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汉时讲堂帖

汉时讲堂帖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汉时讲堂帖




法帖简介


【名称】汉时讲堂帖

【作者】王羲之

【书体】草书

【时代】东晋

【材质】纸本墨拓

【规格】6行,49字

《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一通尺牍。《宣和书谱》作《讲堂帖》。《鼎帖》、《二王帖》收刻。现有墨迹本存世,为临本。

法帖释文


释文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大意

闻知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抚)那里(蜀地)尚留存有汉代的讲堂,不知是汉代时那个皇帝建立的?更知道其墙壁上画有三皇五帝以来的种种史迹,应有尽有;画的本身也颇精妙,甚有可观。您那里有能画画的人吗?想请他临摹下来,不知能否办到?请写信告诉我。

考释

第五行“欲因摹取”一句,《右军书记》录文作“欲摹取”。“讲堂”即讲经之堂。汉代之讲堂,所授当然是儒家经典,佛教传人中国后,僧侣说法讲经之堂亦称讲堂。王羲之得知友人所在地有汉代讲堂遗迹在,内有三皇五帝图绘,画得十分精妙,便询问讲堂是汉朝什么时候建立的,当地有无善绘事的人,要是摹取的话,能否得到。王羲之晚年对前朝古迹和绘画艺术表现出超常的兴趣,这一现象,对于研究王羲之的爱好和思想历程而言,是值得注意的。

书法欣赏


草书的“起”,就是首字领篇,“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草书的第一个字很重要,要有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的气势。草书的“结”,就是尾字照应。…… 实际上,尾字和首字不仅要求风格一致,互相瞻顾,而且字形的大小,笔势的欹正,节奏的快慢,都要相对的统一。试看《汉时讲堂帖》中首字“知”与尾字“告”前呼后应,一气贯注,顾盼生姿,眉目传情。

字与字之间的连贯分明连与暗连两种。所谓“明连”,就是用有形的牵丝把字与字连接起来,如《汉时讲堂帖》中“汉时”、“立此”、“能画”、“不信”等;所谓“暗连”,就是用无形的笔势使字与字联系起来,如帖中的“知有”、“讲堂”、“帝时”、“有能”等。从帖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极少用明连,即使用,也仅二、三字相连,大多用暗连,或用折搭,或用蓄势,或靠欹侧,或靠引带,空际用笔,暗度陈仓,给人以烟霏露结的美的感受。

相关阅读


此信中所说的“讲堂”,就是指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办的一所地方性学校“文学精舍讲堂”。当时,蜀地文化落后,为改变这种状况,文翁倡导读书,却未奏效,民间还常以好文学(经学)相讥讽。为了应对,文翁先选择郡县小吏张叔等十余人,携蜀地土产刀、布为礼物,至京都苦学儒经,又在成都市中设立“文学精舍讲堂”,选官吏子弟就学。后张叔等学成归蜀,文翁委以官职并充任讲堂师资。学生自讲堂学成后,文翁将其或派任郡县属吏,或外荐任用。由此,入讲堂求学之风日盛。文翁兴学,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材,如张叔,汉武帝时被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各地办学之风,朝廷还曾下令各地效仿。唐代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中还提到了文翁。诗曰:“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至汉成帝时,蜀郡太守高朕对文翁兴建的讲堂进行了扩建修葺,增造二石室。不过,自汉安帝永初年间至明末,讲堂屡遭兵燹,历尽沧桑,三皇五帝圣贤画像早已荡然无存。民国初期,讲堂旧地被辟为中学,因昔日二石室之故,学校被命名为省立成都石室中学,所存旧迹唯有清代道光年间文渊阁大学士蒋攸锸题写的“文翁石室”匾额。

关于十七帖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

《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此目录主要依据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藏香港中文大学。此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

相关分词: 汉时 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