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

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


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建筑为三层红砖楼,四角出砖入石,结构方正严谨,落地门窗,均配百叶调节阳光,挡避风沙,还饰有壁炉。据考证,这座宅院是鼓浪屿早期殖民建筑风格的代表。它始建于1870年前后,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厦门正式成为通商口岸的产物。



展品


位于厦门鼓浪屿漳州路五号的原英国驻厦门领事馆官邸是一座掩映在绿树中的美丽宅院,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厦门金泉钱币博物馆的展厅。在带有古典塔斯干及爱奥尼柱式的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装饰展厅内,展出了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民国时期的金、银、铜、铁、铅、镍、铝、纸等不同质地的中国历代货币,总计5200余种。结合货币文化的详尽解说和背景音乐的模拟氛围,使观者宛如进入一个鲜活的历史文化走廊,从人类的源头重温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历史


鼓浪屿是从1844年开始有欧式别墅的。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发动了鸦片战争。厦门被迫成为通商口岸,鼓浪屿被英国殖民者占据。

鼓浪屿被英国殖民者占据了5年。一直到1845年,清政府还清英国勒索的“赔款”,英国军队才撤出。但是,英国殖民者已经取得了鼓浪屿的居住权。1843年11月2日,英国在厦门设立领事事务所,派纪里布任首任厦门领事。1844年11月,阿礼国成为驻厦门第二任领事。他在鼓浪屿鹿礁顶建了一座办公楼,就在现在的鹿礁路14号;在漳州路临海崖建了一座公馆,就在现在的漳州路5号,当时人称“大领事”。

英国领事人居住在鼓浪屿,却一直强占厦门岛的兴泉永道衙署办公。兴泉永道衙署就在现在的厦门市图书馆所在地。一直过了20多年,到同治二年四月,英国才归还兴泉永道衙署,搬到鼓浪屿办公。这件事可以参见厦门市图书馆内的道衙署被强占碑记。

1870年,英国在现在鼓浪屿的田尾路6号又建了一座领事公馆,当时人称作“小领事”。“小领事”楼现在已经不在了。根据当时留下的摄影,新的公馆是两层的清水红砖楼,四角配石头,结构方正,落地门窗,配百叶窗,里面有壁炉。据龚洁先生介绍,新的英国领事公馆门前有狮狗墓、旗杆和公馆内有六个囚室,这些都是英帝国主义在鼓浪屿的罪证。

龚洁介绍,狮狗墓、旗杆后来被厦门人民毁掉。在1844年和1870年的两幢办公楼里,英国领事策划了许多勾当。比如成立“鼓浪屿工部局”,订立《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成立所谓“公审会堂”等等。其中,英国最严重的罪行是镇压厦门人民的“海后滩”事件和贩卖华工。

1936年,英国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曾经代领过意大利、丹麦、挪威、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的领事。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领事馆被日军封闭。二战结束后复办。1949年又停办。

1957年当埃及人民保卫苏伊士运河,维护民族权利时,英国侵略者不顾国际公法,悍然出兵埃及,梦想保护昔日那个“日不落帝国”的威风。埃及人民奋起抗击,关闭了苏伊士运河。厦门人民为支援埃及人民的抗英斗争,义愤填膺地砸毁了领事馆前的那个狮狗墓。如今,已经看不到那个狮狗墓的踪影,天天挂着的耀武扬威的米字旗也已经成了永远的记忆。

英国领事馆的范围原来非常宽广。现在码头前的榕树和旁边的街心花园,以及绿洲饭店都在它的围墙里面。1964年,进一步扩建为轮渡码头广场和花园。上世纪70年代末,厦门工业设计院搬入英国领事馆,不幸发生火灾,红砖楼被烧毁。1998年,外交部重建这两幢建筑。现在,新建的建筑是鼓浪屿管委会在办公。新房子已经和原来完全不一样。

官邸发现


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官邸发现四个鼓形柱础

文史专家认为可能是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官邸的遗物,柱础是建筑中用来奠定立柱的石制构件,是地上建筑的一部分,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官邸的一块草地下却挖出了四个保存完好的柱础。它们很有可能是1843年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英国人最初建设的领事官邸的遗物。

挖喷水池挖出四个柱础

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官邸,工人们正在进行挖掘工作,离地面1.2米的土层里,四个鼓形花岗岩柱础已经重见天日。

这座历史风貌建筑已经由厦门电业局音乐岛酒店认养十年,为了进一步美化这座风貌建筑的环境,认养单位决定在靠近大门的草地上建设一座喷水池,并从上周开始动工,没想到工人在上周末就挖到了“东西”。我们觉得这些东西应该有一定的文物研究价值,所以只是把它们的土刨干净,丝毫没有移动位置。

可能是原英领事馆的遗物

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文博研究员何丙仲在对四个柱础仔细考察后表示,它们建成的年代可能是在19世纪后期。他介绍说,由于至今未找到确凿的历史证据,因此英国何时来厦建领事馆及领事官邸,厦门文史界始终众说纷纭,不过文史界比较统一的看法是,英国领事馆在建成后,至少大规模整修或重建过一至两次,因此这四个柱础很有可能是最初兴建的英国领事馆官邸的遗物。

老鼓浪屿人都认为,官邸的大门应该是朝向鼓浪屿的漳州路开的,所以这些柱础应该是用来支撑这幢建筑门廊的柱子的。老蔡拿来皮尺对四个柱础进行测量,发现四个柱础呈梯形分布,最靠近漳州路的两个柱础间距3.4米,靠里边的两个柱础相隔3.7米,何丙仲介绍说,中国人建造房屋讲究方方正正,像门廊和房间都喜欢以正方形或矩形的形状建设,这些呈梯形的柱础可以说明当时包含这些柱础的建筑是西式建筑。推断这些柱础属于西式建筑还有另一个理由——这些柱础都是素面的,何丙仲表示,柱础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常常雕刻有寓意吉祥的花纹,而相比之下西式建筑比较简约大方,讲求实用。

这四个柱础由闽南特产石材——白色花岗岩打造而成,显得相当结实厚重,它们大小一致,鼓形的外径达85厘米,而用于支撑柱子的石面内径达68厘米,何丙仲据此推断,当时的这幢建筑应该相当高大,高度至少在5米以上。

希望发现当年鼓浪屿炮台遗迹

1902年,美丽的鼓浪屿沦为列强的公共租界。从1843年至1902年的近60年时间里,西方列强步步蚕食鼓浪屿,这些柱础可以说是鼓浪屿从半封建半殖民地最终沦为殖民地的历史见证。

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后,许多外国人就来到鼓浪屿上占地盘、建房屋,他们还在岛上兴建教堂、学校和洋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侵略渗透,在他们的蚕食下,鼓浪屿一步步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在英国领事馆官邸建成之前,这块地原本是鸦片战争中鼓浪屿炮台的所在地,中国战败后,英国人来到鼓浪屿,毁掉炮台在此建筑领事官邸。何丙仲说:“我们因此非常希望能够在原英国领事馆官邸的基建工程中,发现当年的炮台遗迹,或者是铸炮、城墙的遗物,这些文物都将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