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黄坛杨村

黄坛杨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黄坛杨村


黄坛杨村,别名杨家,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部,距县城8公里。属黄坛镇。四面环山。东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黄坛街1.8公里,南沿省道甬临线公路,北邻西庄,西为岵岫岭、岭丰村。村西北有慈云寺,唐咸通三年(862)建。抗日战争期间,宁波日报社曾一度迁此。1991年重修,有住僧。1992年,全村243户,960人。杨姓 225户,占92.55%;余为胡、宋、张、王、李5姓。有耕地436亩,山2837亩。

中文名称:黄坛杨村

行政区类别:自然村

所属地区:中国浙江

邮政区码:315608

面积:耕地436亩,山地2837亩

人口:960人(1992年)



黄坛杨村-村庄历史


杨姓原居宁海松坛(今黄坛)。后唐刑部尚书杨荣、都知兵马使杨伴兄弟于后周显德三年(956)由永嘉迁松坛,是为始祖。至宋,世代为官。三省枢密使杨景思,坟墓石像遗迹尚存。元初,南宋衢州总兵杨镇龙(谱名应龙)回乡聚众起义,反抗元朝统治。克宁海、象山,继以东阳玉山为根据地,杀马祭天,自立大兴国皇帝,铸玺封官。率兵12万征战东阳、义乌、嵊县、新昌、天台一带,波及永康、武义等县。朝廷遣将镇压,起义失败。元军围剿松坛,烧杀劫掠,杨氏族人四散逃亡。以后陆续回归,在今村区定居,遂以姓作村名,代代相沿。宁海县内多杨家村名,因地近黄坛,亦称黄坛杨以资区别。1986年,定黄坛杨为标准村名。

1989年10月,杨镇龙就义700周年,村人在村南华家山顶立杨镇龙纪念碑。碑高2.4米,远望可见。中国元史研究会邱树森教授题碑名,中共上海纺织党校校长杨正清书传略。

黄坛杨村-古村变化


工业带来经济效益,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1992年人均工资收入1570元。村民原住低矮破旧平屋先后改建或扩建,90%以上住进二层或三层楼房。日常用水,原靠村内两口水井,枯旱期间常有断水之虞。1987年,从村外引来山水,高处建水池,容量71立方米,铺管道为各户装上自来水。1991年开始改造道路。村口建花坛。横贯村内的石子小路及环村小路,改造成宽3.5~4.5米的水泥路,总长1000多米。燃料原用柴草,现已大都改用液化石油气。荒山323亩,建成杉木基地。1990年重阳节,村成立老年协会,会员74人。附近西庄、新后山、岭丰、平安山4村先后有人参加,1992年末会员增至150人。村委会拨款,修建活动场所。传统节日,组织慰问。逢老人生日,由村党支部、村委会集体祝寿。村委会还负担全村农业税、照明用电及村民家庭财产保险费等。

黄坛杨村-经济建设


概述

黄坛杨村占地120亩的民营经济征地完成,黄坛杨村以民营经济为依托,搭建创业平台,扩大开放引项目,完善机制促项目,培育了一批创业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民创业已成经济发展主旋律。为切实推动全民创业,在镇内原有创业小区的基础上,新建一个民营经济园,为全民创业搭建新平台。

全民创业

为助推全民创业,黄坛杨村在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平台的同时,把弘扬创业精神、激励创业激情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通过思想引导、学习参观、创业宣讲、学习浙江经验等,培育全民创业精神,先后组织20户产业户和企业家到村落社区宣讲,干部、群众把创业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形成农民向居民和商人转变,打工者向老板转化、个私业主向企业家转型,干部由官场向市场转移的浓厚创业氛围。按照提质、提速、提效的要求,推行“走出去热心服务,迎进来热情办事,经常性热线联系”的工作机制,全镇干部实行“包挂钩一个项目,包引进一个项目,包谋划一个项目,包提供一条加快发展的好建议”的四包责任制。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建设,吸引了众多创业者的眼光,促进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黄坛杨村在外务工人员,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及财富,得知在镇民营经济园办企业能享受土地零利润出让,税收“三免二减半”零规税管理的优惠政策后,很多人回村创业。在创业小区投资办起了爱清服装、服装加工厂。像他们一样回村创业的已有10多户,仅品牌服饰专卖店今年就新上7家。黄坛杨村的民营经济发展,对周边村镇也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白岭镇的张柏辉就准备投资200万元办粮食加工厂。还有陶瓷加工、缝用机台板生产、自行车配件、纺织厂、皮鞋厂等项目都在洽谈中。随着项目的入园,将激活地方人力资源优势,安排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黄坛杨村-特色农业


黄坛杨村的茶叶大多以草木灰或人畜粪作养料,和着大山深处的清泉一起长大的。它色泽均匀,口感柔和,气味绵长且因茶多酚含量较多、污染小而成为中国无公害茶叶产业基地,每年所产茶叶供不应求。

黄坛杨村地处黄坛镇西北边陲,境内山地较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天然的宜茶区,有悠久的种茶历史。

茶虽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但因多种原因,前些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黄坛杨村一方面加强宣传,积极参与多种国际、国内、省内外茶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本着上规模、上档次、增后劲的工作思路,坚持绿色产业兴村,生态家园富民的战略,本着有地皆种茶,寸土不抛荒的原则,大力扩大茶叶面积,实行产业化经营,许多茶农越来越意识到,发展茶产业不仅是富村富民工程,更是建绿色银行的根本所在。

为把茶产业发展真正落到实处,黄坛杨村统一规划土地,对一些茶山、荒坡重新造册登记,连片开发,统一流转,形成大户为主,小户为辅,上下联动的发展格局。为破解规模小、价格低、投资少、牵引力弱等不利因素,该村积极鼓励干部职工以及个体户、外来投资者创办集中连片基地,培养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逐渐实行种植、加工、销售社会化发展,改变过去千家万户种茶、制茶、卖茶的粗放经营模式,实现以市场促销,以销售促发展,以发展壮大茶产业的目标。该村还抓住种茶可享受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动员19户农户以个体或联户的方式开发四个无公害茶基地,开发茶园40亩,并以老开发户带新开发户形式互动发展。

“以质量赢市场,以产量获利润”是该村发展茶业的经营理念,为切实提高茶叶生产质量,该村加大茶农培养力度,所有茶园却按有机茶标准管理,茶叶质量一年一个台阶,更是有了一个明显变化,春茶上市比同期每市斤要高出120元左右。在参加的浙江国际茶文化节上,茶“双井雀舌”一举夺得银奖,上海一老板闻讯后,专程以2400元/公斤购茶6公斤。与此同时,通过高产稳产,实现“兵团作战”,茶农不仅学会了茶叶生产技术,更学会了加工和销售。全村实现茶叶总产值100万元,茶农人均收入5950元,茶叶不仅成了黄坛杨村的特色产业,而且成为老百姓的致富产业,为黄坛提出在山上建“绿色银行”提供了一个典范。

黄坛杨村-产品特色


黄坛杨村工业产品多是橡胶制品或与橡胶有关的产品。铝鞋楦,是生产胶鞋的定型工具。黄坛杨村是宁海鞋楦生产基地,县内各鞋楦厂皆源出于此。1992年产鞋楦31万双,占宁海县生产总量的90%。产品销往中国各地。1980年开发再生胶,1992年产740吨,产品供省内。

1985年开发的125~150厘米橡胶管,是城市建筑行业的新型输送混凝土机械的必备配件,过去依靠进口,现在各地使用的这种胶管,绝大部分产于黄坛杨村。1992年产量4000米,产值140万元。纺织橡塑厂生产的帆布,系胶鞋的鞋帮布,1992年产量250万米,产值710万元。产品供应省内,主销温州。日月橡胶厂主产各色全胶鞋,供应东南各省。此外,则为橡胶杂件,工业消泡剂等。

黄坛杨村-文化特色


黄坛杨村很注重待客之道,客人来时,主人递上一碗菊花茶,有的泡有茶果或家制清茶,使凉茶有色,有香,又略有咸味,也有在茶里放了少许花椒子,那种麻辣香酥又生凉意的味道,使你喝后心神一爽。

黄坛杨村-创业精神


村民历来务农,信息闭塞,生活清贫。1971年,寓居上海的橡胶业行家杨广元,组织同人,帮助家乡开发工业。从300元资金起家,以破庙作厂房,用简陋设备,创办冶炼厂,生产铝鞋楦。3年后,职工由20多人发展到50多人,产品供不应求,生产大有起色,为不断开发新产品奠定经济、技术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生产橡胶制品。1980年,冶炼厂改组,分别建立黄坛橡胶厂和宁海冶炼三厂,职工300多人。1990年,又建宁海纺织橡塑厂,职工100多人。1992年,接办镇属日月橡胶厂,职工580人。在此期间,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带动多数村民集资或自营办厂。工业总产值,1981年52万元,1985年185万元,1990年679万元,1991年1255万元。1992年,全村有工厂15家,内个体企业7家;总产值2858万元,比1981年增加54倍;固定资产原值554万元,创税利305万元。职工1399人。

相关分词: 黄坛 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