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我国公民。



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授奖等级根据候选人所做出的科学发现,从发现程度、难易复杂程度、理论学说上的创见性、研究方法手段的创新程度、学术水平、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内外学术界的评价和主要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1979年12月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规定,对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可授予自然科学奖。自然科学奖是国家级奖励,授奖项目代表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因此要求获奖成果一般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或达到世界水平。自然科学奖将共有4等,除分别发给2万、1万、5千及2千元奖金外,都发给荣誉证书和奖章。如果科研成果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可给予特别奖,另行鼓励。

新中国成立至今60余年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共颁发20次。第一次颁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1956年,有3位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就是华罗庚、吴文俊和钱学森。1982年颁发第二次。从1987年起,国家决定设立三大国家级奖励,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1999年,国家又增设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共五大奖项,每年颁发一次。从2004年开始,最高科学技术奖由国家最高领导人颁奖。至此,我国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奖励政策日臻完善,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起了很大作用,并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

重大科学发现定义


所谓“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指该项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指: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尤其是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学术专著所正面引用或者应用。

候选人资格


候选人应当是相关科学技术论著的主要作者,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 提出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

(二) 发现重要科学现象、特性和规律,并阐明科学理论和学说

(三) 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或者实验技术难点,以及对重要基础数据的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单项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特等奖除外。特等奖项目的具体授奖人数经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确定。

23年来,共有716项基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17项。

评价指标


是否属于科学发现:指该项科学发现是否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属于首先发现或首先阐明1分,不属于首先发现或首先阐明0分 。

定量评价指标 指标含义 
5-4分 
3分 
2-1分 
0分

科学发现程度 指对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发现、认识和阐明的程度,包括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深度、广度、系统性,和研究领域的开拓,科学理论、学说的创建或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有重大发现与开拓创新 有重要发现与创新 有较大发现与创新 科学研究与发现不足

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被他人认可的情况 指他人在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专著、教材中正面引用完成人提出的学术思想、观点、方法,或被有关实验、实践所证实的情况,包括引用文章的质量、数量,引用文章发表刊物、引用内容及学术界的公开评价等。 被学术界公认和广泛引用或验证 被学术界承认、引用或验证 被学术界部分引用或验证 尚未被学术界引用或验证

主要论文发表刊物和专业著作的影响 指刊登主要论文的公开发行学术刊物、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 权威刊物或本学科最有影响刊物、专著 本学科重要刊物、专著 一般学术刊物、专著 未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

对推动科学发展或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作用 指对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如解决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形成新的分支学科、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或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某一领域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及其作用和影响。 有重大作用或影响 有重要作用或影响 作用或影响一般 基本没有作用或影响

奖励等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等级根据候选人所做出的科学发现,从发现程度、难易复杂程度、理论学说上的创见性、研究方法手段的创新程度、学术水平、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的情况、国内外学术界的评价和主要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基本评定标准如下:(1)在科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术上为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目录
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1-2-01 基于模拟关系的计算力学辛理论体系和数值方法 钟万勰(大连理工大学),
张洪武(大连理工大学),
姚伟岸(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2 Z-101-2-02 舒伯特簇的乘法法则 段海豹(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3 Z-101-2-03 电磁固体的变形与断裂 方岱宁(清华大学),
刘金喜(石家庄铁道学院),
刘彬(清华大学),
李法新(清华大学),
黄克智(清华大学) 中国科协

4 Z-102-2-01 定量电子显微学方法与氧化钛纳米结构研究 彭练矛(北京大学),
陈清(北京大学),
杜高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

5 Z-102-2-02 原子团簇和团簇组装的尺寸效应和奇特物性 王广厚(南京大学),
韩民(南京大学),
赵纪军(南京大学),
刘峰奇(南京大学),
王保林(南京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非晶合金形成机理研究及新型稀土基块体非晶合金研制 汪卫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潘明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赵德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白海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Z-102-2-04 BES-II DD-bar阈上粒子ψ(3770)非DD-bar衰变的发现和D物理研究 荣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张达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陈江川(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马海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Z-102-2-05 人工结构中的波及相关奇异性质研究 刘正猷(武汉大学),
汪国平(武汉大学),
谭志杰(武汉大学),
张文炳(武汉大学),
邹宪武(武汉大学) 教育部

9 Z-103-2-01 新型稀土杂化及纳米复合光电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 张洪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武志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张思远(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苏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

10 Z-103-2-02 具有微、纳结构特征的聚合物复合光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构筑 杨柏(吉林大学),
张俊虎(吉林大学),
张皓(吉林大学),
崔占臣(吉林大学),
沈家骢(吉林大学) 教育部

11 Z-103-2-03 离子液体的构效关系及其化学工程基础研究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王键吉(河南师范大学),
张香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吕兴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董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4 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糖缀合物的化学合成 俞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惠永正(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王来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邓绍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卢寿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13 Z-103-2-05 复杂形态和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的构筑、自组装原理及性能研究 俞书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杨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郭晓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崔先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14 Z-103-2-06 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与组装 刘育(南开大学),
张衡益(南开大学),
陈涌(南开大学) 天津市

15 Z-104-2-01 中国的乐平统及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 金玉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王向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王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曹长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省

16 Z-104-2-02 中国天然气成因及鉴别 戴金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水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郝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李剑(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朱光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7 Z-104-2-03 亚洲风尘起源、沉积与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 陈骏(南京大学),
郑洪波(同济大学),
鹿化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季峻峰(南京大学),
杨杰东(南京大学) 教育部

18 Z-104-2-04 变质同位素年代学及华北与华南陆块碰撞过程 李曙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贻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肖益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孙卫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李秋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19 Z-105-2-01 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 段树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戈鹉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张景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杨云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王慧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

20 Z-105-2-02 植物钙调素的功能及其信号转导机理 孙大业(河北师范大学),
周人纲(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马力耕(河北师范大学),
崔素娟(河北师范大学),
李冰(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

21 Z-105-2-03 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反应的信号转导研究 舒红兵(北京大学),
翟中和(北京大学),
陈丹英(北京大学),
吴旻(北京大学),
卢智刚(北京大学) 教育部

22 Z-106-2-01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王建枝(华中科技大学),
张灼华(中南大学),
王丹玲(华中科技大学),
刘世杰(华中科技大学),
李宏莲(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部

23 Z-106-2-02 肝癌转移机理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钦伦秀(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叶青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汤钊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关新元(香港大学),
贾户亮(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教育部

24 Z-106-2-03 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凋亡的新机制 陈国强(上海交通大学),
赵倩(上海交通大学),
赵克温(上海交通大学),
刘玮(上海交通大学),
黄莺(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25 Z-107-2-01 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理研究 骆清铭(华中科技大学),
赵元弟(华中科技大学),
曾绍群(华中科技大学),
李鹏程(华中科技大学),
张智红(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26 Z-107-2-02 非线性输出调节问题及内模原理 黄捷(香港中文大学),
陈智勇(香港中文大学),
张纪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叶旭东(浙江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27 Z-108-2-01 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 曹镛(华南理工大学),
杨伟(华南理工大学),
彭俊彪(华南理工大学),
陈军武(华南理工大学),
黄飞(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

28 Z-109-2-01 纳米流体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宣益民(南京理工大学),
李强(南京理工大学) 教育部

29 Z-109-2-02 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 葛耀君(同济大学),
朱乐东(同济大学),
项海帆(同济大学) 上海市

30 Z-109-2-03 塑料的复合结构、注射成型过程与机械破坏行为的研究 解孝林(华中科技大学),
李德群(华中科技大学),
周华民(华中科技大学),
周兴平(华中科技大学),
李国耀(香港城市大学)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