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杭垓村

杭垓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杭垓村


杭垓村位于安吉县西部,距县城30公里,素为安吉、孝丰、宁国、广德之间的重要通道,安吉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在军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辖杭垓、吴山、寺坑坞、吴山冲、余家冲、黄金坝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杭垓。



简介


杭垓村南距唐舍关9公里,界宁国;西距分龙关(又名分岭关)6公里、董岭关(又名铁岭关)14公里,通宁国;西北距虎岭关(又名苦岭关)约11公里,界广德。四大关隘历来为出入浙皖之孔道,杭垓又是必经之地。相传古代安徽铜陵至杭州驿道也经此村。

历史沿革


唐时为安吉县上敬乡;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孝丰分立后属太平乡,延至民国初年未变。1918年更乡为区,属通德区;嗣后,历属杭松乡、唐松乡、汤口区、永和乡。1949年秋属永和区,次年为杭垓乡杭垓村;1955年为杭垓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1月,孝丰县并入安吉县,为安吉县永太人民公社杭垓管理区杭垓生产队,1961年为永太人民公社杭垓生产大队,1984年1月改为杭垓乡杭垓村。为乡人民政府驻地。1992年有689户、1824人,其中居住村区的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和居民259户、408人。

南宋时期,戚方犯安吉,岳飞领兵三千,扎营于苦岭,连败戚方所部。杭垓一带相传是抗金战场,在毗邻的松坑村有梅将军墓。清《(光绪)孝丰县志》载:"南宋梅将军墓在铿坞口、朱棺二塘,铁索悬葬,相传为宋南渡时岳武穆裨将,与金兵战殁于此"。明洪武六年(1373),松坑巡检司设于杭垓;裁松坑巡检司后,天目巡检司移至此。清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吴王、戴王、感王率兵攻孝丰,多次从广德、宁国入虎岭关、唐舍关,经杭垓去孝丰。1937年上半年,红军皖浙赣独立团,从宁国入唐舍关,在杭垓与浙江保安团作战。抗日战争初期,宁广孝游击队出入于杭垓一带。1945年上半年,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在天目山反顽自卫战役中,多次于杭垓一带与顽军作战。

工业


杭垓商业、手工业发展较早,清道光二十年(1840)已通称杭垓镇。咸丰、同治年间,遭兵燹瘟疫,人口锐减,商业衰落,土地荒芜。随后,有河南光山、湖北随县、安徽怀宁及浙江新昌、天台等地移民陆续到此垦荒经商,人口渐增。延至民国初年,各业恢复,又形成一个乡村集镇。至40年代末,有聚城、聚泰、颜复盛等南杂货店,并设有酒坊、酱坊、水作、茶食等手工作坊;有仁志堂、万全堂两家药铺,悦来、义和兴两家布店;还有服装店、饭店、旅馆、肉店、铁器店和缝纫、理发、打铁、油坊、粉丝加工等服务业和手工业,成为孝丰县五大乡村集镇之一。街道口筑有大门,门顶书杭垓镇3字,夜间街巷还有更夫打更。

1949年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更趋繁荣兴旺。至1992年,扩建新街道0.5公里,与老街衔接,全浇水泥路面。街道两旁有供销社的棉布、百货、针织、五金交电、生产资料、文化用品、南杂、饮食、农副产品收购等门市部及旅馆、加油站;有乡村及部门开办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综合商场、粮站等;有个体经营的饭馆、服装、修理、小吃等店铺。还有公安、邮电、财税、金融、工商、供销、医院等单位的办公楼和宿舍。村民有在街道、车站、农贸市场、村落开店设摊的,有开三轮卡、拖拉机搞运输的,有贩运毛竹、毛料、鲜笋、茶叶等农副产品的,共100多户,占总户数的16左右。

农业


杭垓村与安徽省宁国、广德两县交往密切。1949年前,宁国、广德的大米、花生、芝麻等农副产品,靠肩挑、骡驮、独轮车载运到此交易,并购回生活日用商品。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宁国、广德的油料及小杂粮到此出售数量猛增,杭垓粮站最高年收购黄豆250多吨,芝麻100余吨,花生、赤绿豆150余吨;并有小量板栗、中药材售给供销社。近年来,有些个体户去宁国贩运毛竹、毛料、竹笋、茶叶等农副产品。

50年代后期,社队在境内先后办起水电站、粮食饲料加工厂、竹器厂、农具厂、织巾厂等。至1992年,有村办的砖瓦厂、水泥预制厂,乡及部门办的笋厂、机械铸件厂、钢竹制品厂、营养食品厂、医疗器械厂、粮食饲料加工厂、食品厂、丰泰制衣有限公司等,职工300余人,总产值1400万元。主要产品有清汁笋、钢竹转椅、花粉豆浆精、注射混均器、金工配件、各种铸件和农具等。

全村耕地面积814亩(其中水田700亩)、山林8700亩。农林业是杭垓村的传统产业。1949年前,洪旱灾害频繁,粮食亩产不到200公斤。1952年兴修黄金坝,自流灌溉粮田400余亩,在坝下两岸筑起块石防洪埂1600多米,造田100余亩。并先后建起水塘16个,放水渠道4000多米,抽水机埠7处,装机容量53千瓦。1992年粮食总产499吨,亩产700多公斤,比50年代初增长2倍多,由缺粮变为自给。

林业


林业历来是杭垓的主要经济来源。1949年前,销路不畅,运输不便,收入低微。1949年后,国家组织供销部门设点收购。50年代后期,公路建成,汽车进山村,运输方便,山货价格逐步提高,山林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同时推动育林造林工作,从70年代起,不断营造杉木、松木等用材林,利用低山荒坡开辟茶园。至1992年,共有毛竹林3900亩、小竹林107亩,毛竹蓄积量35万株左右,杉木林2700亩,茶园300亩。是年,采伐毛竹17万支、小竹5.4吨、木材70余立方米,生产茶叶10吨,以及毛料、老枝、竹梢、鲜笋等林副产品,林业收入共70.6万元。80年代以来,有50%以上村民建新楼房,黑白电视机、电风扇基本普及,近20%的户已有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1992年,人均纯收入1150元。

文化


杭垓村的《排舞》、《腰鼓》体现着“秋收”的欢腾;《大头和尚》继承着古老的原生态文化;葫芦丝展现着当代农民的风采。

杭垓村广泛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整合资源,丰富、细化活动样

式,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精彩纷呈。杭垓农民不再甘当文化的“看客”,他们利用闲暇时间,放下锄头热情地组织起来,唱起山歌、越剧、莲花落,敲起腰鼓、跳起排舞,打起篮球,比试象棋。和杭垓镇一样,各地通过深入开展种文化活动,农民主体意识不断激发,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农村文化生活日益活跃。

相关分词: 杭垓村 杭垓 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