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古典式照相机

古典式照相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古典式照相机


classic camera 旧式照相机之总称。其中包括作为现代珍贵器具仍在使用的相机。 35mm旁轴相机是德国古典相机中的精华,而且尤其钟爱折叠式机型构造之精巧和设计之独特。在收集和欣赏各款相机之余,免不了也会关注一下其背景,让我感叹的是相机背后的历史往往比机器本身更具魅力和传奇色彩。以Kodak Retina为代表的35mm折叠式相机对二十世纪人类摄影技术和相机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恐怕是超出现在大多数人的想象的。



古典式照相机


平时兴之所至,陆陆续续写下一些文字,不知不觉也汇成一篇小文。本来是打算用在自己的网站上的,不过现在看来这个网站建好尚需时日,所以还是先贴出来与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吧。

王朝的初兴


很多人第一次见到Kodak Retina的时候难免有些疑惑。谁都知道Kodak是美国的牌子,但这部相机上却清清楚楚的写着”Made in Germany”。这是怎么回事?

关于Retina和Kodak之间的关系要从Retina之父,德国人August Nagel博士说起。他最早在位于Stuttgart的Contessa-Nettel从事相机的设计和制造(这个厂于1926年与另外几个厂一起合并成为相机界的巨人Zeiss Ikon),后来创办了自己的Nagel Camerwerks,地点仍然设在Stuttgart。1931年,Kodak买下了Nagel Camerwerks,改名为Kodak A.G.,但仍然由August Nagel负责管理。Retina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1934年的第一部Retina (Type 117)


当时35mm相机问世还不久,主要的生产厂家是两大巨头Leica和Zeiss。他们生产的相机价格昂贵,普通消费者难以负担。August Nagel一直在考虑设计一种不可更换镜头的折叠式35mm相机,希望凭借其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便携性来吸引广大的业余摄影爱好者。 1934年,第一部Retina 终于问世了。即使按照当时的标准,这也是一部非常简陋的相机,甚至连测距仪都没有。但简单的结构同时也带来了轻巧和低故障率的机身以及诱人的价格。更重要的是,Kodak这个强大的后台还为Retina装备了一样秘密武器。当时的35mm胶卷片盒是和胶卷分开出售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由各个相机厂家自行设计。用户买回胶卷以后要在暗房或者暗袋里裁短装入胶卷片盒,拍完以后再取出来冲洗,片盒可以继续使用。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片盒在环保的方面倒是做的不错,但这种繁琐的胶卷装卸方式也成了35mm摄影大规模普及的一个障碍,令许多普通消费者望而生畏。在推出Retina的同时,Kodak的新型一次性胶卷片盒Daylight Loading Cartridge (DLC)也同时登台亮相。这种片盒出售时胶卷已经装在里面,冲洗的时候拿出胶卷,片盒就丢弃了。用户不再需要在暗房或者暗袋里完成胶卷的装卸,普通人也能轻松地享受起摄影的乐趣。没错,这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用的135胶卷,从Kodak最早推出它那一天起并没有多少变化。

Retina和DLC给Kodak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到1939年,Retina系列相机已经销售了超过26万部,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Retina几乎是35mm折叠式相机的代名词,而DLC更加成为35mm相机胶卷的工业标准。毫不夸张的说,正是由于Retina相机和Kodak DLC的出现,35mm摄影才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Kodak Retina II (Type 122)


在第一部Retina诞生两年之后即1936年,机身内置了联动测距仪的Retina II问世,应该说这才是Retina系列中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旁轴相机。由于Kadak频繁的(甚至是过于频繁的)对Retina不断进行改进,前后一共推出了三十多个型号,构筑起一个庞大的家族。单单Retina I就衍生出超过十个子版本。要是想把这些版本之间的微小差别和来龙去脉都搞清楚的话,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学术论文了。

早期的挑战者


可以说在所有的35mm折叠式旁轴相机里,只有Zeiss Ikon生产的Supper Nettel不是步Retina的后尘。这实在是很不容易,而Zeiss这个相机界巨人的庞大实力更是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Supper Nettel是和Retina在同一年推出的。不同的是,Retina是Kodak谋划已久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产品;而Supper Nettel则更象是Zeiss推出旗舰产品Contax I和Super Ikonta之后余兴未消,顺手搞出来的一个副产品。两者的命运也相差甚远:Retina一鸣惊人,开创出一个长达三十多年的帝国,而Supper Nettel则很快就被人们所遗忘。

Zeiss Ikon Super Nettel


Super Nettel其实是一部非常特殊的机器,在她身上不但能看到Contax I和Super Ikonta的影子(能把这两部完全不同的机器集成在一起已经够奇怪的了),甚至连当时还未问世的Contax II的一些特征也在这部机器上预先得到了展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如此复杂的混合体还要从Super Nettel的生产背景说起。

1934年Zeiss推出了著名的Super Ikonta系列120折叠相机。在开发Super Ikonta的过程中,Zeiss考虑采用Super Ikonta的联动测距系统(这是令Zeiss感到非常自豪的一项发明)同时生产一部35mm折叠式相机。虽然当时Contax I这部唯一可以和Leica抗衡的机器已经问世,但又大又重,价格也太昂贵,用户群很有限。Zeiss希望保留Contax I的纵走式帘幕快门,配上Super Ikonta的联动测距系统,生产一部不可更换镜头,但是小巧和轻便,同时价格也相对低廉的折叠式相机。应该说这和Retina I的设计思路有一定相似,而且高速的帘幕快门和联动测距系统都是Retina I不具备的技术优势。为了控制成本,Super Nettel在性能上作出了一定的牺牲。镜头采用的是相对廉价的小口径Triotar和Tessar,最低快门速度只有1/5秒。但即使这样Super Nettel的价格也并没有比Contax I便宜多少。把Contax I和Super Ikonta这两种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机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和Contax I比较一下,你会发现Super Nettel的机身其实几乎是完全重新设计的。那种略带弧线的机身和安装在过片旋钮上的快门键在两年以后问世的Contax II身上又再次出现,以至于有人指出Contax II的许多设计是从Super Nettel而不是从Contax I身上继承过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Super Nettel诞生的同时也为Zeiss新一代旗舰机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如果拿Super Nettel和同年诞生的Retina相比,可以说Retina简直就是一只丑小鸭。Zeiss在技术开发上的实力确实雄厚,将帘幕快门用在折叠式相机上的这种尝试也算是空前绝后的。然而过高的价格、相对低质量的镜头以及可靠性还有待提高的帘幕快门却令Super Nettel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不久就停止了生产。不过这部设计独特的机器却一直是收藏者们苦苦追寻的目标。由于产量不高,成色好的机器已经不多见,银色机身的Super Nettel II更是罕见。曾经在eBay上见到过一部成色很好的Super Nettel II,在激烈竞拍之下最后以1200多美元的高价成交。

Welta Weltini I


除了Zeiss以外,Certo和Welta也是较早涉足35mm折叠式旁轴相机生产领域的厂家。Certo一直到二战以后还推出了新机型,我们稍后再作介绍,这里先说Welta。Welta这个牌子是1914年诞生的,比较有名的产品有以Weltaflex为主的120双反相机。30年代后期Welta也紧跟Retina掀起的潮流,生产了Weltini I和II两部35mm折叠式旁轴相机。二战以前Retina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强劲的对手,所以这两部机器还是值得一提的。

Weltini一个很有特色的设计是关闭镜头盖的时候镜头会自动对焦到无穷远,从而缩到最短,顺利的收回机身之中。在所有的Retina相机中,用户都必须先手动将镜头对焦到无穷远,然后才能关闭镜头盖,稍微有些不便。Weltini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胶片输送方向正好跟其它机器相反。从机身后面看,过片时胶片是从右向左移动的。这样一来过片旋钮和倒片旋钮的位置跟其它机器相比也正好对调了一下,一开始用总觉得不习惯,我也一直没搞清楚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Weltini是当时的旁轴相机里较早采用合一的取景/测距窗口的。可惜这个窗口位于机身右侧,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象我这种左眼取景的人简直就没法用了。

Welta Weltini II


Weltini I可以说是外型相当丑陋的一部机器,给人的感觉就象是手工作坊里加工出来的半成品,完全没有考虑到是否美观。不过两年之后推出的Weltini II则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机身造型简洁,线条流畅,金属外壳的电镀工艺也非常之好。看得出来Weltini是在改进之中,可惜这样一个很有特色的机型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在二战以后继续延续下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