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淮安府城韩侯祠联

淮安府城韩侯祠联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淮安府城韩侯祠联


共有四联,第一联为: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第二联为:力拔山,气盖世,因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子伤神。第三联为: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第四联为:英雄既许驱驰,固已誓忠汉,讵肯听蒯生之计;豪杰非无智略,顾乃罔筹刘,只为酬萧相之知。

中文名:淮安府城韩侯祠联

所在地区:楚州区镇淮楼东路

数量:共有4联

作者:周焘、杨听庐

创作时间:明、清



第一联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注释

韩侯祠:在今楚州区镇淮楼东路。明中叶因清河县淮阴侯庙圮废,新建于此。祀汉淮阴侯韩信。一知己:指汉承相萧何。两妇人:一指曾施食救韩信的漂母;一指屈害韩信的吕后。

解读

韩信死于吕后之手,而非刘邦。刘邦是想杀韩信,但因其功多不忍杀之。再说韩信已经被刘邦软禁,对那样的死老虎已没有杀的必要了。杀了反而会招致千古骂名。吕后窥测到了刘邦的微妙的心里。放手一杀。并在杀功臣中树立了自己的威权!强化了吕氏专政!可以说杀韩信是吕后立威的政治需要。作为吕后专权的绊脚石,韩信迟早总是要杀的.

此联短短十个字,概括了韩信的一生。上联指韩信因萧何的力荐而建功立业,亦因萧何与吕后的密谋而屈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下联指韩信因漂母而得生,因吕后而死,存亡系于两个女人之手,一为贤母,一为恶妇。

此联亦有疵点,上联的“生死”与下联的“ 存亡”语意重复。这在对联中,称之为“合掌”病,且韩信之生与萧何没有关系。在陈家铨先生《名联欣赏》 一书中有类似的一联为:

十年兴败一知己;

七尺存亡两妇人。

改“生死”为“兴败”,较为贴切,消除了前联的败笔。“十年”,指韩信拜将至被贬遭杀,大约十年时间。“七尺”,指韩信七尺之躯。

第二联


力拔山,气盖世,因公束手;

歌大风,思猛士,为子伤神。

注释

力拔山,气盖世:指楚霸王项羽。项羽与韩信较量,屡战屡败,最后自刎乌江。死前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雅骓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大风,思猛士:指汉高祖刘邦。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先后除掉韩信、臧荼、陈豨、彭越、黥布等“心腹之患”后,途经家乡沛县,曾作《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解读

本联气魄宏大,用两个同时代的顶级人物,来衬托韩信的绝世雄才。上联说,拔山举鼎,豪气盖世的项羽,因为韩信而束手无策,只得悲壮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下联说一代帝王刘邦,虽因疑忌韩信“将略兵机命世雄”构成对他皇位的威胁,而将其屈杀,但也因之付出惨重的代价。以后不得不为缺少壮士为他平定内乱、巩固边防而大伤脑筋。有人认为《大风歌》是忏悔之作,不无道理。

第三联


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

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周焘

作者介绍

周焘,清都匀人,附贡生。道光十二年任淮安知府。

注释

奠:定。奠贡有“奠高山大川”之说。桑梓:指故乡。萧曹:指先后任汉丞相的萧何、曹参。萧何与韩信、张良合称“兴汉三杰”。

解读

上联说韩信的英灵常留故乡,保佑数千里淮河安定不泛滥。亦可解为数千里淮河两岸乡亲一齐祭莫韩信的英灵。下联说韩信开创了汉王朝四百年帝业(前206——公元220 ) ,功劳在萧何、曹参之上。

第四联


英雄既许驱驰,固已誓忠汉,讵肯听蒯生之计;

豪杰非无智略,顾乃罔筹刘,只为酬萧相之知。

注释

蒯生:指蒯通,本名蒯彻(司马迁为避汉武帝讳而改)。韩信封齐王后,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 前来劝韩信背汉自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然后相时度势、一统天下。并告诫韩信,刘邦是个背信弃义的人,“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均被韩信拒绝。讵:岂。顾:特,或反而。罔:无、没有。筹刘:筹划防备刘邦(对自己做出不利的事)。

解读

上联写韩信之“忠”,既许诺为刘邦奔走效劳,岂能听蒯通的计谋而一改初衷。下联讲韩信的“义”。韩信并非无智略的人,所以没有预防刘邦后来会来个“兔死狗烹”,主要是为了酬谢萧何对自己知遇之恩。如果自己作出背汉的举动,必然连累萧何遭不测。可那个萧何却不是这样的人,出于明哲保身的需要,竟迎合刘邦的猜忌,与吕后密谋杀害了韩信。下联用韩信的“义”,反衬了萧何的“不义”,真是“诛心”之笔。

附:

山西灵石韩信庙联

西望关中,百战十年空鸟兔;

北临绵上,千秋一例感龙蛇。

杨听庐

解读

作者杨听庐,江苏武进人,咸丰举人,官知府。出幅谈韩信功业,十年百战,荡平关中群雄。对幅以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作比,韩信因功高震主而被杀,介子推因有功不赏不愿出仕亦被焚死。龙蛇变幻,令人难测。灵石韩信庙在韩侯岭,有韩信墓,传为韩信首级埋葬处。绵上为介子推故里,在灵石之北。

相关分词: 淮安 府城 韩侯祠 韩侯 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