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绩溪县

绩溪县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绩溪县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绩溪县西与黄山区、歙县、旌德县接壤,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歙县相连,北与宣城市宁国市、旌德县毗邻。为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祖籍地,08年奥运火炬的传递点,2007年3月18日被国务院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文名称:绩溪县

外文名称:Jixi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新安江流域

下辖地区:7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华阳镇

电话区号:0563

邮政区码:245300

地理位置:安徽省南部、新安江流域

面积:1126平方千米

人口:18万人(2007年末)

方言:徽语绩歙片绩溪方言(绩溪话)

气候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著名景点:龙川胡氏宗祠、鄣山大峡谷、胡雪岩纪念馆

机场:黄山机场(4D)

火车站:绩溪县站(二级)

车牌代码:皖P5

行政区划代码:341824(属徽州时为342723)

民系:吴越民系(江浙民系)

名人:胡锦涛、胡适、胡宗宪

友好区县:浙江温州龙湾区、山东青岛崂山区



地理位置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西与黄山区(原太平县)、歙县、旌德县接壤,南与歙县相连,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邻,东西长59.5千米,南北宽42千米,总面积1126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7.9万人(2008年)。

地形地貌

绩溪县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县域为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素称“宣徽之脊”。境内大鄣、大会、大獒三山鼎立,从东北向西南、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绩溪的最高处;南端的江村环海拔125米,是绩溪的低谷。徽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岭南、岭北两部分,两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条,总长831千米。主要河道登源河长55千米,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千米,三河流域面积58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2.6%。此外,戈溪、黄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长15千米。北流之水属长江水系;南流、东流之水属钱塘江水系。绩溪生物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四季分明,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75.4%,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绩溪建置于唐大历二年(767年),隶属歙州(即徽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徽州,绩溪属徽州。1987年12月,划属宣城地区。

行政区划


绩溪县简介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游览胜地黄山和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行政区域介于北纬2957′~3020′与东经11820′~11855′之间。该县东临浙江临安县,南连歙县,西部及西北部与黄山市黄山区、旌德县为界,北接宁国县。县境东西长59.5公里,南北宽42公里,面积11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8%。现设11个乡,6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华阳镇。2000年,绩溪县辖7个镇、10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7091人,其中:华阳镇40441 、临溪镇10518、 长安镇9462、 上庄镇11718、 扬溪镇13995 、伏岭镇8386 、金沙镇8880 、大源乡4125、 瀛州乡 9734 、浩寨乡 13260 、板桥头乡7463、 校头乡 6537 、北村乡 7375 、逍遥乡 1577 、家朋乡 11396、 胡家乡5725 、荆州乡6499。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底,绩溪县辖7个镇、4个乡:华阳镇、伏岭镇、长安镇、上庄镇、扬溪镇、临溪镇、金沙镇、板桥头乡、瀛洲乡、家朋乡、荆州乡。

2010年9月2日,绩溪县民政局《关于同意瀛洲乡撤乡设镇的批复》(民地[2010]151号):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同意绩溪县瀛洲乡撤乡设镇的批复》(民地字[2010]103号)和宣城市民政局《关于同意撤销绩溪县瀛洲乡设立瀛洲镇的批复》(宣民地[2010]10号)文件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批复如下:同意撤销瀛洲乡设立瀛洲镇,属县辖建制镇,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不变,镇人民政府驻瀛洲(原瀛洲乡政府驻地)。

行政区范围

华阳镇:华阳镇行政区划分为五社区四个村凤灵社区、东山社区、五龙社区、杨柳社区、来苏社区、郎家溪村、溪马村、高迁村、郎坑村。

临溪镇:临溪村、湖里村、高车村、周坑村、罗昆村、上游村、洪塘村、蒲川村、雄路村、孔灵村、煤炭山村。

长安镇:镇头、模范、水川、仙川、村前、杨滩、新川、冯村、梧川、坦头、浩寨、章家、东山、江、五星、兰石、柳村、大谷、小谷、杨村、高村、莲川、庄川、中团、高山、岭脚、大源、上源、梨川、茶源。

上庄镇:上庄村、横山村、前村村、寺后村、五联村、石家村、江塘村,旺川村、尚廉村、会川村、鲍家村、宅坦村、西村、葫芦岭、择里上村、祠堂下村、花楼村、八树坑村、余川村、金山村、金坑村、里洪村、外洪村。

扬溪镇:扬溪村、东村村、王街村、塘行村、方村村、大塘头村、涉村村、丛山村、大石门村、楼基村、楼坛村、酬村村、石京村。

伏岭镇:伏上村、上门村、胡家村、西川村、上西村、桐坑村、合庄村、岭前村、成功村、岱下村、伏下村、半坑村、卓溪村、际下村、新桥村、六亩丘村、江南村、黄茅培村、逍遥村、永来村、绿景村、大障村、芷白村、水村村、新屋下村、德锦村、石夸村、北村村、石门外村、湖村村。

金沙镇:兵坑村、五丰坡村、中坞村、金沙村、黄土坎村、38号桥村。

瀛洲镇:瀛洲村、中巧村、外巧村、百鸟村、坑口村、岭里村、岭外村、浒里村、横形村、半茶村、茂井村、周村村、梧村村、汪村村、仁里村。

板桥头乡:中村村、下溪村、大溪村、楼下村、考溪村、蜀水村、西坑村、南坑村、校头村、仿儒村、龙丛村、吴川村、旺田村、田源村、蜀马村、上村干村、长岭村、陈村村、尚田村、东干村、水涯村、东风村、庙山村、际坑村、冷水村、东坡村、玉台村、四联村。

家朋乡:家朋村、汪家店村、富强村、幸福村、竹里村、霞光村、尚村村、党坑村、和阳村、万富山村、莲坑村、水浪头村。

荆州乡:上胡家村、孙家村、瓦窑村、石川村、果子山村、朱显村、沙坝村、岩上村、栗川村、方家湾村、铁坞村、下胡家村、坞口村、三亩丘村。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县名由来


唐永泰二年(766),置县,县名绩溪至今。

“绩”,有缉麻线的含义。“溪”,为山间流水。县处宣徽之脊,境内山溪,交错萦流。《元和郡县志》:“县北有乳溪,与徽(亦作翚)溪(今翚溪河)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方舆志》:“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今高迁乡浣纱溪)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此义。”

“溪”,亦作溪,清嘉庆《绩溪县志》从县印写作溪。民国县印亦作“溪”。16年(1927)改铸县印写作“溪”,沿用至今。

绩溪县创始于唐永泰二年(766年)。县名据境内山溪氵萦洄的地理特征命名。山川风貌以黄山余脉自西南至东蜿蜒伸展形成徽山横亘县境,将绩溪境分成岭南、岭北地区,河溪交错,大多注入新安江,俯瞰境内河流“交流如绩”而名绩溪。史籍也均持此说。如《元和郡县志》说:“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太平寰宇记》说法也一致:“以界内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谓之绩溪,县因名焉。”《读史方舆纪要》也说:“以界内溪水交流如绩而名。”以上说法均以水交织而为县名。

另一种说法是以罗愿《新安志》为代表,称:“临溪水源出县北三十里,又名乳溪。……《方舆记》云,临溪石在县北三里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人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取此义。”《太平寰宇记》在肯定第一种说法后,也介绍了此说:绩溪县“有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临溪岸,方圆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内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于石上绩而守之。每春花始布,花柳交映,多艳妆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有从而会绩焉。又曰其县名绩溪,亦兼取绩之义也。”以上是说以临溪石上绩纱而名。但以今景观之,此景已无,还是以第一种说法为正。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清史稿地理志 》与第一种说有区别,是说县名以县城华阳镇东有“绩溪”,源出杨溪,“与徽水交流如绩,县名日方此。”

华阳镇

原为秦汉古县歙县北境的重镇。唐时立为县治,旧无城。宋建隆元年(960年)始筑土城。乾德五年(967年)重建周长仅2.5公里县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筑北枕五根山岭,西跨冠山、马山,东临杨之水,南俯隆千,周长841丈(约3公里),奠定旧城建设基础。古城枕山面水,是典型的山区小邑,素有“小家碧玉”之称。至解放前,建成区不足0.5平方公里。该镇自民国28年(1939年)3月建华阳镇。解放初,曾一度改名为醒华镇、城厢镇。1958年,改名为上游人民公社(驻华阳镇)。后改华阳人民公社。1965年7月,更名为华阳镇,是古老而新兴的县城。

疆域变迁

绩溪县古为歙县北部地区。南朝梁及唐初两次新置梁(良)安县,前后不足20年,范围相当于今绩溪县。初唐新置(一般史籍作“北”,误)野县,长达114年,范围除今绩溪县外,还包括今歙县西北部分地区。唐永泰二年(766年)创绩溪县时,其范围又比今绩溪县略小。第二年(767年),撤野县,分其西南地区并入歙县,其余全部划属新置的绩溪县,初步奠定今行政区域。据《绩溪一瞥》载,民国23年,全县总面积为1022.5平方公里(合4090平方里)。《安徽概览》载,民国31年为978平方公里。现为1126平方公里,比解放前略大。

绩溪县疆域最大的一次变动(扩大)是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旌德县,并入绩溪县(3月15日已并入)。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又决定,恢复旌德县(实为本年4月1日已划开),绩溪县仍保持唐宋以来的旧疆域。

小变化有:早在民国20年(1931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裁定绩溪、昌化县插花居住形成两县分管的荆州地区划入绩溪县。1951年1月,将泽民(汪家店)行政村的玉石?、安竹坞划属宁国县。12月,将本县三区蜀马乡的油麻尖和西坑乡的蓬川划入旌德县。1954年2月,将旌德县模范乡的枫树坞、百坑、戴家坦、塘川、水川自然村划入绩溪县。8月,旌德县的社屋坑村划属绩溪。绩溪的唐川划入旌德县。1956年1月19日,将岭北金坑村划入歙县(次年又回属绩溪县),歙县的大源、坦头和宁国县的38号桥、金沙、黄土?划入绩溪县。26日,将歙县溪头区汪村、前坑坞、洪塘、溪东和江村、环村划入绩溪县;将宁国县的金沙乡(除安竹选区外)划入该县。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现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绩溪县境内胡家山、水渣山、方家园、社屋山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的人类已有较高的物质文明,是较发达的农业区,属于“马家浜文化”、“仰韶文化”系统。尚古时期,这里的先民属古越族。西周初,地属百越中的句吴古国。春秋前期,属吴国。后为吴、楚、越常据有的争峙场所。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亡属越。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越亡,属楚国。

秦朝时期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为百越地。次年(前222年),平江南,置歙县(治今徽城镇),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秦末,歙县改属鄣郡(治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自设歙县后,今县境除短期的梁(良)安县、野县外一直属歙县北部地区,直至唐置绩溪县前。

西汉时期

歙县在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属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鄣郡。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鄣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正月,鄣郡改属刘贾荆王国(都吴)。十二年十月辛丑,鄣郡改属刘濞吴国(都广陵,今扬州市)。景帝三年(前154年)六月,鄣郡归汉。不久,改属刘非江都国(仍都广陵)。元狩元年(前122年),鄣郡归汉。二年,歙县改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元封五年(前106)四月,丹阳郡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时期

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后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丹阳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汉末,歙县为山越首领毛甘武装割据。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吴平山越,歙县改属扬州(十六年改治建业,今南京市)新都郡(治始新,后为浙江淳安县威平镇,已没入新安江水库,今易名千岛湖)。

三国吴国时期

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吴国扬州(仍治建业,今南京市)新都郡(仍治淳安县故威平镇)。

西晋时期

咸宁六年(280年)六月,平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仍治威平镇)。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业。晋末,改称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

东晋时期

歙县仍属扬州新安郡。

南朝宋时期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刘宋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孝建元年(454年),新安郡改属东扬州(治山阴,今绍兴市)。大明三年(459年),东扬州易名扬州(仍治今绍兴市)。八年,复名东扬州。永光元年(465年),新安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

南朝齐时期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萧齐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宁郡(仍治故威平镇)。

南朝梁时期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取代萧齐,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天监二年(503年),歙县改属扬州新宁郡(治海宁,今休宁县古城岩)。普通五年(524年)三月甲戌,新宁郡改属东扬州(治山阴,今绍兴市)。大同元年(535年),置梁安县(治今华阳镇东厚岸村),属东扬州新安郡(仍治始新,今淳安县故威平镇)。大宝元年(550年),废梁安县,并入歙县,仍属新宁郡,今县境仍为歙县北境。太平元年(556年),新宁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

南朝陈时期

梁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代梁,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宁郡(仍治今休宁县古城岩)。天嘉三年(562年)六月丙辰,新宁郡改属东扬州(仍治山阴,今绍兴市)。不久,撤销新宁郡,歙县改属扬州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六年,歙县属新安王国(仍都故威平镇)。

隋朝时期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撤销歙县,并入海宁县(治今休宁县万安镇),属婺州(治金华,今金华市),今县境属海宁县(今休宁县)北境。十一年,复置歙县(仍治今徽城镇),改属歙州(治黟县,今龙江乡古城村),今县境仍为歙县北部地区。十八年,歙州改治休宁县(仍治古城岩)。大业三年(607)四月,改歙州为新安郡(仍治休宁),属扬州刺史部。十二年,为汪华所据,仍之。义宁元年(617年),新安郡迁治歙县(今徽城镇),改新安郡为歙州,歙县属之。

唐朝时期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汪华归唐,歙县(仍治今徽城镇)改属歙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歙州(均治歙县)。贞观元年(627),罢歙州都督府,歙州改属江南道地理区域。永徽五年(654年),置野县(治今歙县竦口村),属歙州,今县为其北部主要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治苏州,今市区)。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仍治歙县)。乾元元年(758年),复郡为州。二年,歙州改属浙西道观察使(治升州,今南京市)。永泰二年(766年),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同年置绩溪县(治今华阳镇),属歙州,与野县同分领今县境。大历二年(767年),撤销野县,分别并入歙县、绩溪县,绩溪县正式从歙县北部划出,并保持今区域,仍属歙州。贞元三年(787年),歙州改属宣歙道(仍治宣州)。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歙州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仍治宣州)。大顺二年(891年),歙州改属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州)。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改为都团练使。唐末,为吴王杨行密控制区,仍旧制。

五代十国吴国时期

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唐亡,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属吴国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州,今宣州市区)歙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五代十国南唐时期

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吴亡,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属南唐宁国军(仍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歙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北宋时期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绩溪县(仍治华阳镇)改属江南道歙州(仍治今徽城镇)。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歙州改属江南东路(治升州,今南京市)。至道三年(997年),歙州改属江南路(仍治升州。仁宗时,升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复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甲辰(二十四日),改歙州为徽州(仍治歙县)。

南宋时期

建炎元年(1127年),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仍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徽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四年,徽州改属江南路建康帅府(均治建康帅府,由江宁帅府改)。绍兴元年(1131年),复属江南东路(仍治建康府)。

元朝时期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徽州入元,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徽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十四年,升徽州为徽州路(仍治歙县)。二十一年,江淮行省改治杭州路(今杭州市)。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二十八年,徽州路改属江浙行省(治杭州路)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治建康路,今南京市)。大德八年(1304年),江东建康道迁治宁国路(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十一月,群雄中徐寿辉部进入徽州路。十七年四月,朱元璋部取徽州路。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仍治歙县),改属朱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由集庆路改,今南京市)。吴元年(1367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仍治歙县)。

明朝时期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仍属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徽州府(仍治歙县,今徽城镇)。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罢江南行省,徽州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徽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徽州府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仍治今南京市)。

附南明时期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区,绩溪县仍属南直隶徽州府。五月,正式建南明弘光政权,仍之。

清朝时期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入清,绩溪县仍属南直隶徽州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徽州府(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十八年,徽州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驻江宁)。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徽宁道(治歙县)。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徽州府改属江安十府粮储道(专业道,驻歙县)。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徽宁池太广道改治芜湖(今为市)。

咸丰四年(1854年),因太平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清廷将皖南地区府、州、县改由浙江巡抚代管,绩溪县在清军占领期间属安徽宁池太广道徽州府。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徽州府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十年(1860年),道治再迁祁门县(今祁山镇)。同治三年正月初六日,太平军退出绩溪县。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年7月19日)后,江南地区归属安徽省。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徽宁池太广道迁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南道(治芜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今南京市。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改为两江总督,后兼南洋通商大臣)。

附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七入绩溪县,建政时,绩溪县属太平天国(都天京,今南京市)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徽州郡(仍治歙县)。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绩溪县(仍驻今华阳镇)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绩溪县改属芜湖道(治芜湖,今为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

16年7月15日,国民党“宁汉合流”后,绩溪县属南京政府安徽省。17年8月,正式废道,绩溪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第十区(首县为歙县)。10月10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第十专区。27年4月15日,第十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南行政公署。29年3月23日,绩溪县直属皖南行署。8月6日,保留名义的第十专区改为第七专区,6个县仍直属皖南行署。31年,恢复第七专区(专员改驻屯溪镇),绩溪县(6月,为避日机空袭,县政府曾迁汪庄、高迁村舍办公)属皖南行署第七专区。第七专区直属安徽省(改驻合肥,今为市)。37年12月4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皖南行署第七专区。4月30日,绩溪县解放。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初期

早在民国36年1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歙绩旌县人民政府(边区县)。37年4月30日,绩溪县解放。5月8日,成立绩溪县人民政府。同时,在屯溪市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绩溪县属之。5月13日,绩溪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

1949年10月1日建国,绩溪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绩溪县改属芜湖专区。5月6日,绩溪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绩溪县增领原属旌德县的行政区域。

1961年4月7日,绩溪县复属徽州专区。12月15日,恢复旌德县,绩溪县仍今唐宋以来旧域,属安徽省徽州专区。

1968年8月5日,成立绩溪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4月27日,绩溪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绩溪县人民政府。

1987年11月27日,绩溪县改属宣城地区,至今未变。

自然条件


绩溪是一个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区,处黄山支脉和天目山支脉结合部,俗称“宣徽之脊”。最高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最低处临溪镇江村环村海拔125米,县域海拔171米。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南北两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温15.9℃,无霜期233天,年降水量1500毫米。主河道登源河、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余公里。据测算,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为2.3万千瓦。境内矿藏已探明39种,主要有金、银、铜、钨、钼、铅、锌、砩石、石煤等。其中钨矿储量达40780吨;石煤储量13.96亿吨,位居全省榜首。野生植物资源,已查明150多科, 132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27种,省、地方保护的20余种,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黄山松、青岗栎;还有桑、茶、油桐、油茶、山核桃等经济林;竹类分布较广,主要有毛竹、元竹等。药用植物,有贝母、黄莲、白术、丹参、山茱萸、茯苓、七叶一枝花等600多种。

经济发展


绩溪,是全国科技先进县、农村电气化县和造林绿化百佳县,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有耕地10.5万亩,水田9.07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大豆次之。经济作物以林、桑、茶为主。全县山场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71.5%,拥有国营林场2个。农业经济的茧丝绸、经济林果、高山蔬菜、畜牧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已形成了丝绸、机械、轻工、建材、化工五大支柱。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商贸业、机械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私营经济格局,个体私营经济总量占全县的三分之一。

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工业强县”发展大会,拉开了工业项目大会战的帷幕。围绕全县工业经济发展“1152”目标(即到2010年,全县规模企业100户、产值超亿元企业10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超50亿元、工业企业上缴税金2亿元),把“壮大四大传统产业、培育一个新兴产业”作为扩张经济总量的动力源,激励企业做大做强。1-9月份,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同比增长14.6%;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4.02亿元,同比增长34.7%;农业总产值7.96亿元,同比增长8.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213元,同比增长23.7%;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4亿元,同比增长55.5%,全县利用外资63.4万美元,同比增长89.8%;完成财政收入2.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3%和51.5%。一个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山区小县,正朝着新型工业更加发达、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更加突出的经济强县不断挺进!

皖赣铁路、215省道、217省道纵贯县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徽墨、徽菜、徽剧发源地。清凉峰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有200余处,其中龙川胡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军攻城图壁画、奕州尚书坊、冯村进士坊、胡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霞间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坑口—湖村—石勘头、上庄—冯村系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绩溪名人


汪华起兵保六州

胡舜陟庐阳抗金

明季三尚书胡富

胡松

胡宗宪

清季绩溪礼学三胡

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

北宋《苕溪渔隐丛话》作者胡仔

徽墨大师胡天注父子

红顶商人胡雪岩

晚清绩溪三奇士 程秉钊邵作舟胡铁花

中西医结合鼻祖汪惕予

辛亥老人汪孟邹

国内外著名学者胡适

民国教育家胡晋接

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

湖畔诗人汪静之

淮南铁路局程士范

古籍标点第一人汪原放

抗美援朝英雄许家朋

新时期院士章基嘉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

当代杰出科学家程良骏

中国科学院院士鞠躬

中国科学院院士方荣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

绩溪文化


从地缘政治上讲,绩溪是徽文化的核心地带。从历史源渊上看,绩溪又是徽文化孕育发展的有机整体,徽文化中充满了闪熠的“绩溪元素”。走近绩溪,如入“百里花园”。村落阡巷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恢宏的古祠傍,捏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垂垂的黑墙上,剥一层灰墙垢,能闻透百载史香;寂静的乡野里,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亘古的历史记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锤炼造化,曾滋养出一朵璀璨的徽文化奇葩。

绩溪隶属徽州千年,决定了其与徽州文化有着深刻内在的源渊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徽文化是一种商人文化。而绩商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宋代绩商已颇具实力,以经营徽墨、茶叶、菜馆、国药、土杂山货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明清时最是鼎盛。绩溪经济总量不高,但从商人口比例则名列前茅。县内“出贾既多,土地不重”,行贾四方,甚至远涉东南亚欧美。至民国时,全县外出经商之人占总人口的25%,最高年份达到30%以上。在“田畴不逮婺源,贸迁不逮歙休”的偏僻贫弱小县,绩溪人凭着踏踏实实的作风小本经营,最终使江南商埠有了“无绩不成街”之说,足见绩溪徽商之影响力。

绩溪古色古香,是一座诱人的徽州民俗博物馆。明清古遗甚多,胜迹原汁原味,成为研究中国封建后儒社会的宝库。现保存完整的古迹有三百余处。在“国宝”之称的龙川胡氏宗祠傍,矗立着“奕世尚书”石牌坊。它仿佛在告诉人们,这个龙川尚书胡氏大家族过去的荣耀。在周家祠堂里,陈列着精美绝伦的“三雕”杰作,一刀一锤,凝结着民间匠人的点滴心血。在我省最早的桂枝书院遗址傍,回荡着朱熹讲“经”论“理”之声,其精髓已沁入古朴民风。多少骚人墨客,留恋徽山绩水。杨万里、范成大良安(绩溪古称)有遗篇。王安石“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 岭月明中”,名句脍炙人口。文化巨子胡适带给故乡的“兰花草”,幽香扑鼻。现代乡人学者郭因《故乡绿色的忆和绿色的梦》,魂牵梦绕。绩溪民风淳朴,民谚俗语中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了独特的处世哲学。讲人情,遵循“七碗来八碗去”。言诚信,切忌“寄信割牛草”。谈节俭,“腌菜滚豆腐,日子长长路”。论经营,“抓一把撒一把”。学生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受朱子理学影响,婚丧嫁娶,尽孝守礼,不敢越雷池一步,充满了儒礼气息。如男女分席,嫡庶有别。分家析产,“长子不离灶,幼子不离窖”。调节邻里,多奉“让人不为损”。书房里的“四宝”,山墙上的戗角,永禁碑上的铭文,族谱上的祖训,无不浸润展示着深刻的理学内涵,厚寄着徽州人对生活的那份奢望。

如今,绩溪虽被开析出“徽州”,但内在文化联系并不能轻易割断。随着文化品味在旅游中比重的攀升,人们坚信“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江泽民语),大可让人在休闲中漫漫回味历史的苍茫,咀嚼山隅那实实的醇美,感受乡风那纯纯的质朴。

2010年10月1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授予宣城市绩溪县“中国徽墨之乡”荣誉称号,绩溪县委书记张平接受“中国徽墨之乡”授牌。 徽墨,即徽州墨,是中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胡开文子孙众多,分布于大江南北,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制墨工艺,独占一时之秀。为了使“国宝”徽墨重放异彩,今年年初绩溪县向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正式递交了申请,通过申报“中国徽墨之乡”,以此保护徽墨技艺、培育徽墨产业,让“国宝”徽墨重放异彩。此次宣城市绩溪县荣获的“中国徽墨之乡”称号将进一步推动徽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可持续创新发展。

交通旅游


绩溪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山水雄奇秀丽,人文景观异彩纷呈。颇具徽派建筑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比比皆是,砖、木、石三雕精妙绝伦,是正在开发崛起的文化旅游胜地。绩溪是徽商的故里,是徽菜、徽墨、徽剧的发源地,素有“徽厨之乡”、“徽墨之乡”“蚕桑之乡”之称。古往今来,绩溪以“邑小士多,代有闻人”著称于世,涌现了许多名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红顶商人”胡雪岩、徽墨大师胡开文的故乡。绩溪交通便利,皖赣铁路纵贯全县,三条省道和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黄山机场60公里;交通通讯设施完善。

1路公交

曹渡桥(起点)、化肥厂、花神丝绸厂、驾校、灵川半岛、火车站、交通局、双桥、汽车站、街心花园、南门头、永红场(犁尖角)、绩溪宾馆、城隍街、保健站、东门桥、东怡小区、中医院、东山中学、戴家山、水泥厂、卫海桥、洪富村(终点)。

2路公交

溪马(起点)、前坦、祥云路口、小小科技、金川大道中路口、三中、洪川、方家园、铁路桥、交通局、双桥、汽车站、街心花园、华阳镇政府、丝厂、东门桥、保健所、一小东门、古林小区、上三里(终点)。

3路公交

高迁(起点)、花根、三小、县政府、徽厨技院、交通局、双桥、汽车站、街心公园、南门头、永红场(犁尖角)、县宾馆、城隍街、保健所、东门桥、东怡小区、中医院、东山中学、戴家山(过境公路)(终点)

4路公交

临溪(起点)、浦川、许村、龙塘、雄路、曹渡桥、化肥厂、花神丝绸厂、驾校、灵川半岛、火车站、交通局、双桥(终点)。

5路公交

(上行)县政府(起点)、徽厨技院、铁路桥、交通局、双桥、汽车站、街心花园、华阳镇、丝厂、东门桥、东怡小区、中医院、东山中学、戴家山、水泥厂、卫海桥、十里坦、十里岩、东村、高枧、际坑口、白干、朗山下、扬溪(终点)。

(下行)扬溪、朗山下、白干、际坑口、高枧、东村、十里岩、十里坦、卫海桥、水泥厂、戴家山、东山中学、中医院、东怡小区、东门桥、保健站、城隍街、县医院、二小、菜市场、双桥、交通局、铁路桥、徽厨技院、县政府。

6路公交

龙川小学(起点)、龙川景区、横行村、瀛洲中学、瀛洲车站、瀛洲乡政府、周村、梧村、大庙汪村、川源、仁里、赤塔、紫园、县法院、杨柳村桥头、县汽车站(终点)。

7路公交

孔灵(起点)、祥云路西路口、会山路口、三中、三小、县政府、徽厨技院、交通局、双桥、汽车站、街心花园、南门头、永红场(犁尖角)、宾馆、城隍街、保健所、东门桥、东怡小区、中医院、东山中学、戴家山(过境公路)(终点)

绩溪小吃


徽州又称徽商故里,世人惊叹”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牌坊、祠堂、古民居等灿烂遗产就是生动写照,文化也顺势而上,吃文化也就当然呼之欲出了。徽菜就是那个时期诞生的,全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民以食为天,徽商很喜欢家乡风味,人到哪里,饮食文化就传播到哪里,这已不仅仅是吃---维系着对故土的眷恋,厮守着灵魂和根。这就是徽商的故乡情结,一种伟大的精神。徽菜的许多大菜是令人叫绝的,风味独特,不吃不知道,吃了让人从心里通泰,齿间流芳,感慨徽文化的确不同凡响。

我这里不说徽州大菜,单说它的面点小吃。出产徽厨大师的绩溪,叫绝的小吃有冬瓜包、米粉、挞馃。冬瓜包实际上是蒸饺子,一笼屉10只,灌汤,里面的馅是冬瓜加精肉,称奇的是冬瓜水分大,蒸的不好就裂开了嘴,稀瘫了。餐宴上上大菜,中间都要上两个笼屉一是冬瓜包一是南瓜包(或是豆腐包),调剂味口,既可当饭吃,也可下酒。而且冬瓜、南瓜充满农家纯自然风味,绿色食品,又可养生保健,很受城里人欢迎。米粉说起来很有特色,就是把大米磨成粉,加入八角茴香,再加上笋干和肉末,熬成糊,就成了米粉,很厚实。端上桌,满桌芳香,吃起来满嘴喷香。人们吃喜酒,席上必有米粉。据说是当地风俗,喜酒席上不上饭,米粉管饱。

说起来挞馃非常有趣。漫步街头,家家小餐馆里,门口的铁锅上都烤着VCD光盘大的饼---俗称挞馃,桌上吃粥的人手里拿着挞馃在咬,骑自行车上班上学的人用塑料袋包着挞馃,一边骑一边吃,津津有味。挞馃的馅很多,有角豆、青菜、南瓜丝、萝卜丝、腌咸菜、干香椿,等等,想吃什么装什么,里面拌上肥猪肉。这是咸的;还有甜的,馅有芝麻加花生仁等。农家还有一种挞馃令人难忘,馅是用田埂上挖来的小野蒜,晾干洗净腌制,加上精肉,吃起来满口清香回味悠长。挞馃面皮很薄,都能看出里面馅的颜色,而后放在铁锅上烤,下面用柴禾即文火慢慢炕,直到把饼烤得冒出油,金黄色,很脆,吃起来爽口,很可口,也很充饥。炕饼也有二法:一是锅上涂油,把饼煎脆。一是锅上不涂油,把饼炕得从里面冒油,内外脆。挞馃的历史渊源很长。徽州人大都从中原迁徒而来,北方喜面南方喜米,挞馃是两种文化的结晶,另外也是适应徽人山区劳作的特点,上山打柴、采茶、伐木,不能回家吃中饭,不得不带干粮,挞馃正好担当重任,而且是尚好的饮食。徽商出外做生意,翻山越岭数天才能走出大山,节俭一点的商人,挞馃是最好的主食,里面是干菜或腌菜馅的,几天也不会变质。那时能吃上挞馃的人家,也得有相当不错的光景,穷一点的人家,不得不节衣缩食,把好吃的尽量留给出门的人,“穷家富路”,面子是很要紧的。现在生活好了,挞馃还是依然令人喜爱,因为它吃起来可口、香脆、方便。旅外的绩溪人回家,都要尝一尝挞馃,而且返程的时候,还带上许多挞馃。宾馆的大菜单上,赫然写着“绩溪挞馃”,当然它做的很小,只有月饼大,让客人尝尝风味。挞馃也有个大的,两个手掌般大,大肚汉充饥很解谗。

绩溪的面点小吃,许多妇女都会做。她们白嫩的双手在案板上揉着面团,像纷飞的菜蝶一样,冬瓜包、挞馃在指间跳跃着,满屋芬芳。看到了她们,就看到了徽菜的母亲,洋溢着人类温柔的力量,食客自然融入徽文化的博大情怀。

绩溪大事记


唐永泰二年(766年),置绩溪县(治今华阳镇)

1987年11月27日 黄山市成立,绩溪县被划出徽州,并入宣城

2005年9月 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徽菜之乡”荣誉称号

2007年3月18日 被国务院评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7年5月21日 被联合国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2008年5月30日 奥运火炬来到绩溪

2009年12月31日 合福铁路绩溪段正式动工

2010年5月1日 绩溪县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合作伙伴互动城市

2010年10月13日 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徽墨之乡”荣誉称号

相关分词: 绩溪县 绩溪 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