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炎,是鸡的一种以淋巴组织坏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1957年首先在美国德尔马瓦(Delmarva)南部的甘布洛城(Gumboro)的肉鸡群中发现,所以又称甘布洛病。由于当时对病原体没弄清楚,所以一直认为是“鸡肾病”或“肾炎——肾病综合症”。



病种特征


传染性腔上囊病简称:IBD。发病特征为突然发病,品种上无大差异,高发日龄在20-60之间,特别是30日龄左右多见。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一般为20%-30%。当有继发感染或合并感染时,死亡率可超过40%。该病有明显的死亡高峰,多数鸡群在发病后6-7天疫情趋于平稳。鸡场一旦暴发该病,以后每批雏鸡均可感染发病。病鸡精神萎靡不振,瘫卧、震颤,排米汤样稀便,鸡群在发病后3-4天死亡达到高峰。

病理变化


病死鸡脱水,皮下干燥,眼球下陷。胸肌和两腿外侧肌肉出血,呈涂刷状。囊肿大,发黄,浆膜下水肿或出血。囊腔粘膜出血,腔内有的充满混浊的粘液或干酪样渗出物。病愈后鸡的腔上囊萎缩、变小甚至消失。肾脏肿大、苍白小叶灰白色,有尿酸盐沉积。腺胃粘膜出血或腺胃乳头环形出血。日龄过小或龄较大的鸡群发病时,病变较轻或不典型,肌肉出血不明显。

鉴别诊断


该病的高发日龄与雏鸡阶段新城疫的发病日龄相以,实践中也确有两种疫病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的。但新城疫没有肌肉出血,也没有肾和腔上囊的特征性病变。另外,应注意与磺胺类药物中毒、霉菌毒素中毒引起的出血综合征相区别。二者虽可见肌肉出血,但无腔上囊的明显病变,而且有饲喂药物或发霉饲料的历史。

预防与防治


(一)育雏、育成阶段使用的疫苗应选用弱毒疫苗。活毒疫苗分弱毒和中等毒力两种疫苗。使用前,一定要搞清疫苗的毒株毒力,严格按说明书上的要求使用。弱毒疫苗对腔上囊不会造成损害,使用时与雏鸡的日龄无太大关系;中等毒力疫苗却可损伤腔上囊(特别是过早地应用时)。它不仅不会保护鸡只免受IBDV的感染,且由于腔上囊的萎缩可导致免疫抑制,从而增加了对其他疫病的易感性。

(二)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对鸡群的母源抗体,免疫后抗体水平进行监测,以便选择适宜的免疫时机,有效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目前,国内进行抗体监测常用琼脂扩散的方法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后者比前者敏感、准确。

(三)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只有酚制剂,福尔马林以及强碱等消毒药有一定作用。因此,在免疫的基础上必须做好生产各环节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特别是种蛋、孵化、育雏室和育成鸡舍),单纯依靠疫苗的免疫是不能收到显著效果的。

(四)为了减少IBD造成的大量鸡只死亡,可用高免蛋黄匀浆制剂给鸡注射,效果比较可靠。高免蛋黄习浆成本低,制备工艺简便,可在该病高发日龄前后或发病早期使用。

防治


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为了使雏鸡的较高水平的母源传递性抗体,必须做好亲代鸡群的人工免疫接种,使之保持高度、持久和一致的免疫力,才能使子代鸡群在育雏的早期免受传染性腔上囊病毒感染。育雏后期及育成阶断鸡群,主要靠获得性免疫保护。故必须在母源抗体基本消失之前适时地免疫,使之有充分的免疫力才能保护育成阶段的安全。为此,建议在种鸡群开产前进行IBD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而在育雏和育成阶段选择适宜的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鸡群免疫个别分析


不同鸡群IBD的免疫程序(仅供参考)种鸡:在上笼产蛋前(20周龄时)和38周龄,注射油乳剂灭活苗两次。雏鸡阶段一般在2周龄用弱毒苗免疫一次,5周龄时再次免疫,第二次免疫可选用弱毒力疫苗或中等毒力疫苗。肉用仔鸡:在污染区或受威胁区,当仔鸡3-4周龄时进行一次弱毒疫苗免疫。商品蛋鸡:在2周龄和5周龄进行免疫,所用疫苗与种鸡相同。以上免疫程序是在亲代鸡群使用了油乳剂灭活苗接种后供其后代使用,如果亲代IBD免疫情况下不详或没免疫,则仔代鸡的免疫时间可适当提前或根据抗体监测水平自行制定免疫程序。值得提起注意的是,鸡群IBD弱毒苗免疫绝不能干扰正常进行的鸡新城疫免疫程序。实践中往往一时重视了IBD的免疫而忽略了新城疫的防制工作,因而会造成新城疫流行。现市售商品疫苗均为中等毒力克隆化苗,如西德CM-IU、荷兰D78、美国三价苗、哈尔滨和北京的D78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