但更多的专家却对其真实性深信不疑,而且表示这张照片后面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中国军方在研发与美国F-22隐形战斗机对抗机型的进展方面,正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前进。

“正在崛起的力量”

黄景教授表示,“一个显示的超级大国美国看起来似乎停滞不前甚至衰落,与此同时另一个崛起的力量正渐渐浮出水面。这种比较使得整体情况更需要被重视。”

多瑟特称,中国在进行了足够次数的东风-21D陆地试验后得出结论:“该导弹系统本身是具备作战能力的”。然而,黄景也表示,中国至今尚未展示出该导弹在战争状况下的有效打击能力。

“中国威胁论”

美国防部长盖茨在2010年9月16日的演说中称,中国“对反舰武器和弹道导弹的资金投入可能威胁到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打击能力及其救援盟友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对其军事基地和航母战斗群的冲击。”

有关报告称,按计划盖茨将于下周访问中国,为了进行寻求改善中美军事关系的会谈。多瑟特有关东风-21D状态的评论比去年8月五角大楼公布的有关中国军事的最新年度报告要更加深入。

这份2010年度报告收录了东风-21D新型导弹的飞行剖面略图,但并未表明该导弹已具备或接近具备初始战斗能力。同时,报告也未提及近来在互联网被曝光的中国新型隐形战斗机J-20。

多瑟特称,美国情报部门在中国研发能够检测和攻击机动性军舰的技术方面尤其存在误判。多瑟特现为包括美海军情报部门在内的美国信息控制海事操作中心海军办公室的负责人。

“惊人的进步”

多瑟特表示,对于中国人在弹道导弹方面的进步,如果在5年前被问及,“我们当然不会想到他们能走的如此之远。” 他还表示,“这项技术显然提高了中国采用导弹齐射方式击中机动目标的概率。”不过,中国已展示出其能够有效利用该导弹执行任务的能力,多瑟特称。他表示,“中国已经进行了该导弹的陆地测试,但据我们所知,他们尚未进行针对机动目标的水面测试。”

多瑟特称,中国拥有“情报、监管和侦察力,他们的军舰上也装备了能注入导弹并协助其击中目标的传感器。因此,他们能够开始启用了吗?是的,我是这样认为的。”他补充到,“中国能否熟练利用该导弹”的打击能力还尚不明确。

“隐形战斗机”

有关报道称,J-20的照片在互联网上曝光后,美国《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周一报道称,J-20飞机正在进行作为首次试飞前奏的早期滑跑试验。该飞机可与美国的F-22相媲美,将是中国的第一架隐形飞机。

多瑟特表示,“我认为时间将告诉我们是否低估了J-20。因为我还不确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否存在误判。要证明这一点可能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他表示,对他来说J-20的曝光“并不意外”,该飞机何时能具备初始作战状态他还不太清楚。

有关报道称,多瑟特表示“他们已经能在军事制造和隐形飞机领域注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是他们正在这些方面取得进步,这并不让人意外。”多瑟特称,“他们还能走多远?我不知道。显然他们已拥有最初的雏形。J-20是否先进,在列装部队前他们需要经历多少次的尝试和试验?我也不知道。”

他表示,J-20要想达到列装部队的状态还需要好多年时间。

俄罗斯

专家表示怀疑:

“俄罗斯方面对于2011年1月3日以来疑似中国研制的“歼-20”战斗机照片在互联网上流传一事持相对谨慎的态度。虽然各大主流媒体并没有对此进行正面的报道和猜测,但是俄军事领域的专家们则在不同场合针对中国五代机进行地面试验的消息进行了表态和分析。

首先就有一些专家对中国研制出第五代战斗机的可能性表示强烈的怀疑,甚至引用了孙子的“兵不厌诈”来形容这一消息的流传。他们认为,中国目前尚不能独立研制第四代战机,反而突然研发出更繁杂的第五代战机,这种可能性很小。持怀疑态度的俄罗斯专家还指出,现在中国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还不能独立研制符合现代标准的航空发动机,在未来5-10年内中国未必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也有一部分俄军事专家不排除中国能够研制出“歼-20”战机的可能性。俄专家根据网上披露的照片分析说,中国的第五代战机可能是俄美第五代战机的混合体,因为飞机头部明显在模仿美国F-22“猛禽”战斗机,而尾部则拷贝了俄第五代战机Т-50。他们认为,中国人在国防研发上一直舍得花钱,而且把从俄罗斯和前苏联购买的飞行装置技术运用到了军事航空领域。中国可能一直在秘密研制第五代战机,如今正在进行地面试验,至于第五代战机的列装,不排除中国会比俄罗斯更早。

俄罗斯军工新闻网5月28日发表文章称,自2011年初试飞以来,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共组装了4架J-20原型机,而且这4架原型机的外形和配置都各不相同。

文章称援引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消息称,在成飞集团已制造的4架J-20原型机中,目前只有编号为2001和2002的两架飞机正在试飞,其余两架进行的是地面测试。在试飞的两架J-20中,其中一架飞行验证机安装了两台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据推测,其中一台是俄罗斯生产的AL-31F或AL-41F发动机(中国2011年采购了150台俄制AL-31F和AL-31FN发动机),另一台是国产WS-10A发动机。另外一架飞行验证机安装的均为本国黎明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生产的WS-10A发动机。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防务专家卡罗库珀9日在空中力量杂志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J-20战机的性能及其所可能带来的战略性影响。文章称,J-20战机的设计特点使其可以安装不同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组件,执行一系列战略性任务:远程/持续拦截任务、远程空战和护航任务、战区攻击任务、远程战区监视任务、电子攻击任务以及作为反卫星武器发射平台。

文章称,无论歼-XX(歼-20)战机是概念验证机,还是量产战机原型机,它都证明了中国工程师掌握了先进隐形设计技术。该机设计采用了美国此前应用在F-22“猛禽”战机上的外形设计,而且还具有一些F-35联合攻击机的外形特点。不熟悉歼-20战机背景的观察员,或许会误以为这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作品。

文章指出,成都飞机公司工程师之所以能够精确复制美国战机外形特点,可能是因为其对美国战机高精度图片进行了逆向分析。然而,这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问题,例如在这种逆向研究方面,中国是否得到了直接或间接非公开帮助。在隐形设计方面,机身外形设计非常关键,是战机雷达截面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机身外形设计不佳——F-35战机的机尾和机身下部设计就是实例——无论使用多少雷达吸收材料或涂层,都无法弥补由战机设计所需重量和体积产生的性能问题。相反,如果机身外形设计优秀——例如B-2A“幽灵”战机——那么在使用寿命中,雷达吸收材料或涂层的书逐步改进,就会改良战机的隐身性能。

通过巧妙借鉴同时代美制隐形战机的外形设计,成都飞机公司的工程师就能够以最低的风险和代价,开发出优秀的基本机身外形设计,而且,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雷达吸收材料或涂层、选频雷达天线罩、低信号天线和发动机喷嘴技术的日益成熟,中国的隐形设计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这就意味着,在2025年生产的歼-20战机派生机型,与2015年同款机型的机身相比,隐身性能更强。

对于中国国产战机而言,具备强大隐身性能的外形设计的引入,是一个空前进步。而且,该战机还开创了中国国产战机的另外一个新例:该机机身设计明显意在使之可有效在高空进行超音速巡航。另外,歼-20战机采用的三角翼鸭式部局并不同于俄罗斯在其“胎死腹中”的米格MFI设计。超音速巡航意味着该机速度较遗产战机和地对空导弹快,还相当于增加了空空导弹和智能导弹的射程,而且在近战时还可提供能源优势。

就体积而言,歼-20战机与美国的FB-22A型战区轰炸机建议规格相似,后者为专用轰炸机,机构具备情报/监视/侦察能力,设计用于在超过1千海里的作战半径内,以超音速打击目标。把歼-20战机设计称为中国版F-22A战机是毫无意义的,很明显,歼-20战机设计用于空战,三角翼鸭式布局设计可提供足够的超音速飞行和超音速巡航能力,而且如果配备足够推力的发动机,还可提供近音速机动性能。在技术战略方面,隐身性能和超巡航能力的结合,提供了高致命性和高生存能力,超巡航能力可提高出动架次,而其战机作战半径则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扮演冷战时代F/FB-111战机和未来美制FB-22家族战机的角色的战机。如果可充分利用三角翼鸭式布局,该战机就能够有效扮演F-15C和F-22A战机的角色。

巴基斯坦

J20震撼全球航空界 中国将借此控制南中国海

据巴基斯坦“爱国者”网站1月12日报道,中国J-20隐形战斗机震撼了全世界。似乎没有任何一款战斗机像J-20一样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J-20原型机的图片已经被用于讨论是否重新恢复美国F-22战斗机的生产计划。

J-20战斗机包括两种版本。一种使用了中国国产发动机WS-10A,另外一种使用了俄罗斯产发动机AL-31FN。当中国研究人员继续研制尺寸大于F-22的战斗机时,他们需要继续测试国产发动机的性能。这种尺寸较大的隐形战斗机的航程达到2400公里,可以携带反卫星导弹。从此以后,中国可以控制南中国海,保护中国文明,防止他人猎取。目前的进展只是初步阶段。中国在技术方面的独立性将加快变化幅度,提高技术能力,从而研发下一代战斗机。当美国集中发展无人驾驶飞机时,中国在技术发展上采取双轨制。

J-20隐形战斗机将从根本上改变亚洲地区力量均衡。日本和韩国可能选择研发国产战斗机。而印度经过三十年的研发之后刚刚赶上第二代战斗机的水平。印度研发的新型战斗机可能会在2016年服役。印度没有研发国产发动机所需的本地研发或生产设施。这使印度在技术上受制于西方国家。美国仅仅向印度提供F-16s战机。即使美国向印度出售F-22战机,也要到2020年才可能实现。这显得十分危险。对于印度来说,唯一的拯救者就是Su-35战斗机。印度目前正在期待购买T-50/FGFA战机。

逸闻轶事


网络昵称

很难预料到,关于中国第四代战机的讨论会来得如此迅猛。一组成飞新型战机滑跑的图片点燃了军迷和专家热情。12月底,这组由网友拍到的并不清晰的图片,还只是在一些中文军事论坛被关注——但很快,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和《巴基斯坦爱国者》网站的报道迅速引发了全球关注。新华网翻译了这两篇外电报道,以中国军迷熟悉的“出口转内销”新闻模式,这组极其敏感而罕见的图片得以通过主流媒体与外界见面。

热衷于为兵器命名的网友们为成飞这型战机取了一个一语双关的名字——“黑丝带”,似露非露又充满诱惑的战机恰如黑丝,又契合了这型战机的机身涂色和“四代”谐音。

也有军迷将歼20昵称为“四公主”,与军迷对歼6的称号“六爷”、歼7的“七爷”、歼8的“八爷”相比,这个与众不同的昵称包含了军迷对渐渐成长的歼20的喜爱和呵护之情。

相关分词: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