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核育论

核育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核育论




关于核育


作为一种表征词汇或者标识,核育拥有丰富的内含,这种内容不仅仅表现于界面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实际的形式,以下是主要的内容。

1、一种客观存在形式。在生命存在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基本的共性,核形式与育形式。核就是种子,泛指生殖细胞,育就是发育,繁育的过程。以静态观念观察世界得到物体的概念,以动态观念观察生命,得到核育概念。

2、一种系统间的基本关系。对复杂系统间的关系彻底抽象,得到的一种不可降解的关系集合。当以物体载体表现时,就是构成生命的基因。基因不可再降解,降解以后就是元素,是物理和化学研究的范畴。

3、一种社会主体协作状态。社会主体为了实现某些目标有三种关系,合作、和谐、核育。生活中,一男一女取得结婚证叫合作,生活的好叫和谐,生育了子女叫核育;办企业,进行了工商登记叫合作,经营的好叫和谐,办成了可以传承的百年企业叫核育(以核心或者种子繁育)。

4、一种可持续运动规律。系统以新陈代谢方式可持续发展时,或者传承时,总有一个新旧系统共有的载体,就是核。以核为基础繁育,即因核繁育规律,简称核育。这种规律普遍存在于事物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在生命传承的过程中是直观的。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相对隐形。

5、一种世界观。抽象掉一切感性的属性,首先得到数量,以数量为基础观察运动,再抽象得到的是原则或者关系的集合。以概念表达构成纯理论的范畴,即从抽象到更抽象的世界观;以实践载体表达构成另一个范畴,即高度抽象与实践统一的世界观。这就是核育的世界观,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世界观。工业革命后,人类的感知世界越来越复杂,由于思维表达工具的限制,人们在寿命期内一般只能选择一种相对狭窄的范围才可能取得成就,理论的构建与实践的统一往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隔代的个体完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思维工具的高速进步,使我们的理论形式思维或者概念的验证在虚拟空间完成。这些都为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世界观的普及提供了保障。

6、以系统图形为主表达思维成果的知识体系。由理论向实践成果转化的高效中介是图形。在自然科学的实践中,图形(图纸)表达已经成为一种基础的工具。而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目前仍以文字符号工具为主表达事物。产生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图形更接近实际,以图形为主表达思维能有效地减少或者消除符号表达工具的问题。以系统图形为主思维并不是代替以字符为工具的思维,而开拓了一种人类思维的新空间。在图形表达的空间内,会形成自身运动的法则,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最显著的性能是提高人类创造活动的效率。将人类的创造活动从目前的依靠灵感,偶然获得的状态提高到掌握规律,系统获得的水平。

7、思维与行为的标准。许多人习惯于将思维与行为的标准指向一种以符号表达概念,形成一种对符号的条件反射或者行为模式。用这种模式可以形成符号空间的循环。但是,人们的实际目标最终要落实到一种具体的载体,以符号为目标或者中介的模式存在难于实际统一的风险。核育直接以思维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行为的目标,称为核育模式。这种模式内置于人们的基本行为模式或者价值观层面。人类固有的爱就是核育的一种表现。以往人们将这种模式多作为本能看待,核育系统科学将其作为可知识化的规律看待,为人类境界提高,或者社会化的进化提供新的知识基础。

8、适应互联网社会基础的策略。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与科学的高度系统化,即,文化的全球互融,科学的统一认同,日益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水平),与其相对应的社会结构(生产关系)也处于加速变到与进化的过程,目前,已经达到了以物质化形式的互联网为载体表现的程度,也就是说人类创造出了一种与自身相互作用的存在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感觉到了互联网的作用,也感到了传统知识体系和行为模式的局限,局部的解决方式一直在自发地生成中,但是,往往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迫切需要系统的应对策略。核育是一种跨空间统一的策略,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尝试中,表现为不断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对于执著于一种现实空间人来说,类似于以工匠的观点谈建筑师的设计,在概念层次会陷入无尽的争论状态。因此,建议不要在概念的辨析和定义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这只是一种学术范式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提出了新的学术范式的基础,需要我们勇于探索,适应新的社会基础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核育论的特点与主要功能


1、以系统化的图形为主表达思维内容,建构整体系统知识体系(整体系统科学)。

2、发明一种图形语言在逻辑层次表达整体系统及其运动规律。

3、论证或者证明图形语言是表达整体系统运动规律的较优语言。

4、表达用常规思维与工具难以表达的事物运动规律。本书应用图形语言表达人生实现的过程(以往用文字表达这种过程,很难达到科学的水平)。只要界定人生实现的初始条件和阶段目标,就能用科学的方式表达这种过程,并推算出能否实现,实现的优化途经。

5、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操作层次的科学工具。表达科学发展观组成部分的本质关系,以便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表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为表达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整体系统科学理论。

7、建构一种整体系统科学,即揭示整体系统间运动规律的科学。为人类超越习惯了的物体(分体)科学体系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8、为建构超越物质文明的科学体系,即,生态文明科学体系提供思路与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的科学理论。

9、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发展提供一种模式。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一种“分子式”,即关系式表达与运算工具。

10、为各种应用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基础性、工具性的知识体系。就是提供一种语文与数学语言工具所难以代替的表达和推理体系。

核育论著作


首部《核育论》著作以新能源为载体出版,著作名称为《新能源创新发展模式——能量范畴的产业规律研究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在这本书中,首先介绍了《核育论》在能量范畴的应用,以建设新能源产业为例,分别为行政管理者,企业家与创业者提供了实践模式。书中附录提供了核育论简介。

附录 核育论简介

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自觉地应用。本书所提供的新能源创新型发展模式的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核育论》,本部分对核育论的思维模式形成过程作简要简介,以便更好地理解新能源创新型发展模式。

在当前已经形成的制造产业中,我们可以真实地体会制造生产力的内容,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等;在信息产业中我们可以体会信息生产力的内容,如电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等。能量系统当前还没有形成表现其性质的产业,难以找到与其对应的生产力内容。不过,在归纳出与制造产业对应的“动力机”、与信息产业对应的“计算机”这两个生产力内容后,我们可以推理出“能源机”概念。从当前较广泛应用的光伏、风力发电装置上,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能源机”一些零星的内容。但仅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很难把握“能源机”的本质(用我们现有的知识比较光伏电池板与风力发电机,难以认识到它们的共性)。要把握本质,必须知道原理。我们知道“动力机”符合物理学原理,“计算机”符合数学与电磁学原理。我们现在对“能源机”的认识正处于形成零星概念的阶段,这对于揭示“能源机”的原理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建立能够解释“能源机”原理的理论,必须转换原有的思维模式,谁先转变思维模式,谁就能抢先抓住新能源创业机遇。

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可以从制造产业、信息产业这些“实事”中确定“动力机”与“计算机”这些生产力的表现内容。

将“动力机”与“计算机”作为实事,能够得到“不是什么”的认识,得不到“是什么”的认识。没有“求是”的前提,就不能“求是”,达不到认识“能源机”的目的,就应该放弃与它们关联的“实事”,解放思想到其它范畴去寻找新的“实事”。作者认为,“动力机”与“计算机”同属于非生命的范畴,“能源机”属于生命范畴,这似乎与多数人的常识相悖。先作为一种假说或者设想,看看这样划分范畴所产生的认识,能不能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

将生命作为认识的源泉,建立新的知识系统,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有限难题。

作者认为,知识[1]的建立与传播与对自然的理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在当前这种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突破习惯的、传统的知识系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只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自觉地突破。现在我们习惯的知识系统来源于西方知识系统,这种知识产生于对自然实体化,也就是确定性的理念。将自然作为分割、侵占、攫取的对象,追求占有的最大化,行动的高效化。西方知识表现载体以字符为主。当地球上的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较为丰富时,也就是资源无限前提“成立”阶段,西方知识指导人们侵占自然领域,扩大“人”的疆域,让“人造”的世界成为自然的主宰。字符载体由于适合于纸、笔、机器(印刷机)这类实体形式表达,在“人造物”日益丰富的发展过程中,以字符为载体的知识得以普及,并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互动中,与“人造物”一起发展。当前的认识世界的活动实质上是将自然按实体属性分割,打上字符标记;改造世界的活动本质上是将自然资源改造成“人造物品”,根据“物理”的要求改造人类社会制度。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实体”运动起来,联成网络(交通网、物联网),使自然资源转变为“人造物”的效率越来越高,让人们看到自然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废物”的空间有限,原先认为的“资源无限”前提不存在了,产生了恐慌、危机意识,系列冲突,金融危机。这些当前接踵而来的现象让人们怀疑西方知识蕴含的理念与行为方式将人类引向末路,从而将注意力转向东方知识。那么,当前主要以古代思想表现的东方知识是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有限”问题,引领人类走向新发展的光明大道呢?

东方知识产生于将自然拟人化,追求天、地、人和谐的理念。认为自然是永恒运动的,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应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类的活动适应自然的变化。东方知识指导人们适应环境,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体会人生的意义,而不是通过物质载体表现人生的意义。东方知识表现载体以象形为主,这种象形载体反映的是自然运动规律,由于表达工具的限制,多以“师傅带徒弟”这种直接体会的方式传承,影响其传播的稳定性与规范性。象形文字与写意绘画虽然能够表达东方知识的部分内容,但是,由于其表达形式相对复杂,限制了在抽象、形式化的逻辑领域发展,迄今还未形成以象形思维为主的,对社会有全面影响的形式化表达系统(表达象形逻辑的“术数”沦为算命的工具,限制了其向“社会影响力”层次的发展)。

将东方知识与西方知识相比较,东方知识形成的前提是资源有限,其相应的理念是“人适应自然”;西方知识形成的前提是资源无限,相应的理念是“让自然适应人”。东方知识的主要表现载体是象形文字;西方知识的主要表现载体是字符文字。东方知识尚未形成对现代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逻辑系统;西方知识形成了以数学为代表的对现代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逻辑系统。

在当前的人类社会中,资源有限的前提已经成为共识,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提高了知识的表达能力,人们意识到了西方知识的局限,这些都为东方知识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如果仅执著于东方知识的古代形态,也解决不了现代的问题。毕竟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是在西方知识指导下建立的。作者认为,人类社会要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东方知识,也需要西方知识。应该遵循“适应人类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获得更优的”的原则将东、西方知识整合为一个面向人类共同未来的系统。

知识分为基本概念、表达载体、应用范式这三个层次。基本概念包括: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核心概念(包括基本概念、重要概念、共识概念等)来源,概念形式(载体)与内容的统一,驱动概念发展(变化)的理念,概念发展或者概念创新的方式。表达载体包括现象的载体、本质(结构、逻辑)的载体。应用范式包括知识表达载体在应用中的规范,修订规范的原则。

在基本概念层次,东方知识以资源有限为前提条件,符合当前的人类社会状况。西方知识以资源无限为前提条件,不符合当前的人类社会状况。不过,在资源尚未达到清晰认识水平的领域,如基本粒子领域、宇宙领域等,可以认为资源“无限”,适用西方知识。在某些领域,资源条件无影响或者资源条件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也适用于西方知识。一般来讲,宏观、长远、未来、战略、规划方面的事物与资源有关,适于使用东方知识;微观、近期、当前、战术、计划方面的事物与资源的关联度较小,适于使用西方知识。东方人的基本关怀侧重于人事,西方人的基本关怀侧重于自然(实体)。从概念看,东方人关于人事的概念较为丰富,而西方人关于实体的概念较为丰富。所以,东方知识核心概念的来源“以人为本”,西方知识核心概念的来源“以物为本”。东方知识表现概念的主要形式是“象形”,与客观的内容较为接近,形式与内容统一时所产生的失真较小。西方知识表现概念的主要形式是字符,与“象形”相比,经过了一次转换,所以,其在形式与内容统一时所产生的失真较大。但是,由于以往人们常用的纸、笔、机械等工具适合表达字符,使西方知识在物质领域使用效率较高,从而使西方知识在社会的物质基础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驱动东方知识系统中的概念发展的是包容共益理念,驱动西方知识系统中的概念发展的是分割确定理念。东方知识中的创新概念主要由“人定”,表现由权威或者有影响力的人物确定;西方知识中的创新概念主要由“物定”,表现为注重“物”的实验、观察结果。

在表达载体层次,东方知识主要以象形文字,写意绘画为载体表达;西方知识以字符文字、写实图形为载体表达。在主要用纸、笔、机械工具表示知识的时代,西方知识的处理效率较高,易于普及。在当前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时代,载体的形式差异对处理效率的影响越来越小。随着机器翻译能力的提高,东、西方知识的表达载体趋向同质化,对事物现象的表示效果趋同。

在应用范式层次,也就是从词汇排列规范的层次看,东方知识原本以每排从上到下,排与排之间从左到右的次序排列;西方知识以每排从左到右、排与排之间从上到下的次序排列。现在统一了范式,每排从左到右,排与排之间从上到下排列。总的特征是在二维空间(平面)中的线性统一。

综上所述,人类共同的,适应环境、面向未来的知识特征是:

基本概念。将资源有限作为前提条件,核心概念来源于“以命为本”,形式与内容在二维或者更高维的空间统一,以“天地人”和谐为驱动,以象形方式发展,并兼容现有的基本概念。

表达载体。适合人脑直观的、用计算机工具表达的象形,兼容现在常用的文字、图形、公式。

应用范式。在超越二维或者更高维的空间表现,兼容现在常用的一维与二维范式。

总之,新的知识系统既要适用于新能源这样的新事物,又要兼容原有的知识系统。

第一部分 核育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怎么办?人们改造自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极限”,现在必须转变方向,从改造“自然”转变为改造“自我”。改造自我的一条途径是从改造知识开始。人类当前已经建立了“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的知识系统,与此相比,“以命为本”的知识系统相对薄弱。人是社会化的产物,“以命为本”的知识实质上是关于生命事物(或者生命化事物,即将事物作为生命对象来处理)运动规律的知识。作者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种这样的知识系统,称为核育论。核育论的来源不是原有的理论,而是生命的实际。在本书中可以理解为适于为解决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理论。

从一般的意义讲,核育论是揭示生命事物定位、循环、超越运动规律的理论系统,包括以生命为源泉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操作模式。

基本概念包括: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以命为本”的知识来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和谐共益的理念,象形发展方式。

运算规则包括:状态的迭加、克隆、循环运算,数量的加法、乘法、乘方运算。

操作模式包括:可视化哲学认识模式,象形图式模型工具,核心工程模板。

根据对物质、信息、能量这三类认识范畴的划分,核育论属于能量范畴的系统认识及其理论。

第二部分 核育论的内容

核育论的研究本体是能量范畴的生命事物,即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主要包括行政领导关心的社会事物,企业首领关注的经营事物,人生追求涉及的个人事物等等。研究的内容就是生命事物的运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应用方法与操作工具。

生命事物的定位。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例如,液态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存在的环境条件是0--100℃。生命存在所要求的条件更多样,更复杂,除了要求具有实体(相态)存在的条件外,还要求与环境建立联系,占有一定的时间。人们对于非生命事物的定位,也就是实体相态(常见气、液、固相)的认识已经成为常识。而对于生命事物的定位,即事物与环境建立联系,及其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的普遍规律,还缺乏研究。核育论就是研究这种事物与环境建立联系,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与生命科学相比,区别在于研究层次不同,目的不同。生命科学研究生命体的具体表现:为“改造生命”服务。核育论研究生命体的共性表现:为“天地人”和谐相处服务。

生命事物的循环。生命事物存在的显著特征是循环。通过内部循环、新陈代谢保持生命的活力,通过外部循环提供生命生存所需要的条件。这些循环既独立,又有联系。核育论通过研究这些循环的存在条件与互相之间的联系,揭示生命事物的演变规律,从而确定生命事物的实践方法。

生命事物的超越。生命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以时间为背景观察,生命事物在一些时段变化慢,即渐变;在另一些时段变化快,即突变。从观测的角度看,渐变用相同的量纲数量差异表示,即渐变的前后可用数量比较,例如人的体重增减。突变需要用不同的量纲表示,即突变的前后不能用同一量纲的数量比较,例如蝴蝶由蛹变化为蝶。突变过程就是生命事物的超越过程,以往人们试图用数量的变化表示这种过程(如:突变论),可找到一些特殊的方程。核育论以象形为载体,表达生命事物超越的一般规律。

以生命为源泉的知识。以往的知识多来源于实体,以“静态”为基准积累知识,并在实体的范畴应用。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生命体,但是研究方法是实体化的“静态”,即把生命体作为实体对待,通过“体”或者“形”的变化表达生命现象,适用范畴也就局限于生命的“体”与“形”。例如,解剖方法就是将生命体作为实体对待,只能看到“体”与“形”这些生命体的“死”特征,看到“气”与“神”这些生命体“活”的特征。核育论以“动态”为基准研究生命群体可持续发展的共性,将这些研究成果积累为新知识。这种新知识与传统的知识来源不同,追求目的不同。传统知识主要来源于实体,追求简单化的实体指标,即数量指标。新知识来源于生命,追求可复制的模式。

核育的内涵。要研究生命事物,首先要确定基本概念。以时间为背景,观察生命体世代相传的共同特征,就是核育,即在生命的世世代代的传承过程中,都能看到种子(核)阶段与繁育(育)阶段。以现有知识为背景,核育是生命系统的真实名称,也就是能够真实反映系统本质的概念。核育作为一种对生命系统深层反思而形成的基本概念,知识层面的来源是对绿色、生态、循环、和谐这些概念以运动为背景的思考,也就是说将这些概念作为一种整体运动的过程或者环节思考,寻找真实的根源,就是生命系统。然后对生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发现对一个具体的生命来讲,总是存在核与育两个阶段。以人为例,核阶段相当于胎儿形成阶段,育阶段相当于生长、教育、发育、成人、成业阶段。称为核心模式形成与繁育阶段。以实践的立场,探索研究这种以生命体可持续发展具体表达的核育模式操作过程。通过对数学公理化方法的扩展应用,将基本概念确定为用图形表达的系统基元,将公理确定为来源于生命系统不证自明的迭加、循环、克隆、生育原则。这样形成了以系统基元为基本概念,以来源于生命体生长、发育过程的公理构成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称为核育论。这种理论所提供的图式模型工具可将复杂系统的操作模块化,对战略决策科学化、产业建设系统化有重要的意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标准定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作者认为,从实践的立场讲,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反映的外在化表现。

相关分词: 核育 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