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汉中巴山乡村婚礼知客司礼仪词

汉中巴山乡村婚礼知客司礼仪词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汉中巴山乡村婚礼知客司礼仪词


巴山乡村知客司礼仪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地方色彩浓郁,雅俗共赏,遗存丰富,当为民间文学挖掘、研究的重点。汉中巴山乡村知客司礼仪词,基本上属地缘传承。一般知客司都识文断字,大多数知客司不以此为业。其传承方式一是家庭式传承,子承父艺,世代相袭;二是拜师学艺,师徒传承:三是自学,或曰“偷师学艺”,一些人在多次参加域内的民俗礼仪活动中,听知客司礼仪词,默记于心,再加之有一定的编创能力,自学成才。

中文名:汉中巴山乡村婚礼知客司礼仪词

外文名:无

所属地区:陕西 汉中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编号及级别:1-18 省级

申报单位:汉中市群众艺术馆

申报日期:2007年



艺术特色


1、口头性

知客司礼仪词均为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日臻完美。

2、大众性

知客司等以喜闻乐见的大众形式、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健康内容,在民间礼仪场合的大众传播,使礼仪词博得广大参与人群的认同和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性。

3、传统性

承载传统礼仪习俗的知客司礼仪词历史悠久,随世代民间礼仪活动兼收并蓄而“活态”传承至今。并形成以礼仪词为载体的巴山乡村民俗礼仪惯制。

4、变异性

知客司在不同礼仪现场的即兴创作,使不同的知客司的各类礼仪词呈现出变化翻新、千姿百态的格局;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礼仪词也随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异,使之成为民间文学中一条流动的河流,反映着社会变迁、民俗流变。

5、载体性

这是与其它民间文学形式的不同之处。巴山民间礼仪习俗,是人们在特定时空中的习俗表现,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以礼仪词为媒介,创造出许多民间礼俗经验并在地域群体中传习,形成了一套民间礼俗行为与礼仪观念的排列组合,并经常地反复出现,成为共同恪守的礼仪习俗惯制和人们认同的习俗规范,进而约束着人们的礼俗秩序。这当是知客司礼仪词的载体作用所致。

艺术内容


礼仪词以民谣体为主,散文体穿插其间。句式结构无严格规定,以道来朗朗上口、闻之悦耳动听为原则。其词格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为主,也有九字句,散文句式作开场白或词间转换加杂其中。礼仪词多无定格,长短交织,有节有韵,可一韵到底,也可多韵转换,也有无韵表诵的,不同的知客司在不同场合,多有临场发挥。礼仪词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内容有别,长短不一,短者四句、八句,长者可达数十上百句。礼仪词语言朴实恳切,情意浓厚深长,常常使参加活动者,特别使酒酣耳热者心情激荡,神彩飞扬。

礼仪词以当地土腔土调(汉中巴山一带近临四川,属川西方言语系)表诵。主要由知客司在酒宴场合“唱”“独角戏”。在一些特定场合,还有对诵对表,互诵互表的形式,如婚礼,知客司与坐席的客人对答互表,押礼先生、媒人与女方知客司、女家主人礼仪交接、迎送礼仪的相互表诵。婚礼过程中的“巴铺”(即铺床)、撒帐之人也有礼仪词表诵。造屋上梁中知客司、土木匠人与主人的互表互诵礼仪词等。

礼仪词依据不同民俗仪式分为婚嫁礼仪词、丧葬礼仪词、祝寿礼仪词、满月礼仪词、建造礼仪词等。过去,凡是民间的红白喜事聚会,都有知客司和礼仪词出现。以婚嫁礼仪词所涉内容为例。婚嫁活动礼仪词分插香礼仪词和婚礼礼仪词两个大类,以后者为主。

1、插香礼仪词

男方及父母、押礼先生、媒人到女方行定婚之礼,男方到女方家门口,女方知客司有《迎客词》,走时有《送客词》,在男方摆礼之后,有《表礼词》,男方押礼先生或媒人有《对答词》,在席间,知客司有《祝酒、劝酒词》,插香礼仪词比较简单,现在一些地方也有简化这一程序的。

2、婚礼礼仪词

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一般婚礼活动需进行三至四天,第一天为亲朋好友、周边邻里上门,筹备酒席、安排迎亲、嫁女相关事宜;第二天,男到女方迎亲,男方须在女方住一宿,此日为女方“正酒”:第三天为男方“正酒”:迎亲、招待宾客。现在有一些地方第二、第三天合并,因此女方的“正酒”在男方迎亲的前一天举行,女方筹办酒席应比男方早一天开始。第四天(或第三天,只在男方家中)举行拜客(即新媳妇拜认男方家门户族中人和重要亲戚)、泡茶(由女方送亲主宾向男方家长交待女方情况,共商女子回门等事项)。

礼仪顺序


婚礼礼仪词依时间顺序,基本如下:

(1)第一天

所有帮忙人到主家,知客司根据商定的分工,书写分好工的“执事单”张贴后,招拢所有人员,以礼仪词形式明确各项任务、职责(男女双方均如此),《开场礼仪词》开宗明义,示谢、宣布执事岗位及所需人数;要求大家尽职尽贵,齐心协力。然后逐项点岗位,明职责:《知客词》(专司招呼客人之人)、《总管词》、《管帐管库词》、《厨倌师词》、《奉烟敬茶词》、《传盘安席词》、《斟酒奉酒词》、《挑水抱柴词》、《管灯管亮词》、《撮火上炭词》、《内外走杂词》、《接客陪客词》,然后各就各位,备办酒席,至晚上开酒宴招待所有帮忙人,知客司致《安席礼仪词》:明示厨倌准备上菜,招呼所有帮忙人入席,敬酒,并代主家致谢。

(2)第二天

“正酒”迎亲。清晨,面对入席(早餐)的帮忙、迎亲人,男方知客司发号施令办交待事宜:《对迎亲队伍办交接词》、致《云台鼓乐班词》(云台乐班为镇巴县有名的唢呐乐班)、致《交接红爷词》、致《押礼先生词》,主要内容夯实各自职责,确保一路平安,和谐文明,完成迎娶任务。旧时,在迎亲队伍出发前和归来后,知客司应致请、送《车马神祈礼仪词》,请、谢车马神保佑迎亲事宜一路平安(现已基本消失)。当男方迎亲队伍至女方大门外时,女方知客司持请柬,与男方押礼先生互致《迎宾、进门礼仪词》在鼓乐齐鸣交替中,女方知客司与男方押礼先生互致《一请、一迎词》、《二请、二迎词》、《三请、三迎词》,女方知客司宅外门口行“三迎三请礼”,致《迎客进门词》、押礼先生致《答谢词》,迎亲队伍入座后,双方还互相致礼词。

迎亲队伍坐定,押礼先生在女方知客司引领下到女方堂屋神龛前行参神投柬礼,在叩拜后致《参神词》,然后向女方主人投报柬并致词,女方主人对答礼仪词,押礼先生再向知客司致《报柬词》、知客司答词回应后,引押礼先生执放“红包”的托盘,带上鼓乐吹奏队伍进大门、入厨房,行讨杯盘礼,向厨师致《讨杯盘词》,厨师出两份菜置盘内回致礼仪词,押礼先生致谢后,将盘内菜置于主家堂屋神龛之上。

参神事毕,男方在女方堂屋摆彩礼,一一展示,押礼先生致《摆礼词》,并向女方知客司交点礼物,送上礼物清单,知客司致《赞礼词》,赞扬礼物齐备,质量好,女方主人答《谢礼词》多言两家结亲,何必隆礼,却之不恭,有违礼义之类。

摆礼结束,知客司招呼迎亲队伍入席,致《接风致酒词》,致酒过程中,每巡酒知客司、押礼先生、女方主人,礼词互致互答,酒过六巡,才能作罢。

迎亲、送亲队伍席毕,女方在堂屋举行禀亲交礼(陪嫁物品)仪式,知客司与押礼先生互相致词、交接。新娘上轿,迎亲队伍出发。

启程后,押礼先生与媒人或接亲娘子返回,取女方父母为女儿赏赐的“衣饭碗”,押礼先生向女家神龛揖礼进退三次,致《祝神词》、《取衣饭碗词》,向知客司及主人致《辞行词》等,事毕,携衣饭碗追赶迎亲队伍。

花轿至男方,鞭炮鼓乐齐鸣,男方知客司致《迎亲下轿(车)词》。片刻,拜堂仪式开始,由礼仪先生(若无,由知客司代行)主持,表诵《夫妻交拜典礼词》或《拜堂周礼词》。巴山婚礼均为四拜,谓好事成双。新人入洞房,嫁妆进屋,“巴铺”娘子铺床,表诵《巴铺谣》,男女孩童滚销,巴铺娘子撒花生,表诵《滚铺词》和《撒帐歌》。

与此同时,男方“正酒”宴席开始,知客司席前致《祝酒词》,向女方送亲人致《接风敬酒词》,一对新人席间敬酒,知客司随之致词,席间女方有人致《表酒礼词》,常双方互表互对,煞为热闹。山区场院小,客人多,酒席常开数轮,每轮酒席开始,知客司都要席前致礼仪词。

(3)第三天

拜客、泡茶仪式结束后,所有人等入席,为送亲人饯行,为帮忙者致谢,知客司致《拜客酒礼词》,答谢媒人致《谢媒词》。

至此,知客司婚礼礼仪词随婚礼的完满结束而划上句号。

知客司礼仪词品类繁多,仅婚礼而言一般有40余种。且每种礼仪词,无有定格,不同的知客司有不同的词,同一个知客司对同一品类,常有十几种不同的词,因场制宜,且常现编现表。另外,在巴山带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人文环境的差异,使知客司的礼仪词,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如镇巴、南郑碑坝一带追求仪整礼庄、承古用典;城固二里一带的睿智奇巧、斗智斗谋;宁强巴山一带的幽默风趣、亦庄亦诙等,仅刘光朗先生收集的镇巴县《巴山民俗谣洒礼词吉利歌》一书中的婚礼礼仪词就有120多首;丧葬礼仪词57首;祝寿礼仪词5首;抱儿礼仪词2首:满月酒礼词2首;建造礼仪词18首。目前我们收集到的礼仪词有近千首之多,但这仅只是民间礼仪词的很小一部分。

相关道具


知客司服饰:过去为“老夫子”形象,身着长马褂,外套短马夹,头戴瓜皮帽,耳戴眼镜子,手持长烟袋;现一般都是西装革履,有的还备有扩音设备,手持话筒。

相关书柬

(1)插香(订婚)时男方需带所开具的庚书(指男方的,另一半交山女方填写);(2)亲迎时由押礼先生或下书人、或媒人(因地域不同,持书人有别),所持相关书柬,如团书、迎亲书、报柬(旧时全套报柬类文书24种,半套12种,现简化,但有些地方至今也有6种左右)、礼单书等作为去女方的“通关”文碟。

吹打乐器

唢呐2支、小鼓1个、马锣1今、大锣1个(两尺左右,双人抬,迎亲时鸣锣开道之用)、彩旗6-8杆不等。

知客司礼仪词书籍

民间流散有古代(清以前)手抄本;1990年汉中地区文化文物局、汉中地区艺术学科规划领导小组编印的《汉中民间歌谣集成》收录有部分知客司礼仪词;镇巴县刘光朗2002年12月编印的《巴山民俗歌谣酒礼词 吉利歌》一书,收录流传于镇巴乡村的知客司礼仪词数百首。

汉中巴山乡村知客司礼仪词,基本上属地缘传承。一般知客司都识文断字,大多数知客司不以此为业。其传承方式一是家庭式传承,子承父艺,世代相袭;二是拜师学艺,师徒传承:三是自学,或曰“偷师学艺”,一些人在多次参加域内的民俗礼仪活动中,听知客司礼仪词,默记于心,再加之有一定的编创能力,自学成才,由于缺乏史料记载,更久远的传承谱系,已无从考证,仅录取调查过程中,我们所掌握的近代传承情况及当代的知客司(均为男性),并分县城、按师承体系列表于下。

主要价值


1、研究民间文学的一座待开掘的富矿。巴山乡村知客司礼仪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地方色彩浓郁,雅俗共赏,遗存丰富,当为民间文学挖掘、研究的重点,但目前对此涉猎甚微。

2、研究汉族传统婚俗、葬俗等人生礼仪文化的“活化石”。礼仪词承载、传承着许多传统的人生礼仪习俗,按照约定俗成的惯制一代接一代地在山民的人生礼仪活动中演绎着,虽然历久有变,但仍存留着众多的古风古俗,成为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家探寻古代婚俗、葬俗等人生礼仪及其文化制度和地方文化的田野“现场”。

3、研究地方语言文化的“活标本”。知客司礼仪词运用当地语音、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生动活泼。由于历史悠久和在特定空间的世代传衍,使一些古代汉语流传至今,为当地群众所耳熟能详,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是研究巴山一带地方语言和语言流变的“活态”宝贵资料。

4、传承中华雅俗美风的“接力棒”。大量的知客司礼仪词中,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宽厚待人、文明礼貌、包容谦和、礼义重仁、仪整礼庄,弘扬孝道、长幼和睦、团结友善,接人待物言恭词逊等等,是国人礼义之邦的生动写照;并以人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礼仪词形式,传播大众,成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

5、研究群众文化活动方式的典型资料。一场民俗礼仪活动就是一场生动的群众文化活动,人们在参加其活动的同时享受娱乐,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而这种从古及今以知客司礼仪词所承载的活动式样,值得群文工作者研究借鉴。

历史渊源


礼仪词缘起于知客司,为知客司在各种礼仪场合表诵的词句。知客司缘于历史上发展演变成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的巴山农村古老的传统婚嫁、丧葬、满月、寿诞、建造等民俗礼仪活动。

《辞海》谓“知客”:“旧时专管招待宾客的人。”而汉中巴山一带的知客司之“职权”要大于此义。在民间众多礼仪活动中,知客司承担整个礼仪活动的组织、实施,代主家发号施令,主持全盘事务,并形成当地从古及今的乡村礼仪活动组织方式。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民俗活动实践中,总结了方方面面正反经验,巧妙地将礼仪活动中主宾之间、婚事双方所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纠葛,扭结在一位德高望重,且又能说会道,善解人意懂礼明理的第三者身上,这个人就是世代相袭、老幼皆知的“知客司”。而知客司对整个礼仪活动的组织实施是主要以表诵礼仪词的形式来实现的。知客司礼仪词在民间也称“酒礼词”、“吉利歌”、“礼言”等。

礼仪词随古代民间礼仪活动中的知客司的出现而诞生,并日趟成熟,世代传衍。其源起于何时,无史书资料可考。在镇巴县的田野调查中,发现清末乡村婚礼知客司的礼仪词手抄本。知客司的礼仪词多为地缘传承,世代兼收并蓄,并不断按合。从当代不少知客司沿用的礼仪词中,有不少古汉语用词,仍活在当地人们的民俗仪式上,可以窥视出知客司礼仪词所承载的民俗礼仪活动的历史渊源之悠久。

在镇巴民俗专家、著名民歌手刘光朗先生收集出版的《巴山民俗歌谣酒礼词吉利歌》中,有许多至今仍用的古代汉语用词,诸如婚事,男婚称完男、完娶;女嫁称于归、出阁,通称成缘结配。“于归”旧时称女子出嫁为归。于:往,语出《诗周南,桃夭》:“子之于归,宜其家室。”后因以出嫁为“于归”(见《辞海》)。称媒人特讲究,正二三月称“红爷”,四五六月称“媒妁”,七八九月称“月老”,十冬腊月称“冰泮”,若四季通称“红爷”(或红叶),亦称“柯人”、“红娘”。“红叶”(红爷)当源于唐代盛传的“红叶题诗”。“媒妁”:介绍婚姻的人。语出《淮南子缪称训》:“媒妁誉人,而莫之德也。”“月老”:“月下老人”之简称,民间传说专司人间婚姻之神。始见唐李复言《续幽怪传录定婚店》。“冰泮”:《诗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后称媒人为“冰人”、“冰泮”。“柯人”语出《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礼记中庸》:“执柯以伐柯”。后因称为人作媒为“伐柯”或“伐柯人”,在巴山一带简称为“柯人”。“红娘”缘起于元杂剧《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婢女之名,因其促成崔与张生的结合,后民间称热心促成别人的姻缘者为“红娘”。

古礼仪词中称主人家,视其身份,称大荣封、大储封、大翰撰、大世官(古代官职,由一族一姓世世执掌。始于先秦左右)、大台柱、大元戎等;现通称东家、主家。称宾客中的读书人:奉迓(敬词)文从、敢拔(敬词)文旌、敬迓文旆、敢屈文驾等,现通称先生;称平交之人:翼迓(敬词)垂轩、敬拔车驾、敢屈玉趾、奉拔华牵,分别指坐轿、乘车、步行、骑马等参加礼仪活动之人,现通称亲朋好友;称官宦之人:祗拔台驾、奉拨台旌等,现直称其职;称普通宾客:奉迓行旋、祗迎行骢、春迎行旌等;称佛家人:奉迓法驾;道家人:奉板鹤驾。称岁时:春夏称伏腊,秋冬称岁暮。

在古今的礼仪词中,“成秦晋”、“结朱陈”之词,随处可见。“秦晋”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性婚姻为“秦晋之好”。“朱陈”古村名。自居易《朱陈村》诗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婚娶图》诗:“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后递用为联姻代词。

在丧葬礼仪词中,诗经《蓼莪》中的三章,分别被用于“初献”、“亚献”、“终献”祭礼词中,且礼仪词中典故不少,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孟宗哭竹、董永卖身、郭巨埋儿、朱氏割肝等,从礼仪词称谓、用语中的古代汉语之踪迹,可见知客司礼仪词流传渊远之悠久。据此推测知客司及礼仪词的缘起,起码有上千年之久。民俗活动中的礼仪词,起码的要求,要使用当时流行的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今天的古代汉语在昨天的历史时空,当为大众皆懂的“白话文”。而这些不断整合积淀下来的“白话文”在历代知客司不断使用、传承、普及的作用下,对于经常参加民俗礼仪并代代相袭的人群来说,就形成一种耳熟能详的特定“语境”,在这种特定“语境”下生活的人们,即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隧道,仍在这一空间中成为人人明白的“白话文”。这就是至今知客司仍沿用诗经中的“于归”、“伐柯”等古代用语和历史典故,人们仍明白其义的原因。2005年出版的《汉中地区志风俗、方言卷》将礼仪词作为“礼言”,“农村中山区婚宴时,主家请能说会道之人当总管称‘支(知)客司’,料理一切。总管说礼言以助兴,使帮忙者、客人们及厨师们心中高兴。‘礼言’风趣幽默……今农村尤其山区此风尤存。”

知客司起源于古代,礼仪词随知客司的诞尘而缘起,在延绵不断的民间庆典活动中不断地兼收并蓄,并日臻完善,形成体系,最迟当在清代已十分完善。在上世纪50年代前,当处于高潮阶段,之后日渐式微,现已处于濒危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