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三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三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三


由托马斯比切姆爵士创建于1946年。乐团与世界最著名的指挥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自1961年鲁道夫肯普任音乐总监以来,乐团建立起了新的艺术风范和组织形式,奠定了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的地位。乐团与斯特拉文斯基、瓦尔特韦勒、安德烈普列文、梅纽因、彼得马克斯维尔戴维斯和阿什肯纳齐等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进行过广泛的合作,并获得了辉煌的成就。1966年,被授予“皇家乐团”称号。乐团以整体艺术质量高超而闻名于世,乐队丰富、流畅的音色、近乎完美的配合以及对经典曲目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

中文名称: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三

英文名称: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地区:英国

简介:

演奏: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指挥:巴里沃兹沃思

音乐家介绍:

巴里沃兹沃斯(指挥)

沃兹沃斯是英国最受欢迎的指挥之一,从一九九一年以来,他是皇家芭蕾舞团和博明翰皇家芭蕾舞团的音乐总监,又是英国广播音乐会乐团和布莱顿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

他既是世界著名的舞剧指挥之一,同时在音乐会和歌剧的领域里也树立起相同的声誉。他经常指挥伦敦的几个主要乐团如伦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爱乐乐团和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同时也是英国一些地方乐团的客席指挥。

沃兹沃思不仅率领国内的芭蕾舞团和交响乐团去世界各地演出,而且经常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芭蕾舞团和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作曲家)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一八四四年三月十八日生于季赫文,一九零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卒于圣彼得堡。像那时的许多俄罗斯作曲家一样,他并没有将全部精力放到音乐上,特别是在他的早期,虽然在童年时他的音乐天赋已充分显露,但他还是接受了海军的教育。事实上他的第一交响乐是写于一八六二年至一八六五年随俄罗斯皇家海军舰队在国外服务阶段。一八六一年与巴拉基列耶夫的相遇是他向音乐发展的关键时刻,虽然他一直到一八七三年才从海军退役,但从这时起音乐就成为他事业的主要成分了。一八七一年他被任命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和配器教授,他的学生中包括里亚多夫、伊波利托夫伊凡诺夫、格列恰尼诺夫、格拉祖诺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作为作曲家,他在“强力集团”中占有很高地位,除了写下歌剧、交响乐等许多著名作品外,他还为鲍罗丁和穆索尔斯基等人的作品配器。

乐曲介绍: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德》交响组曲

作品第35号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这首乐曲初稿的每个乐章上写有故事内容的提示,后来再版时将它们删掉了,因为他认为每个听者对音乐意境的领会不一定要符合作者的意图,因此乐章前只留下速度指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说:“我所需要的是听众如果喜欢将这首乐曲作为交响乐作品,他们无疑将获得它是讲述许多不同的奇异东方故事的印象。”像在乐曲第一版中作曲家的说明:舍赫拉查德讲述使苏丹王发生兴趣的故事以免自己被杀,讲述了一千零一夜,终于获得赦免。舍赫拉查德的形象在独奏小提琴上出现,然后是巴格达市场的喧闹和辛巴德的船难,独奏小提琴平静地爬向高音E,无疑说明舍赫拉查德完全胜利了。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

作品第34号

很多人说最好的西班牙音乐是由法国人和俄国人写的,那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这首随想曲无疑是运用西班牙音乐语言最具色彩的作品之一。乐曲作于一八八七年,作曲家原意是想写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后来却写成了管弦乐。乐曲首演于圣彼得堡,受到乐队成员的热烈赞赏,五个乐章都重演了。第一乐章是“晨歌”,用了活泼的节奏和响板。第二乐章圆号四重奏的浪漫色彩的主题有五个变奏,其中有一些乐器的独奏,“晨歌”再次出现并扩展,有小提琴和单簧管的大段独奏。第四乐章是山圆号和小号奏出的戏剧性的“场景”,后面随以小提琴独奏,是一首用响板及有更多独奏片断的轻快舞曲,然后进入炫技性的全奏高潮,不停顿地进入终乐章“凡丹戈”舞曲,这个热情的舞曲最后融人乐曲开始时的“晨歌”中。

专辑曲目:

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德》交响组曲 作品第35号

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 作品第34号

该系列一共十集,分别是

专辑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专辑中文名: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一

地区: 英国CL-80

简介:

演奏: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指挥:马克欧姆勒

音乐家介绍:

马克欧姆勒(指挥):

欧姆勒出生于列宁格勒并在该地接受教育,毕业后即在莫斯科大剧院任职,后被任命为该剧院终身指挥。他多次率歌剧院去欧美、日本等地演出,并组建大剧院室内乐团。他指挥演奏了许多新作品,例如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真正的人》。他也经常率领苏联国家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和大剧院去欧美及日本举行音乐会。

欧姆勒曾指挥维也纳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科文特剧院、苏格兰歌剧院等团体演出了许多歌剧,并在伦敦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利物浦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等团体的音乐会上执棒。

他录制了许多俄罗斯歌剧,其中最杰出的有《欧根奥涅金》、《黑桃皇后》、《鲍里斯戈都诺夫》。

贝多芬(作曲家)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一七七○年生于波恩,一八二七年卒于维也纳。他于一七九二年去维也纳,曾短时期内跟海顿学习,以后他就一直住在维也纳。从一八○一年开始,他就察觉到自己的耳聋病症。到一八二四年就完全失去了听觉。他的性格是不妥协而具有革命性的。他的音乐虽然基本上"是古典的“,但他义无返顾的反对十八世纪音乐的那种繁琐形式。他的九首交响乐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都是在当时器乐曲最重要的体裁中杰出的作品。虽然有人认为他不太擅长于声乐作品,但他的歌剧《菲岱里奥》却是极为辉煌的成就,更遑论他的《庄严弥撒》对宗教音乐的贡献了。

乐曲介绍: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 F大调,作品第68号

这首交响曲首演于一八○八年,地点是维也纳。在这个长达四小时的音乐会上同时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以及C大调弥撒的一部分。

贝多芬以巨大的魄力开始这首交响曲,主题的一个小片段后是休止;一个简单的乐句在短时间内没有变动地反复十多次。后来这个旋律的节奏在一个和声上反复十二次,又在另一个和声上反复二十八次,然后这一过程又重复一遍。这种反复喻示着贝多芬的全局构思:一是一个短小的片段能够供给一个乐章的发展需要;二是在这个反复下面流动着缓慢而不断的和声转换,这样更具有戏剧性。

在慢乐章中有不断的音色变化。两个大提琴的独奏增加了配器的色彩,随着进入的圆号在不相同的节拍上给人以节奏上微妙的动力。乐章结束前,出现了三只“鸟”的鸣叫,这是第一次直接显示《田园》这个标题以及这个乐章的标题《在小溪旁》。以后两个乐章更为直接地描摹田园情景。第三乐章有两支舞曲,随之是第四乐章的雷电风雨(由定音鼓、长号和短笛演奏)。终乐章是《牧人之歌》,是暴风雨后宁静的、感谢上苍的赞美诗。

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 作品第84号

歌德的悲剧《爱格蒙特》是写爱格蒙特伯爵的英雄故事。爱格蒙特统治着弗兰德和阿图瓦,他的死激励弗莱芒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并取得了自由。贝多芬的祖先来自荷兰,无疑对这个故事有很深的印象。在一八○九年,宫廷大臣兼宫廷剧院主管卢赫森斯坦委托贝多芬为歌德的这个剧配乐,贝多芬写了序曲和九首乐曲(其中包括两首赞颂女英雄克拉欣的歌)。写作时间是从一八○九年十月至一八一○年六月,在一八一○年六月十五日该剧第四次演出时开始使用。

专辑曲目:

一.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

1.快板,但不过分快

2.较快的行板

3.快板

4.小快板

二.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

专辑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专辑中文名: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萃二

资源格式: APE

地区: 英国

简介:

演奏: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指挥:马克欧姆勒

音乐家介绍:

马克欧姆勒(指挥):

欧姆勒出生于列宁格勒并在该地接受教育,毕业后即在莫斯科大剧院任职,后被任命为该剧院终身指挥。他多次率歌剧院去欧美、日本等地演出,并组建大剧院室内乐团。他指挥演奏了许多新作品,例如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真正人》。他也经常率领苏联国家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和大剧院去欧美及日本举行音乐会。

欧姆勒曾指挥维也纳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科文特剧院、苏格兰歌剧院等团体演出了许多歌剧,并在伦敦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利物浦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等团体的音乐会上执棒。

他录制了许多俄罗斯歌剧,其中最杰出的有《欧根奥涅金》、《黑桃皇后》、《鲍里斯戈都诺夫》。

乔治比才(作曲家):

比才于一八三八年生于巴黎,一八五七年卒于巴黎附近的布热瓦尔。他于一八五七年获巴黎音乐院罗马大奖,去罗马三年。回巴黎后写下了许多洋溢着明媚阳光的地中海气息的音乐,著名的如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歌剧《卡门》等。

爱德华格里格(作曲家):

格里格于一八四三年生于卑尔根,一九零七年卒于卑尔根。他经小提琴家奥莱布尔推荐入来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有继续随着盖德学习作曲,盖德是当时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浪漫派的首要人物。格里格是第一位挪威民族乐派作曲家,他的作品如《培尔金特》组曲、《十字军战士西古尔德》、《霍尔堡》组曲等都带有浓郁的挪威民间音乐的风格。他较少创作大型管弦乐曲,写了许多小型乐曲、钢琴曲和歌曲。

乐曲介绍:

比才:《卡门》第一组曲,第二组曲

歌剧《卡门》于一八七五年在巴黎首演时遭到失败,同年十月在维也纳演出时才开始受到欢迎,但作曲家也在这年去世。八年后此剧在巴黎重新上演获得成功,但对比才来说已经迟了。

歌剧的剧本基于梅里美的小说,讲述一个野性而又朝秦暮楚的吉卜赛姑娘卡门,引诱唐霍塞离开军队,加入走私者集团,然后又遗弃了他而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洛。最后被唐霍塞杀死。

第一组曲有若干版本,都编于比才死后。该组曲有五个乐章:1.前奏曲;2.间奏曲;3.塞圭地拉舞曲;4.啊尔卡拉龙骑兵;5.斗牛士.

第二组曲开始是《走私者进行曲》,根据第三幕开始时的走私者合唱和六重唱改编;第二乐章是《哈巴涅拉舞曲》,是卡门引诱唐霍塞是的音乐;第三乐章是《夜曲》,从第三幕唐霍塞忠实的女朋友米凯拉的咏叹调改编。其他几个乐章分别是《岗哨》、《斗牛士之歌》和《波希米亚舞曲》。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二组曲

一八四七年,易卜生为他的诗剧《培尔金特》上演请格里格写配乐,格里格为此写了二十三首乐曲(包括序曲、歌曲、舞曲和音乐话剧)。该剧于一八七六年上演,使格里格获得国际声誉。一八八八年他选了其中四首组成第一组曲,三年后又选编了一首组曲,也是四个乐章。

第一组曲开始是一首“音诗”《晨曲》,在剧中是第四幕的前奏曲,描写北非海岸的景观。第二乐章是《奥塞之死》,奥塞是培尔金特的母亲,音乐用于剧中的第三场。格里格写弦乐特别钟情,在颇为单纯的旋律中溶入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如出人意外的和声进行,中间高潮部分用很强的力度,弦乐加弱音器等。第三乐章是《阿尼特拉之舞》,描写培尔金特在撒哈拉沙漠中流浪时被贝多印女郎所迷惑。弦乐加弱音器,还有铁三角以增加异乡情调。第四乐章《在山神殿里》,描写挪威传说中山神殿里的妖魔精灵的场景,培尔金特进入山神殿,向妖王的女儿求婚,音乐营造了邪恶而奇异的气氛,它构筑

于一个固定音型上,不断反复和增强力度。

培尔金特最为乖张的行为是在新娘英格丽特新婚之日诱拐了她,但很快又对她厌倦了。这就是第二组曲第一乐章《英格丽特之哀歌》表现的内容,这段乐曲用作第二幕的序曲,描写了英格丽特的苦恼。第二乐章是《培尔金特归乡》,描写在暴风雨中船沉了,培尔金特已经老了,回到了家乡。第四乐章是《索尔维格之歌》,这是格里格歌曲中最为有名的一首。

专辑曲目:

一.比才:《卡门》第一组曲

1.斗牛士

2.第一幕前奏曲

3.阿拉贡舞曲

4.阿尔拉龙骑兵

二.比才:《卡门》第二组曲

1.走私者进行曲

2.哈巴涅拉舞曲

3.夜曲

4.岗哨

5.波西米亚舞曲

三.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1.晨曲

2.奥塞之死

3.阿尼特拉之舞

4.在山神殿里

四.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二组曲

1.英格丽特哀歌

2.阿拉伯舞曲

3.培尔金特归乡

4.索尔维格之歌

专辑中文名: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三

地区: 英国

简介:

演奏: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指挥:巴里沃兹沃思

音乐家介绍:

巴里沃兹沃斯(指挥)

沃兹沃斯是英国最受欢迎的指挥之一,从一九九一年以来,他是皇家芭蕾舞团和博明翰皇家芭蕾舞团的音乐总监,又是英国广播音乐会乐团和布莱顿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

他既是世界著名的舞剧指挥之一,同时在音乐会和歌剧的领域里也树立起相同的声誉。他经常指挥伦敦的几个主要乐团如伦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爱乐乐团和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同时也是英国一些地方乐团的客席指挥。

沃兹沃思不仅率领国内的芭蕾舞团和交响乐团去世界各地演出,而且经常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芭蕾舞团和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作曲家)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一八四四年三月十八日生于季赫文,一九○Z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卒于圣彼得堡。像那时的许多俄罗斯作曲家一样,他并没有将全部精力放到音乐上,特别是在他的早期,虽然在童年时他的音乐天赋已充分显露,但他还是接受了海军的教育。事实上他的第一交响乐是写于一八六二年至一八六五年随俄罗斯皇家海军舰队在国外服务阶段。一八六一年与巴拉基列耶夫的相遇是他向音乐发展的关键时刻,虽然他一直到一八七三年才从海军退役,但从这时起音乐就成为他事业的主要成分了。一八七一年他被任命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和配器教授,他的学生中包括里亚多夫、伊波利托夫伊凡诺夫、格列恰尼诺夫、格拉祖诺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作为作曲家,他在“强力集团”中占有很高地位,除了写下歌剧、交响乐等许多著名作品外,他还为鲍罗丁和穆索尔斯基等人的作品配器。

乐曲介绍: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德》交响组曲

作品第35号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这首乐曲初稿的每个乐章上写有故事内容的提示,后来再版时将它们删掉了,因为他认为每个听者对音乐意境的领会不一定要符合作者的意图,因此乐章前只留下速度指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说:“我所需要的是听众如果喜欢将这首乐曲作为交响乐作品,他们无疑将获得它是讲述许多不同的奇异东方故事的印象。”像在乐曲第一版中作曲家的说明:舍赫拉查德讲述使苏丹王发生兴趣的故事以免自己被杀,讲述了一千零一夜,终于获得赦免。舍赫拉查德的形象在独奏小提琴上出现,然后是巴格达市场的喧闹和辛巴德的船难,独奏小提琴平静地爬向高音E,无疑说明舍赫拉查德完全胜利了。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

作品第34号

很多人说最好的西班牙音乐是由法国人和俄国人写的,那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这首随想曲无疑是运用西班牙音乐语言最具色彩的作品之一。乐曲作于一八八七年,作曲家原意是想写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后来却写成了管弦乐。乐曲首演于圣彼得堡,受到乐队成员的热烈赞赏,五个乐章都重演了。第一乐章是“晨歌”,用了活泼的节奏和响板。第二乐章圆号四重奏的浪漫色彩的主题有五个变奏,其中有一些乐器的独奏,“晨歌”再次出现并扩展,有小提琴和单簧管的大段独奏。第四乐章是山圆号和小号奏出的戏剧性的“场景”,后面随以小提琴独奏,是一首用响板及有更多独奏片断的轻快舞曲,然后进入炫技性的全奏高潮,不停顿地进入终乐章“凡丹戈”舞曲,这个热情的舞曲最后融人乐曲开始时的“晨歌”中。

专辑曲目:

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德》交响组曲 作品第35号

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 作品第34号

专辑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专辑中文名: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四

地区: 英国

简介:

演奏: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指挥:简格洛弗

音乐家介绍:

简格洛弗(指挥)

格洛弗是英国最受尊重的指挥之一。从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一年,她是伦敦莫扎特演奏团的艺术指导。在她的领导下,该团的曲目从十八世纪的古典作品拓展到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她率团在国内外演出;她指挥录制的莫扎特、海顿的音乐极受欢迎。她还录制了布里顿、沃尔顿等当代作曲家的作品。

格洛弗与英国许多著名乐团合作,而且对英国合唱音乐的传统也很熟悉,她是伦敦合唱团和赫德斯菲尔德合唱团的竹席指挥。作为歌剧指挥,她与格林德伯恩歌剧院密切合作。她曾代表格林德伯恩歌剧院到北京中央歌剧院演出并曾参加香港艺术节。她也指挥英国的一些著名歌剧团体。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作曲家)

莫扎特于一七五六年生于萨尔茨堡,一七九一年卒于维也纳。他在少年时频繁地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开始时是作为神童出现,后来是为了寻找工作和开阔眼界。他于一七八一年离开萨尔茨堡主教宫廷到维也纳定居。但他在维也纳并无恒定的工作,十年后贫病逝世。他是一个写作时乐思泉涌、产量极多的作曲家,而且在音乐的各种体裁中都有他天才的印迹,但是他最杰出的成就是歌剧和协奏曲,特别是钢琴协奏曲。

乐曲介绍:

莫扎特:《费加罗婚礼》序曲

歌剧根据博马舍的剧本改编,一七八六年五月一日首演于维也纳。首演显然并不很成功,但在这年的是二月到布拉格演出却大受欢迎。序曲的喜剧风格十足,常常独立出现在音乐会上。D大调的急板先是平静的八度变换,随之爆发出辉煌的乐队全奏,有些像莫扎特的《哈夫纳交响曲》中的终乐章。这首序曲更像是一个简化了的交响乐第一乐章。长而渐强的尾声给人以歌剧院的灯光暗下来了的感觉。和声的向远关系调的游离使人想起他的《布拉格交响曲》。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 G小调,作品K550号

这首交响曲作于一—七八八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三首交响曲之一。原稿中管乐器为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大管和两只圆号,后来在手稿中增加了两支单簧管,并将双簧管的原谱改动以适应所加乐器的总谱。

这首乐曲用了G小调,部分是受当时“狂飚运动”影响而出现的现象,手小调写交响曲在那时尚属少见。

第一乐章在中提琴骚动不安的伴奏下出现第一主题,由弦乐和木管对话的第二主题颇形凄婉。展开部所用材料都是第一主题的。第二乐章用了降E大调,莫扎特一般用此调写作的音乐都是宁静平和的,但此处那短小而浮动的动机、变化音的冲击、重音的变换形成和其他几个乐章一样的骚动。第三乐章的三小节构成的乐句和复调性很明显,中段用了G小调。终乐章的主题使人想起了第一乐章的主题,只是步子更快些和更为凄切,展开部基于第一主题,转调调新颖。

莫扎特: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 C大调,作品K55l号

作于一七八八年。用弦乐与双簧管、大管、圆号、小号和定音鼓。曲名《朱庇特》是后人所加,并非作曲家的原意。

第一乐章开始时较为庄严,但在全奏后的木管下行音阶中出现的动机却显得柔和。有两个副主题,都很温柔,展开部的前一半取材于第二副主题,展开部后面有一个F大调的假再现有新颖的连续转调,用了开始时号角花彩的材料。第二乐章(F大调)不用小号和鼓,是莫扎特所写的最流畅的慢乐章之一,开始时沉静而优雅,中间转入C小调,变得沉郁热烈,后来又回到C大调的呈示部,一个短小的展开引出再现。第三乐章用了许多变化音。中段的后半部预示了终乐章的主要主题。终乐章是一个对位进行的奏鸣曲形式,至少有五个主题片断构成,在尾声中五个主题汇合到一起。

专辑曲目:

一.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 G小调 作品K550号

1.很快的

2.行板

3.小步舞,快板

4.很快的快板

二.莫扎特: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 G大调 作品K551号

1.活泼的快板

2.如歌的行板

3.小步舞,快板

4.很快的

三.莫扎特:《费加罗婚礼》序曲

专辑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专辑中文名: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五

地区: 英国

简介:

演奏: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指挥:巴里沃兹沃思

音乐家介绍:

巴里沃兹沃斯(指挥)

沃兹沃斯是英国最受欢迎的指挥之一,从一九九一年以来,他是皇家芭蕾舞团和博明翰皇家芭蕾舞团的音乐总监,又是英国广播音乐会乐团和布莱顿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

他既是世界著名的舞剧指挥之一,同时在音乐会和歌剧的领域里也树立起相同的声誉。他经常指挥伦敦的几个主要乐团如伦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爱乐乐团和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同时也是英国一些地方乐团的客席指挥。

沃兹沃思不仅率领国内的芭蕾舞团和交响乐团去世界各地演出,而且经常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芭蕾舞团和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乔治格什温(作曲家)

格什温于一八九八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九三七年卒于好莱坞。与其他许多作曲家不一样,格什温是在轻音乐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他在十八岁时就以写作歌曲出名,如歌曲《斯旺尼》和音乐喜剧《拉拉露西尔》。但是使他立足于严肃音乐作曲家之列的是《蓝色狂想曲》。后来他的作—品中著名的有F大调钢琴协奏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以及歌剧《波吉与贝丝》。

莫里斯拉威尔(作曲家)

拉威尔于一八七五年生于西布雷,一九三七年卒于巴黎。像德彪西一样,他被认为是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也像德彪西那样,他在钢琴音乐方面有杰出的造诣。他写有两个小歌剧《西班牙时刻》、《孩子与魔术》以及一些舞剧,其中最著名的是《达夫尼斯与克洛埃》。

克洛德德彪西(作曲家)

德彪西于一八六二年生于圣热曼昂莱,一九一八年卒于巴黎。童年时学习钢琴,一八七三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一八八四年毕业时获罗马大奖。他曾受瓦格纳和穆索尔斯基的影响。由于在和声与音乐结构上的革命性,他被认为是印象派的先行者。他早期着力于歌剧。创作了《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然后写作管弦乐与舞剧,但他最杰出的成就是钢琴音乐的创作。

乐曲介绍:

格什温: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此曲创作于《蓝色狂想曲》后的第四年,此时格什温的配器才能已很成熟,因此在这首乐曲的总谱上有“这是一首管弦乐音诗,格什温作曲并配器”字样。作曲家意图在曲中表现一个美国的旅行者对巴黎的印象。乐曲中间的慢乐段是甜美的布鲁斯,表现美国人在异国想念起家乡。但是后面的音乐表示巴黎的夜生活很快地驱走了乡愁。这首乐曲是作曲家在访问巴黎时所写。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这首曲子是在几个星期内创作出来的,是受委托为保罗怀特曼(乐队队长)组织的一个美国音乐的音乐会而写的,他原来想的标题是“美国狂想曲”,但是他的兄弟艾拉建议他改为“蓝色”,这两字的灵感采自惠斯勒的画;艾拉还建议在乐曲中加入一个豪华的慢乐段,这后来极受听众欢迎。

此曲首演即大受欢迎,听众竟没有察觉到许多钢琴独奏部分都是作曲家即兴演奏的。有名的开始部分单簧管的上行滑奏,原谱是十七个分隔的短音符,由怀特曼乐队的单簧管手戈尔曼建议改成滑音,现在这已成为这首乐曲的标志了。此曲原是由格罗菲负责爵士乐队配器演出,后来也是由格罗菲改配成管弦乐总谱。

拉威尔:波莱罗

这首乐曲是受伊达鲁本斯坦公司委托而写的,首演于一九二八年。这首举世闻名的杰出乐曲由两个部分的旋律不断反复、逐渐改变音色和加大音量所构成。

拉威尔:悼念公主帕凡舞

“帕凡”是一种十六世纪时的舞曲。拉威尔声称用此标题仅仅因为喜欢这个词的发音,但音乐确实是表达了一种失去和哀悼之美的强烈感觉。此曲最初是一首钢琴曲,后来作曲家编配成小型乐队的乐曲。

德彪西:牧神午后

二十世纪的音乐由德彪西将之剧烈改变,有时他被称为是法国的第一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寻求将音乐从形式和规律中解放出来,尊崇声音的美。《牧神午后》确实在音乐世界中掀起了风浪。这首管弦乐曲的故事取材于马拉美的诗,作曲家试图在曲中描写酷热午后的倦怠和好色牧神的嬉闹。从富有情欲的无伴奏的长笛旋律到中段逐渐热情的弦乐,整首乐曲非常迷人。此曲首演于一八九四年十二月,后来被贾吉列夫用作芭蕾音乐。

专辑曲目:

一.格什温:《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二.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三.拉威尔:《波莱罗》

四.拉威尔:《悼念公主帕凡舞曲》

五.德彪西:《牧神午后》

专辑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专辑中文名: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六

地区: 英国

简介:

演奏: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指挥:尤里西蒙诺夫

音乐家介绍:

尤里西蒙诺夫(指挥)

西蒙诺夫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随拉宾诺维奇学习,后在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为穆拉文斯基的助手。一九六八年,西蒙诺夫在罗马的圣塔切奇利亚指挥比赛中获金奖。一九六九年开始到莫斯科大剧院任指挥,首演剧目为《阿伊达》,不久即被任命为大剧院的首席指挥。他是大剧院历史上最年轻的,也是任期最长的首席指挥(至一九八五年)。

除了在大剧院工作外,他指挥过国内的一些著名乐团并出国访问演出。他也去国外指挥当地的乐团及歌剧团体,足迹遍及欧美及远东,并录制歌剧及交响乐作品。

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作曲家)

柴科夫斯基于一八四零年生于卡姆斯库一沃特金斯克,一八九三年卒于彼得堡。他神经质和腼腆的性格可以从他与梅克夫人的通信中看出,但是很少有作曲家能创作出像他那样受欢迎的作品。他的作品包括六首交响曲(其中后三首频频出现在交响音乐会的节目单上);还有一些管弦乐的标题作品如《罗米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四首协奏曲、许多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是《欧根澳涅金》。他的配器才能亦是辉煌多彩,像《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组曲等是空前杰出的芭蕾音乐。

乐曲介绍:

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

《胡桃夹子》取材于E.T.A.霍夫曼的故事。第一场写市议长的女儿、小女孩克拉拉在圣诞节前夜杀死了凶残的耗子,救出了胡桃夹子幻变的王子,并一起游历糖果王国。第二场写他们在糖果王国游历的情景,并无太多故事情节,只是描写王子和克拉拉受到盛情款待,由一系列舞曲构成,它们是很著名的音乐。柴科夫斯基是受芭蕾舞编导佩蒂帕委托而写这首作品的,于一八九二年十二月首演于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但由此剧音乐组成的音乐会组曲却早在这一年的春天就已经在一个音乐会上演出了。

柴科夫斯基:《天鹅湖》组曲

齐格弗里德王子在成年礼前夕的晚会上需要选定王妃,候选的有六位姑娘。王子和他的伙伴们出猎,遇见一群天鹅变成姑娘,王子爱上了其中的一位——奥杰塔,神秘的鹰魔要王子离开。在一个晚会上,王子选上的不是那些候选的姑娘,而是奥杰塔,但那是鹰魔的女儿奥琪莱幻变的。王子发觉自己受了骗,激动地奔向天鹅湖畔,最终战胜了鹰魔,王子和奥杰塔有情人终成眷属。

《天鹅湖》是柴科夫斯基第一个长篇巨制的舞剧,创作于一八七五至一八七六年,一八七七年首演于莫斯科大剧院。首演并不引人注意,它大受欢迎是在柴科夫斯基逝世两年之后。

专辑曲目:

一.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

1.序曲

2.进行曲

3.巧克力

4.咖啡

5.茶

6.特列帕克舞曲

7.奶油卷

8.船妪和小丑

9.糖果仙女舞

10.花之舞

11.双步舞

12.终场圆舞曲

二.柴科夫斯基:《天鹅湖》组曲

1.场景

2.圆舞曲

3.天鹅舞

4.场景

5.匈牙利舞

6.场景

专辑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专辑中文名: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七

地区: 英国

简介:

演奏: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演唱:安布罗西女声合唱团

乐队指挥:韦尔农汉德利

合唱指挥:琼麦克阿瑟

音乐家介绍:

韦尔农汉德利(指挥)

汉德利是英国最著名的指挥之一。他热心推广英国音乐。他的录音极受好评,曾屡获大奖;如因录制罗伯特辛普森的第十交响曲而获“唱片奖”;录制沃恩一威廉斯的第五交响曲而获“不列颠录音奖”。他经常与国内及澳大利亚的主要乐团合作,指挥演出并录音。古斯塔夫霍尔斯特(作曲家)

霍尔斯特于一八七四年生于切尔滕纳姆,一九三四年卒于伦敦,祖先是瑞典人。他曾在皇家音乐学院随斯坦福德学习,并认识沃恩-威廉斯。沃恩-威廉斯的热中于英国民歌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对霍尔斯特影响极大。霍尔斯特开始吹奏长号,后采在莫利学院及圣保罗女子音乐学校任教。他对东方哲学以及印度宗教和神秘主义很有兴趣,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如合唱曲《耶稣赞美诗》、《合唱交响曲》;歌剧《赛维特丽》、《十足笨蛋》;管弦乐《行星》、《埃格敦荒野》。

乐曲介绍: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作品第32号

《行星》创作于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六年,其草稿是两首钢琴乐曲,后来才配成大型管弦乐乐曲。乐曲首演于一九二零年,立刻获得成功。

“火星”用半音滑行与反复强烈重音的节奏对比,调性在C大调与C小调之间游离,最终也未解决。“金星”用互相穿插的和弦进行,很像沃恩-威廉斯的牧歌;金星委婉旋律后来进入。“水星”是谐谑曲,用了短笛、钢片琴、小提琴泛音的音色以及复节奏。“木星”在形式上酷似贝多芬的谐谑曲。“土星”是一首暗淡的柔板。“天王星”撞击刺耳的音响与管风琴上的大幅度刮奏,以及一些令人想起配器魔法师迪卡斯的音响,最易使人惊奇。“海王星”中织体的注重更甚于主题,无词的女声合唱似乎在诉说宇宙边缘的深邃一如内心世界。

霍尔斯特:《圣保罗》弦乐组曲 作品第29号之二

霍尔斯特在圣保罗女子音乐学校任音乐指导(一九零五至一九三四年)。《行星》就是在该校时写的。这首《圣保罗》弦乐组曲是题献给该校乐队的,作于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三年间。

这首组曲外表上是英国民歌风格的,但其和声和演奏技术都并不简单。第一乐章两个6/8拍的“吉格”舞曲旋律互相对应,第二小提琴逐渐引进“莫尔”舞曲,经过反复后,这个舞曲加大音量出现在低音弦乐上。中间乐章不用英国民间音乐,第二乐章在加弱音器第二小提琴起伏不定的音型上出现轻快舞曲风格的模进,有时用2/4拍,有时在4/4拍,信步所之。第三乐章谜一样地美妙,在拨弦和弦上出现灵巧的小提琴独奏,异国情调的叠歌显示了作曲家对印度音乐的兴趣,与一个强壮的活板舞曲相交替。在终乐章中,霍尔斯特将“达加松”舞曲与英国民歌《绿袖》相配在一起。

专辑曲目:

一.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作品第32号

1.战神火星

2.和平之神金星

3.带翼天使水星

4.欢乐之神木星

5.寿神土星

6.魔神天王星

7.神秘的海王星

二.霍尔斯特:《圣保罗》弦乐组曲 作品第29号之二

1.吉格舞曲

2.固定音型

3.间奏曲

4.终曲(达加松舞曲)

专辑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专辑中文名: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八

地区: 英国

简介:

演奏: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指挥:韦尔农汉德利

音乐家介绍:

韦尔农汉德利(指挥)

汉德利是英国最著名的指挥之一。他热心推广英国音乐。他的录音极受好评,曾屡获大奖;如因录制罗伯特辛普森的第十交响曲而获“唱片奖”;录制沃恩一威廉斯的第五交响曲而获“不列颠录音奖”。他经常与国内及澳大利亚的主要乐团合作,指挥演出并录音。

里夏德瓦格纳(作曲家)

瓦格纳于一八一三年生于莱比锡,一八八三年卒于威尼斯。他早年为创作歌剧而奋斗,常处于经济上的困境,赖有赞助人的帮助以及像李斯特这样的友人的鼓励。他的足迹遍及欧洲大陆,但由于在法国革命时同情革命而不能定居在他的祖国德国。他第一个将“主导动机”作为主要的音乐结构用之于歌剧,他自己编写歌剧剧本,设计自己的歌剧院。他创作了十三部歌剧,后十部成为保留剧目,其中包括《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纽伦堡名歌手》、《帕西发尔》以及巨著《尼伯龙根的指环》。

乐曲介绍:

瓦格纳:驰骋的女武神

歌剧《女武神》是《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第二部,创作于一八五四至一八五六年,于一八七零年首演于慕尼黑宫廷剧院。女武神是沃坦神所生的九个女儿,其中他最钟爱布伦希尔德。女武神可以将战场上英雄的尸体带回众神的城堡。《驰骋的女武神》演奏于第三幕的开始,描写女武神们驰骋在风云中,挥舞长矛,大声呼叫,在回去的路上聚集在山岩之巅。

瓦格纳:《黎恩济》序曲

歌剧《黎恩济》创作于一八三八至一八四零年,于一八四二年首演.莱比锡宫廷剧院。剧情是写十四世纪罗马护民官黎恩济与贵族奥尔西尼之间的斗争。奥尔西尼想诱拐黎恩济的妹妹伊莱内,黎恩济被诬称私通日耳曼皇帝。这首序曲用了歌剧中的几个主题,铜管用得极有色彩。

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序奏

歌剧《罗恩格林》创作于一八四六至一八四七年,于一八五零年首演于魏玛的宫廷剧院。这是瓦格纳两部取材于“圣杯”传说写成的歌剧中的第一部。罗恩格林是圣杯守护骑士,爱上布拉班特公爵的女儿埃尔莎(她被诬为杀害了自己的弟弟),与她结婚。后因埃尔莎被人挑唆要知道骑士的来历,罗恩格林不得不离开她回去守护圣杯。这是第三幕罗恩格林与埃尔莎婚礼的序奏。

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

这首乐曲是瓦格纳为了庆祝妻子科西玛的生日、科西玛与前夫离婚正式成为瓦格纳的妻子以及科西玛生了取名为齐格弗里德的儿子这样几件喜事而写的,用的是小型的室内乐队。其中有些主题取材于歌剧《齐格弗里德》、《女武神》,还用了德国民歌摇篮曲的材料。

瓦格纳:《飘泊的荷兰人》序曲

歌剧《飘泊的荷兰人》完成于一八四一年。故事叙述一位荷兰船长发誓一定要在风暴中绕过好望角,不惜终身航行。恶魔听到了誓言,咒他除非有姑娘终身爱他,否则他将航行到死。歌剧于一八四三年首演于德累斯顿。序曲中包含了歌剧所有的主要主题。

瓦格纳:《汤豪舍》序曲

歌剧《汤豪舍》于一八四五年首演于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序曲的音乐是表现全剧的梗概,主要是剧中三个关健的插剧音乐:朝圣者合唱;维纳斯堡诱惑性的音乐;汤豪舍对维纳斯的赞美。随之以伯爵和众歌手们斥责汤豪舍的音乐,最后以开始时的朝圣者合唱音乐结束。

专辑曲目:

一.瓦格纳:《驰骋的女武神》

二.瓦格纳:《黎恩济》序曲

三.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序曲

四.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

五.瓦格纳:《飘泊的荷兰人》序曲

六.瓦格纳:《汤豪舍》序曲

专辑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专辑中文名: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九

地区: 英国

简介:

演奏: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指挥:乔纳森卡尼

音乐家介绍:

乔纳森卡尼(音乐指导,小提琴独奏)

卡尼在朱丽亚德音乐学校毕业后,继续到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得利弗休姆奖学金。在任皇家爱乐交响乐团首席之前,曾在美洲及远东演出并任欧美一些乐团的客座首席。他是二十世纪音乐的热心演释者,演奏了许多当代作曲家的协奏曲,录制了凯奇、马代尔纳等的作品。

安东尼奥维瓦尔迪(作曲家)

维瓦尔迪于一六七八年生于威尼斯,一七四一年卒于维也纳。童年时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后受神职训练,一七零三年被授予神职。这一年他在一个孤儿院任职,该院既是收容所也是学校,由女孩子们组成的乐队极为有名,维瓦尔迪与该院的音乐活动关系密切。一七一三年他开始从事剧院活动,上演自己写的歌剧。一七一八至一七二零年他到曼图亚的黑森-达姆斯塔特公爵府邸任职。后来足迹遍及罗马、维也纳、布拉格等城市,最后在维也纳贫病而死。

约翰帕赫贝尔(作曲家)

帕赫贝尔于一六五三年出生于纽伦堡,一七零六年卒于纽伦堡。他在德国接受音乐教育,一六七三年去维也纳任斯蒂芬大教堂的副职管风琴师,以后去埃森纳赫、斯图加特等地任管风琴师,最后在纽伦堡任管风琴师并卒于该地。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曲家)

巴赫于一六八五年生于埃森纳赫,一七五零年卒于莱比锡。他出生于德国北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儿子有的也成为杰出的作曲家或演奏家。他曾在好几个城市担任小提琴手、管风琴手等职务,也曾任安哈尔特-科滕宫廷的教堂乐长,最后任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及附设学校的唱诗

班指挥,一直到他去世。

乐曲介绍:

维瓦尔迪:四季

维瓦尔迪写了九十六首协奏曲,常常是六首或十二首成一套。第五套十二首标题为《和声与创意的竞赛》,题献给波西米亚伯爵莫尔青,一七二五年出版于阿姆斯特丹。这是其中的前四首,每首有个标题,分别为四季。这大概是最早的标题音乐作品之一。每首用十四行诗指出音乐描述的具体内容。

《春》的第一乐章描述春天到来,鸟儿鸣唱,微风吹拂,小溪淙淙。然后天空布满乌云,雷电宣布暴风雨来临。暴风雨过后的宁静,小鸟重又鸣唱。第二乐章描写牧羊人睡着了,旁边守着他的牧羊狗。第三乐章是乡村舞曲,牧羊人和姑娘们跳着舞。

《夏》的第一乐章描写夏天烈日下人们昏昏欲睡,杜鹃等鸟儿在呜叫,和风吹拂。突然朔风怒号,牧羊人害怕暴风雨来临。慢乐章描写牧羊人被远处雷电及蚊蚋所惊扰。第三乐章描写夏日的暴风雨。

《秋》第一乐章描写丰收,村民们唱歌跳舞,喝醉了睡去。第二乐章描写人们酣然人梦。第三乐章描写清晨猎人出猎,号角声、狗吠声、枪声交织在一起,野兽惊逃和被杀。

《冬》第一乐章描写冰雪寒冬,朔风凛冽,冷得牙齿震颤。第二乐章描写屋外的行人淋着雨,屋内的人们在炉火边其乐融融。第三乐章描写有人在冰上行走,走得很慢,唯恐摔倒;快一些走,跌倒了;再快些,冰裂了。室内的人们听着外面朔风怒号。冬天带来了欢乐。

帕赫贝尔:卡农

帕赫贝尔的作品对教堂音乐无论在声乐或器乐上都带来很大的进步,他的主要贡献是众赞歌变奏曲,在这方面是巴赫的先驱。他的室内乐弦乐曲包括六首两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组曲”,一首D大调用了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卡农与赋格”。

巴赫:《勃兰登堡》第三协奏曲 G大调,作品BWVl048号

这是巴罗克时期的“大协奏曲”,由主奏部(少数乐器)和协奏部(全体)穿插对比地进行。

这首协奏曲是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最短的,也是在某些方面最具特色的。乐曲用九件弦乐器(三把小提琴、三把中提琴、三把大提琴)以及通奏低音。第一乐章是巴赫最精致的对位作品之一。此曲原作无慢乐章,只用了两个弗里吉亚收束的和弦作为过渡而进入下面的快乐章。在这个录音中用巴赫的E小调奏鸣曲(小提琴与通奏低音,作品BWV1023号)代替。最后的快板乐章比之第一乐章在织体上较少用对位,是辉煌的弦乐合奏。

专辑曲目:

一. 维瓦尔迪:《四季》

1.小提琴协奏曲《春》E大调 作品第8号之一

(1)快板

(2)很弱的广板调

(3)乡村舞曲,快板

2.小提琴协奏曲《夏》G小调 作品第8号之二

(1)不很快的快板

(2)柔板

(3)急板

3.小提琴协奏曲《秋》F大调 作品第8号之三

(1)快板

(2)柔板

(3)快板

4.小提琴协奏曲《冬》F小调 作品第8号之四

(1)不很快的快板

(2)广板

(3)快板

二. 帕赫贝尔:《卡农》

三.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首G大调 作品BWV 1048号

1.快板

2.不很慢的广板

3.快板

专辑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专辑中文名: 皇家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名曲精粹十

地区: 英国

简介:

演奏: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指挥:帕沃雅尔维

音乐家介绍:

帕沃雅尔维(指挥)

雅尔维于一九六二年生于爱沙尼亚的塔林,在塔林音乐学校学习钢琴、打击乐和指挥。一九八零年移居美国,在朱丽亚德音乐学校学习并毕业于科蒂斯音乐院。雅尔维指挥过欧美许多乐团,他还指挥歌剧、舞剧以及室内乐的演出,现为瑞典默尔玛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和艺术指导,同时是挪威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指导和艺术顾问。

安东宁德沃夏克(作曲家)

德沃夏克于一八四一年生于布拉格附近的内拉霍齐夫斯,一九零四年卒于布拉格。德沃夏克早年就显露出他的音乐才能,曾受布拉姆斯和斯美塔那的影响。他曾九次访问英国,并在一八九二至一八九五年间到美国任职,在那里创作了他的第九交响曲。德沃夏克一生致力于管弦乐和合唱音乐,但他在室内乐方面的贡献也是罕有其匹的。

乐曲介绍:

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

受珍妮特瑟伯夫人的邀请,德沃夏克从一八九二至一八九五年去美国任纽约国家音乐院院长。在此期间,德沃夏克熟悉了黑人和印地安人的音乐。瑟伯夫人曾请他根据朗费罗的诗《海华沙之歌》写一部歌剧,后来未写成,但为创作《海华沙之歌》而在草稿本上写下的一些主题就用在这首交响曲中。德沃夏克并不直接引用民歌旋律,他有将民间音乐的精粹溶之于他自己的主题音乐中的杰出才能。在这首交响曲中我们时时可以感到一个乐句是那么接近某首黑人灵歌,实际上这些主题音乐完全是创新的。虽然他的音乐中有一些美国民歌的因素,但音乐更多地蕴含着捷克的民族感情。

德沃夏克:狂欢节序曲 作品第92号

德沃夏克的三首序曲《在大自然中》、《狂欢节序曲》和《奥瑟罗》分别意指自然、生命、爱情。“自然”的主题不仅是《在自然中》的主要主题,也出现在其他两首序曲中。乐曲坚定而略带一丝忧郁。

德沃夏克:随想谐谑曲 降D小调,作品第66号

乐曲创作于一八八三年。虽然标题是谐谑曲,但音乐并不是滑稽和轻快的,却又具有随想的成分。其曲式是传统的“谐谑曲段”和“中段”,谐谑曲段用降D大调,而中段却是D大调。在从中段返回到谐谑曲段时有一个展开部,还有一个速度加快的长的尾声。曲中用的主题及其变化甚多,不一一列举,要提到的是开始时由第三、四圆号奏出的冲动的第一主题,圆舞曲风格的、浪漫的第二主题以及“中段”开始时英国管奏出的沉思性主题。

专辑曲目:

一.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E小调

1.柔板,很快的快板

2.广板

3.谐谑曲:十分活跃的,稍稍延绵的

4.热烈的快板

二.德沃夏克:《狂欢节序曲》 作品第92号

三.德沃夏克:《随想谐谑曲》 降D大调 作品第66号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1994年引进出版,北京歌友音像公司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