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关羽墓

关羽墓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关羽墓


1 湖北省当阳县关陵

关羽是三国著名将领,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逝世于公元220年。关羽死后头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在洛阳、当阳各有一处关羽墓,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



^基本简介


在湖北当阳县西北,为蜀汉关羽尸骸葬地,始建于东汉,称“汉义勇武安王祠”,嘉靖十 五年整修陵庙,始名关陵。关陵位距当阳市城区3公里处,是埋葬蜀汉名将关羽尸骸的地方。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兵所杀,孙权怕刘备报杀弟之仇,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企图嫁祸于人,将其正身以侯礼葬于当阳城西北。关陵开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为关羽加封,使其成为武圣人,直至关帝,他的陵园随之扩大,形成宏伟规模。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已成陵园建筑群,始名“关陵”,沿用至今。以后曾多次修缮,但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陵园中轴线上,由前而后依此排列着神道碑亭,华表,石坊,三圆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殿内供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动,威风凛凛,气概不凡。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长70米,甃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汉寿亭侯墓”碑。整个陵园风景幽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关公品德世人景仰,于是常有海内外旅游者结伴而来,拜谒凭吊。

2006年05月25日,关陵作为三国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记载


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是中国三大关庙之一,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关羽死后,孙 权将其首级送曹操,曹以侯礼厚葬首级于洛阳关林,这便是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俗称的由来。《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孙权于临沮夹石(今远安县回马坡)擒关羽,斩关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于当阳,就是今天的当阳关陵。

史载,当阳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故当地民间流传有“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之说。关陵,原称“大王冢”,墓建于东汉末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阳太守王铢在墓前修筑祭亭。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始建庙宇。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关陵,占地45000平方米。采用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中轴线上,有八座古代建筑物,依次是神道碑亭、“汉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基。两旁有华表、钟楼、鼓楼、碑廊、斋堂、来止轩、圣像亭、伯子祠、启圣宫、佛堂、春秋阁等。正殿大门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笔“威震华夏”金字匾额一块。陵区四周,环以帝陵式红墙黄瓦宫墙。

^建筑结构


关陵,占地70余亩。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陵冢为一圆形封土堆,高7米,围70余米,石墙、石栏环抱。南宋时墓前建一祭亭;元初修建墓门、墓道。明成化三年,当阳令黄恕奏准敕建庙宇;大规模关陵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

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陵园中轴线上,由前而后依此排列着神道碑亭,华表,石坊,三圆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殿内供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动,威风凛凛,气概不凡。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长70米,甃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汉寿亭侯墓”碑。整个陵园风景幽 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关公品德世人景仰,于是常有海内外旅游者结伴而来,拜谒凭吊。

关陵位于当阳市区西北3公里,占地70余亩。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陵冢为一圆形封土堆,高7米,围70余米,石墙、石栏环抱。南宋时墓前建一祭亭;元初修建墓门、墓道。明成化三年,当阳令黄恕奏准敕建庙宇;大规模关陵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

^保护价值


关陵位于当阳市区西北3公里,占地70余亩。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陵冢为一圆形封土堆,高7米,围70余米,石墙、石栏环抱。南宋时墓前建一祭亭;元初修建墓门、墓道。明成化三年,当阳令黄恕奏准敕建庙宇;大规模关陵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

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陵园中轴线上,由前而后依此排列着神道碑亭,华表,石坊,三圆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殿内供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动,威风凛凛,气概不凡。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长70米,甃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汉寿亭侯墓”碑。整个陵园风景幽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关公品德世人景仰,于是常有海内外旅游者结伴而来,拜谒凭吊。

当代,关陵庙曾多次维修扩建,中轴线上八座主要建筑则进行了落架大修。今日关陵已焕然一新。陵区自前至后沿中轴线依次为:神道碑亭、汉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旁有华表、钟楼、鼓楼、碑廊、斋堂、来止轩、圣像亭、伯子祠、启圣宫、佛堂、春秋阁等。陵区四周,环以帝陵式红墙黄瓦宫墙。

2 河南省洛阳市关林


^基本简介


关林相传为埋葬三国时蜀

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的关林镇.明万历年间始建庙、植松。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关林总面积约百亩左右,古柏苍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气象幽然,为洛阳市著名的古建筑及游览胜地。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的白马寺东,它的前身是周代的成周城,曾做过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朝代的都城。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在成周城的旧址上广为扩建,使其极具规模。宏伟壮丽的东汉都城在封建建筑史上达到空前的水平,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城市。

关林的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为关冢。

2006年05月25日,关林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规模


1780余年来,关林因厚葬关羽首级而名闻天下。这里峻宇连甍,古柏森然,淄素入庙,视为严宫,形成了浓厚的关公文化氛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

庑150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圣域。兀立于广场上的“千秋鉴”楼,为旧时“灯影锣鼓话兴亡”的所在;分立于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极富封建意味的大门镶嵌着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立于仪门左右重达3000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400余载风风雨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威扬六合”匾额为慈禧太后御笔,端庄厚重,弥足珍贵;连接仪门和拜殿的石狮御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甬柱顶雕石狮104尊,百狮百态,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舞楼(又称千秋鉴楼)、大门、仪门、拜殿、大殿、二殿、三殿、奉敕碑亭、关冢,构成了关林巍峨宏大的建筑格局。其主体建筑上的龙首之多,为中原之最。建于康熙年代的奉敕碑亭,结构端庄,八角亭彩饰华繁、木雕精美,全为木榫勾结,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惊人的创造力。

^布局


大殿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26米。庑殿顶,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威。正门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说的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

二殿

五开间,庑殿式,门上悬挂着"光昭日月"匾额,是清光绪帝御题。殿中塑关羽怒视东吴像,左侧站着手棒大印的关平、右侧站着手持大刀的周仓。二殿左右各建有一座硬山式的陪殿,左为张候殿,右为五虎殿。三殿硬山式,面阔五间,规模较小,内塑关羽夜读春秋像、关羽出行图和睡像,故又称寝殿。

石坊

宽10米,高6米,三门道。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五字,坊上题联甚多,均是歌颂关羽之作,书体皆为明清书法,值得欣赏。

八角亭

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构筑奇巧,别具一格。亭内有龟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头雕龙,额题"勒封碑记"四字。碑的正面书题"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为历代帝王对关羽的最高封号。旧时帝王墓称陵,王侯墓称冢,百姓墓称坟,圣人墓称林。关羽被尊为"武圣",故其墓称"关林"。关林俗称关帝冢。相传,孙吴杀害关羽之后,怕刘备起兵报仇,遂以木匣盛关羽首级,送往洛阳。企图嫁祸于曹操。曹操识破其计。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城南。

关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经整修,设立了"洛阳古代艺术馆",在两侧廊房内陈列洛阳出土的众多石刻、碑志精品。

相关分词: 关羽墓 关羽 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