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国语

国语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简介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八国的历史,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周贞定王十六年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背景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作者

最早提出《国语》作者为左丘明的是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也记载:“《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按照他们的说法,左丘明为孔子《春秋》作传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尽……稽其逸文,纂其别说……”根据作传所剩下的材料,又编辑了一本书,即《国语》。

然而,汉以后很多学者对左丘明著《国语》一事产生质疑。晋代思想家傅玄最先提出反对意见,他在《左转.哀十三年:正义》引中言:《国语》非左丘明所作。凡有共统一事而二文不同,必《国语》虚而《左传》实。其言相反,不可强合也。从此,宋人刘世安、吕大光、朱熹,直至清人尤侗、皮锡瑞等,也都对左丘明著《国语》存有疑问。

即使到今天,这个问题仍是文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虽然一直有人否认左丘明非《国语》作者,但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在众多争论中,有一种观点普遍得到学者认同,即《国语》是由各国史料汇编而成,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一地。它主要来源于春秋时期各国史官的记述,后来经过熟悉历史掌故的人加工润色,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编纂成书。

《国语》的作者究竟是谁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国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内容

共21卷

周语3卷

鲁语2卷

齐语1卷

晋语9卷

郑语1卷

楚语2卷

吴语1卷

越语2卷

四库提要记载

《国语》二十一卷(户部员外郎章铨家藏本)

吴韦昭注。昭字弘嗣,云阳人,官至中书仆射,《三国志》作韦曜。《裴松之注》谓为司马昭讳也。《国语》出自何人,说者不一。然终以汉人所说为近古。所记之事,与《左传》俱迄智伯之亡,时代亦复相合。中有与《左传》未符者,犹《新序》、《说苑》同出刘向,而时复牴牾。盖古人著书,各据所见之旧文,疑以存疑,不似后人轻改也。《汉志》作二十一篇。其诸家所注,《隋志》虞翻、唐固本皆二十一卷,王肃本二十二卷,贾逵本二十卷,互有增减。盖偶然分并,非有异同。惟昭所注本,《隋志》作二十二卷,《唐志》作二十卷。而此本首尾完具,实二十一卷。诸家所传南北宋版,无不相同。知《隋志》误一字,《唐志》脱一字也。前有昭《自序》,称兼采郑众、贾逵、虞翻、唐固之注。今考所引郑说、虞说寥廖数条,惟贾、唐二家援据驳正为多。《序》又称凡所发正三百七事。今考注文之中,昭自立义者:《周语》凡服数一条、国子一条、虢文公一条、常棣一条、郑武庄一条、仲任一条、叔妘一条、郑伯南也一条、请隧一条、渎姓一条、楚子入陈一条、晋成公一条、共工一条、大钱一条、无射一条。《鲁语》朝聘一条、刻桷一条、命祀一条、郊禘一条、祖文宗武一条、官寮一条。《齐语》凡二十一乡一条、士乡十五一条、良人一条、使海於有蔽一条、八百乘一条、反胙一条、大路龙旂一条。《晋语》凡伯氏一条、不惧不得一条、聚居异情一条、贞之无报一条、辕田一条、二十五宗一条、少典一条、十月一条、嬴氏一条、观状一条、三德一条、上军一条、蒲城伯一条、三军一条、錞于一条、吕锜佐上军一条、新军一条、韩无忌一条、女乐一条、张老一条。《郑语》凡十数一条、亿事一条、秦景襄一条。《楚语》声子一条、懿戒一条、武丁作书一条、屏摄一条。《吴语》官帅一条、錞于一条、自亚刂一条、王总百执事一条、兄弟之国一条、来告一条、向檐一条。《越语》乘车一条、宰一条、德虐一条、解骨一条、重禄一条。不过六十七事。合以所正讹字、衍文、错简,亦不足三百七事之数。其传写有误,以六十为三百欤。《崇文总目》作三百十事,又“七”字转讹也。钱曾《读书敏求记》,谓《周语》“昔我先世后稷”句,天圣本“先”下有“王”字;“左右免胄而下”句,天圣本“下”下有“拜”字,今本皆脱去。然所引注曰云云,与此本绝不相同,又不知何说也。此本为衍圣公孔传铎所刊。如《鲁语公父文伯饮酒》一章,注中“此堵父词”四字,当在“将使鳖长”句下,而误入“遂出”二字下。小小舛讹,亦所不免。然较诸坊本则颇为精善。自郑众《解诂》以下,诸书并亡。《国语注》存於今者,惟昭为最古。黄震《日钞》尝称其简洁,而先儒旧训亦往往散见其中。如朱子注《论语》“无所取材”,毛奇龄诋其训“材”为“裁”,不见经传,改从郑康成“桴材”之说。而不知《郑语》“计亿事,材兆物”句,昭注曰:“计,算也。材,裁也。”已有此训。然则奇龄失之眉睫间矣。此亦见其多资考证也。

(案:《国语》二十一篇,《汉志》虽载《春秋》后,然无《春秋外传》之名也。《汉书律历志》始称《春秋外传》。王充《论衡》云:“《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传经,词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词以实之。”刘熙《释名》亦云:“《国语》亦曰《外传》。《春秋》以鲁为内,以诸国为外,外国所传之事也。”考《国语》上包周穆王,下暨鲁悼公,与《春秋》时代首尾皆不相应,其事亦多与《春秋》无关。系之《春秋》,殊为不类。至书中明有《鲁语》,而刘熙以为外国所传,尤为舛迕。附之於经,於义未允。《史通》六家,《国语》居一,实古左史之遗。今改隶之《杂史类》焉。)

社会影响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艺术特色

从史学和文学成就看,《国语》不如《左传》。但《国语》也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这就是:一、长于记言,二、有虚构故事情节。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说比《左传》前进了一步。例如,《晋语》所记骊姬深夜向晋献公哭诉进谗的事,早在秦汉之际就被人怀疑。《孔丛子答问》记陈涉读《国语》至此处,向博士问道:"人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况国君乎?余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为之词。"虽然博士曲为《国语》回护,硬说宫廷之中有女性的内史旁听记录,这是不能说服人的。唐人柳宗元曾写《非〈国语〉》一文,他说:"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庞,好诡以反伦。"并说《国语》"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其实,柳宗元列举的非难之词,从文学的角度看,正是对《国语》应该肯定、赞美之处。我们看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取得暂时和平之后,如何忍辱负重,蓄积力量,准备复国,作品写得何等生动传神: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娩)者以告,公毉守之。生文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这种"十年生聚"的情景描写得何等生动、深刻。重民如此,焉有不胜之理!

思想倾向

管仲见齐桓公《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蠡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管仲见齐桓公

《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时,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臣民的反抗行为无可厚非。又如《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中,邵公主张治民应“宣之使言”,从人民的言论中考察国家的兴衰,政治的得失,国君只有体察民情,行民之所善,去民之所恶,增加人民的财富衣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历史评价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 《国语》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生动之笔。如《晋语》记优施唆使骊姬谗害申生﹐《吴语》和《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多为《左传》所不载﹐文章波澜起伏﹐为历代传诵之名篇。又《晋语》记董叔将娶于范氏﹐似绝妙的讽刺小品。所载朝聘﹑飨宴﹑辩诘﹑应对之辞。有些部分写得较精练﹑真切。 由于原始史料的来源不同﹐《国语》本身的文风不很统一﹐诚如崔述所说:“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洙泗考信录。余录》)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汉语语音体系


语言概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推行的把北京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运动这个运动对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立和推行,对于文体改革和文字拼音化,都有一定的贡献。事实上,很多讲方言的人对国语、普通话、华语的定义都不是很清晰。很多人常把国语、普通话、北京话互相等义使用,另外又会认为华语等于中文或某种汉语。

语系与沿革

以下是正式官方定义:由于历史原因,国语一般指港澳台地区人民所说的汉语。

普通话

按照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大陆推广。而香港及大陆民间有时也将“国语”一词作为大陆地区普通话以及台湾地区国语的别称。在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根据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两地政府以及民间机构均透过不同管道推广普通话。

华语

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长期聚居的华人使用、但非官方语言的汉语,以现代汉语和北京官话为基础。新马华人普遍使用的华语,混合了相当多的英语语音,因此较中国大陆、台湾有较多连用外语词,与香港相似。

产生经过

由于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在清末的后十年,就已经提出统一国语的问题。最早提到“国语”这个名称的,是当时被委任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桐城派古文名家吴汝纶。1902年他去日本考察学政,看到日本推行国语(东京话)的成绩,深受感动,回国后写信给管学大臣张百熙,主张在学校教学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推行以“京话”(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设立“国语编查委员会”,负责编订研究事宜。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决议在京城成立国语调查总会,各省设分会,进行语词、语法、音韵的调查,审定“国语”标准,编辑国语课本、国语辞典和方言对照表等。1912年民国成立后,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决定先从统一汉字的读音做起,召开“读音统一会”。1913年“读音统一会”开会,议定了汉字的国定读音(即“国音”)和拼切国音的字母“注音字母”(也叫“国音字母”)。议定以后,北洋政府迟迟不予公布。于是在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组织“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简称“国语研究会”)掀起了一个催促北洋政府公布注音字母和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的运动。

研究会规定了5项任务:①调查各省方言;②选定标准语;③编辑标准语的语法辞典;④用标准语编辑国民学校教科书及参考书;⑤编辑国语刊物。提出学校的“国文”教科书改称“国语”教科书。运动得到各地教育界人士的响应。国语研究会的会员4年中增加到12000多人。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校长会议”,决定在全国高等师范附设“国语讲习科”,专教注音字母及国语,并于11月公布了“注音字母”。同年,《新青年》等刊物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开始用白话文写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这个运动的推动下,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政府的推行机构“国语统一筹备会”,并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改“国文”科为“国语”科。与此同时,又通令修改原来的《国民学校令》,规定首先教授注音字母,改革教科书的文体和教学方法等,这样,国语运动在学校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成功。

国语的推行

“五四”以后,国语运动进入推行期。主要工作是修订注音字母方案,制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调整“国音”标准,扩大国语的教育和应用,以及出版、宣传等。

台湾语言与族群密切相关。按通俗的分法,台湾人可分为4大族群,其中闽南人约占74%,客家人约12%,外省人约13%,原住民为1%左右。闽南人以闽南话为母语,客家人以客家话为母语,外省人以“国语”为母语。原住民分为11个民族,分别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语,并把它们当做母语。

闽南话其实是正宗的中原古语。从汉末到唐末藩镇之乱,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东南沿海;明清时期一些大陆移民渡过海峡,又把这一语言带到台湾,因此闽南话又被称为“河洛语”。后来,台湾闽南话演变出“台南腔”、“台北腔”和“宜兰腔”等,其中以“台南腔”最具代表性。

唐代以来,中国北方持续动荡,外族侵扰不断,中原各民族的语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逐渐形成元代白话、明清官话,最后演变为北平话,中原古语在北方完全消失。民国初期,北平话改名“国语”,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国民党退踞台湾后,设立“国语推行委员会”,研究并推广“国语”。由于外省人中苏、浙、闽、粤人较多,势力较大,所以台湾“国语”受到江浙方言及闽南方言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吴越腔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对异读字、轻声和儿化等语言现象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两岸“国语”差别由此拉大。

除了上述语言外,外语在台湾也有一定地位。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人都会说一些英语。在涉外学术、商贸和旅游领域,英语是通用语。现今70岁以上的台湾人一般还会说一些日语。大量来自菲律宾、印尼和越南的外来劳工则使用其本国语言。

大部分台湾人能够使用母语及“国语”。“国语”是岛内各族群的通用语,是学校教育使用的正式语言,是新闻、出版和公文中使用的官方语言。有研究说,在台湾各地火车站,旅客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是“国语”,平均约49%;闽南话次之,约47%;“国语”闽南话混用约1.7%;客家话约1.7%;原住民语约0.3%;其他语言约0.3%。在台湾,政治人物一般都会讲部分闽南语与客家语,普通群众大都能讲国语,也能听说闽南话。由于大众媒体的强势作用,包括新闻台、亲子台、新知、娱乐、综艺、卡通等类型节目及电视广告仍以国语为主。

“国语”西安方言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造。仓颉是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所以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义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陕西有三话:陕北话,陕南话和关中话。我们通常所指的陕西话既关中话,而西安话则在潜移默化的传承中,集中表现着关中话的各种方言特色,且字音声韵和词语形式差别不大,可称为西安白话。西安白话古称“关西秦声”,在陕西及周边省份流行易懂,是陕西方言的代名词。

与普通话作为国家语言标准一样,古朴的关西秦声,曾在历史上作为官方通用语言被长期推广和普及,成为国人间语言交流的通用工具。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今人之雅言已失去关西秦声之本色,秦腔高吼激越,言语粗犷奔放,说话习惯粗喉咙大嗓门,但仍不失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一支特色语。

形容类:

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

“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账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穷叫害红眼,不讲亲情叫干睁眼,不灵活叫死心眼,爱捣鬼叫瞎心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手,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手,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送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用十二属相形容人:

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用地理名词形容:

“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陆薪???也患?新渌?

用数字形容:

“二”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毛子等;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茬子、二趟子、二八卦子等。

用定语“的”形容:

活泼好动的人猴的,心眼很多的人鬼的,穿戴时兴的人飘的,思想迟钝的人闷的,干活偷懒的人奸的,甩膀大于的人实的,逢迎献媚的人轻的,不听忠告的人瓷的,意气风发的人兴的,几面卖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没能耐的人肉的,爱逞能的人张的,长的太聪明的人蛮的。

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


声调不同的

1.挨骂、挨打、挨饿(台湾念1声,大陆念2声)

2.萝卜(台湾念2声,大陆念3声)(台湾部分口语念1声)

3.差劲、差点、差得远、差不多(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大陆有部分人念1声)

4.储蓄、储金、储存、储藏、储备(台湾念2声,大陆念3声)

5.雌雄、雌蕊、信口雌黄(台湾念1声,大陆念2声)

6.当作、当成(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7.跌倒、跌跤、跌落、跌跌撞撞(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8.俄罗斯、俄国、俄语、俄文(台湾念4声,大陆念2声)

9.伐树、伐木、征伐、折伐、讨伐、砍伐、步伐(台湾念1声,大陆念2声)

10.法兰西、法国、法语、法文(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11.帆船、帆布、一帆风顺(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12.削藩、屏藩、藩镇、藩属、藩篱、藩翰、藩邦(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13.作坊、染坊、磨坊、茶坊(台湾念1声,大陆念2声)

14.讽谕、讽谏、讽刺、讥讽、嘲讽(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15.招供、口供、供状、供认(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16.踪迹、行迹、事迹、奇迹、绝迹、痕迹、古迹、迹象(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17.成绩、业绩、佳绩、战绩、功绩、绩效(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18.追击、撞击、袭击、射击、拳击、抗击、攻击、打击、出击、搏击(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19.土墼、炭墼(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0.寂寞、寂寥、寂静、孤寂、万籁俱寂(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

21.夹杂、夹具、夹钳、夹棍、夹道、夹带、夹板、皮夹(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2.杀手锏、亢龙锏(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23.究竟、追究、终究、研究、探究、考究、讲究(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24.鞠育、鞠养、鞠躬(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5.鞫训、鞫审(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6.真菌、细菌、霉菌、病菌(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27.赤崁、崁金(台湾念3声,大陆念4声)

28.款矻、矻齐、矻磴(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29.门框、镜框、窗框、框架(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30.眼眶、热泪盈眶(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31.敛足、敛容、敛戢、敛迹、敛藏、敛财、收敛(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32.蒸馏、干馏(台湾念4声,大陆念2声)

33.拈香、拈取、拈轻怕重、拈花惹草(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34.宁愿、宁可、宁死不屈、宁缺毋滥(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大陆部分口语念2声)

35.掊击、掊攻、掊打、掊斗折衡(台湾念2声,大陆念3声)

36.剖析、剖面、剖开、剖白、解剖(台湾念3声,大陆念1声)

37.朴素、朴实、质朴、俭朴(台湾念2声,大陆念3声)

38.星期、日期、周期、时期、期许、期望、期盼、期刊、期待(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39.企业、企图、企划、企鹅、企足而待(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40.镶嵌、嵌珠、嵌条、嵌空、嵌合、嵌花、嵌缝(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41.镪水(台湾念3声,大陆念1声)

42.知识、意识、认识、见识、共识、胆识、常识、标识(台湾念4声,大陆念2声)(“意识、见识、共识、胆识”大陆部分口语念4声)

43.淑女、淑姿、淑媛、淑慎、淑美、淑貌、淑丽、淑静(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44.菽粟、菽水、菽乳、菽麦(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45.署名、署理、签署、连署、部署(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46.窸窣、窣云、窣飒、窣磕、窣静(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47.冲突(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48.危重、危险、危亡、危难、危机、危言耸听、居安思危(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49.细微、稍微、轻微、卑微、微笑、微妙、微风、微博、微不足道(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50.浽溦(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51.关系(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大陆部分口语念3声)

52.昔时、昔日、昔年、往昔、今昔(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53.惜别、珍惜、惋惜、怜惜、可惜、不惜、爱惜、惺惺相惜(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54.夕阳、前夕、七夕、旦夕、除夕(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55.潮汐(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56.矽藻、矽胶、矽肺(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57.窀穸、穸台(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58.相亲(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59.洨河(台湾念1声,大陆念2声)

60.魆黑、魆风骤雨(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61.温驯、驯顺、驯良、驯服(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

62.亚洲、亚军、东南亚(台湾念3声,大陆念4声)

63.伽倻琴(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64.椰子、椰果、椰奶、椰浆(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65.友谊、情谊、联谊(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

66.晕车、晕船(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大陆大部分人念1声)

67.转载、刊载、记载、登载(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68.着急、着凉(台湾念1声,大陆念2声)

69.质疑、质问、质量、性质、物质、素质、实质、气质、品质、本质(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质量、性质、物质、素质、气质”大陆部分口语念3声)

70.筑路、建筑、构筑(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

71.综艺、综合、错综复杂(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声母、韵母、读音

前面是台湾读音,后面是大陆读音

1.骤雨、骤然、步骤(zòu/zhòu)

2.蛰伏、惊蛰(zhí/zhé)

3.慑伏、慑服、震慑(zhé/shè)

4.暂停、暂时、暂且、短暂(zhàn/zàn)

5.腧穴、胃腧、肾腧、肺腧(yú/shù)

6.血液、乳液、液体、腋芽、集腋成裘(yì/yè)

7.混淆、淆杂、淆乱、崤山(yáo/xiáo)

8.悬崖、山崖、崖岸、临崖勒马(yái/yá)

9.心血、流血、出血、血管(xiě/xuè)

10.酵母、发酵(xiào/jiào)

11.携手、携带、提携(xī/xié)

12.河堤、堤岸、堤防、提防、提溜(tí/dī)

13.缩衣节食(sù/suō)

14.苜蓿(sù/xù)

15.似的(sì/shì)

16.赏赐、恩赐、赐教(sì/cì)

17.成熟、熟悉、熟练、深思熟虑、熟能生巧(shóu/shú)

18.博闻强识(shì/zhì)

19.大乘、小乘、上乘(shèng/chéng)

20.通缉、缉私、缉鞋口(qì/jī、qī)

21.暴露、瀑河、曝光(pù/bào)

22.垃圾(lè sè/lā jī)

23.落跑(lào/luò)

24.主角、角逐、角色、角斗(jiǎo/jué)

25.挟持、挟制、挟带(jiá、xiá/xié)

26.坐骑、铁骑、轻骑(jì/qí)

27.口吃(jí/chī)

28.千山万壑、丘壑、沟壑(huò/hè)

29.会稽(huì/kuài)

30.我和你(hàn/hé)(此处的“和”为连词)

31.东氿、西氿(guǐ/jiǔ)

32.沩水(guī/wéi)

33.蜗牛、蜗居(guā/wō)

34.总括、囊括、概括、括号(guā/kuò)

35.给予、给养、家给人足(gěi/jǐ)

36.千乘之国、史乘(chéng/shèng)

37.覆辙、车辙(chè/zhé)

38.黄柏、松柏、柏叶、柏树(bó/bò、bǎi)

39.梁山泊、血泊、湖泊(bó/pō)

相关分词: 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