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红腿斑秧鸡

红腿斑秧鸡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红腿斑秧鸡


红腿斑秧鸡(学名:Rallina fasciata)是鹤形目秧鸡科斑秧鸡属的鸟类,小型涉禽,全长约23cm,嘴较短,远短于中趾,中趾短于跗蹠。翅圆,第3 枚初级飞羽最长。头顶、颈项、背和内侧飞羽棕褐色,具白色横斑。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也具白色横斑。喉白色,胸棕褐色,下胸和腹以下黑色,有白色粗横斑。嘴浅黑色,基部红色。脚亮红色。出现于稻田,水源和河流等处。习性与其他秧鸡相似,性羞怯、隐蔽,不易发现。分布于缅甸南部、菲律宾群岛及印度尼西亚等地。

中文学名:红腿斑秧鸡

拉丁学名:Rallina fasciata

别称:红脚秧鸡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科:秧鸡科

属:斑秧鸡属

命名时间:Raffles, 1822

英文名称:Red-legged Crake



外形特征


红腿斑秧鸡成鸟两性相似。头顶较暗,雌鸟的头、颈红褐色更多。上体包括肩和最内侧次级飞羽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翅覆羽栗褐色有白色斑点,到大覆羽时白色斑点逐渐变为黑宽和白细的短纹。飞羽暗褐色,内外翈均具白色短纹。头、颈和上胸栗红色,喉淡栗色,下胸至腹以及两胁有黑白相间排列的横纹,其白色横纹较粗,与红胸田鸡较细的白色横纹且仅在腹部有所不同。尾下覆羽黑色,有细的白色横纹。幼鸟头、颈和胸褐色,翅覆羽的斑纹不清晰;下体黄白色,黑色横纹不明显。

虹膜深红色或血红色。嘴黑色,基部较淡,尖端带有绿色或铅灰色。腿和脚红色,爪石板灰色或角蓝色。幼鸟的腿和脚为黄褐色。

生活习性


分布区内有留鸟也有候鸟,在分布区的南部越冬。泰国为留鸟,菲律宾可能为留鸟。马来西亚为留鸟和部分候鸟,10—12月和4—5月迁飞,在马六甲海峡上的岛屿和灯塔上经过。加里曼丹大部分为留鸟。印度尼西尼的大巽他群岛为留鸟,冬季因有从亚洲大陆飞来越冬的候鸟而数量增多。中国台湾、密克罗尼西亚的帕劳群岛和澳洲西部(7月)见到迷鸟。红腿斑秧鸡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在中国仅见于台湾,应属偶见迷鸟。

栖息于芦苇沼泽地、稻田、芋田以及河流、水边的灌木丛和林间湿地。在菲律宾也可生活在开阔的山坡和白茅草地,在印度阿萨姆邦可生活在最密的森林中,在下缅甸有时可栖息在村庄周围的灌丛和草地中。一般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但在迁飞时可高达海拔1400 m。叫声:繁殖季节于晨昏发出一连串响亮的鼻音pek,音程间隔半秒;也作缓慢的降调颤音。以草籽、甲壳动物和昆虫等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向东到缅甸南部、泰国、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向南可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弗洛勒斯岛,不规则地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大小巽他群岛和摩鹿加群岛,偶见于澳大利亚。偶见于中国台湾的兰屿和云林。

繁殖方式


繁殖期各地不同,缅甸8—9月,加里曼丹4月,印度尼西亚3月。单配制,繁殖季节有领域性,用树叶和草营建粗放的巢,巢远离水,在灌木或矮树上,每窝产卵3—6枚。卵呈卵圆形,石灰白色,有光泽,有时有少数模糊的暗红棕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9.8—34.1 mm×23.2—25.4 mm,两性孵卵。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该鸟属中澳保护候鸟协定中受保护的鸟类。

相关分词: 红腿 腿斑 秧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