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黄良

黄良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黄良


1 晋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

黄良,副主任护师,从事护理工作三十余年,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护士长近二十年。任广东省心血管学会护理分会委员,南方医院护理管理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加编写《皮肤性病护理学》、《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图解性病诊治学》、《实用皮肤病处方用药手册》、《内科新技术——护理必读 》等教材,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二项,获南方医院医疗成果奖一项。

^1、晋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


黄良:笔底乾坤写春秋

人物名片
黄 良 1965年生,晋江金井人。晋江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泉州市政协委员。1986年发表处女作小说《对弈》,至今已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逾70万字。已出版小说集《人生误会》、散文集《人生平台》、诗歌集《人生漂流》、随笔《原来如此》。中篇小说《石头记》获福建省第六届优秀文学作品奖三等奖,歌词《春暖闽南》获国家文化部第五届群星奖银奖等。
黄良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还是晋江文艺组织的召集人。他在晋江本土作家中,第一个拿到福建省文学奖,第一个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因为执著文学创作,他走上了文联主席的岗位。正是因为心中长驻谦虚,常感责任,主持文联工作后,他于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将他心底的想法,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上百万个铅字;从文学作者成长起来的他,加大力度扶持本土文艺人才,力推文艺精品,使得晋江文艺百花园群芳争艳。 ■本报记者 胡建志
小说家的“人生三部曲”
1991年,一篇中篇小说《石头记》横空出世,轰动福建文坛,为晋江捧回了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知名作家北村更是在《福建文学》上发表评论《可以期待的努力》称,该小说营造的艺术气氛浓郁,是一篇叙述干净、语言精练、富有清新气息的力作。
人们很快记住了这篇小说以及它的作者———黄良。这个叫黄良的清瘦青年,首开晋江文学作者获福建省文学奖的先河。
其时的黄良,刚满26岁,在晋江县文化馆工作。很少人知道,他此前已经写了整整五年的小说。为大众所熟知的是,此后,他连续在《福建文学》发表了几篇富有乡土特色的小说,名声大震,加入福建省作家协会,并一跃成为晋江乃至泉州小说界的领军人物。
时至今日,黄良最常被人们提及的仍是他的小说。20年前写过散文《寻找黄良》的福州大学教授、作家施晓宇,在上个月的晋江《星光》创刊百期座谈会上,说起黄良的小说《石头记》和《石雕像》,侃侃而谈,赞赏有加:“《石头记》表达了黄良对故乡土地的热爱及田园牧歌式向往意识的‘诗意诠释’。”
“我不敢用自己的小说,破译我们民族的思思想想,但每次下笔,都试图反映生我养我的晋江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黄良说,写小说,如同盖房子,是件“讨人厌”的事。三十年前,在金井一个临海的村子里,他干过打石、木作、油漆、养鸡、代课老师……那时候,写作几乎成了他在苦闷现实中的唯一精神支柱。
在这个商潮涌动充满财富传奇的闽南小城,无论偏居乡村一隅,还是置身繁华街市,黄良都能枯坐板凳,二十年如一日,静心写出百万字的“人生三部曲”———散文集《人生平台》、小说集《人生误会》、诗集《人生漂流》,以及随笔《原来如此》。2006年《晋江经济报》创刊,他即应邀为《五里桥》副刊撰写专栏,陆续发表了50多篇随笔杂谈言论。杂文《哈哈哈》还获得2007年福建省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第17届福建省新闻奖二等奖。
2010年12月,黄良出人意料地以历史散文《林外的青山》再次冲击文坛,并迅速掀起了一阵波澜。南安的一个年轻作家,在《福建文学》看了这篇散文,深为震撼,便骑着摩托车只身上灵源山寻找林外的踪迹。面对文中6000多字跌宕起伏的历史人物,评论家们惊呼:黄良转型了,他从小说转向历史散文。面对这种所谓题材上的跨越,黄良却颇有些不以为然:“我们祖上文化很阔,晋江是全国少数几个千人进士县,又是经济强县,文化更不是沙漠,只是缺少宣传。”作为土生土长的晋江人,黄良对晋江历史文化向来怀有一份很深的敬畏。他打算用两年时间,写十个与晋江有关的历史名人,十篇长散文,以不同视角解读李贽、郑成功、李叔同等,然后结集出版。
“文学如人生,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意味深长。”黄良认为,文学创作对于人世乃至社会而言,少年时,什么都可相信,因为有爱,所以写诗;青年时,大部分会相信,因为有信仰,所以写散文;中年时,大多数不相信,因为有理智,所以写小说;老年时,全部都不相信,因为有思想,所以写杂文。
文艺召集人的文艺梦
1999年,一介书生的黄良,从晋江市博物馆馆长的岗位上调入晋江文联,任专职副主席,两年后主持文联工作。年轻的黄良从此开始了与晋江文联长达十多年的“姻缘”。
从文学青年到文联主席,行政事务多,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但黄良一直不忘抽空读闲书。在读志书、阅史料的过程中,他常常思考,如何把晋江文化输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晋江灿烂的历史文化。2002年至2010年,他先后主持编撰《晋江览胜》《十年辉煌路》《观音韵茄克风》等介绍晋江风景名胜和经济社会的书籍;2007年,他参与筹划拍摄的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并且获得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5月中旬,他一手策划的《影响中国的晋江人》将与读者见面。“这些文艺代表作已成为晋江城市文化的醒目标志,提升了晋江的城市人文品格。”黄良说,作为一本描绘晋江各个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书,《影响中国的晋江人》讲述的是古今十八位优秀晋江人的人生沉浮、经历故事,不仅有抗倭名将俞大猷、统一台湾的施琅、绘画大师洪世清、一代诗宗蔡其矫,还有“南洋华侨巨鳄”陈永栽、“晋江商业教父”许连捷、“中国鞋王”丁世忠等。
与此同时,黄良加强了对本土文艺人才的扶持,经多方努力争取,得到晋江市委市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设立晋江市政府星光文艺奖、建立文艺精品创作基金,使得晋江文艺百花园群芳争艳。
“晋江文艺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好作品,与10年前相比是一大跨越。”黄良说,截至目前,晋江各文艺家协会已拥有国家级会员40人,290人为省级会员,6人当选为省级协会的理事,有十几名文艺界人士当选泉州、晋江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晋江形成了一支拥有优秀人才、杰出人才和著名文艺家的文艺大军。各界文艺研究团体亦相继成立。晋江市现拥有各类文艺社团、学会、研究会75个。
□黄良随笔
人生漂流
诗歌从诞生的时候起,就落下了一个好名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一缕暖流,注入听者和读者心田,人类历史长河,从此波光远影,碧海晴天。古圣先贤,无不是诗坛高手,屈子汩罗江上飞溅着伤心的泪花,陶令东篱下采菊悠然,太白艰难攀行于蜀道,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地寻觅,马致远夕阳西下天涯断肠……我辈吟哦之际,或豁然开朗,或黯然销魂。
———这就是诗歌经久不衰的魅力。
我写诗已近二十年。投入大量激情,堆砌无数文字,企图在晋江诗歌群体谋划一席之地,却时常被诗人兄弟嘲笑。多年前,我在《厦门日报》海燕副刊发表了一首长诗,名字叫做《敬礼,祖国的早晨》,换来稿费足够请一桌。酒席间,兄弟们冷嘲热讽,说是“旧传统,了无新意”。这件事对我的诗歌创作刺激很大,印象太深。至今,某些观点我还是可以接受,但又不愿意苟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生生不息,关键在于一代一代诗人自觉不自觉地把诗歌作为认识人类内心世界,传播承载历史文明的最佳选择。这种说法比较功利,但却是积极而现实的。诗歌因此是大众的、民族的,成为社会各阶层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而现时某些X诗人所谓的现代派、后现代派和死X派、新死X派等创新理论和实践,其核心其实是漠视社会、逃避生活,把自己的心灵孤独地囚禁在鸟笼里。这种思想观点和艺术实践,理所当然地被读者唾弃。那么,诗歌陷入了空前的生存危机,写诗的比读诗的更多的局面出现了,就毋庸诡辩解释了。理论界乱开处方,下了大量猛药,依然沉疴难治,症结其实不言而喻。愚以为,诗人若常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爱人爱己之心,诗歌复兴就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时尚。现代人哪有时间去琢磨这种分行的跳跃式文字?诗歌应该知趣地退出历史舞台。
这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难道会在我们这个时代消亡吗?
不知道有没有人认同这种说法。
我是绝对不相信的。
这几年,不知是随波逐流,抑或是与时俱进,我竟也跟风于出书热潮,先是2000年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人生平台》,而后是2001年在华艺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人生误会》,如今,诗集《人生漂流》又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正式出版了,有友人戏称为“人生三部曲”,我岂敢沾沾自喜,如能不被读者视为一堆文字垃圾而当废纸处理,吾心足矣!
一味企求青史留名,不是傻子便是疯子,我愿做一个平凡人。

2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副主任护师

黄良熟悉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疱疮及其干细胞移植病人的护理;在皮肤专科疾病的护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重症药疹、大疱性皮肤病的护理上有独到的护理方法;在皮肤性病的预防隔离方面也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主要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疱疮的干细胞移植;皮肤性病的诊治;传统皮肤病的诊治;激光治疗黄褐斑、痤疮、色素性皮肤病、炎症性皮肤病等。

3 清朝台湾水师副将

黄良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黄良於1755年(乾隆20年)奉旨接替姚应梦,於台湾地区担任台湾水师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中的这阶段,全台湾的海防军事层级最高武将,其统帅三标水营,数千名水师兵勇。

前任:

姚应梦 台湾水师协副将

1755年上任 继任:

裴镜

4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黄良,男,1947年1月生于重庆市,中国致公党成员。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学院教授。任重庆师范大学美育美学研究所所长、文化产业研发中心主任。担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和语文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华美学学会会员、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主要从事文艺学和美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公开发表出版著作百万字以上。专著《审美力——美育素质能力构成》一书(30万字)获重庆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001年),专著《镜头真与美——影视新闻传播美学》和《现代美育范畴建构》分别获重庆市政府社科成果三等奖。专著《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为教育部指定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用书。曾主持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研究项目多项并顺利结题。现在正主持国家级社科研究项目“文化产业与审美走向”的研究。

长期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第一线教学并颇受学生欢迎。主要讲授课程《美学原理》、《文学概论》、《文艺批评方法》、《现代美育》、《影视美学》(以上为本科生课)。开设全校学生通识选修课《美学选讲》。给硕士研究生讲授《文艺美学》、《形式论美学》、《文艺审美教育研究》、《文化产业导论》等课程。

研究成果广泛应用服务于社会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重庆市的文化产业改革与建设,在电视传播的创意策划等领域都有所贡献。

相关分词: 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