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

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


《霍布期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一个政治符号的意义及其失败》是施米特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一部学术论著,论题接续其20年代至30年代初思考的政治学—神学问题,充满曲笔,堪称施米特在非常政治处境中写的非常性的政治论著,在霍布斯研究史乃至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也算得上一个理程碑。



版权信息


作 者: (德)施米特 著,应星,朱雁冰 译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

字 数: 170000

版 次: 1

页 数: 220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561760840

分类: 图书 >> 政治 军事 >> 政治 >> 政治理论

定价:¥24.80

内容简介


《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的英译本依据旧版移译,因而没有“完成了的宗教改革”和Maschke编后记,但选了一篇施米特写于1937年的文章《霍布斯和笛卡儿思想中作为机械装置的国家》,这篇文章的德文原文收在Maschke编的施米特文集《国家、大空间、法》一书中。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于1938年1月21日在莱比锡哲学学会和1938年4月29日在位于基尔的霍布斯学会所作两次演讲的结果。本书吸收了作者以前一些文章和演讲中所包含的若干想法和论述。总的说来,本书展现了作者倾力研究马尔麦斯堡(Malmesbury)哲学家特别是其《利维坦》的一些心得报告。作者尽量在学术上公正地对待这个论题,既不妄加揣测,同时也不陷入陈腐的解释。有关《利维坦》这本书,可以印证狄德罗关于霍布斯的另一本书所说的话:“这是一部值得用一生来阅读和注释的书”。

图书目录


中译本编者说明(刘小枫)

中译本导言:自由主义和犹太人问题(陈建洪)

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应星译)

一 (利维坦的)旧约圣经起源;基督教—神学的(解释)和犹太教—神秘主义的解释;这个象征经霍布斯而复兴的意义和可能性

二 从文本分析和词源学来看霍布斯著作中的利维坦

三 利维坦是“会死的上帝”;同时,他又是代表的、主权的法人和一台巨型机器

四 这台巨型机器以一个技术上中立、不可违抗地起作用的机械装置臻于完善

五 这个主权代表死于内外之分

六 法制国家机器毁于间接权力的多元主义

七 这个象征落败,也不胜任相反的解释

附录

施米特 霍布斯和笛卡儿思想中作为机械装置的国家(应星译)

施米特 完成了的宗教改革(朱雁冰译)

马什克 论施米特的“利维坦”(朱雁冰译)

书摘插图


霍布斯得享盛名和声名狼藉,更多是因为他的《利维坦》,而非因为其所有其他著作。事实上,一般公众对他的了解主要在于他是“利维坦的先知”。黑格尔说,以这个动物来命名的书是“一部声名狼藉的书”,这个题目确实招致那样的恶名。任何对国家理论的说明性譬喻或者随手征引,其旨仅在于诠释一种思想,援引利维坦所起的作用可不只是如此而已;它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意蕴的神话象征。

在漫长的政治学说史中,多姿多彩的形象和象征、图像和偶像、范式和幻象、标志和隐喻尤为丰富,而这个利维坦则是最强劲的、最有力量的形象。它突破了每一种可以想见之理论或构架的囿限。一个政治实体的整体常常以不同的形式被想象为一个巨人,一个*和magnum corpus。政治观念史对巨兽这种形象也并不陌生。但这些形象通常只停留在哲学解释的领域中。比如说,柏拉图一一将国家描绘成一个“巨人”形象可以追溯至他——把受非理性情绪所激动的群众刻画为一个多头“杂色兽”,一个*。这具有一幅鲜明的图画所唤起的效果,但它还远远没有利维坦那超乎寻常的神话力量。当尼采将国家说成“最冷酷无情的怪物”时,这样一种描绘诚然超越了纯粹的哲学一智识领域,拓展到了“非理性的”领域,但它[表达的]更多只是19世纪印象派的写意风格,而少有一场世俗战斗画面的神话意义。

与此不同,利维坦作为政治统一体的象征,并不是随便什么“形体”(Corpus)或任意一种动物,而是来自旧约圣经的一个形象,几百年来被赋予了神话的、神学的和犹太神秘主义的(kabbalistisch)意蕴。在《约伯记》第40和41章中,它被描绘成无比强壮、无比可怕的海兽。此外,被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的还有一种陆地动物——比希莫斯(Behemoth)。圣经中这些描述的神话-历史起源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它们与一些英雄传奇联系在一起;尤其就利维坦这个例子来说,依稀可辨“提阿马特”(Tiamat)这个远古洪荒时期巴比伦英雄传奇中的神灵[形象]。我们在此无须拘泥于旧约圣经神学家们和史学家们的种种歧见和争执,因为这些意见和争执与霍布斯论及的政治神话并无直接关系。就此真正重要的只在于,尽管有模糊和混淆之处,利维坦在强有力的神话表象中一直以巨大的水上动物,也即作为鳄鱼、鲸鱼或一般而言的大鱼形象出现,比希莫斯则一直以陆地动物,比如以巨大的公牛或大象的形象出现。

《约伯记》中的这两个怪兽常常与旧约圣经中的其他动物形象联系在一起,以至于许许多多本身各自不同的动物表象互相交织在一起。在拉丁文圣经(Vulgata)以及路德圣经译文中,《以赛亚书》第27章第1节表明,上帝“用他刚硬有力的巨剑”刺了两条蛇,接着又杀了“海中的巨龙”,这两条蛇就叫做利维坦。但“利维坦”通常也译作“龙”,所以有蛇或龙的意思——这两个词常被用作同义词。Wolf Baudissin说:

很有可能,最初的神话区分了龙的四种造像——蛇、利维坦、冉伯(Rahab)和坦狞(Tannin),但旧约圣经的作者们丝毫没有要作那种区分的意思。

也可以这样解释:利维坦作为蛇或龙,变成了一个代表危险力量的恐怖形象,并最终变成了一个十足的恶魔。他既可意谓以各式各样面目出现的恶魔力量,也可以表示撒旦本身。由此,就如同那更“幽冥的”(chthonisch)比希莫斯,利维坦近乎约翰启示录中那些预示世界末日的动物:那只巨龙,那条蛇,那个“从深渊中来的兽”,那个“从地上来的兽”,那个“从海中来的兽”。与龙搏斗的种种神话,所有关于齐格弗里德、圣米切尔、圣乔治这类屠龙者的传奇和传说,都可以追溯到利维坦这里。

解释众多和变化多端,本属神话形象的特征;绵延不绝的变彤,in nova mutatae formae[形式不断翻新],事实上正是它们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确证。拿利维坦来说,神学的和史学的释义简直不可胜数。他既可以是一种吞食一切的海兽,也可以是海本身,这海—~按照Ephraim the Syrian的解释和拜占庭末日审判画像——在最后的审判日吐出了其中的已死者。从曼达派(die Mandaer)④的教诲中我们知道,在世界末日,利维坦吞食了宇宙和所有那些未能将自己与尘世分离开的人。14世纪[画家]Opicinius de Canistris的一幅画将利维坦与地中海——也即邪恶之海(the diabolicum mare)——联系在一起。重要的是,尽管这些神话常有令人困惑的幻象,利维坦始终和海联系在一起。从各种图画和想象的纷繁中,两大解释、路线在中世纪终于脱颖而出:中世纪早期教父的基督教象征化以及犹太教神秘派(Kabbala)拉比的犹太教神话化[解释]。

基督教中世纪对利维坦的解释到经院哲学时期一直都完全受神学支配:由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魔鬼在争夺人类中失利了;魔鬼被上帝隐藏在肉身中的谦卑形象所蒙蔽,想去吞食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神人,却因此被十字架所钩住,就像被鱼钩捕获一般。魔鬼在此被描绘成利维坦,也就是被上帝诱惑并捕获的大鱼。作为一种神学教诲,这个看法可以追溯到大格列高利(Gregor der GroBe,见其著Moralia in Job)、大利奥(Leo der

GroBe)和尼斯的圣格列高利(Gregor von Nyssa)。WalfridStrabo(9世纪)的阐释使这种说法传扬后世。中世纪的书籍插图就只在这种教父阐释的意义上描绘利维坦这头“巨鲸”。在(12世纪)女修道院院长Landsberg of Herrad[所辑]《乐园》(Hortus deliciarum)中的那幅名画上,也以同样的方式刻画利维坦:上帝被画作渔夫,十字架上的基督被画作鱼钩上的诱饵,利维坦则是吞食这个诱饵的大鱼。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德国的朝圣者歌唱道:

哦,万福的十字架

木质上佳,

为你羁绊

那贪婪的利维坦。

这种意象在路德那里仍然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