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起源可追溯到1921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电机科。1926年湖南大学定名时,电机科改为电机系。1953年电机系被调整到华中工学院,1958年恢复。1980年电机系与电子工程系合并为电气工程系,1999年成立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该院有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仪器科学系、电工电子技术系和1个实验中心。全院教职工160多人,学院拥有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在籍研究生、本科生近3000人。



学院简介


学院的章兢、曹一家2位教授,为学校现任副校长,王耀南、罗安2位教授为“长沙市十大知识产权创造导师”。

学院科研基础好、学科综合优势强,已形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传动、工业自动化、测控与仪器、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智能控制与图象处理、新型输配电新技术、高电能质量输配电理论和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故障诊断等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 “九五”、“十五” 、“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 “863”、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创新基金,博士点基金和部省科研基金项目300多项,其他横向科研课题350余项,国家发明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部、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其他奖项120余项。07年到帐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近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王耀南4项: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高速灌装生产线智能检测分拣成套装备研制及其推广应用等。罗安2项:电能质量先进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大型企业综合电气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传承“爱国务实、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推进富民强省、争当五一先锋”竞赛,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领域喜获全面丰收。一是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学院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成绩突出,近三年指导博士生获省优秀博士论文5篇、省优秀硕士论文12篇、在全国“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荣获金奖3人、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上荣获一等奖6项;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先后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工业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湖南省重点专业。二是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学院围绕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集中力量,以国家 “973”项目、“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重大专项为突破口,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近三年新增科研项目170项,科研项目到帐总经费8274万元,出版教材、学术专著15部,获得发明专利47项、软件著作权51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479篇,荣获各类科技奖励共3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励19项。三是学科建设成绩突出。学院已拥有十分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硕士点。四是综合管理井然有序。学院形成了“拼搏、奉献、和谐、快乐”的学院文化,制度健全、管理完善,院务公开、民主决策、勤政廉政,注重依靠教职工共商发展大计,凝心聚力,有关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必须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决策。学院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党建与思政工作连续六年被评为学校优秀单位;部门工会连续七年被评为先进集体,2010年被授予湖南大学先进教职工之家称号,2011年被湖南省总工会授予“湖南省五一先锋集体”荣誉称号,这是今年湖南省教育系统唯一获得该项荣誉的单位。

院属系所


仪器科学与技术系介绍

一、系主任简介

仪器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滕召胜,男,1963年生。湖南大学电测与仪表专业学士、电测与仪器专业硕士,自动化专业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学与通信博士后。长期在工厂、高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1999年受聘为湖南大学教授。主要承担智能仪器、智能信息处理、信息融合技术、生物电子学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检测、智能控制、信息处理。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等50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和在申请22项国家专利,主持研制的5种产品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国家重点推广产品。在《中国科学E》、《仪器仪表学报》、《电工技术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计量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二、仪器科学与技术系概况

湖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60年,196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湖南省高校开办最早的仪器仪表类专业,1990年获得“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学位授予权,之后相继获得“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仪器仪表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正、副教授8人、讲师4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获得者5人、在职博士研究生3人。

目前,湖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在智能仪器、智能信息处理、生物医学仪器、图像处理检测应用、现场总线与网络测控、虚拟仪器等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科前沿研究方向。

三、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硕士研究生专业: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招生)

博士研究生专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生)

工程硕士专业:仪器仪表工程

人才培养特色


仪器科学与技术系长期致力于培养品学兼优、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人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务实、上进的优良学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湖南大学招生人数较少,但优秀学子和杰出校友较多的特色学科。

在近年的创优与学科竞赛中,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学生获全国三好学生标兵、全国十佳大学生、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荣誉与奖励。

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朱志杰,男,1955年生,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电测技术、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电子技术

徐 勇,男,1955年生,主要研究方向:GPS应用、电测技术、高电压技术、信息处理

刘波峰,男,1962年生,主要研究方向:无损检测、图像处理检测应用、动力测试仪器、核动力运行检测

滕召胜,男,1963年生,主要研究方向:电测技术、生物医学仪器、精密称重、水分检测、信息处理

孟志强,男,1964年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智能测控技术、生物医学仪器、信息处理

杨唐胜,男,1967年生,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仪器、智能测控技术、嵌入式系统、信息处理

唐 求,女,1970年生,主要研究方向:虚拟仪器、电测技术、生物医学仪器、信息处理

郭斯羽,男,1975年生,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仪器、智能测控技术、电测技术、信息处理

各系概况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一.电子信息工程系概况

电子信息工程系源于我校1958年设置的无线电系,于1993年获电路与系统硕士点,于2003年获电路与系统博士点、物理电子学硕士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授权点,于2005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6人,高级工程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

主要学科及学术带头人:

戴瑜兴 男,1956年出生,1998年晋升教授,200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于中南大学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现代网络监控技术。

刘宏立 男,1963年出生,2004年晋升教授,200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于湖南大学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网络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

王 玲 女,1963年出生,2001年晋升教授,200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于中南大学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理论及应用,噪声电子学。

郑善贤 男,1950年出生,2005年晋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电路与系统理论及应用。

黎福海 男,1964年出生,2005年晋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片上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

二.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1.本科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造精神的高级电子信息工程科技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毕业后能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主干课程:电路、电路测试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试技术、EDA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软件技术基础、电磁场与波、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通信电路、射频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编码理论、通信系统仿真、微波与天线、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软件无线电、显示技术、遥感遥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通信与信息行业、电子行业、电工行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从事研究设计、生产运行及教学工作。多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青睐。

2.研究生

(1) 硕士研究生专业: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招生。

修业年限:二~四年

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高等电子电路理论、线性系统理论、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现代网络系统、现代通信理论、数字集成电路测试技术、数字化社区信息工程、随机信号分析、微波技术、射频电子电路、无线通信与移动计算、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网络与电子系统设计专题、电子与通信技术应用专题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网络与通信技术;语音图像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微波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电子工程系统设计(面向工程硕士);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面向工程硕士)。

(2)工程硕士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

修业年限:二~四年

主要专业课程及研究方向:参照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专业设置,亦可根据企业需要,开设选修课

(3)博士研究生专业:电路与系统

修业年限:二~五年

博士研究生主要课程:近代数字理论、现代信号处理、现代网络系统理论、现代通信系统理论、片上系统设计、现代图像分析、混沌电子学、学科前沿专题。

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通信与网络理论及应用;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现代电路与系统理论及应用;片上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

三.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及特色:

数字化电源设计理论及应用 :针对不间断UPS和应急电源EPS以及电能综合补偿器UPQC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研究高性能数字化逆变电源设计理论及应用,主要包括逆变器的数字化控制技术、数字化变频锁相技术、并机技术及远程网络监控技术,设计开发高性能数字化UPS、高性能数字化EPS及高性能数字化UPQC。

数字化社区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针对数字化社区智能化系统的建设,着重研究数字化社区智能化系统的理论及应用,主要包括数字化社区的控制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安全防范技术、数字化多表抄收技术、智能化物业管理技术以及数字化社区智能化系统的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网络监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是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向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延伸,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既是工业设备自动控制的一种开放的计算机局域网系统,又是一种全分布式控制网络系统。针对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和网络远程监控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网络远程监控理论及应用,主要设计开发基于各种现场总线技术的网络监控的智能控制通信转换节点、远程网络监控平台。

数字化电能质量监控技术 :针对分布式电能质量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电信号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同步采样算法,频率测量算法和暂态信号频谱分析算法的最优化算法,解决分布式电能质量实时监测的关键科学问题,设计开发新型的基于DSP的分布式电能质量检测系统。

无线通信和软件无线电技术:随着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视频、多媒体数据传输会遍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发展所需要的宽频带与有限的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毫米波通信技术以宽带和高速为特点成为通信技术的前沿领域和热门课题。而软件定义无线电的概念则要深刻得多。

嵌入式系统研究及在通信中的应用:嵌入式系统是信息化技术进入社会的最终形式,它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是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各个行业具体应用相结合的产物。

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融合处理:主要研究计算机的视觉图像识别、卫星多资源图像信息融合、星载INSAR干涉测量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图像监控与导航系统、3D视觉伺服跟踪信息处理、多传感信息智能融合处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应用。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一、自动化系主任简介:

李树涛,男,1972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近年来一直从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

二、自动化系基本情况:

自动化系设有自动化(省级重点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两个本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 ,控制工程工程硕士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

全系教师3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5人(含院聘教授3人)、副教授15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在职攻博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 人,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4人,湖南大学985 工程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主要学科带头人为童调生教授、彭永进教授、王耀南教授、章兢教授、彭楚武教授、罗安教授、滕召胜教授、李树涛教授、梁先宇教授,现任系主任为李树涛教授。

自动化系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方向覆盖面宽,涉及到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复杂系统计算机控制、智能检测与自动化装置、复杂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及装备、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机器人系统与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广泛领域。近5年来,自动化系承接各类科研项目1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科研总经费达2300多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50篇左右,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培养博士生50余人,硕士生190余人。

电气工程系简介

一、 系主任简介

电气工程系主任:李欣然,男,1957年生。1981年12月毕业于湖南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3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教授专业技术职务;2004年2月获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主要承担 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优化、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电力系统辨识与仿真建模技术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分析控制及其仿真建模、电压稳定与电压无功控制、配电网络故障诊断等。近5年来,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等专业权威学术刊物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教学1项。

二、电气工程系概况

电气工程系源于1998年之前的电机、电力教研室,1999年两教研室合并成立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所属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二级学科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与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同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批准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批准为湖南省重点本科专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全国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湖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十,目前整体学科水平位于全国同类学科前列。

电气工程系现有教师48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人,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5人,是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整体学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研究领域广泛且成果显著、富有活力且发展后劲强、治学严谨、团结拼搏的教师队伍。

电气工程系主要学科及学术带头人:

朱英浩: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电气装备与输变电新技术

顾国彪: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型电机蒸发冷却研究与产业化

曹一家: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罗 安: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高电能质量输配电技术与装备

何怡刚:教授,杰青,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高速低压低耗集成电路

姚建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市场理论及应用

李欣然: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分析控制及其仿真建模

罗隆福: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直流输电与新型输电方式及装备

彭敏放: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世纪121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及其设备状态监测

吴政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协调控制

黄守道: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机控制

彭建春: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优化控制与运营

周有庆: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汪 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沈 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兆瓦级超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在再生能源电力转换系统,新型电力传输系统,轨道交通,高能效电源及变频器等领域的应用

三、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湖南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湖南省重点本科专业,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主要专业方向。

硕士研究生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招生。

博士研究生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招生。

四、基地与实验室

拥有教育部输变电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视觉控制技术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力推进与伺服传动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先进制造视觉检测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电力推进与伺服传动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配电网电气节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输变电研究生创新基地、湖南省电气科学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电工电子示范实验室、湖南省先进电力电子与电机技术重点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国防重点实验室、高电能质量输配电技术与装备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与运行调度控制湖南省优秀工程训练中心(实习(验)基地)等实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基地、电工电子训练中心;拥有技术水平先进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电力系统调度员培训仿真实验室、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与综合自动化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科研和实验教学设备精良,手段齐全,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专业及学科实验室面积10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14000万元。

学研究与特色


电气工程系教师始终紧密围绕电气工程领域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并紧跟学科学术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创造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十五”、“十一五”期间承担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重大科研项目及基金项目15项,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在IEEE、IEE、《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等国内外专业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三大检索刊物收录近200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教材8部;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获专利近20项。

形成了高电能质量输配电技术与装备、新型电气装备与输变电新技术、电力市场理论及其技术支持系统、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及其仿真建模、电力系统优化运营与控制、电力系统安全与经济分析及安全稳定控制新方法、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及综合自动化技术等特色鲜明、富有成果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开创了电气化铁路三相变两相多功能平衡变压器、三相变四相电力变压器、超特高压直流输电滤波换流变压器等新型电气装备理论与应用、四相输电方式理论及应用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理论与应用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在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力系统有源滤波技术与装备、电力市场改革模式及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电力系统综合负荷建模、面向对象的图示化供配电系统智能辅助设计技术研究、输电费用分配理论及应用、输电网络阻塞管理、电力市场电能成本分析与电价理论等方面所取得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成果涉及电力系统及电工制造业的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和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分别在华中电网、华东电网等大区电网或省级电网应用,在电力系统工程与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具有巨大的发展活力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