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假单胞菌感染

假单胞菌感染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假单胞菌感染


假单胞菌感染是假单胞菌寄生人体所致的疾病。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科,包括一群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它是一种机会性病原菌,常可引起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污物及空气中,在所有的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主要分为绿脓杆菌感染、马鼻疽杆菌感染、类鼻疽等。



病因


铜绿色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是假单胞菌中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进入机体可引起全身相应部位的感染,如烧伤面,呼吸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角膜等感染以及败血症,因绿脓杆菌天然耐药,所以治疗较困难,目前临床可选用抗绿脓杆菌类合成青霉素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马鼻疽假单胞菌(鼻疽杆菌)及类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杆菌)偶尔可引起人类发病,鼻疽杆菌通过皮肤创面,眼结膜或呼吸道侵入,类鼻疽杆菌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或昆虫叮咬等多种途径感染人体,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均可发生急性肺部感染,及全身多部位多脏器的局限性感染,鼻疽缺乏有效的治疗,类鼻疽可试用四环素,氯霉素等治疗,两者病后均可获较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败血症

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多继发于大面积烧伤、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气管切开、静脉导管、心瓣膜置换术及各种严重慢性疾病等的过程中。该菌引起的败血症约占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7%~18%居第3或第4位病死率则居首位。其临床过程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相似,除早产儿及幼儿可不发热外,病人可有弛张或稽留热,常伴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皮肤可出现特征性坏疽性深脓疱,周围环以红斑,皮疹出现后48~72h,中心呈灰黑色坏疽或有溃疡,小血管内有菌栓将渗液涂片革兰染色或培养易找到细菌皮疹可发生于躯体任何部位,但多发于会阴臀部或腋下偶见于口腔黏膜,疾病晚期可出现肢端迁徙脓肿

呼吸道感染

原发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少见,常继发于宿主免疫功能受损后,尤其易发于原有肺部慢性病变基础上,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后X线表现为两侧散在支气管肺炎伴结节状渗出阴影,极少发生脓胸。继发于败血症者病情危重,肺部可见小的肌性动脉或静脉坏死所致的损伤其类型相似于坏疽性红斑病死率极高。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慢性感染多发生于囊性纤维化的患者,常伴慢性咳嗽、咳痰以及进行性肺功能减退。

心内膜炎

常发生于原有心脏病基础上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术后细菌常接种于伤口缝线上或补缀物上,也可发生在烧伤或有药瘾患者的正常心脏瓣膜上。病变可累及心脏各个瓣膜,但以三尖瓣为多见,赘生物累及左心瓣膜者,则预后较严重。相对与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该病的药物治愈率低,即便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下治愈率仍不足30%,故应及早手术切除赘生物并置换病变瓣膜。

尿路感染

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泌尿道交叉感染的常见菌,占院内感染尿路分离菌的第二位,留置导尿管是截瘫患者获得感染的诱因。其他如神经原膀胱、尿路梗阻,慢性尿路感染长期应用抗菌治疗亦易罹患假单胞菌感染。40%的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原发病为尿路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主要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表现为脑膜炎或脑脓肿,常继发于颅脑外伤、头和颈部肿瘤手术以及腰穿术或脑室引流术后,亦可由耳、乳突、鼻窦感染扩散蔓延粒细胞缺乏、严重烧伤则为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过程中迁徙至脑部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性中枢感染相同,但预后较差病死率在60%以上。

骨关节感染

主要由于败血症的血行迁徙或来源于邻近组织感染病灶,老年人复杂性尿路感染及泌尿生殖系手术或器械操作,可致多发性椎体骨髓炎。注射海洛因者常致颈椎骨髓炎。临床过程无甚特殊,较少疼痛感,预后不良。

眼部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是角膜溃疡或角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常继发于眼外伤或农村稻谷脱粒时角膜擦伤后。铜绿假单胞菌污染了隐形眼镜或镜片液是该菌感染眼睛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感染发展迅速,48h内可波及全眼,可迅速引起角膜溶解,应予紧急处理,否则易造成失明。

耳、乳突及鼻窦感染

游泳后外耳道的pH因水进入而偏碱性,有利于铜绿假单胞菌生长,造成外耳道炎。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者,偶可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慢性无痛恶性外耳道炎,如不及时治疗,后果较差。该菌所致的中耳炎及乳突炎常继发于恶性外耳道炎或急性中耳炎,有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时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血管鞘而引起颅内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

败血症患者可继发红斑坏疽性皮疹、皮下结节、深部脓肿蜂窝织炎等皮损。烧伤创面褥疮、外伤创口及静脉曲张溃疡面上,经常可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

消化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可在消化道任何部位产生病变,常见于婴幼儿以及肿瘤化疗致粒细胞低下的免疫缺损者,可引起婴幼儿腹泻及成人盲肠炎或直肠脓肿。消化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亦是败血症的重要入侵门户之一。

症状体征


绿脓杆菌感染多在有原发病的基础上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以及创伤性检查与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表现为原有病情加重,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出现各系统及部位的感染症状,血液、脑脊液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中病原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1、末梢型感染障碍 常见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挠神经损害时,末梢神经炎、中毒性神经炎、代谢性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2、后根型 常见于椎间盘脱出、脊髓外肿瘤、脊髓空洞症、外伤等。

3、脊髓型 常见于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肿瘤、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血管病、脊髓压迫症。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空洞症、视神经脊髓炎等。

4、脑干型 常见于脑干血管病、脑干肿瘤、脑干炎症产伤、先天性畸形、桥脑小脑角病变、脑干空洞症等。

5、丘脑型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癫痫等。

6、内囊型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

7、皮质型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感觉型癫病发作、炎症、外伤等。

8、腺病型感觉障碍 常见于精神创伤、精神刺激的过度敏感的人。

机 理

(一)感觉的传导通路

感觉从末梢特有的感受器开始,分别传向中枢,其传导通路由三级感觉神经元组成,一般在第二级进行交叉,所以中枢与外周的关系与运动系统一样是对侧性支配的。

1、痛觉和温度觉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内;周围支分布于皮肤、因膜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感觉终球等),中枢支构成脊髓的后根人上升l ~ 2个脊髓节段后进人后角,换元后为第二级神经元,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换元后组成第三级神经元,其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最后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2、触觉 第一级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内,周围支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中枢支部分进入脊髓后索在薄束、楔束内上行传导精细触觉(识别性触觉),与深部感觉传导路相同;传导粗略触觉纤维在后索上行1 ~ 2个脊髓节段后进入后角,终止于后角细胞换元后构成第二级神经元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在丘脑外侧核换元后构成第三级神经元经内囊后肢到大脑皮质感觉区。

3、深感觉 第一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周围支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肌、队骨膜、关节等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支组成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束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在上升和下降途中都发出侧支,直接或通过中间神经元间接地与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构成脊髓反射。升支纤维可达延髓,其中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内侧部排列形成薄束,来自躯干上部和上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外侧部排列形成楔束。薄束和楔束在后索中上行,至延髓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处换无形成第二级神经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左右交叉即丘系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再由此处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终止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旁中央小叶后部和中央前回。一部分触觉也通过楔束、薄束传导。

(二)节段性感觉支配

每一脊神经后根的输人纤维支配一定的区域,这种节段性支配现象在胸段明显。体表标志是乳头平面为胸4、肋弓平面为胸8、脐平面为胸10、腹股沟平面为胸12及腰1支配。其他部位神经分布比较复杂,在颈部自耳前线至锁骨和胸骨上缘由颈2 ~ 4分布,上肢为颈5 ~ 胸2,下肢前面为腰1 ~ 骶5,肛周鞍区为能4 ~ 骶5分布。每个感觉神经根或脊髓节段支配一块皮肤的感觉,称为皮节。绝大多数皮节由2 ~ 3个后根或节段重叠支配,故当确定脊髓损害的真正上界时,必须比脊髓损害水平高出1 ~ 2个节段来计算。

《三)够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层次

脊随丘脑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部的纤维。即外侧部传导来自下部节段(腰能段)的感觉,而内侧部传导来自上部节段(颈胸段)的感觉,这与锥体束的排列相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来自上部节段的脊髓丘脑束纤维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纤维推向外侧引起。后束内的纤维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骶、腰、胸、颈部的纤维,正好与脊髓丘脑束相反,来自上部节段的后束纤维(楔束)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后束纤维(薄束)推向内侧之故。这种排列规律,特别在痛、温觉障碍时,鉴别髓内、外肿。瘤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颈段的髓内肿瘤,浅感觉障碍自病灶水平开始自上而下发展,即按颈、胸、腰、顺序发展;颈段的髓外肿瘤。浅感觉障碍的障碍发展顺序正好相反。且前者多为双侧对称性,后者在病变初期多为病灶的对侧性。

发热

发热(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脓疱

脓疱(pustule)是一局限性表皮空腔隆起,内含混浊的脓液。系原发于皮肤由丘疹水疱演变而成。脓疱大小深浅不等,周围可有炎性红晕,浅脓疱干涸后变成脓痂愈后不留瘢痕,脓疱较深可形成溃疡愈后可留瘢痕。

脓疱的发生机理因病因不同差异。有些疾病表现的脓疱病因仍不明了。但脓疱腔内均有大量的白细胞存在。

病毒性痘样脓疱由不同的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染感觉人体后,经一系列免疫反应,发生表皮内或表皮下脓疱。其典型的变化可使表皮发生网状变性和气球状变性,亦可有不同病毒的包涵体。

细菌感染的脓疱多由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引起。感染途径为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原发感染是致病菌直接侵入皮肤引起脓疱。如传染性脓疱疮,其发病机理病原菌起主要作用。继发感染是发生于原有皮损的础上。一般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如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引起细菌性脓疱的致病因素,病原菌在皮肤上大量繁殖或接触外来毒力较强的菌株,表皮破损使病原菌易于侵入。小儿皮肤薄嫩抵抗力差易受感染。代谢失调、营养不良、疲劳或某种免疫功能缺失的易感性。

非感染性胞疹为无菌性脓疱。一般病因尚不清楚,如疱疹样脓疱病,脓疱型银屑病等。有认为与病灶感染,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一)感染性脓胞

1.病毒性痘样脓胞,Kaposi水痘样疹,种痘反应,牛痘样湿疹,天花,羊痘,牛痘,挤奶人结节。

2.细菌性炎性脓疱 传染性脓疱疮、大疱性脓疱疮、深脓胞疮、新生儿脓疱疮、毛囊性脓疱疮、坏死性痤疮、须疱、秃发性毛囊炎、手(足)表浅性大疱性脓皮病,脓疱性细菌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3.真菌 、螺旋体、螨虫感染性脓疱 见于黄癣、脓癣、脓疱性梅毒疹、疥疮、毛囊虫皮炎等。

(二)非感染性脓疱

本组疾病无菌性小脓疱,大多病因不十分明了,如脓疱型银屑病,疱疹样脓疮病、角层下脓疱病、掌跖脓疱病,连续性肢端皮炎、婴儿肢端脓疱病,嗜酸性脓胞性毛囊炎,脓疱性粟粒疹,药物如溴剂、碘剂引起的脓疱。

囊肿

皮肤囊肿是具有囊腔结构,外有囊壁,内有液体或其他成分,可来源于皮肤,也可来源于间叶组织。

一、先天性遗传性

1.毛根鞘囊肿 过去114度脂腺囊肿,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多发性脂囊瘤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皮样囊肿 为先天性,生后即有。

4.支气管源性与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为先天发育不良异常所致。

5.阴茎中线囊肿 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

6.发疹性炭毛囊肿 病因不清,有的报告认为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原因不明性

1.新液样囊肿。

2.粟丘疹:原发性者原因不明,继发性者多见于表皮大疤性松解症、先天性外胚叶缺损、迟发性皮肤叶林症、皮肤磨削术后。

3.表皮囊肿:原因不明。

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是指血液病病人由于疾病而使机体免疫力降低;进食不佳引起营养不良而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更重要的是由于成熟的白细胞量及质均下降导致不能抵抗细菌的侵袭而感染,是白血病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鉴别诊断


培养阳性,并经生化鉴定为假单胞菌可以确诊可在选择培养基上并产生绿脓色素的即可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若无色素或在鉴别培养基上不发酵乳糖或葡萄糖的革兰阴性杆菌,可行以下方法进一步鉴别。

色素鉴定

可将细菌接种于King A、B斜面培养基37℃ 24h或置室温观察5天

(1)绿脓色素:在King A斜面上呈深绿色,液体培养基接触空气处绿色明显。若色素不明显或混杂其他色素,可加氯仿于斜面,置室温观察1~24h,如仍不明显可在氯仿液中滴加稀盐酸,绿脓色素在酸液层呈红色。

(2)绿脓荧光色素: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在King B斜面培养基上呈现黄绿色荧光。

(3)红脓色素:在King A斜面培养基上呈红紫色,如置37℃ 24h红色不明显,可再置室温3~5天观察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红脓毒素者较少见。

(4)黑脓毒素:铜绿假单胞菌在含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时常有黑脓毒素产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也有黑脓毒素产生。

其他鉴定

绿脓杆菌和其他假单胞菌的主要鉴别是葡萄糖氧化分解、氧化酶、精氨酸双水解、乙酰胺酶、葡萄糖酸氧化、硝酸盐还原产氨试验均为阳性绿脓杆菌败血症患者尿中出现铜绿色蛋白尿,将患者尿液调成酸性、碱性和中性,置于暗室分别用紫外线照射,如有铜绿蛋白尿则发生淡绿色荧光。

治疗


若感染位于外表而且局限,可用1%醋酸冲洗或局部应用多粘菌素B或多粘菌素E,即可奏效。坏死组织必须扩清,而脓肿则必须引流。若需肠外给药治疗,用妥布霉素或庆大霉素5mg/(kg.d)分剂给予,可治愈大多数绿脓杆菌性尿路感染,根据临床反应,可将剂量减少到3mg/(kg.d)以尽量减少副作用,肾功能不全者的剂量必须减少,对酶介导耐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绿脓杆菌应该用丁胺卡那霉素,很多专家主张治疗严重绿脓杆菌感染可用氨基糖苷类再加一种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几种青霉素,包括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和阿洛西林对绿脓杆菌也有效。其他有良效的药还有头孢他定、头孢平、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匹宁和环丙沙星,替卡西林最为常用,其剂量为16~20g/d,静脉注射。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平、头孢他定、美罗匹宁和亚胺培南体外试验对某些耐替卡西林菌株有效。

对全身性感染或粒细胞缺乏的病人,应该用一种对绿脓杆菌有效的氨基糖苷与一种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合用。对嗜中性白细胞减少并且肾功能处于边缘状态的病人,可用非氨基糖苷类联合疗法,例如双重β-内酰胺或β-内酰胺加一种氟喹诺酮,也是安全的。尿路感染常可用羧茚苄青霉素或环丙沙星或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但氟喹诺酮类不应该用于儿童,因为该药对软骨有不良作用。两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合用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菌株的机会明显减少。

预防


由于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医院内传播,因此必须严格消毒器械、敷料等,尤其对病人的创面分泌物应进行特殊处理,病人要进行隔离,以减少病房内交叉感染,降低医院内绿脓杆菌感染的发生率。

相关分词: 单胞菌 单胞 胞菌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