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季羡林人生哲学系列丛书

季羡林人生哲学系列丛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季羡林人生哲学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季羡林人生哲学系列丛书》为套装书,分别包括:《志虑心物》、《贤行润身》、《忆往述怀》、《阅世心语》。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一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人生走到这个地步,也并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东方人似乎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更关注背景和关系,更多借助经验,而不是抽象的逻辑,更能容忍反驳意见。西方人更具分析性,倾向于使事物本身脱离背景.避开矛盾,更多地依赖逻辑。两种思想习惯各有利弊。我只是想,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我从来不相信轮回转生。既然如此,一个人就应该在这短暂的只有一次的生命中努力做一些对别人有益,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的事情,用一句文绉绉的话宋说,就是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能做到这一步,一生再短暂,也算是对得起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了。如果青年朋友们问我有什么经验和诀窍,我回答说:没有的。如果非要我说点什么不行的话,那我只能说两句老生常谈:书山有路勘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苦:字就是我的诀窍。说了等于白说,但白说也得说。古代哲学远比现代哲学更符合多数人对哲学的概念。古代哲学家很单纯地认为,哲学就应当在某种方式上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这个美丽的理想在现代哲学中几乎根本找不到。

编辑推荐

《季羡林人生哲学系列丛书(套装共4册)》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志虑心物

第一篇 期颐泛言

中国的民族性/3

沧桑阅尽话爱国/4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

回到历史中去/7

********与野蛮/11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12

莫让时间再怕东方人/13

谈所谓“老龄化社会”/14

长寿之道/16

长生不老/17

老少之间/18

春色满寰中/20

朵朵葵花向太阳/21

论“据理力争”/24

从小康谈起/26

公德/28

忘/33

真理愈辨愈明吗/36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37

对号入座/38

难得糊涂/40

论怪论/41

论说假话/42

……

第二篇 杏坛语丝

第三篇 游目骋怀

贤行润身

第一篇 似水流年

我写“我”/3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5

我的怀旧观/27

我是个杂家/29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33

空谷足音/34

怀念母亲/37

赋得永久的悔/39

我的童年/44

我的书斋/50

我的老师们/52

我的中学时代/57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64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65

梦萦水木清华/73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76

二战心影/79

第二篇 师友风义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88

回忆陈寅恪先生/94

……

第三篇 域外剪影

第四篇 心语微言

忆往述怀

第一篇 阅尽沧桑

生命的价值/3

我们面对的现实/5

谈老年/7

养生无术是有术/11

回头看看/13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16

一寸光阴不可轻/19

希望在你们身上/21

三思而行/22

园花寂寞红/24

人间自有真情在/26

老马识途/27

珍爱大自然/29

走向天人合一/31

寸草心/33

回忆/38

寂寞/41

爽朗的笑声/43

毁誉/47

谈礼貌/49

漫谈撒谎/50

……

第二篇 学林漫步

第三篇 此情犹思

第四篇 心与物游

阅世心语

第一篇 纵浪大化中

人生/3

再谈人生/4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5

不完满才是人生/7

世态炎凉月

走运与倒霉/10

缘分与命运/11

做人与处世/13

牵就与适应/14

谦虚与虚伪/15

容忍/17

时间/18

成功/21

爱情/22

知足知不足/26

有为有不为/27

漫谈伦理道德/28

论朋友/35

……

第二篇 学海泛槎

第三篇 流年碎影

第四篇 相期以茶

文摘

今人如此,古人何独不然!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骚人、墨客大都关心生死问题。根据我个人的思考,各个时代是颇不相同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似乎更为关注。粗略地划分一下,可以分为三派。第一派对死十分恐惧,而且十分坦荡地说了出来。这一派可以江淹为代表。他的《恨赋》一开头就说:“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最后几句话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第二派可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他说新语。任诞等二十三》第一条就讲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刘伶命人荷锹跟着他,说:“死便埋我!”对死看得十分豁达。实际上,情况正相反,他们怕死怕得发抖,聊作姿态以自欺欺人耳。其中当然还有逃避残酷的政治****的用意。

第三派可以陶渊明为代表。他的意见具见他的诗《神释》中。诗中有这样的话:“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曰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此举?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它反对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对常想到死。我认为,这是最正确的态度。最后四句诗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上面已经说到,老年人想到死,是非常自然的。关键是:想到以后,自己抱什么态度。惶惶不可终日,甚至饮恨吞声,最要不得,这样必将成陶渊明所说的“促龄具”。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鲁迅不到五十岁,就写了有关死的文章。王国维则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结果投了昆明湖。我之所以能泰然处之,有我的特殊原因.“十年浩劫”中,我已走到过死亡的边缘上,一个千钧一发的偶然性救了我。从那以后,多活一天,我都认为是多赚的。因此就比较能对死从容对待了。

我在这里诚挚奉劝普天之下的年老又通达事情的人,偶尔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我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样,以陶渊明贮申释》诗最后四句为座右铭。

首先,自古以来,任何时代,任何朝代,能完全满足人民大众的愿望者,绝对没有。不管汉代的文景之治怎样美妙,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怎样理想,宫廷都难免腐败,官吏都难免贪污,百姓就因而难免不满,其尤甚者就是愤世嫉俗。

其次,“学而优则仕”达不到目的,特别是科举时代名落孙山者,人不在少数,必然愤世嫉俗.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可以找出不少的典型。

再次,古今中外都不缺少自命天才的人。有的真有点天才或者才干,有的则只是个人妄想,但是别人偏不买账,于是就愤世嫉俗。其尤甚者,如西方的尼采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又如中国的徐文长。结果无法满足,只好自己发了疯。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对社会变化的迅猛跟不上,对新生事物看不顺眼,是九斤老太一党;九斤老太不识字,只会说:“一代不如一代”,识字的知识分子,特别是老年人,便表现为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以上只是一个大体的轮廓,不足为据。

在中国文学史上,愤世嫉俗的传统,由来已久。《楚辞》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等语就是最早的证据之一。以后历代的文人多有愤世嫉俗之作,形成了知识分子性格上的一大特点。

我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姑以我自己为麻雀,加以剖析.愤世嫉俗的情绪和言论,我也是有的。但是,我又有我自己的表现方式。我往往不是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而牢骚满腹,怪话连篇,而是迷惑不解,惶恐不安。我曾写文章赞美过代沟,说代沟是人类进步的象征。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可是到了目前,我自己也傻了眼,横亘在我眼前的像我这样老一代人和一些“新人类”、“新新人类’’之间的代沟,突然显得其阔无限,其深无底,简直无法逾越了,仿佛把人类历史断成了两截。我感到恐慌,我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将伊于胡底。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要不得的;可我一时又改变不过来,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