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寒亭盐神节

寒亭盐神节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寒亭盐神节


盐神节:到每年的盐神节时,一些云游的道人及更多的人会回到庙里,参加节日的活动,这是资中独特的历史传承。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寒亭盐神节

所属地区: 山东 潍坊 寒亭区遗产编号:Ⅹ-58

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寒亭区

遗产级别: 市

民俗概述


盐神节:到每年的盐神节时,一些云游的道人及更多的人会回到庙里,参加节日的活动,这是资中独特的历史传承。

为弘扬历史悠久的盐文化,开发和保护盐业资源,寒亭区以观盐文化,吃盐家饭,洗盐水浴为内容,开发建设盐文化展厅、卤水洗浴中心、水产养殖垂钓园、海鲜餐饮城等渔、盐文化项目。 并以此与杨家埠年画风筝标志园遥相呼应,成为寒亭区的两大文化产业重要增长极。国内首家以弘扬盐、渔、海文化为内容的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已于去年在寒亭区落成,同时,该区正在把盐神节和二月二两个传统节日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盐与生活


盐是生活必须品,但是中国的盐神很不出名,甚至远不如门神、灶神、厕神知名。个中原因,难以详究。也许因为门、灶、厕家家都有,人人有求于他们,因此人们只得敬重他们。而食盐虽然人人需要,但制盐却与大多数人无关,人们觉得盐神和自己关系不大,所以对它敬而远之。实际上,“盐神”也好,“盐宗”也罢,都只不过是一种行业神。中国的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行业神或祖师爷,扬州盐商当然也有自己的盐宗庙。

所谓“盐宗”,其实也就是“盐神”。据史书记载,巴蛮的始祖廪君曾乘船东下,至盐水之阳,遇到一位女神。她对廪君说:“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与共居。”相传这位女神就是最早的盐神。但在中原地区,没有关于“盐神”的传说,只有祭祀“盐宗”的习俗。在宋代前,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曾建过一座盐宗庙,祭祀盐宗宿沙氏。据《太平寰宇记》引吕忱的话说:“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仔细分辨“盐神”和“盐宗”的区别,前者应是指自然盐之神,后者应是指人工盐之宗。换以句话说,“盐神”其实是不存在的,“盐宗”倒可能实有其人。“盐宗”,等于说是盐业的创始人。

各地盐宗庙


扬州盐宗庙在康山街。扬州虽是一座因盐而兴的城市,但盐宗庙的建立并不很早。清同治元年(1862),时任两淮盐运使的乔松年在泰州以六百缗钱购买画家顾坚之别墅,易名“小香岩”,后来又在其西侧将原明珠禅院改为“盐宗庙”,再把两者合并一处,建大门三楹、左右翼墙各一门。次年落成,乔松年亲撰《新建盐宗庙记》一文,镌碑嵌于庙内壁间。这就是中国南方,也是两淮盐区的第一座盐宗庙。

据《光绪江都县续志》卷十二载:“盐宗庙,在南河下康山旁,祀夙沙氏、胶鬲、管仲。同治十二年(1873),两淮商人捐建。” 《民国江都县续志》因之。关于盐神庙或者盐宗庙,在曾仰丰先生的《中国盐政史》一书里并无记载。在郭正忠先生主编的《中国盐业史》里,也只简单地提到,早在赵宋以前河东解州建过盐宗庙,然后就是清代的泰州建过盐宗庙,却并未提到扬州。

扬州盐宗庙供奉的神共有三位,即夙沙、胶鬲、管仲。

夙沙。夙沙氏就是解州盐宗庙里的“宿沙氏”。据说古人第一次煮海水为盐的,就是夙沙氏,所以他应该是人工盐的首创者。据记载,夙沙氏或宿沙氏,原是一个古老的东夷部落。有关它的传说记载,记载中存在着很多矛盾。段玉裁《说文》注引《吕览》注称:“夙沙,大庭氏之末世。”而《庄子》认为,大庭氏是与神农氏同一时代或者早于神农氏的部落。《太平御览》引《世本》称:“宿沙作煮盐。”下有小注,说夙沙乃是齐灵公的大臣。又据《鲁连子》称:“宿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滔沙,虽十宿不能得。”《鲁连子》相传为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撰,他所记述的夙沙既不是神农本人,也不是神农时期的夙沙部落,而是出自于夙沙部落或家族的以善于煮盐出名的盐工。我宁可相信,夙沙代表的是一个最先煮海水为盐的家族,夙沙本人可能是这个家族中最善于煮盐的老盐工。所以,后人尊之为“盐宗”,而不视之为“盐神”,是有道理的。

胶鬲。胶鬲是殷商时代的一个鱼盐商贩,起初隐居在商地,周文王将他推荐给殷纣王做大臣。后来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兴兵讨伐,纣王得到了消息,便派胶鬲到鲔水地方等候周武王,打探实情。周武王军队到了鲔水后,胶鬲便问武王说:“西伯要到什么地方去?”武王回答:“到殷地。”又问:“什么时候到?”回答说:“甲子日到殷城外。”于是胶鬲回朝复命。当时刚好下雨,但武王仍带兵疾行,军师认为不可。武王说:“胶鬲已经回去复命,如果我不准时到达,胶鬲一定会因此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杀。我们一定要准时到达,才能救胶鬲。”从这个故事可见武王之守信,与胶鬲之贤能,胶鬲因此而为文王、纣王、武王所重视。《孟子告子篇》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过去盐商常用一副对联,叫做:“胶鬲生涯,桓宽名论;夷吾煮海,傅说和羹。”联中所举的四人,都和盐业有关,其第一人便是胶鬲。

管仲,就不必多谈了。他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齐桓公重臣。管仲大力进行改革,使齐国的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国力大振,在诸侯中威望日高,从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号霸主,他本人也被世人称为名相。管仲著有《管子》一书,有相当篇幅谈到经济。管仲在他的经济理论中多次谈到“利”,盐利即为其一。《管子海王篇》多涉及盐策,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盐政理论。其要点有二:一是确立盐税为人头税,二是确立盐专卖政策。自春秋初期管仲提出由国家控制山海矿藏,实行盐铁专卖,充实国家财政,盐的生产、税收、运销就一直实行统一管理。“盐政”一词由此得来,至今延续了两三千年。因此,奉管仲为“盐宗”自是必然。

泰州盐宗庙建于同治元年(1862),地址在光孝寺与行宫之间,今已不存。但实际上,早在明代泰州城北就有了管王庙。管王庙位于泰州城北篮子行街,坐东面西,今仍存在。从外表看,它与周围老房子相差无几,其实乃是明初两淮盐工所建,一则是纪念盐政之祖管仲,二则也是盐工歇脚之地。管王庙原来供奉两尊坐像,分别是管仲和管娘娘,两边还有诸将官塑像,文革期间悉数被毁。明初的泰州城,盐务发达,盐工众多,才建此庙于通衢,名为管王庙,实为盐宗庙。

解州盐宗庙,山西运城即古解州曾建过一座盐宗庙,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明万历间重修时,中殿奉东西盐池之神,故亦称“池神庙”。池神庙屡遭天灾兵祸,大部分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现在仍遗存大殿、戏台及东西厢房等建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将盐宗庙三大殿修葺一新,并计划将其余古建筑逐一修复原貌。

四川资中县盐神庙,四川资中县罗泉古镇也有一座盐神庙。早在公元前,资中人就开始用土法制盐。到清同治年间,盐井已达千余眼。为祈求神灵保佑,于同治七年(1868)修建了盐神庙。庙由主殿、厅堂、回廊、楼阁、戏台等组成。所供之神,中为管仲,左右为祝融、关羽。盐神庙实为道观,每年盐神节时,云游道人都来庙中参加祭祀。从成都到罗泉,将近两百公里。

山东无棣县盐神庙,山东无棣县马谷山也有一座盐神庙。马谷山东麓到魏晋时仍是大海,是海盐产地,所以亦称“盐神山”。《寰宇记》载:“月明沽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也。”曹操歌咏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即是此地。马谷山上历来有碧霞元君祠、文昌阁、吕祖祠、关帝庙、盐神庙、天爷庙、奶奶殿、魁星阁、二廊庙、阎罗殿、清凉庵、观音堂等。至今,附近仍保留着“灶户信”、“灶户张” 等村落名称,所谓灶户就是盐民。《魏书》记载,无棣“有盐山神祠”,即此。

甘肃礼县盐神庙。这里是秦人祖先的栖息之地,原因就在于此地产盐。礼县县城东北有一个盐官镇,古称“卤城”,据记载从周代开始在此发现盐井,历代于此设盐官管理盐业,故称“盐官镇”。杜甫途经此地时,留下了“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之句。盐官镇有盐神庙,供奉“盐婆婆”。另在漳县盐川镇也有一处盐井,供奉“盐爷爷”。相传每隔几年,漳县的盐井就不产盐了,当地人认为是“盐爷爷”与“盐婆婆”约会所致。

山西洪洞县盐神庙。山西洪洞县广胜寺的下寺亦称盐神庙。广胜寺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今名,大历四年(769)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毁坏后重建。明清两代又予以补葺,始成现状,以飞虹塔和壁画著称。原下寺殿内四壁满绘壁画,上世纪三十年代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现残存的元代壁画在下寺的盐神庙,为道家风格。

重庆巫溪县盐神庙,重庆巫溪县宁厂古镇也有盐神庙。宁厂在唐尧时期,是极盛一时的“巫咸国”所在,号称因盐而兴。在历史上,宁厂曾设立郡、监、州、县,有“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之谚。所谓“一泉流白玉”,是指宁厂的盐泉从崖壁飞流而下,形成独特的瀑布景观,也是中国唯一的盐瀑。宁厂因盐而聚众,因众而成邑,故以盐泉、盐灶、盐仓、盐道、盐神、盐馆闻名。盐神庙见证着宁厂古镇在万山丛中的千年繁荣。

相关分词: 寒亭 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