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前身是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10月创办的集美商科。1994年4月,集美商科并于并入集美大学,成立了集美大学财经学院。该院秉承陈嘉庚先生创立的“诚毅”校训,共培养了4万多名人才,有“福建财经人才的摇篮”的美誉。

中文名:集美大学财经学院

校训:诚毅

创办时间:1920年10月

类别:二级学院

所属地区:福建省厦门市

主要院系: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和投资学



学院简介


该院设有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和投资学五个本科专业,拥有国民经济学、财政学硕士单位授权点。设有:为行政、党务、教学、学生管理4个职能机构。设有:教学单位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经专业基础等5个教研室。设有:财经科学实验室、财经文献资源信息中心、经济研究所、嘉农集美研究所4个教辅单位。

国民经济学专业是集美大学首批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于2004年正式招生,财政学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

2011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该院获得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该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10个二级学科。

截止2012年,该院在校本科生2038人,硕士研究生43人, 37名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就职于人民银行、东亚银行、会计师事物所等部门单位。

历史沿革


该院的办学可上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有九十多年历史。该院共培养了4万多名中、高级财经专门人才,遍布海内外,为世界经济和中国建设发展服务,也为集美大学赢得“福建财经人才的摇篮”的美誉。

1918年3月,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

1920年8月,他在集美学校内设商科,旨在培养商业人才,以期建设新国家;

1924年1月,商科改为商业部。

1927年3月,“福建私立集美学校”变更组织,所有各部均易其名,改部为校。商业部改为集美商业学校,这是福建财经教育史上光辉的第一页,集美学校已发展成为规模壮观、社会影响广泛、蜚声海内外的集美学村。

1937年至1949年集美学校处于勉力维持时期。

1937年10月,随集美学校内迁至安溪县后垵乡。

1938年1月,再迁安溪县城文庙,合并为“福建私立集美联合中学”,复改为商业科。

1939年1月,与水产航海、农林等科脱离联合中学,定名“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辗转迁往大田县,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

1941年8月,与水产航海、农林等科一道各自独立为校,改称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并于1945年8月迁回集美。

1952年9月,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财经学校。此后不断改进办学条件,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1956年1月,应陈嘉庚先生要求,经国务院批准,私立福建集美财经学校由人民政府接办,易名为集美财经学校。

1959年3月,厦门纺织工业学校、泉州食品工业学校并入,改称为集美轻工业学校。

1965年5月,集美轻工业学校正式分为轻工、财经两校,财经学校定名为福建财经学校。

1969年底,因为“文革”,福建财经学校被迫停办;

1973年3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福建财经学校复办,改名为福建省财经学校,划归省财政厅领导。复办伊始,仅设财会、银行两专业,后逐步增设财政、税务、基建财务与信用、对外企业财务与会计等专业。

1983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集美财经学校”原名。

1985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文:《同意创办集美财政专科学校,同时要继续办好集美财经学校》,因此,集美财政专科学校诞生了。

1994年10月,在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集美大学正式挂牌成立,集美财政专科学校并入集美大学,改名为集美大学财经学院;

1999年1月,集美大学实现实质性合并。

办学规模


该院经济科学实验中心,总投资近700万元,其中于2007年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实验室建设资金200万元,和2010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

经济科学实验中心成为一个横跨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集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实验室,拥有先进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软件,有SPSS(12.0)、世格外贸教学软件、TMT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习软件、金融模拟实验室、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室、税收实务多媒体教学系统、双重会计实习教学系统等专业实验教学软件13套。此外,还引进了世华金融数据库等经济类数据库。开设的实验课程涉及10大门类,可开出实验项目82个,能保障学院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显示:该院建有26个校外实习基地。

该院实验教学区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左右,分为主控室、管理办公室和实验室等区域,可同时容纳280名学生上课。中心拥有各类教学实验设备541台套,累计投入700余万元,现有中小型服务器17台、大型SAN光纤网络存储器2台。有先进的网络及教学管理系统,SPSS统计分析软件、世格外贸教学软件、TMT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习软件、金融模拟实验室软件、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室软件、税收实务多媒体教学系统、双重会计实习教学系统、世华金融实验平台、金融实训平台、银行综合业务软件、保险综合业务软件、CPDA投资项目分析实验系统软件、银行信贷管理软件等专业实验教学软件13套,可供开出的实验项目133多个。此外,还引进了GTI金融信息数据库,搭建了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综合应用平台以及中心网站。

学科简介


国民经济学

该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博士13人;2003年9月获准招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资本市场运营、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国际贸易、区域贸易、海峡两岸自由贸易等。主要研究特色是产权理论与制度经济学、金融工程与金融数学等结合研究和经济学与法学、数学、环境科学等交叉研究,以及贸易经典理论与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对外贸易理论、区域贸易理论等共生研究。

财政学

该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博士14人;2006年11月获准招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理论与公共政策、税收政策与税收筹划等。主要研究特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研究、环境保护的财政分析、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公共财政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研究和税费分配规律、地方税收体系、审议评税与税收认证,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保障制度的、海峡西岸税制改革、两岸经济交流中的避税、理财与税收筹划等。

应用经济学

2010年9月经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2011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通过。该点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等10个二级学科。

师资力量


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3人,讲师39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另有在读博士生18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比例35.16%,具有博士学历(含在读博士研究生)占教师比例37.36%,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比例68.13%,形成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层次较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财经学院机构设置

党政机构 姓名

院长 梁新潮

党委书记 周邵生

党委副书记 张振富

副院长 石爱虎,黄书猛

办公室主任 黄建宇

办公室副主任 张 鸿

教学秘书 邹伍祥

党委秘书 潘少玲

分团委书记 林芙蓉教研机构设置

财政与税务系 吴俊龙 (主任),陈庆海 (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胡志勇 (副主任)

投资系 章一华 (主任),林开银(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魏洁(副主任)

财经文献资源信息中心 李全林 (主任)

金融系 谢绵陛 (主任),王秀珍 (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王金安 (副主任)

经济系 黄阳平 (主任),张永祺 (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柳平生 (副主任)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林媛媛 (主任),吴敏晓 (副主任),代中强 (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经济科学实验中心 李全林 (主任)

办学成绩


教师方面

“十一五”期间,该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尤其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财政学专业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财政学、会计学入选省级精品课程,黄衍电教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7门课程入选校级精品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列为校级特色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列为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财政学教学团队入选校级教学团队,财政学教研室被评为优秀教研室;3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奖、2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3位教师人选校级教学示范岗或校级优秀主讲教师;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9人次获得学校青年教师业务竞赛课堂教学奖和教学研究论文优秀奖;先后获得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共16项。

2007年,该院完成福建省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建设项目《公共经济与管理研究项目》,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2008年学院承担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海西社会建设的公共经济研究》,获得近450万元的经费资助,于2009年成功举行了“服务海西社会经济论坛暨充分就业和扩大社会保障全国会议”。

学生方面

“十一五”期间,获全国三好生1名;福建省十佳大学生1名;省级三好生13名;省级优秀学生干部9名;省级先进集体7个。

2004年至2012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3项。荣获福建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2项;银奖7项;铜奖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