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红螯螯虾

红螯螯虾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红螯螯虾


红螯螯虾(学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整个躯体由体表被覆几丁质甲壳的头胸部和腹部组成,全身有20节,头胸部13节。第1对为粗壮的大螯,雄性的大螯在外侧有一膜质鲜红美丽的斑块。在河流、湖泊、水库、池塘都能生活,白天潜伏,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营底栖爬行生活。主要摄食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动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和鱼肉等。原产于澳大利亚,1992年在中国湖北武汉和广东珠海开展人工繁殖和自然繁殖获得成功,并于1992年推广养殖。



基本资料


英文名: Red claw crayfish

拉丁学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中文名:红螯螯虾

俗名: 澳洲淡水龙虾,红螯螯虾原产地:澳大利亚

产地分布


原产于澳大利亚,自80年代未,英国、法国、西班牙、南非、津巴布韦、日本、东南亚等许多国家。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91年首次从澳大利亚引进,1992年在湖北武汉和广东珠海开展人工繁殖和自然繁殖获得成功,并于1992年推广养殖。

形态特征


红螯螯虾整个躯体由体表被覆几丁质甲壳的头胸部和腹部组成,全身有20节,头胸部13节。头胸甲保护着内脏器官,头胸甲前有一向前延伸的额剑,两边各有3~4个棘。头胸甲背部有4条沿身体纵轴方向排列的脊。双眼有柄而突起。头胸部有5对步足,第1对为粗壮的大螯,雄性的大螯在外侧有一膜质鲜红美丽的斑块,第2、第 3对步足为螯状,第4、第5对步足为爪状。腹部有7节,虽被覆甲壳,但节间关联处有纤维膜相连,可灵活运动。腹部第2节至第5节下面都有1对附肢,称为腹足或游泳足。腹部第6节附肢向后伸展,加宽称尾足,并与尾节组成尾扇,是螯虾快速运动器官。在头胸部的前端还有3对触角,1对大触角,2对小触角。 红螯螯虾在河流、湖泊、水库、池塘都能生活,白天潜伏在水体中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活。常在砖瓦、砾石的间隙中爬行或潜伏在池塘的天然洞穴及人工洞穴中,在较软的池底中有掘穴能力。有时亦沿池壁上爬或攀伏于水生植物的根和密叶中。

生活习性


红螯螯虾的生理适应性较强,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温,卵和幼体除外。据报道自来水对卵及幼体的影响不太大。栖息的水体为河流、湖泊、水库和池塘。白天潜伏在水体中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活,喜群居。交配季节所有的虾白天都显得十分活跃。养殖试验表明,红螯螯虾能够在水温11℃的条件下生存,在水温5℃的条件下存活3周,但如长期生活在水温为9℃的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死亡。

关于自相残杀目前尚无正式的研究报道,但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表明红螯螯虾会用螯互相攻击,尤其是在饲养密度较大、蜕壳或饲料投喂不足时,有的虾则摄食刚蜕壳或尚在蜕壳中的虾,尤其是附肢部分会被食掉。红螯螯虾的天然分布区为亚热带和热带,其适宜温度为15-34℃,最适生长温度为24~32℃,当温度下降至5℃时,幼体无法存活。红螯螯虾耐低溶氧能力较强,如水中溶氧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微水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在养殖或越冬过程中,常发现红螯螯虾出现在堤埂上。幼体和怀卵虾则不宜在低溶氧中,否则会导致幼虾和卵胚的死亡。故在养殖过程中溶氧一般不应低于4毫克/升,在孵化过程中溶氧量还应高一些。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绿萍和苦草等。动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和鱼肉等。人工饲养中,适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饲料均可摄食。因此,该虾养殖中的饲料比较容易解决。

红螯螯虾从稚虾生长到成虾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将发生多次蜕皮。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刚孵出的稚虾,每次蜕壳的时间间隔较短,在1~2天蜕壳1次随着身体的长大,蜕壳间隔的时间也就延长。在蜕壳期间,该虾最容易受敌害生物或同类侵食,是该虾引起死亡的危险期,若在此期间人为捕捉、搬动、水质差或缺氧则更易死亡。

相关分词: 红螯 螯螯 螯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