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淮南市广播电视局

淮南市广播电视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淮南市广播电视局




淮南市广播电视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广播电视宣传的方针政策,把握广播电视宣传的正确舆论导向;直接领导和管理淮南电视台、淮南有线广播电视台、淮南人民广播电台、淮南广播电视报社等单位的宣传工作,对重大宣传工作、全市广播电视系统的对内对外宣传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与监督检查。

二、贯彻执行国家、省关于广播电视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拟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及广播电视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制定和组织全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研究广播电视方面的经济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收费标准。

三、组织和指导全市性的广播电视宣传和节目创作,协调、指导全市广播电视工作改革,监督检查广播电视宣传纪律执行情况,监督管理广播电视节目、卫星电视节目收录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视听节目。

四、管理广播电视科技工作,组织有关技术政策标准的实施、新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

五、依法对全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建立和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频率、频道、功率的规划和指配进行初审、报批;负责对全市广播电视工程、有线广播电视系统设计、施工安装业务进行初审、报批;对全市广播电视专用网进行具体规划和管理;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广播电视专用网的具体政策、规章,指导分级建设和开发工作,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指导全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六、负责发放或撤销接收卫星传送境内电视节目许可证;负责对接收卫星传送境外电视节目、电视剧发行、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经营进行审查、申报;负责对用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影视节目进行管理和内容的审核;监督管理全市广播电视及广播电视报刊的广告经营活动。

七、监督管理全市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微波站和有线广播电视专用网,确保中央、省和市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发射、转播和传输;维护广播电视设施安全,协助公安部门处理危害广播电视设施的行为,负责内部安全保卫工作。

八、负责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对外交流与合作。

九、组织、指导全市广播电视系统职工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

十、承办市委、市政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历史回顾


淮南的广播电视事业,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长起来的。从1950年淮南煤矿职工广播电台开播至今,淮南的广播事业已经走过了49个春秋;淮南的电视事业诞生于1970年,距离现在已29周年。淮南的广播电视事业又是伴随着淮南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形成集无线、有线、中波、调频、微波于一体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广播人口接收率已达到80%以上;电视人口接收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连接城乡、厂矿,拥有6万多用户,每天传输25套电视节目,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淮南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事业发展

广播电台 淮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为“淮南煤矿职工广播电台”,经中央新闻总署广播事业局批准,于1950年5月1日正式开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安徽省第一家开播的广播电台。它的成立,揭开了安徽省广播事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951年4月1日,淮南煤矿职工广播站改名为淮南人民广播电台。当时的发射设备是一台500瓦发射机,使用频率为1500千赫,发射天线是架设在竹竿架上的。每天播音一次。自办的节目有《矿区新闻》、《职工教育》、《卫生讲座》、《小说连播》等六个栏目。1952年底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开播,淮南人民广播电台于1953年5月16日奉命停播。1959年12月,淮南人民广播电台重新筹建,并于1960年2月25日正式播音。同年冬发射机的功率改用1000瓦,使用频率为1570千赫,每天播音3次,全天播音8个多小时。自办节目有《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市各广播站联播节目》、《在工交战线上》、《每周一歌》等。1964年7月1日,根据省统一部署,淮南人民广播电台再次停播。这之后,主要是依靠我市的有线广播网络进行广播宣传。1983年12月1日,淮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三次开播。发射设备为两部GZI—A型1000瓦中波发射机,使用频率为648千赫,全天播出时间为10小时零5分。经过十五年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淮南人民广播电台已拥有调频、中波两套传输设备,每天播出时长为13个小时,节目辐射阜阳、六安、宿州、蚌埠、滁州、合肥等周边地市。

无线电视 淮南电视事业开始于1970年建立的淮南703台,又称电视调频转播台,是安徽省骨干转播台之一。当时仅有南通产1000瓦电视发射机一部,系不定型的试制产品,采用的发射天线为双层十字型折合振子定向天线,信号源为省电视台大蜀山发射台五频道电视信号,覆盖半径为12公里,于1970年10月1日正式开播。1980年,上级广播电视部门又给淮南增拨1部CS-CO-Ⅰ型七频道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并于当年10月1日开播,覆盖半径扩大到50公里,直接覆盖人口400万。同时还为广大淮北地区的10多个电视转播台提供信号源。1980年,市政府拨款建成了淮南市电视演播室,并开办了全国第一所全日制、全学科的电视中学,为提高我市的教育普及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3年3月,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在淮南电视演播室的基础上成立电视教育台。1984年4月7日,正式成立淮南电视台。建台初,设总编室、新闻部、技术部和电视调频转播台,全台40人。

目前,703台已拥有一套6米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和一套8GHZ微波干线中继系统,能转播、发射四套电视节目,二套调频广播节目,电视信号覆盖半径为60公里。节目辐射至阜阳、六安、蚌埠、宿州、合肥等周边地市,在全省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和传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线电视 1992年4月,我市筹建有线广播电视台,1992年8月1日试播,同年10月1日正式开播。1995年3月经广播电影电视部全面验收,成为全省首家被国家广电部正式批准的行政区域有线广播电视台。本着“倡艰苦奋斗建台、树廉洁奉公台风”,发扬“实干善创上档次,团结自信争一流”的精神,以提高传输质量和服务质量为突破口,七年来,有线电视走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创业之路,从白手起家,到目前拥有六万多用户、传输25套节目的大型有线电视系统,覆盖全市五个区,共架设光缆120公里。这一系统采用的是550兆邻频传输系统。为推动淮南市的两个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着积极作用。

广播电视中心 淮南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始建于1990年,于1996年11月8日落成启用。大楼建筑面积12700平方米,由圆型主楼和两个扇型裙楼组成,主楼18层,高70.1米,总投资4900万元。大楼硬件设施一流,有6个大小不等、功能齐全的演播室。它是淮南广播电视局行政和宣传管理、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主要基地,是淮南广播电视事业跃上新台阶的标志性建筑。

网络建设 广播电视传输专用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干网之一。专用网淮南段东起上窑,西至风台界处,全长60公里。该段工程于1998年6月动工,到1999年6月底基本完成施工任务。光纤传输网建成后,将使我市的广播电视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其主要功能:可传输100多套电视节目和50余套数字广播节目,可以开展视频点播、可视电话、互联网络业务等许多为民服务的新项目。同时,还可以开通网上电话、电子商务、电子邮件、远程数据传输等,对我市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广播电视宣传

淮南广播电视宣传始终围绕着党的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抓住特点,发挥优势,为淮南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广播宣传 随着事业的发展,广播节目经历了三次全方位、大幅度调整,节目的整体布局日趋完善合理,宣传质量逐步提高。第一次节目调整,从开播到1994年,调整的重点与布局是以发布新闻和信息为主干,并辅以新闻性专题、服务性节目和文艺节目,重点节目有《淮南新闻》、《对农村广播》、《职工生活》、《信息之窗》、《文艺百花园》等。第二次节目调整,从1994年到1996年,这次节目调整在淮南广播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994年10月10日,首次播出了《现代都市潮》、《文艺航班》、《空中立交桥》、《人间你我他》、《周日俱乐部》五个大型主持人直播版块节目,改变了传统的录播方式,节目主持人直接参与采、编、播、控。同时,又推出了40多个栏目。淮南人民广播电台全天播出节目形成了大版块、多栏目、直录播相结合的格局,其独特的播出风格、灵活的编排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受到听众的欢迎。第三次节目调整,从1996年至今。这次节目调整在节目定位上下功夫,更突出经济特色,以贴近经济领域,侧重经济生活为重点,推出了《经济短波》、《商务广场》、《消费驿站》、《国投证券周末论谈》等一批经济、服务类节目,广播的服务性、信息性大大加强,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这次节目调整中加大了对新闻节目的调整力度,增加了新闻评论性栏目《舜耕了望》,加大新闻的深度报道;新闻信息栏目《时事快讯》,报道国内外要闻。至此,淮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形成了以新闻为龙头,经济信息、社教生活、文学文艺为主干,兼有中央台、省台新闻转播,主调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综合性杂志类广播节目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强烈的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激励着一批编辑、记者。据初步统计,我市广播系统有近百余件新闻、文艺、广播剧、专题、广告等节目在全国、省、市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新闻《人大代表监督粮食收购效果好》获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三等奖和“安徽广播奖”一等奖;《还儿童的天真活泼》获“安徽广播奖”一等奖;《我市43家私营企业联合招聘下岗职工》等10件作品获“安徽广播奖”二等奖;《千里送医献爱心》等3件作品获“安徽播音奖”二等奖;《豆腐之乡大潮涌》等5件作品在全国地市(州、盟)广播文艺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乡音》等6件作品获二等奖。

电视宣传 电视宣传始终把握大局,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一是大事宣传有声势、有力度,圆满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宣传报道任务。在每次重大活动中,开办专题栏目,推出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形成强大的声势,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如香港回归宣传热烈、隆重、喜庆;“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宣传全面、准确、充分;“世纪之交看淮南”宣传深刻、热烈、有序;“中国豆腐文化节”宣传有特色、有影响。还有全市深入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淮南五十年的宣传、每年市人大政协会议的报道等一系列重大宣传报道任务导向正确、播出安全、高潮迭起、有声有色。二是经济宣传摆上突出位置。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大决策,集中宣传报道了各区、县加强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成集团战略;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培养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完成科教兴市战略以及反映我市重大建设成就的重点工程等,组织了一系列极有影响的宣传报道活动。如“国企之路”、“学邯钢、抓管理”、“环保世纪行”、“再就业工程报道”、“转变观念、再创新业”等。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进一步深入,做到“主题突出、位置突出、重点突出”,加大了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社区的宣传报道;加强了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宣传教育;宣传报道了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迹。开办了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专栏,推出了“抓创建、创佳绩”、“精神文明建设巡礼”、“文明之风”、“风流人物看今朝”、“十佳市民”、“创建督察哨”等系列报道,推出了孔德平、廖祥和、韩新继、王守仁、闫玉德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人物有血有肉,事迹真实可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四是节目调整改革收到好效果。为了适应电视节目生产的发展规律,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和竞争力,1998年以来,相继推出了《新闻视点》、《看淮南》、《生活风》、《金葵花》、《经济一刻钟》、《周末娱乐城》、《共度今宵》等电视专题栏目,形成了以新闻为主干、以经济版块、综艺版块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的节目格局,提高了电视宣传的整体效益。五是创优取得新成果。据初步统计,近十年中,共在省电视台、省有线电视台上新闻1760条,在中央电视台上新闻150条。纪录片《孤岛纪事》、文艺专题片《江淮春潮》、《回家过年》获全国文艺“星光奖”;纪录片《麦收的日子》获“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安徽电视外宣一等奖;电视剧《西楼会》获全国戏曲电视剧“天安奖”三等奖;电视剧《哑警》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市“十个一工程”奖。

三、队伍建设

随着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局职工304人,其中初级职称40人,中级职称60人,高级职称16人,80%的职工获得了大专以上文凭。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广播电视队伍正在形成。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工作,为广播电视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内部改革

1996年3月,淮南市广播电视局在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强化广播电视宣传的喉舌作用,有利于增强广播电视事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活力,有利于发挥广播电视的整体优势和系统优势)的前提下,在全省率先进行内部体制改革,相继成立了电视新闻中心、社教中心、艺术中心、广告中心、技术中心、计财中心等六大中心。几年来,由于优化了广播电视机构的设置和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引进了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激发了每个职工的创造性,使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形成了广播、电视、有线电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