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航标文化

航标文化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航标文化




图书信息


中文名: 《航标文化》

作者: 孔繁弘

类别: 交通工程类

价格: 49.10元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开

出版时间: 2008年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延绵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曾造就了其他文明古国概莫能及的相对发达的交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交通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近60年的建设尤其改革开放近30年的建设,交通发展在数量规模、质量水平和结构层次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跻身世界交通大国之列,正朝着世界交通强国迈进。中国交通发展的历史伟绩和现代成就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在这个历经风雨的漫长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与历史俱进、与时代同步的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交通文化,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为亮丽的色彩。

目录


总序

导论

前言

第一章 擎起“希洛之火”——航标简介

一、漫话航标

二、航标概说

三、航标技术发展

四、我国航标管理的沿革

第二章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航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文化与航标文化

二、航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独领风雨播撒光明——航标文化的结构、要素与性质

一、航标文化的结构与要素

二、航标文化的性质

第四章 普渡慈航——灯塔的建筑文化特征

一、灯塔建筑文化概述

二、中国古代灯塔的建筑文化特征

三、中国近代灯塔的建筑文化特征

四、当代灯塔的建筑文化特征

五、灯塔的建筑美学特征

第五章 人类智慧的缩影——航标的科技文化特征

一、领略航标科技文化的魅力

二、航标家族

三、航标灯具

四、航标能源

五、数字化航标给航海保障带来的新飞跃

第六章 无言的“镌刻”——航标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航标“镌刻”着区域文化的印记

二、航标建设是跨区域间文化交流的产物

三、航标建设与海洋文化、内河文化的关系

四、地域自然条件、气候特征与航标的使用

第七章 一个平凡而神圣的职业群体——航标人

一、早期航标人:神圣的坚守

二、现代航标人:铁肩担大义

三、航标人的生活变迁

四、航标人的生存环境与性格特征

五、新一代航标人及守灯人的未来

第八章 用灵性点燃“海之明眸”——航标人群体文化

一、航标人的人口学特征

二、航标人的工作与生活模式

三、航标人的婚恋与家庭

四、航标组织管理

第九章 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

——航标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建设实践

一、航标文化的精神价值

二、来自火热实践的航标精神

三、航标精神和航标人精神

四、航标文化的建设实践

第十章 人生的“航标”与“灯塔”——航标文化的延展

一、航标的社会文化寓意

二、小说中的灯塔

三、影视世界里的航标

四、与航标有关的邮票

五、灯塔名汇

第十一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以航标为媒介的中外交流

一、历史的沉思

二、艰难的历程

三、蓬勃的发展

后记

参考书同

文摘


航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开发自然、拓展生存领域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航海活动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的结晶。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根据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农业经济出现之前,人类主要聚集在有水的地方,以采集和渔猎为生。我国东北地区的海拉尔遗存和昂昂溪文化等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鱼镖、鱼叉等便是当时人们以渔猎经济为主的佐证。此外,考古学的发现已经证明,西欧大多数人类遗址都位于河、湖、沼泽边沿地区,渔猎工具也特别发达。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为数众多的岛屿,它们绵延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辽阔水域并与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紧紧相连,这为我们的祖先进行海上活动、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因此,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捕捞等水上活动了,而由于水上活动的危险性,引导舟船安全航行的“航标”也必然应运而生。

一、文化与航标文化 航标是人类开发和征服自然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类的航行活动产生了航标这种“物”,而这种物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人类水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参与这一活动的人群起到引导、规范、警示、告诫等作用,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寓意和内容。因此,航标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智慧改造环境的产物,是人类精神化、智慧化的物质成果,体现了人类在水上活动中的文化内涵。

探讨航标与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理解航标这种“物”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寓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在了解航标及航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看看什么是文化和物质文化。

(一)文化与物质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去思考文化是什么,而常常挂在嘴边的“文化”通常指的是经正规学校教育而获得的知识,往往是与文本知识或艺术修养或高雅风范等品质联系在一起的。但实际上,我们常说的“文化”只是广义文化概念的一个层面或一个部分。

在中国,从语源上讲,“文化”一词来源于《易经》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汉代的刘向又将“人文化成”的意义深化为“教化”,即“发挥人的文化素养,扬升道德精神,发扬艺术创造,并进而以这些人文的成就,来教导民众,转化世俗。”王筑生先生认为,“文化”一词所有后来的意义都是由“教化”引申或转化而来的。在西方世界,“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olere”,意思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指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通过努力与运用智慧得到的创造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如野生的禾苗不是文化,而经过人工栽培出来的麦、稻等就是文化;天然石块不是文化,但经过原始人打制成的石刀、石斧等就是文化;土里的树根不是文化,但经过人加工的根雕就是文化。

同样,从航标的产生来看,天然的“碣石”不是文化,但早期航海人将其视作“天然航标”后,“碣石”附着了人类的航海智慧,“碣石”便具有了文化的意义;吴淞口北岸的那棵百年银杏原本不是文化,但它成为指引舟船航行的天然航标之后,它便成为“记载了我国古代船民巧妙利用天然目标行船的历史”的文化见证物。也就是说,历史上对“碣石”的记载和长江巨石上的“对我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物质实施“人化”的结果,碣石在变成航标之后,虽然还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但是因为航海人对它的关注和使用,而被赋予了文化意义;而长江中的巨石,就是因为有了“对我来”,而变成了天然航标,成为行船的导航标志。这块巨石也因“对我来”而改变了其原有的属性,包含了文化的因素。

相关分词: 航标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