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一本书,由新知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作者:(印度)阿马蒂亚森著,刘建译

ISBN:10位[7542626175]13位[978754262617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1

定价:¥45.00元

内容提要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

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知识多元主义包括属于印度教哲学范围之内的非正统见解,也包括印度的其他宗教经验,从佛教、耆那教和无神论在早期的盛行,到与外来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具有建设性的遭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想理解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挑战,就应当充分认识其多元主义的、相互作用的和生生不息的传统。

森认为,通过互动进程,特别是在后殖民世界,外来观点也会对民族本体认知产生影响。西方往往将印度视为一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性和无缘无故的神秘主义的地方。然而,印度具有怀疑主义和追求理性的悠久传统,除了在数学、天文学、语言学、医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世俗领域的贡献之外,或许还拥有所有文明古国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文献。森还论述了印度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公元前四世纪和前三世纪的侨底利耶与阿育王直至十六世纪的阿克巴所概述的经世治国哲学:印度在公元第一千纪与中国之密切关系的历史及其至今依然存续的重要意义:印度古老而严谨的历法:萨蒂亚吉特拉伊的电影: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与莫汉达斯甘地之间关于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论。

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编辑推荐


森是一个对政治具有重大的影响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罕见的榜样……在学术界,森的声誉几乎无与伦比。

——乔纳森斯蒂尔(英)《卫报》

世界上的穷人和被剥夺者,在经济学家中不可能找到比阿马蒂亚森更有力也更有见地的斗士。通过表明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应当以我们的财富来衡量,而应当以我们的自由来衡量,他的著述使发展理论及实践发生了革命性巨变。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

作者简介


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他1933年生于印度,现在仍然保持印度国籍。他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对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深切关心,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思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阿马蒂亚森的代表作《以自由看待发展》已于200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最新力作《身份认同与暴力》也将于200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中译本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三、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相关分词: 惯于 争鸣 印度人 印度 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