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湖坑镇

湖坑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湖坑镇


湖坑镇位于福建省 龙岩市 永定东南部,金丰溪上游,东与南靖县书洋相连,东南与平和县芦溪接壤,西邻该县大溪,北毗古竹、高头。镇政府驻地湖坑村,距县城 38 公里。面积 96.1 平方公里。全镇 16 个行政村, 74 个自然村, 166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5057 户, 22908 人。该镇民俗文化丰富,基础设施完善,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也较丰富。镇内的经济发展较快,2000 年实现社会总产值 1.97 亿元。



基本概况


湖坑镇面积 96.1 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 13 万亩,耕地面积 23439 亩。属汉族,讲客家方言。是著名的土楼旅游区、侨台区、边区、老区。 1999 年被省定为“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沿革


明、清时属金丰里,民国时称湖山联保,设中金区、第四区。并区后称南丰乡,属第三区,后称丰泰乡、中金乡。建国后称南溪区、上金区、第三区, 1957 年后称湖坑乡、湖坑人民公社, 1984 年复称湖坑乡, 1993 年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湖坑村 西片村 新街村 五黄村 六联村 洪坑村 楼下村 吴屋村 奥杳村 山下村 洋多村 新南村 南中村 南江村 实佳村 吴银村

人口数据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7699

男 8770

女 8929

家庭户户数 5130

家庭户总人口(总) 17429

家庭户男 8587

家庭户女 8842

0-14岁(总) 4292

0-14岁男 2184

0-14岁女 2108

15-64岁(总) 11732

15-64岁男 5838

15-64岁女 5894

65岁及以上(总) 1675

65岁及以上男 748

65岁及以上女 92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6979

经济发展


1988~2000 年,全面实施“农业稳镇、科教兴镇、旅游富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方针, 2000 年实现社会总产值 1.97 亿元,比 1988 年 1173 万元增长 15.8 倍。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9272 万元,比 1988 年 512.64 万元增长 17.1 倍;工业总产值 3896 万元,比 1988 年 130.8 万元增长 28.8 倍;财政收入 379.79 万元,平均每年递增 73.8% ;农民人均纯收入 3150 元,比 1988 年 342 元增长 8.2 倍。

1988~2000 年,全镇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100 多万元,维修水利工程 20 多处,累计完成土石方 60 多万立方米,建设标准渠道 30 多公里。 2000 年,粮食播种面积 36025 亩,粮食总产量 12799 吨,比 1988 年的 6891 吨增长 87.3% ;烤烟种植面积 6600 亩,收购量达 515 吨,居全县前列;种植反季节蔬菜 200 多亩,产量 700 多吨,亩产值达 200~300 元; 13 年来,共造林 2.5 万亩,完成封山育林面积 48600 亩,新植果园面积 1200 亩,改造果园 3000 多亩,全镇果园面积累计达 1.3 万亩。 2000 年末,水果总产达 4937 吨,比 1988 年增加 234 倍;存栏耕牛 1249 头,生猪 1.82 万头,兔 3.25 万只;出栏生猪 34420 头,畜禽肉类总产 2899 吨,比 1988 年的 715 吨增长 3.1 倍;渔业养殖面积 330 亩,产量 186 吨,比 1988 年增长 5.6 倍。 1997 年,全镇实现小康,被地委行署授予“小康乡镇”。 1998 年被省委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领导小组授予“光荣脱贫乡(镇)”称号。

2000 年,全镇有乡镇企业(含个体) 797 家,从业人员 1953 人,实现企业总产值(现价) 1.02 亿元,比 1988 年增长 146% 。 2000 年,新上 3 家塑料制品加工厂,引进境外资金 200 万元。

基础设施


该镇有湖坑、侨南 2 所中学,在校学生 1131 人;小学 12 所,在校学生 1759 人。 1988~2000 年,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投入经费 60 多万元,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 110 期,参加农函大学习 585 人。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投入教育经费 500 多万元,兴建湖坑中学、侨南中学、希望小学、吴屋小学等校教学楼、办公楼和配套设施。 1988~2000 年,全镇考取大中专学校的有 1350 多人。 2000 年顺利通过省“两基”检查评估验收。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湖坑中心卫生院有医务人员 43 人,病床 40 张,医疗设备和医术不断完善和提高,多次获得省、地、县“文明卫生院”、“文明单位”称号。 1995 年,该镇获得省、地“卫生工作先进乡镇”荣誉。该镇建立并完善了文化站、广播站、宣教中心、土楼读书社、南江村读书社等文化娱乐设施。在“百村千楼新风竞赛”活动中,全镇 25 座楼受表彰,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1988 年以来,先后投入 400 多万元铺设湖坑至南溪、湖坑至洪坑柏油路面和湖坑至高头过境公路,打通山下至文丰、书洋的断头公路。 1999 年完成岐岭至洪坑公路改造,成为永定通往闽南金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集资 1000 多万元兴建占地面积 1300 多平方米的沿河水面市场,新增店面 160 多间,使湖坑市场面积扩大 2 倍多,逐步形成内水面市场以副食品批发为主,外水面市场以家电、五金、摩托批发和零售为主的商贸小区,从业人员 1000 余人,年交易额达 3000 万元以上。开通南溪、奥杳、洪坑移动通讯基站。建立民俗文化村停车场、两个土楼观景台,整治土楼环境,使湖坑的交通、通讯、市场流通等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观。

民风民俗


永定湖坑李姓三年一番“作大福”,远近闻名。在重阳节后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举行的“作大福”是民间的迎神赛会活动,清康熙以前称为“打醮”。

相传明朝末年,瘟疫流行,死者枕藉乡间,村中请道士打醮,无奈瘟魔依旧横行。一日,湖坑有五个小童下河洗澡,突然都跳起神来,一直跳到马额宫前,口中念念有词,说要请保生大帝九月十五出宫降疫,必须先斋戒五日。于是,村民们依此而行,瘟疫得以禳解。为报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阳节后,村民们敬神演戏,以谢神灵,甚是隆重,逐渐演变为三年一次的“作大福”。

作大福牵涉千家万户,人多,场面大,耗费人力物力。要把一场大福组织好,确非易事。然而,历经几百年,这民间活动自成了一套行事规则。临大福之年,“头家”们分工筹划,联系戏班、收取经费、清理场地、搭神厂戏台、筹划迎神事宜,有头有序。大福经费来源有三:一是按人头分摊,一是自愿认捐,而不足部分由“头家”垫。由于忙乎大福,湖坑李姓把重阳节也“改革”掉了。

九月初十,全村开始斋戒,家家素食,守规守矩。农历九月十一,各村的“公王”先到马额宫汇齐。马额宫为一小庙,端立在湖坑集镇西南一缓坡,有两曲清澈山溪交汇于宫侧,绕宫西行半圈缓缓向南而去;近为碧水田园环拱,远处重峦叠嶂屏护,后山如马额,故得名。宫中主供“康太保刘汉公王”神位。

约莫九点钟,三声铳响,各路公王依次起轿上路,前往大福场。刹时,鼓乐喧天,火铳、鞭炮震天动地,队伍浩浩荡荡,旌旗遮天蔽日,围看热闹的熙熙攘攘。抬神轿的年轻人,黄衣蓝裤,扎红腰带,裹红头巾,一摇一晃地走。吹打的、放铳的、扛大旗的、摇小旗的、抬“故事”的、舞狮的、提香篮的……一村一队,跟着神轿缓缓而行。

旅游资源


湖坑被誉为“土楼之乡”。洪坑村是闻名世界的土楼民俗文化村。境内有振成楼、振福楼、环极楼、衍香楼、奎聚楼、福裕楼等 350 座形态各异的单体土楼和古朴雄浑的洪坑土楼群、南溪土楼群。该镇 1999 年 5 月被省定为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成为湖坑的支柱产业。 1988 年以来,先后成功举办 1995 年中国福建土楼文化观光节、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衍香楼 120 周年楼庆活动。协助拍摄 10 多部有关土楼的影视作品,使湖坑走向世界,同时也为湖坑发展创造机遇。积极组建“土楼风味小吃一条街”和“土楼购物一条街”,抓旅游带动商贸、服务、信息等行业发展。 2000 年,全镇从事旅游的相关产业发展至 200 多家,从业人数 2500 多人,涌现出一批靠土楼致富的个体户,年游客量达 15 万人次,旅游收入 500 余万元。

革命胜地有张鼎丞、刘永生、魏金水、朱曼平、伍洪祥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率领游击队战斗过的李子岽、仙洞、关山和老吴子。素有“小延安”之称的老吴子岐扇山曾经设过中共闽粤边区工委机关、闽西特委机关、永和埔靖县委和金丰区委机关。新南的秀峰山、南中的岩下山、奥杳的金莲山、湖坑的丰盛庵和实佳的双水庙、宫背的马额宫等是湖坑镇佛道两家的胜地名山。仙人挡石、金龟伏印、坪顶牧笛、石窟鸡声、五峰烟雾、合溪水色、虎豹漏涎、马额青草等是湖坑的自然景观。

相关分词: 湖坑镇 湖坑 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