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古虞沧桑

古虞沧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古虞沧桑




简介


2004年,在虞城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帮助下,虞城利民镇十几名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成立了利民镇文史研究小组。几年来,他们不辞辛苦,不畏微词,调查走访、实地勘查,摄影、拓印,千方百计搜集资料。几经不懈,先后发掘石碣碑刻20多通,匾额10多块,摄影图片30多帧,撰写文章100余篇。分别在各级报刊发表数十篇,后又编印成册,名叫《古虞沧桑》分上、下两册,约40万字。

论述主体——利民镇


今之利民镇乃老虞城所在地,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据清光绪二十一年本《虞城县志》记载:“盖自封建变为郡县,地名因革不知几更。虞城弹丸,自肇封迄今数千年,其间曰国、曰县、曰州、曰城,不无有异,而虞之号未尝易也。”“虞之为国古矣,有夏之际,列封于此,盖一都会也。间尝登城四顾,西望而思吊睢阳之百战;极目于东方,则芒砀五色之气烟销而浪灭……黄河如带,芒山若砀,枕之于以阏伯之国,连之以葵丘之疆。”

名胜古迹


利民镇境内名胜古迹和古代建筑甚多。为人瞩目者,古迹有:商均墓、杨陵、田珍墓、马文升陵墓、张鹏翼谕祭林、文殊庵、开元寺、黎丘寺、三清观等;古代建筑有:许家三进四合院、刘家三进四合院、蔡家二进四合院、徐家四合院、范文正公祠、黉学、城隍庙、三皇庙、文昌阁、魁星楼等等,不一而足。更有免园禾黍、龙岫烟云、李令甘泉、商均古墓、孟潴春游、纶城晚眺、小股流清、百室呈芳八大景点,让人流连忘返。唐李白、高适等大诗人和历代文人骚客常到此游览并吟诗作赋。

历史名人


利民镇历经许多朝代,名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文武进士58人,文武举人198人,拨贡、贡生、廪生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其中为宦政绩卓著、影响较大者也不乏其人。后汉的盛允,唐朝的盛师彦、刘师立,宋朝的王尧臣(状元)、赵概(探花),明朝的杨东明、沈鲤、田珍、范志完、范志懋、范良彦、张鹏翼,清朝的许士正、许容、葛峻起、刘梦雄,近代和当代的豫东红脸王唐玉成、教育名流高晴斋、谢新赢,名医杨赞华、张荣懋、戏曲作家范乃仲等等,可谓众若群星,映日辉月。虞城县虽是弹丸之地,实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宝藏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古虞历史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虞历史文化是炎黄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页。

台湾学者吴秀玉女士,其丈夫高双印先生为了撰写好杨东明,不辞辛苦,不惜代价,忘我工作。首先回大陆走访了河南省社科院、黄河水利委员会,后又到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获得了珍贵的杨东明的《饥民图说疏》。

杨东明,字启昧,号晋庵,别号惜阴居士。明万历庚辰科进士,由中书官至刑部左侍郎,诰赠刑部尚书。高祖杨和庆,曾祖叫四,祖父文政,父名栋。杨东明兄弟四人,东明为长。次弟东白,三弟东光、季弟东曙。三胞弟中以东光为最,天资忠朴好学,擅长学辞。仕至文华殿中书社人,有“玉堂挥翰,斗酒成文”之才。杨东明一生四娶,元配范氏,继室丘氏,副室王氏、周氏。生有二子三女,长子春育,为丘氏出;次子春融,为周氏出;长女宜家,为范氏出;次女、三女为周氏出。第五代孙杨念祖、第六代孙杨榴分别是清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虞邑名士。

杨东明一生致力于理学的研究,在继承程(程颐)、朱(朱熹)、陆(陆九渊)、王(王阳明)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多有创新、有发展,有个人独到见解,可谓是倾向王学而修正王学末流的理学家。他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国困民疲,他立朝为官,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明史》予以列传,堪称是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性情骨鲠,因为抗疏直言,谪居乡里,设立义学,扶难救危,《方志》中班班可考,足见是热心的教育家和慈善家。尤以令人称道、千古不朽的《饥民图说疏》,图文并茂,所发挥的力量足以安社稷延国祚,把经世致用之实学应用在解决迫切的重大社会问题上,则是绝无仅有的。特别在当时“河决堤溃、冲保漂庐、沃野变为江湖、陆地通行舟楫、水天无际、雨树含愁,父子相食”的极端严重情况下,神宗皇帝又是一个终日处在深宫逸乐,不理朝政,不看奏折的昏庸皇帝。杨东明深知用一般的文字书呈终是无济于事,所以他巧妙地运用《图说》方式,尽写饥民之状,继之绘而为图,再附之以生动的俚语解说,以传达万民之仰赖。皇帝览奏后,果然激发了恻隐之心,积极展开了救荒活动,派钟化民前往灾区救荒,拯救了亿万黎民。幸亏《饥民图说疏》发生救灾作用,使得灾后重建,灾民起死回生,为神宗收揽了民心,社会恢复了秩序,稳定了政局,否则大明王朝是否能延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进北京而亡,值得怀疑、深思。然而后之研究河南甲午救荒史者,无不知钟化民而鲜少提及杨东明,实乃一大憾事。

虞城县利民镇炎黄文化研究分会十几名业余工作者,年龄最大的已七十九岁,最小岁数也六十挂零,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同,却都有一颗炽热的心。

相关分词: 古虞 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