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虎丘寺

虎丘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虎丘寺




简介


虎丘在今江苏苏州阊门外山塘街。据传春秋末期吴王阊闾葬此,后有虎踞其上,故称虎丘。一说丘如蹲虎而得名。东晋时,司徒王、司空王珉在此山建宅,建和二年(327),二人因崇佛而舍宅为寺,取名虎丘山寺,分东西二刹。后多次被毁,今存者系后建。

虎丘山概况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於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三.五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三十四.三米,占地约二十公顷,山体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著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资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後,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宝刹近城郭,峰从海涌来。」(顾瑛)「尝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

虎丘山历史


虎丘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苏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西元前四九六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後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史记》等书记载,当时徵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於幽宫深处。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宋代苏州州学教授朱长文则认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并说∶「然观其岩壑之势,出於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阖闾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历也表示赞同∶「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相传,吴国灭亡後的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曾先後来次探宝求剑,结果都一无所获,徒劳而返。

虎丘由帝王陵寝成为佛教名山和游览胜地始於六朝。东晋时,司徒王及其弟司空王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咸和二年(三二七年),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和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脍炙人口的古迹。六朝时的虎丘即已建有佛塔,陈代张正见、江整二人咏虎丘诗有「远看银台竦,洞塔耀山庄。」和「宝塔据高垄,经台镇岭头。」之句,可为佐证。这是虎丘见於记载的最早的塔,废毁已久。

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国复归一统的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于仁寿年间(六○一年~六○四年)下诏各州郡建造舍利塔,并由「有司造样送往当州」,也就是附发了塔的样式,以便统一规制。於是,虎丘历史上便有了第二座塔,位於山顶东晋王琴台故址,不过,据古建筑专家刘敦桢考证,它只是一座方形的木塔,早已无有,决非保存至今的以砖结构为主的八角形塔。这一结论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到了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为武丘报恩寺,仍分东西两寺。颜真卿诗有「不到东西寺,於今五十春。」之句。那时虎丘离城虽近,但无大路和河流可通,游人需从田间阡陌穿行,如遇雨天还要涉水方能抵达,交通极为不便。宝历元年(八二五年),五十四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吏。这位热爱苏州风物、对虎丘情有独锺的大诗人有感於此,便领导苏州百姓自阊门至虎丘开挖河道与运河贯通,沿河修筑塘路直达山前,又栽种桃李数千株,加以美化,并绕山开渠引水,形成环山溪。事後,诗人写有一首五律《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河堤上,长留一道春。」虎丘山下溪流映带,碧波潺缓,远远望去恍若海上仙岛;从此水陆称便,游人络绎不绝。为纪念白居易功绩,後人称塘路为白公堤,即今山塘街,河为山塘河,皆长七里,号称「七里山塘」。此後一千一白多年间,山塘成为连结阊门与虎丘的唯一纽带,是从苏州城去虎丘的必经之路;既是阊门商市的延伸,又是虎丘风景名胜的前奏,历史上两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明清两代虎丘的多部山志无不将山塘包括在内,一并加以记述。

虎丘寺风雨史


然而,当初白居易开河筑堤不到二十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崇道辟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於会昌五年(八四五年)诏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史称「会昌灭佛」。远离长安的苏州也未能幸免於难,建寺已五百馀年的虎丘东西二寺当即被拆得片瓦无存。但过了不久,佛教又得到恢复。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为一寺,并从山下迁移到山上,,逐步形成保留至今的依山而筑的格局。山下则另建东山庙和西山庙,以纪念舍宅为寺的王、王瑉兄弟。五代时期,中原分争,江南一隅比较太平。当时苏州是吴越国钱氏政权统治下,仅次於都城杭州的重镇,国主钱第四子钱元、钱文奉父子治理苏州数十年,大事修建佛寺、构筑圆林。据记载钱元「每游虎丘山寺,前路引望已欣动颜色。比至,必规画修缮。」虎丘的寺院和胜迹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维修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现代修塔施工中,发现文物的文字纪年和塔的形制判断,虎丘现有的佛塔,就是五代最後一年後周显德六年(九五九年),亦即吴越国王钱弘在位的第十三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九六一年)的建筑。建成後十七年,吴越国「纳土归宋」,苏州正式归入宋王朝的版图。

北宋至道年间(九九五~九九七年)苏州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由律宗改奉禅宗。景元年(一○三四年)诏以宋真宗赵恒御书三百卷副本藏於寺中,为此四年(一○三七年)特建御书阁。皇初(约一○四四年),又改禅寺为十方住持。此後常为禅僧挂锡之所。南宋绍兴初(约一一三一年),高僧绍隆到虎丘讲经,一时众僧云集,声名大振,遂形成禅宗临济宗的一个派别「虎丘派」。绍隆法师名重宇内,声闻海外,「法席鼎盛。东南大丛林号为<五山十刹>者,虎丘遂居其一。」绍隆於绍兴六年(一一三六年)圆寂坐化於虎丘。虎丘旧有隆祖塔院,在东山庙畔,昔时日本使者来华至苏,必定要朝拜隆祖塔,可见影响之大。宋代在山上创建的还有应梦幻观音殿(石观音殿)、转轮大藏殿、水陆堂、陈公楼(双井桥)、千顷云阁、和靖书院等。

元代至元四年(一三八八年)到至正四年(一三四四年)年间,云岩寺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塔的维修也第一次见於记载,现存的二山门(断梁殿)即当时所建。同时修缮和改建的还有大佛殿、千佛阁、三大士殿、平远堂、小吴轩、花雨亭等建筑,并铸造巨钟一口,疏浚环山溪六千馀尺。元末群雄并起,至正十六年(一三五六年)张士诚占领平江(苏州)割据称王。为保卫城池,选中水陆要冲的虎丘驻军布防,在疏浚环山溪的同时,沿溪修筑了一座环山城,将登临之人岁无虚日的名胜之区变成了介戒备森严的军事要害。一时「山上楼台山下城,朱旗夹道少人行。」(吕志学句)但虎丘土城在军事上并未发挥作用。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征讨张士诚,围攻孤城平江(苏州)达十个月之久。相传徐达的攻城指挥部就设在虎丘,而常遇春亦屯兵於虎丘,与张士诚军激战於山塘至阊门南北濠一带。

明代是虎丘历史上的多事之秋,曾三次发生火灾,毁而复建。第一次,洪武二十七年(一三九四年)「僧舍不戒於火,寺焚,延及浮图」。至永乐初(约四○三年)修塔,建大佛殿、文殊阁,十七年(一四一九年)至十九年建妙庄严阁、千佛阁、大悲阁、转轮大藏殿、天王殿、旃 林选佛场等。第二次,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火复作於僧舍,浮图又及於灾,而加甚於昔焉。」距第一次灾後修复竣工仅十二年。巡抚侍郎周忱、知府况锺闻知云岩寺住持南邱立志复兴,率先以俸禄捐助,苏州官民纷纷施以财物。自正统二年(一四三七年)至景泰四年(一四五三年)约十五年间,先修复宝塔、重建大佛殿,而後构建敕赐藏经阁庋藏敕赐《藏经》、三大士殿、伽蓝殿、香积堂、海泉亭等。嘉靖万历和天启年间。在知府胡瓒宗等倡议和赞助下,又陆续修建了万佛阁(妙庄严阁)、西方殿、伽蓝殿,天王殿。千手观音殿、大悲阁、转轮大藏殿、千佛阁、悟石轩、和靖祠、五贤祠、申公祠、仰苏楼等,并再次修塔。但时隔不久,崇祯二年(一六二九年)第三次失火,大雄宝殿、万佛阁、方丈楼观,一夕而毁。十一年(一六三八年)至十三年(一六四○年),巡抚张国维捐俸重建大雄宝殿、千佛阁,并修塔。据刘敦祯教授考证,塔的第七层即当时改建。

清代,虎丘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虎丘最兴盛之时,为康熙至乾隆期间。康熙帝玄烨和乾隆帝弘历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临虎丘,并曾驻跸山上,有几次从浙江回京途经苏州还要重游虎丘。祖孙二人先後在虎丘题写匾额楹联数十处,吟诗不下二十馀首。现今头山门所悬「虎阜禅寺」竖匾,就是玄烨的手笔。为此虎丘於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至四十五年(一七○六年)先後建起了万岁楼、御碑亭、文昌阁,以及宏伟的行宫「含晖山馆」,接著又重修了大雄宝殿、千佛阁。乾隆十五年(一七五○年),再次全面修整,十九年(一七五四年)建千手观音殿、地藏殿,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修塔。当时山前山後轩榭亭台逶逦参差,多达五千零八十馀间,共有胜景二百多处;白堤春泛、莲池清馥、可中玩月、海峰雪霁、风壑云泉、平林远野、石涧养鹤、书台松影、西溪环翠、小吴晚眺,号称「虎丘十景」。虎丘衰落之时,为咸丰十年(一八六○年)至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的兵火摧残。一八六○年,太平天国忠王李修成自天京(南京)挥军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迅速逼近苏州,溃败的清军在城外枫桥、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和南濠、北濠一带纵火,大火延烧三昼夜。「山塘七里繁华梦,赢得姑苏一炬红」(俞平伯诗)被誉为「红尘中一二等风流之地」(红楼梦第一回)的苏州阊门,繁华商市及虎丘、寒山寺等胜迹,旦夕之间化为废墟。一八六三年虎丘又成为太平军苏城保卫战的西北前哨阵地,曾在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战後的虎丘,殿阁楼台仅存断壁颓垣,唯有破败的云岩寺塔、二山门。二仙亭和石幢兀立於荒烟蔓草中;危塔暮鸦,西风残照,人迹罕至,荒凉不堪。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起山寺殿宇才略有恢复,但因陋就简,规模已大不如前。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状元洪钧、词人郑文焯等集资於憨憨泉坡地依山势创建拥翠山庄。辛亥革命後,一九一八年吴中名士金松岑、费仲深、汪鼎丞等募建冷香阁於拥翠山庄北,并於阁旁植红绿梅数百株,成为品茗赏梅胜地。此後十馀年,又陆续修建了头山门、石观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阁、可中亭诸胜。但八年抗战期间,胜迹失修,树木被砍,又出现了荒凉景象。

一九四九年以後,虎丘胜迹才真正开始全面修整。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三年短短十年中,维修加固了疮痍满目、开裂欲倾的云岩寺塔,重修了二山门、大殿、千手观音殿、小武当、小武轩、百步趋、十八折、拥翠山庄、申公祠、五十三参、御碑亭、上山路、陈去病墓,重建了悟石轩、平远堂、花雨亭、通幽轩、玉兰山房,新建了东丘亭、放鹤亭、孙武子亭、涌泉亭、海涌桥,疏浚了剑池、第三泉、环山溪,在元末张士诚土城残基上修筑了环山路,并在保护古树的同时,大规模绿化,植树二万二千多株,山前山後满目苍翠,尽改往昔荒芜面貌。一九六一年,云岩寺塔以及二山门,有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十年「文革」中,虎丘不但整修和建设陷於停顿,而且受到了人为的破坏,石刻、佛像、匾额、楹联、书画损失严重。七十年代後期起,虎丘又进入了一个加快步伐恢复发展的新时期。到一九八九年时,失修、破损、无存的建筑、石刻、匾联逐步得到维修保护和复原,重建了千顷云阁、五贤堂,新建了分翠亭、揽月榭、云在茶香、万家烟火等景点;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二年,新建「万景山庄」盆景园於东山庙、隆祖塔院遗址一带,荟萃苏派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数千盆;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六年,对云岩寺塔的塔基和基础进行了加固,使这座倾斜已达二、三四米的千年古塔转危为安;年以後,重修了二山门,重建了巢云廊、平远堂、养鹤涧、头山门两廊,疏通了第三泉经剑池、千人石、白莲池到养鹤涧的古水系,并将崎岖不平的环山石子路和山坡小径全部改铺成平坦的石板路。与此同时,大力载种竹、茶、樟、杉、松、柏、梅、桂、樱、枫、玉兰、银杏、石榴、枇杷、柿、枣、桔、栗、杜鹃等。如今,西麓的红梅、绿梅,东麓的樱花,後山的毛竹、杜鹃、白云茶,都已蔚然成林;人工培植的书带草、麦冬草和长春藤等也取代了以往山坡、路旁野生的杂草。春花、夏荫、秋果,冬翠,四时佳景清丽可人,千古名山生机盎然。

一九九八年,虎丘以其整洁优美的环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优良的服务,被评为十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之一。

二○○二年,苏州山市虎丘山风景区日前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此前,风山景区已获「全国十大文明示范风景区」和国家旅游局确认的高等级「AAAA」景区等评定,此番通过品质管制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标?著该景区百尺竿头再上层楼,将从科学化过细管理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进一步优化质量刷新形象。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

相关分词: 虎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