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黄叶小谈

黄叶小谈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黄叶小谈


《黄叶小谈》是中国著名的民俗学家、作家钟敬文的一篇托物寄情的散文。作者以黄叶作为抒发感情的寄托物,表现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对已逝的美好人事的眷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中文名称:黄叶小谈

作品年代:近代

作者姓名:钟敬文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小雨霏霏,轻寒凄恻,虽说远赶不上北国的彤云密布,雪纷飞,但住惯或生长在岭表的人,总会感觉得这是一种“岁云暮矣”的情调了。记得从前有一首五言律诗云:

梅动芳春近,云低远树微。

雨兼残叶下,风带暗沙飞。

坐看三冬尽,回思百事非。

浊醪连日醉,未足破愁围。

前四句,说的便是这个时节的景象。

一月来,我的心情的凄惶纷乱,是有生以来所不曾经验过的。劫后余生,欲去不能,欲住不得,这种难挨的情味,惟有过来人能够领悟。否则尽管说的很逼真,可是终不能希冀其体味于十一,又何况我的笔端正笨拙得像永不转调的泉声呢?带住!这样轻轻提过就算了。在此当儿,不能做用心的事,自然在意料中。堆积着的文债何时才让我竣工毕事呢?思之黯然!

真是一个意外了的事!昨天无意中在朋友处翻看了“贡献”第二期伏园先生题名《红叶》的一篇文章,却引起了我一时的兴味,教我在这酒余慵困的今天,伸纸来抒写这篇小文。自己惊怪之余,不能不谢谢孙先生文章鼓舞我的魔力了。

“黄叶”与“红叶”,虽然是两种很相似的东西,但在我们的观感上,颇各饶着不同的情调。如容我做点譬喻,那吗,黄叶像清高的隐士,红叶她却是艳妆的美人了。古人句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便是红叶的气味有些近于女性的春花的证明。对于黄叶,则只有令人感到孤冷清寒,或零落衰飒,不会再有什么绮思芳情了。

我自己不知甚么缘故,对于渔洋老人的诗会有如此嗜好的怪癖。如果在中国过去诗人中,我愿去自找什么老师,那么,他老,当是首先屈指的一个。他流览景物的诗,几乎没有—首不是我所爱读的。他诗里常常喜欢用红树、红叶、黄叶等名词,如:“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溪曲逐枫林转,红叶无风落满船”,“路入江州爱晚晴,青山红树眼中明”(先生《蜀道驿程记》云:第七日晡抵江津县,距县二里许,小山多桐子树,叶如渥丹,与夕霞相映),“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青山初日上,黄叶半江飞”,“数听清罄不知处,山鸟晚啼黄叶中。”诸如此类,都是很佳丽的语句,和东坡的“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同为诗中的画。先生尝呼崔不雕为“崔黄叶”,他所最激赏的关于他的佳句,便是:“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可见他老对于黄叶的爱好了。

我忆起旧事来了。当我初进中学校读书时,颇喜欢胡诌些歪诗。我们的校长周六平先生见了,竟大大地加以赞赏。一回,他把一幅山水画嘱我题诗,我勉强给他写上了下面二十八个字:

霜重溪桥落晚枫,

寒烟消尽露晴空。

野人领得秋风味,

家在青山黄叶中。

他和诗,以崔不雕相拟,至谓“比似桐花论衣钵,座中惟有阿龙超”,则更以渔洋的赏识江东阿龙乐府者自况,令我真感愧无地了!“风流我愧秦淮海,竟许苏门夺席来”,这是我当日报呈他老夫子的诗之末韵。一别将十年,他黄叶飘零也似的生命,不知还遗留在这秋风冷落的人间么?我呢,一事没有成就,只剩着这样一副残病的身躯和凄惶的心情,在这世上东飘西泊地过活,辜负了他老人家深深的期望了。唉!这何消说,更何忍说呢!“前此空挥忧国泪,斯行差慰树人情”,这两句当我离开故乡来广州时留别他的诗。一度追吟着,便一度感伤到衰伤了!

上面一大段的话,似乎有些过于跑野马了,紧回到我的黄叶吧。

红叶不是到处皆有的,──自然是指的大规模的枫桕、柿叶等,不是零片的任何林木的叶子──黄叶则普通极了,只要到了相当的时候。岭表气温和暖,冬季的景象,只相当于北方的秋天。在这分儿,自然可以看到枝间及地上,满缀着黄金的叶子了。日来偶纵步东郊北园一带,看到它们那样稀疏地清寂地挣扎于萧索的气运中,不免一股哀戚之情为之掀然鼓动起来。

回想数年前,我因为乱事,合家人由市镇迁入山村中的故居。那时的生活真是清隽可味。一个人竹笠、赤足,漫步于水湄林际。金黄的叶子,或飞舞于身边,或缭绕于足下。冷风吹过,沙沙地作响。我的思想,也和头顶晴空一般的宁谧而清旷,偶而拾起一片,投在回曲的山溪中,它急遽地或迂徐地逐清碧的流水往下飘,我的神思也好像随之而俱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真不知人间何世了?现在,不但这浮浪的身,未易插翼飞回故乡,就是去得。在那毒烟流弹之下,幽秀的山光,美丽的黄叶都摧毁焚劫以尽了!哦!时间的黑潮啊!你将永恒不会带回我那已逝的清福了么?

我竟会这样的动起感情来了,为了区区的黄叶,黄叶的回忆!算了,我愿意过去了的永成为过去!无力的我,只合对当前和未来的一切,去低吟那赏味之歌,──虽然这也怕只一句近于“祝福”的空话。

十七年,正月,二日,于广州新迁寓次

今天偶翻《渔洋感旧小传》,见崔华(即崔不雕)条后面“按语”云:历城王进士苹字秋史,自称七十二泉主人。能诗,尝有句云,“乱泉声里才通展,黄叶林间自著书。”又“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酒人行。”渔洋目之为王黄叶。此也关于黄叶之一段佳话也。《渔洋诗话》中,似有和这相近的一条,属文时,颇思引用,因记忆不清遗之。现在竟在无意中碰见它,特为补记于此。

作品赏析


“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章开篇就借助古诗营造了一种“ 小雨霏霏,轻寒凄恻”的悲凉氛围。这种萧条没落的气氛又处处牵动作者的情怀,引起了他情感上的共鸣,使他发出了“岁云暮矣”的感喟。接着,作家笔锋一转:“一月来,我的心情的凄惶纷乱,是有生以来所不曾经验过的……”这种清冷的景色是作者以心灵的眼睛去观照世界的而结果,是他内心的外化形态。情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间,相得益彰,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接着,作者拓开一笔,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却因“黄叶”与“红叶”的比喻,作者又将自己的感情凝聚在一片黄叶上。缘物生情,将黄叶喻为“清高的隐士”,联系前文“劫后余生,欲去不能,欲住不得”,作者的处境和黄叶“孤冷清寒,或零落衰飒”的情状,可以理解后文中作者对清代诗人王士祯的诗文的激赏之情了。作者摘录了他大量有关黄叶的佳句,并在文章最后“特为补记”,关于黄叶的喜好之情可见一斑。

“我忆起旧事来了”,作者纵起一笔,追忆中学时代青春美好的年华,师生间真挚动人的情谊。念及校长周六平先生:“一别将十年,他黄叶飘零也似的生命,不知还遗留在这秋风冷落的人间么?”黄叶与人生有了一种自然的沟通,人生蹉跎,黄叶牵引出作者深深的感伤与怀旧之情,也暗喻世人飘零的命运。

作者再写到:“红叶不是到处皆有的,──自然是指的大规模的枫桕、柿叶等,不是零片的任何林木的叶子──黄叶则普通极了,只要到了相当的时候。”通过红叶的稀少来映衬黄叶的普通平凡。“看到它们那样稀疏地清寂地挣扎于萧索的气运中,不免一股哀戚之情为之掀然鼓动起来。”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黄叶纷落之景与自己凄惶纷乱的心绪紧密相联,对黄叶的抒写越具体生动,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流露得越充沛自然,触手可及。

但黄叶并不是一直都与凄惶的心情相联系的,在作者心目中,也留存着一段关于黄叶的“清隽可味”的美好回忆:“一个人竹笠、赤足,漫步于水湄林际。金黄的叶子,或飞舞于身边,或缭绕于足下。冷风吹过,沙沙地作响。”如梦如幻的境景,却被严酷的现实粉碎:“在那毒烟流弹之下,幽秀的山光,美丽的黄叶都摧毁焚劫以尽了!”这幅惨象,实际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缩影。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对摧残者的严厉谴责溢于笔外,满目疮痍的现实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思绪万千。可见作者凄惶的心情,正是“忧国泪”的体现。作者巧妙地将时代的风云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透过对黄叶的真情倾注让它不断变幻着形态、角度和时空位置而具有深远意义,也使作品的内涵愈加丰厚。

这是一片浸润者作者爱国激情的黄叶,全文与其说是对黄叶喜爱之情的抒发,不如说是作者内心真情的袒露。作者内在之情跃然纸上,真实而又感人。

作者简介


钟敬文,广东海丰人。1922年毕业于陆安师范。曾到岭南大学半工半读,任中山大学助教,并参与创办民俗学会,编辑《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学会丛书,1928年后在浙江大学任教,1934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1936年回国,曾在杭州、桂林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后到广东四战区政治部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并与何家槐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曲江分会,任常务理事,1940年后曾任中山大学教授,香港达德学院文学系教授,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研会副理事长、主席。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海滨的二月》、《未来的春》、《大风海涛室诗词抄》,诗论集《诗心》,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话》、《湖上散记》、《钟敬文散文选集》、《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文论集《新的驿程》、《话说民间文化》、《关于鲁迅的论考与回想》等。

相关分词: 黄叶 小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