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河南时政歌谣

河南时政歌谣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河南时政歌谣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夏商以来直到宋金为止,河南几乎一直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地。它是劳动人民有感于时事政治现状而创作的口头韵文作品。它表明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人物、 政治事件、政治形势及政治措施的总体认识和基本态度。它从创作者主体方面而言需要有四个条件: 知情、关情、会编、敢编。这四者河南人都具备。

作品名称:河南时政歌谣

创作年代:近当代

作品出处:《河南时政歌谣》

文学体裁:歌谣

作者:马华祥



作者简介


马华祥(1959—)男, 广西玉林人, 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民间文学与古代戏曲研究。

内容详情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夏商以来直到宋金为止,河南几乎一直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身处天子脚下的河南人创作了大量的时政歌谣。河南时政歌谣富有传统特色:一、敢于把矛头宜指最高统治者,公开揭帝后之短、之丑、之劣、之毒;二、对宦官、外戚、奸臣把持朝政、祸国殃民现象深恶痛绝,大胆谴责;三、对清官廉吏的歌颂总是发自肺腑由衷赞美,流露出无比的敬爱之情;四,富于现实性、政治性和斗争性,感情强烈,爱憎分明,语言形象生动,简短有力。

歌谣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象征。

时政歌谣含义

是劳动人民有感于时事政治现状而创作的口头韵文作品。它表明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人物、 政治事件、政治形势及政治措施的总体认识和基本态度。

时政歌谣的产生

从创作者主体方面而言需要有四个条件: 知情、关情、会编、敢编。这四者河南人都具备。

知情:这是河南人的优越条件。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夏商以来直到宋金为止, 河南几乎一直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地。举凡宫中秽事、朝廷变乱、政权更替、官僚争斗的种种内幕, 身处天子脚下的河南人总要比外地人知道得更早、 更多、 更详细、 更准确。

关情: 河南人长期和国君生活在同一地域, 养成了热衷政治、 好论朝廷得失的习惯, 其实这也是形势使然。 因为中原是建都佳处,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 成了每个时代英雄称霸中国的重要一幕, 得河南就意味着得天下。每当战乱, 河南人总是遭殃最严重。 因此, 他们不得不关心国家存亡与朝廷政治措施利弊。这一切对他们关系是太密切了。

会编:河南人是先开化的中国人, 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外地人。 早在远古三代时, 河南人就创作了时政歌谣。

敢编:河南人经历政治事件多, 见识广, 连皇帝大臣都有幸见到, 胆子自然大。正因为河南人知情、关情、 会编、敢编, 所以河南时政歌谣非常丰富, 战斗力也特别强大, 富有传统特色。

相关歌谣


《闹五更》:

一更来姑娘看龙灯,嫂嫂为她扮花容。

放落青丝发,梳起龙凤头。

大红袄儿拼上白绫裙。

对襟披风轻巧巧,三寸金莲左右分。

或勿把囡儿嫁平阳》:

姆妈娘,勿把囡儿嫁平阳。

平阳三条岭啊四条洋,前门介海水白洋洋,

后门开介大猫拖猪娘,直介归家望亲娘。

好的亲娘打卵卵,勿好亲娘掼你三巴掌。

不怨大,不怨娘,只怨媒人烂肚肠。

以《十八岁媛主配周岁郎》:

十八岁媛主配周岁郎,日里喂奶吃,

夜里打尿包,还要抱起看光光。

叫他丈夫让人笑,叫他儿子理不当。

可以看出古代妇女的生活风貌,三寸金莲成了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女人的命运不由自己支配的人生忧虑。同时,反映了封建时代荒唐的童养媳婚姻对女性的摧残。

田歌则任意延长,带有歌词,如《长年叹》:

田头田尾抛的荒,老婆儿子 人供。

田头田尾旷的晒,老婆儿子人带。

或《耕田歌》:

耕田耕三亩哎,日晒皮肉乌哎......

或《六月》:

六月早稻黄又黄,打把稻剑日日忙。

天光割来露水谷,下半日割来好上仓。

而《十月》:

十月里来降白霜,长年独自困硬床。

困到半夜西风起,脚骨缩拢到下巴。

反映了农民生存的艰难不易。紧张的劳动,贫苦的生活,在这类歌谣中有了生动的反映。

如《懒汉歌》:

天光露水白蒙蒙,等等日昼日头红。

日昼日头猛蒸蒸,等等黄昏开夜工。

黄昏蚊子千千万,不如明天起五更。

懒汉的形象以反嘲的词句予以生动的描绘,足以让人辛苦之后开心一笑以解疲劳。

相关分词: 河南 时政 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