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通史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通史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并且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纪传体的体裁很有助于有条理地记载历史。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中文名:纪传体通史

外文名:Biographical history

代表作品:《史记》《汉书》《三国志》

代表作家:司马迁,班固,陈寿

特点: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



相关定义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纪传体体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纪传体通史

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并且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

本纪的内容是记述帝王生平事件的,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列传”都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传放在最后面。

在“本纪”、“列传”之外,《史记》还有“表”、“书”、“世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列人物和事件。“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每一篇“书”,犹如一部专史。“世家”主要用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

这种体例非常深刻地烙上了中国儒家的思想道德的烙印,“天地君亲师”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直接的体现就是帝王的特殊性。

结果都讲述清楚,并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考察;“见盛观衰”和“承敝通变”就是力求透过事情的表象,看出它的发展趋势。

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最伟大的史学著作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五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它是我

纪传体是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的史书写作体裁。

“本纪”的内容是记述帝王生平事件的,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列传”都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传放在最后面。

在“本纪”、“列传”之外,《史记》还有“表”、“书”、“世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列人物和事件。“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每一篇“书”,犹如一部专史。“世家”主要用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

纪传体,很有助于有条理地记载历史,是《史记》的伟大发明。当然,这种体例非常深刻地烙上了中国儒家的思想道德的烙印,“天地君亲师”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直接的体现就是帝王的特殊性。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它在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价值成为后世的光辉典范。《史记》中的十表和八书是集中表达古今之变的篇章,表的序文概括了古今之变的大势,八书主要论述各项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变”,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基本写法,“综其终始”和“原始察终”就是把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国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著作。

《史记》包括的时代和记载的内容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它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它所记载的地理范围,西至中亚,北至大漠,南至越南,东至朝鲜、日本,把通史的时空界限第一次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围。

《史记》在广阔的时空间架上,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人类社会史的完整画卷。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等;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如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以至农、工、商、贾,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

《史记》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适应。

本纪,主要是以能左右天下大势的代表人物为主体,连续而集中地记述了夏、商、周三代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大事,以反映朝代的兴衰和更迭。

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形象、直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便于阅读。

书,主要记载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各项典章制度的发展过程,具有专史的性质。

世家,记载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对社会起过突出作用的人物及大事。

列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物传记,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另一类是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

这五种体裁各自独立,又交织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记述人类社会史的体系。以后所有的正史,都毫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著作形式,被简称为“纪传体”史书。

司马迁在著作《史记》时,在选材上最重视真实的原则。他所收集的材料都经过严格的考证,主要来自于先秦的史籍和司马迁游历时的所见所闻。

《史记》充分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史记》中有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对一些爱国英雄的热情赞扬和肯定。

《史记》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记》在描写上十分精彩,大至壮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小至微妙的人物心理描写,都能得到生动的展示。特别在人物的塑造上,《史记》所重点描写的上百个历史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同时,司马迁还注意通过人物的活动和际遇,去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

司马迁接受了儒家的思想,但他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同时还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思想,在《史记》中也得到了很大的体现。所以《史记》著成之后,并没有立即流行,甚至遭到了一些封建正统文人的批判。到唐朝中叶以后,《史记》开始广泛流传,韩愈、柳宗元等把《史记》当作古文的典范加以提倡。

现在我们来读《史记》,基本上是从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史记》既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巨著,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真是当之无愧。

代表作品


《史记》

《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因全书以《本纪》和《列传》为其主体,故被称之为纪传体,《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是一部组织相当严密、内容极其宏富的百科全书式通史。

《史记》内容,可谓博极天地,囊括古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农工、商贾等等,都得到了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史记》反映生活面不仅广博,而真实可靠,向以“信史”著称。此即史家所乐道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汉书》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注疏《汉书》者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注)、清朝的王先谦(补注)。《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史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后汉书》

《后汉书》是范晔撰写的《后汉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的8志的合编。《后汉书》记载了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二五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

元二二O年)近两百年的历史。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和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

其中纪、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而志的作者则是晋朝的司马彪。 与《史记》、《汉书》相比,《后汉书》在编纂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为皇后立纪,虽然这一做法开始于华峤,但范晔采纳了这一意见,实在也是因事制宜的变通之举。东汉帝系,虽传十三世,但诸帝多不永年。如殇帝、冲帝和质帝,在位各仅一年,少帝在位半年即被废,北乡侯在位仅八月即薨,且在位时年幼(如疡帝即位时,生仅百余日),朝政多出于太后。和帝之后,窦、邓、阎、梁、窦、何六位太后相继临朝,为之立纪也是合乎实情。 南朝梁人刘昭,既为范晔《后汉书》作注,又为司马彪的《续汉书》的志作注。有感于范晔的《后汉书》,虽跨越众家,但“序或未周,志遂全缺”,所以将《续汉书》的志移植到了《后汉书》中,并“分为三十卷,以合范史”。到了唐朝,章怀太子李贤在张大安、刘讷言、格希玄、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人的协助下,为《

后汉书》的纪、传作注。他们或援据旧籍、补充范史,或训诂音义、注释名物,或订正

范书所误,或标示范书所据。由于李贤注比刘昭注要好,所以李贤注本流传开来之后,

刘昭所注的《后汉书》纪、传部分便逐渐失传了,但他所注的志却仍在流传。到了宋真

宗乾兴元年(公元一O二二年),由于孙奭的建议,才将李贤和刘昭注合并于范晔的《后汉

书》。请人校正补订《后汉书》,也是成绩斐然。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钱大昭

的《后汉书辨疑》、周寿昌的《后汉书补正》、李慈铭的《后汉书札记》,释纷解疑,

澄清了诸多疑难,至于惠栋的《后汉书补注》成就更大。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收

集了自唐以来的研究成果,是注释《后汉书》的集大成之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三国志》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

《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

纪传体通史和编年体通史的区别


(1)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相关资料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神话传说——《搜神记》

相关分词: 纪传体 纪传 传体 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