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下,组织管理创新力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下,组织管理创新力的调研报告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下,组织管理创新力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下,组织管理创新力的调研报告

禁止抄袭,毕业学术报告

近年,我省在新课标改革的推动下,不断开展“两学会、两主动”德育教育活动。大大提高当代学生自管、自治、自教、自律的“四自”能力,培养当代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从而加强了学生自治管理模式,充分理解学生自治管理工作的新历史意义,切实加强对德育活动的组织架构建起,表露出当代教育需要“两学会、两主动”德育活动的充实和深化,目的是为了培养新时代学生道德修养和组织管理能力、通力合作理念的综合素质。

一、教育改革的前提思路

新时期,在我省提出新课标改革历史潮流里,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教育和谐发展和新课标的改革的落到实处,贯彻科学发展观指导性,加强我省教育现在化建设的步伐,回顾了三十年的教育前进的发展前景,从客观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了我省的各地区的改革推动下,逐步体现了我省教育界缺乏一种共识。

(一)变革潮流 停滞不前

从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考虑,有必要地对广东省各高校管理提出改革的思路、方向、目标、过程和方式,刘道玉校长在70年代末,以锐意改革的精神,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他还提出来了:“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

大体把改革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0年恢复统一高考,恢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为以后的教育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1980年-1988年教育改革黄金时代,各校都积极开展改革的试点。因为,只有改革僵化的教学制度,才能够调动广大教授和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个阶段:1989-1992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代教育改革停滞不前。

第四个阶段:1993年起已经16年过去了,我们虽然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在我看来,都是属于添枝加叶式的改良。这一代突出的是以发展代替了改革。

(二)经验不足 改革冒进

30年当中,特别是80年代,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也取得了不少的宝贵经验。但是从90年代开始以后,大学出现合并、升格、扩招、抓了发展,而出现了冒进和浮夸。

虽然抓了一些改革,但是没有抓教育本源的改革,所以问题重生,积重难返。总的来说,30年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没有涉及教育本源的改革,所以总的来说我们的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

二、体制改革与教育模式

所谓体制就是体系和制度的简称,具体来说,就是指国家的企事业、教育、文化单位的隶属关系和权力的划分。

教育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体制,人们把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称作为大一统的体制,也就是大包大揽教育领域一切教育资源和决策与管理权。

大家都看到,教育部近些年推出了许许多多的教育工程,教育工程就是计划,教育工程越多,教育计划性越强,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在教育战线上的表现。如果说我们经济体制转轨了,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依然还停留在集权制的体制。大一统的体制与大学独立自治是对立的。

(一)改革作风 大师言论

法国的哲学大师,雅克德里达。德里达曾经对大学独立发表他的论文,“大学是无条件追求真理的地方,大学独立到什么程度?大学不仅相对于国家是独立的,而且对于市场、公民社会、国家和国际的市场也是独立的。”

美国经济学大师中的大师弗里德曼在1955年就发表了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他倡导教育券,保证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权和公平性。

迄今为止,主要有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模式,一个是美国通识教育,二是前苏联的专业化教育,我国现在仍然是专业化的教育。

专才教育的弊端大家都知道,专业划分太细,学生知识面太窄,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市场的需要,难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是自学成才的,只有中学文化程度,但是他是国学大师,他对通才和专才的见解,他说“近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而近日大学教育之智识传授,则只望人成为专家,而不望人成为通人。夫通方之学与专门,为智识之两途,本难轩轾”。

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这是世界上唯一著名的女哲学家。阿伦特对大学的实用主义进行了批判,她说“当大学决心经常为国家,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方针的时候,马上就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本身。大学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无疑等同于自杀”。

(二)强化教育改革与创新力

强化教育改革与创新力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回顾三十年教育的发展进程,每一个进程都是对前一个进程中的教育弊端的扬弃与批判。因而,在强化教育改革中有效实施创新力、开展创新力与组织是一个极具时效性与迫切性的问题。

“组织”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教育改革是策略的前进,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基地。就学校教育改革而言,组织机构的发展性能是在教育改革前提下的观念创新力一种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推行新一轮教育思潮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调研报告将从回顾三十年教育改革停滞不前角度,浅谈这个新论点问题。

三、教育改革“自治”模式

所以教育改革是否符合当代学生们的需求与意愿,也从理论上实践可行性,更加地体现了“自治”的作用,得到极大的组织效果,丰富和拓展“两学会、两主动”要求。

以“自治型”学生为主体,以自管为导向,以管理为根本,以合作为目的,班级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管理与合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建立科学合理自治管理体系,全面突出自治的特色,贯彻“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为指导方向,促进学生的管理能力,不断为以法治校的构思理论建立和谐班级。

“凡是学生能干的事,学生干部不要干;凡是学生干部能干的事,管理者不要干”;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我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

坚持以学生“自管”为导向、注重理论分析、强化“自治”方针、科学管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论,以班级各职能部门、自治为依托,走师生合作和谐道路,围绕“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为核心地位,采取“自治合作模式”。

(一)大胆创新 机构简化

在新一轮科学发展观的检验背景下,必将检验出一种改革符合当代学校自身发展模式下推出,学校“自治模式”是一套新格式架构。体现自治管理:是一种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学生管理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加强了学生有一种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条件前提下,在落实学生们有“自治”、“自管”的管理耐心观念指导下。

在自治管理机制完善过程,不断地对学习、纪律、对人对事有明显的深刻提高,对学生们来说,在开展“自治管理”能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已的自律性,尤其是学生角色,没有自治思考,学习、纪律散漫没所事事,得过且过、对教职工不尊,对同学不团结做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扰乱学校、班级管理制度。

从实际考虑,广东省有部分学校的学年级存在的是纪律比较落后,学生不服从管理或管理者在运用方法不正当,导致学生叛逆。是每一个管理者最头痛的事,所以管理者应该让学生们能够多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在实践中吸取经验,不然班级一定会存在各方面弊端,如果严重的破坏班级的整体利益,也会出现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激化,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让学生能够有明显的管理经验提高,激发学生有明朗的心理空间,容纳学校、班级和社会,丰富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理想向往,对纪律有一种约束和自勉能力,使辅导员有一定的沟通平台。

因此,有着重要教育管理改革意义,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教育方向,能让学生充分“自治”的指导下,保证“自治管理平台”能够促进学生发挥最大的管理潜力。

(二)民主治校 以德治校

对于提高学校以法治校和民主治校、以德治校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学生们一直在管理者的管理中或也给管理者增加不同的压力、心理负担,更加导致学生们缺乏参与合作意识,所以对学校、班级管理进行改革中含有更多的合作管理理念、无疑给管理者、学生们一剂摆脱“单一作战”的良方,它让学生们明白了自已多参与管理工作中,服务学校的“四有”建设事业。

(1)在“自治管理”中,必须明确提出“管理者是个指导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对于管理工作中应是学生为主,管理者不能“一手包办”,也不能“放手不理”,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以管理者为指导顾问,建立一套“四自”能力的自治管理新模式。

(2)竞选、明确职务,采取学生自荐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竞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大胆展示自我,要充分发挥民主,充分展示自已的天赋,以使接受他人的监督。

(3)一种创新力制度,在新的制度中需要顾问去指导、去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让学生自己处理解决,或者通过各种会议渠道,对学生现状了如指掌,做到治而不乱,严而有度,并根据班级的一切实际情况做出下一步决策。

(三)“自治”法则下,学生组织品尝成果

我认为,要鼓励学生自治,不要严密监督。要让学生自治,意味着给他们一定的权力,让他们自已去做事。管理者要对学生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好自已的工作与学习,他们会自觉地努力工作与学习专业知识;相反,严密的监督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会让他们感到不自由。因此,学生自治法则不仅可以减少管理者的工作,让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工作中,而且能让学生感到被信任、被尊重,从而产生良好的工作作风。

从而,新一轮教育改革检验浪潮中,推行“自治”有利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组织机构也是一种机遇,所以让他们真真正正是学校的主体,品尝真实的改革成果。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乱世用重典,和平赖自治。自治产生高效。

四、教育变革与素质教育

应该为素质教育寻求一个明确的但相对狭义的界定。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无法用考试来检验的,不在于培养某种共同的素质,而是要培养具有各不相同素质的人才。推行素质教育要脚踏实地,注重实践,认真试点,不急于推广。

任何教育都是构建学生素质的,区别似乎仅在于构建的是哪一种素质而已。但是我们首先应该正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与日俱盛的状况而提出来的。

那么,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怎样的一种素质呢?但是这个提问的本身就是有缺点的,因为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并不是要追求某种统一标准下的素质,而是需要培养具有各不相同素质的人才。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把他们塑造成各不相同的人才。恰如制作根雕和玉雕一样,需要依据材料的不同来决定应该把它雕成什么形态。如雕塑大师米开朗其罗所说:雕像其实本来就存在于石头里面,雕塑家的工作不过是把那些多余的部分凿去罢了。他说的道理,与我们说的因材施教是相通的。

对于素质教育,我们还存在议论得多,但实践不足的倾向。因为实践少,所以讨论也难以深入。素质教育的很多设想之所以难以付诸于行,是因为意见分歧太大。事实上至今执着地维护应试教育的还大有人在。但是没有实践,就没有示范,分歧也永远不可能缩小。这些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的缺点,一是没有坚持充分的试点,二是取得了某些不成熟的经验又忙于铺开,结果难免欲速不达,这大概也是素质教育难以取得有效成果的一个原因。所以,重要的是要坚持试点,要坚持在小范围内把事情做实,而不要急于推广。要切实地走稳每一步路,集中力量先把一个班、一个学校、几个学校搞好,不要期望在短时期内就取得全局性的成果。在素质教育的起步阶段,这是尤其重要的。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差距。据资料统计,至今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进入世界前200名。我是相信的,尽管英国泰晤士周刊的评价,说北大进入了前17名、15名、14名,那个评价是不可信的。

其次,虽然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大学生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又培养出了多少的高质量、杰出的、世界顶尖的人才呢?恐怕微乎其微。包括诺贝尔奖在内,和几乎所有的基础科学领域的世界大家,中国现在都是空白。

最后,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问题很多,群众议论纷纷,强烈的要求改革。许多媒体都做过调查,群众现在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困扰教育问题之一。所以要求我们进行真正的变革。

五、教育体制本源

之所以教育改革不成功,就是在三个问题上,我们没有或者几乎没有触及。

讲到大学理念,不得不提到德国17世纪哲学家——康德。康德被认为是世界近现代哲学家第一人。他终身在他的家乡,直到47岁还是讲师,没有提到副教授,后来做了教授、校长。

(一)什么是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回答大学是什么?大学是干什么的?一提到大学是什么,我们就不得不想到古罗马时候有一个学者奥古斯丁对时间的提问,他说:“如果不问时间是什么,我大概还知道时间是什么,但是真正问时间是什么,我倒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

1、大学也是,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什么,大学是干什么的。康德是世界上第一个回答大学是什么的人,他说“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可见我们对这一点是理解的有很大的偏差。

关于教育理念,不得不讲到关于培养人才的理念,中国和西方在人才培养上有一个根本的区别,西方是讲成长,是以裸塑的质量主义为基础,是按照效仿自然的法则,按照受教育者的兴趣、志愿、选择,自然的生长,不受外界的干预。

而中国教育理念的源头是塑造。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原材料,把它放在一个标准的模具当中,放到生产流水线上,而生产出来规格毫厘不差的统一产品,这就是中国大中小高等教育特色。我们在人才培养理念源头上都存在问题。小孩接受父母的塑造,各类学校接受国家教育部统一标准的塑造,其结果就导致我们学校没有特色,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这就是根源所在。

2、教育的囚禁与释放

人们反对教育产业化,这个言论有悖于教育发展规律。义务教育、大学教育,兹事关乎国民有无平等上升的机会和国发展,乃现代教育部门不容推卸的责任,纳税人为此缴纳了不菲的税款。没有什么人会那么傻,以为此等大事可以一推了之,全部“交给市场”。

公办的学校把理当自已承担的教育事业变为图利的产业,这样的“产业化”无疑是错误和应该坚决反对的。

私办把教育作为慈善事业或作为产业经营,满足瞪大眼睛等待上学的孩子的需要,都是利在眼前、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多少年来,在教育、经济领域,政府一股独大,实则不堪重负。中国老百姓历来迷信“一大二公”,根深蒂固的拜“公”排“私”意识,让民办教育迟迟难以得到完全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在变,社会在变。

此期,两股潮流在中国教育界悄然而动。公校的民营化和民校的公助性,令一向泾渭公明的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阴差阳错地产生了部分重合。“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办学模式的探索,作为“对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办学的适当补充”,得到谨慎的鼓励。

真正从教育的囚禁与释放中走出,思想的转变、思维的创新、人文的教育。

(二)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教育的发展经历无数次的冲击,从幼儿园到大学,私校成绩斐然。时至今日,恐怕很少人愿意公开反对现行教育体制。但是,一批批教育界学者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却一个个以应声倒下。生机与风霜雨雪交织,路走起来总是磕磕绊绊。问题出在哪里?再一次把教育体制改滞后的弊端摆到人们面前。

从而体制改革缺的并不是政治环境,而是改革思想。有些学者所谓的教育改革重心向考核职称的说提法,只能说明学者们对教育改革的误解,他根本就不知道,当代学校真正要把体制的弊端改良,改变一些机构的设置,放到现在就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义务教育体制可能因为地方领导的一句话而随意的改变,或者擅自变相收取其它杂费等等。而一些看似政策的文件的形式实际上成为了摆设。

六、强化在创新力下,三个因素为主导

在改革开放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日益表现为一种兼容性的意识形态性,其基本要求是:坚持发展社会性功能基础上的阶级性功能,坚持重视个性化目标基础上的社会化目标,坚持吸纳非意识形态性内容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性。

(1)只有坚持上级部门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教学方向。

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教学发展规律,能在错综复杂的内外因素,做出正确引导、制定出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以确保证教育系统健康发展。

(2)只有坚持上级部门的领导,才能创造稳定的校园环境,构建教学和谐。

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能及时协调各方面的教学关系,正确处理妥善解决各种因素,把广大学生在共同理想、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紧密团结起来,以确保教学的稳定和谐。

(3)只有坚持上级部门的领导,才能调动积极因素,搞好现代化教学建设。

具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巨大凝聚力。它的主张和制定的教学改革方向,代表广大学生意向,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把广大学生带动起来、组织起来,共同为实现教育改革更加完善。

七、怎样才能进行教育变革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早期大学是在“中体西用”实用主义的指导思想下,是从西方舶来的,但只移植了大学的躯壳,而却舍去了它们的精髓和灵魂——独立、自由、民主、质疑和批判精神。因此,在大学理念、大学体制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上,我国至今仍然处于误区。如何进行改革?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真正的变革,不下大力气,不动大手术是难以见效的。

医生不能给自己开刀,必须请别的医生开刀。我们教育改革也必须这样,也必须动大手术。

第一、一场教育改革的启蒙运动。康德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幼稚状态”。从教育部到多数民众,大多数人仍然置身于教育改革之外,尚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改革,应当改什么,怎样改,由谁来改。

举个例子来说,教育部负责人在多个场合宣称“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所举证的例子之一是“两基”普及率达到85%以上。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命题,因为“两基”普及率不属于改革的范畴,与教育改革没有因果关系。中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达85%完全是欺世盗名。国家1985年颁布的义务教育,从1986年元月1日开始实施,直到2006年我们才宣布农村免除义务教育费。2007年城市免除教育费。从1986年-2006年我们都是搞的收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一个国际规范的政策,国际规范的法规,义务教育是强迫受教育者和政府两方面,到了适龄学童必须上学,政府必须为学生付全额学费,双方任何一方违背了,都要承担《义务教育法》的违规责任。教育部如果认为义务教育达到85%,85%的学生要起诉教育部,家长买单义务教育,20年之内,全国各地,上上下下,大张旗鼓的进行义务教育的检查、评估、达标,轰轰烈烈,可是这边没有人质疑这种假义务教育,可见这样是不是幼稚状态,对这种要不要进行教育改革的启蒙?不启蒙能不能把教育改革深入下去,是很难的。

第二、有志于教育改革人士,制定改革方案,指导和推动,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全国教育系统改革。敢峰在《人的一生应怎样度过》的思想火炬,照亮了他们前进的方向;即使是今天,我还能很清晰地想起其中的警句,心里还会隐隐感受到它的暖意。他主张教学互动,要把爱、严、教育教学得法三者结合起来;引导小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爱思考、会思考,爱活动、会活动;激励和指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管理。他注重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注重学生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育,要求语言课程重心下移、数理课程重心上提。教育改革严重迟后,丢掉了教学改革最好的时机。而且把过去的一些东西更强化了,像升学的问题,就更加强化了。

温元凯,经济学家、金融投资专家。1977年向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提出恢复全国高考和出国留学制度,1982年回国,向中央上书,呼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专著《中国的大趋势》问世,对当时的中国改革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成为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演说家,被港报称为“中国当代四大思想家”之一。

第三、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制度体系、结构和内容,确立新的教育策略体系。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而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状况,加强新课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此可见,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经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综合性学习”根源于现代系统理论,它要求从整体出发来考察部分。在过程中把握环节,从系统的联系中分析要素。

在“口语交际”课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选中主题,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大胆说话、举止大方。

设计“专业课题”时,加大渗透力度。整个流程里,首先确立活动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几种方式;组成小组并制定活动计划,列出有关此次活动的内容、目的、步骤时间安排和成员的分工;展开调研,筛选线索和统计数据;书写调查报告,彼此交流成果;个体、小组和活动本身都给出评价结果。

运作向多样化发展,师生共同进行管理创新力,教师的角色切换到学生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八、总结与分析:

第一、教育本身就是把学生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在管理的执行力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 “管”和学生“严”并重的模式,实现由“严”向“自”过渡。对学生管理不要出现“我管你服”的现象,总觉得自己是管理他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

第二、树立组织管理的思想。

为什么国内外所有的教育学者都主张大学独立、通识教育,反对实用主义,而中国的教育政府部门却热衷于对大学的控制和实用主义,因为前者懂得科学和教育的规律,而后者却不懂。

在通过系统调研中,我国的改革与以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对比,我国的教育改革至少滞后十年。

第三、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和策略。

通过执行力的管理策略,决策过程多商量。要做到坚持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从策略为出发,首要考虑学生的管理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