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画竹秘诀

画竹秘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画竹秘诀


所想画的竹子,并不是眼中看到的竹子。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如兔子跃起奔跑,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中文名:竹

外文名:拉丁学名: bamboo

门: :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一、禁忌


苏轼善书法和绘画,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他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之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竹子是一节一节的长大的,“岂复有竹乎”?郑板桥一生画竹最多,他说:“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眼中看到的竹子并不是想画的竹子。

二、方法


1.画在笔先

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而不是眼里看到的竹子。即“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郑板桥)。

2.一气呵成

做画就有一定的规则、有情趣,是在表达自己的意志。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一气呵成。,

三、原文


1.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之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

2.郑板桥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

四、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郑板桥

郑板桥,又名郑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五、译文


1.苏轼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而不单单只是眼里看到的竹子的样子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苏轼)

2.郑板桥

【字词解释】具:具备;振:挥动;遂:完成;少:稍微;逝:消失。

在清爽明朗的秋天的江边住处,早上起来看竹子,絪缊霞光晨霭,都在竹林的疏枝密叶间浮走游动。心中就慢慢产生了要画它的意愿。其实心中所想画的竹子,并不是眼中看到的竹子。所以摊开画纸磨好研墨落画笔的时候竹子就有了抽象的变化,这是因为画下去的竹子又不是心中所想的竹子。综上所述,立意在落笔之前的画者,做画就有一定的规则;情趣在表象以外的画者,就能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意志。难道就单是作画才能体现出这种道理吗!(郑板桥)

相关分词: 画竹 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