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告别田赋鼎

告别田赋鼎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告别田赋鼎


农民王三妮自铸“告别田赋鼎”

铜鼎铭文560字,记农业税废止事;鼎表瑞兽祥云,寓农民欣逢盛世

燕赵晚报讯(记者 刘勇峰 张雷)11月22日,灵寿农民王三妮正在自家院子里精心打磨着他亲手铸造的那尊“告别田赋鼎”。国家免除农业税的政策,给王三妮带来了实惠,也给他带来了铸鼎的冲动。于是,历经一年多时间、由他自己设计铸造的“告别田赋鼎”面世。

“告别田赋鼎”由青铜铸造,通高99厘米,最大直径82厘米,重252千克。鼎腹上部是《告别田赋》铭文,共计560字。文中历述田赋的变迁以及农民生活的变化。鼎腹下部刻四海水纹,高浮雕龙、瑞兽。龙与兽由祥云围绕,寓意国泰民安、社会和谐。

“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铭文最后这样写道。

2004年3月,国务院宣布逐步免除农业税。当年,灵寿县全部免除了该县农民的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条例》正式被废止。“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不用交了,而且国家还给粮食直补款,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过的。”王三妮算了一笔账:家中7口人,14亩地,以前每年要交农业税费532元,现在不但不交钱,政府还补给他家216元,里里外外算下来,一年直接受益748元。

王三妮今年60岁,从事青铜铸造15年,对鼎的知识比较了解。“鼎代表着权威,也是一种文化,我想通过铸鼎刻铭,把国家免除农业税这件大事告诉子孙后代,让他们永远记住。”王三妮说。

2004年开始酝酿铸鼎,2005年年初拟定铭文,同年9月29日,王三妮制出“告别田赋鼎”模型。之后,又经一年多,耗资8万元的“告别田赋鼎”终于铸成。乡亲们看后纷纷称赞:老王真行,通过这个鼎道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鼎铸成后,很多人与王三妮接洽,有人甚至表示愿出重金收买。但王三妮希望此鼎能流传后世子孙,最好能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一位农民和一尊鼎

燕赵晚报记者 张雷 刘勇峰

抚鼎

2006年11月22日,农历小雪。这天,天空飘起了零星雪花。灵寿县青廉村一处农家院子里,农民王三妮蹲下身子,用棉布轻轻擦拭着一尊鼎上的铭文。

轻轻地,王三妮用满是老茧的手叩击鼎身,倾听悦耳的铜声,他的脸上流淌着丰收般的喜悦。

这喜悦,来自这尊鼎上所铭刻的真实——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民告别了延续2600多年的田赋。

王三妮抚摸着鼎上的铭文说:“历史上,多少农民因为交不出田赋被逼得卖儿卖女,逃荒要饭。对我们农民来说,免除田赋,是祖祖辈辈的梦想啊……”

“过去,商、周铸鼎,也有记事的。今天,我也用这种形式记录中国农民告别田赋的大事……”在这尊鼎前,王三妮慢慢讲述着铸鼎的故事……

孕鼎

王三妮生于1947年,小学文化。在乡亲们的眼中,他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爱琢磨事,二是有一手青铜铸造手艺。耕作之余,王三妮喜欢摆弄古董,自己摸索青铜铸造手艺已经有15个年头。

王三妮铸鼎的想法,萌生于2004年。那时起,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灵寿县,率先免除了农业税。落实到王三妮家,不仅免除了每人76元的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全家还能得到216元的国家补贴。

就在王三妮构思鼎的造型和铭文过程中,2005年9月29日,国家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全国依法取消农业税。

王三妮兴奋地决定:“这一前一后、一收一补之间的变化,是一件空前的大事。我用铸鼎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为了让后代子孙永远铭记,所以就命名为‘告别田赋鼎’。”

铸鼎

这些年,王三妮一家靠铸造青铜工艺,辛辛苦苦攒下了一笔钱。2005年9月底,眼看一家人的“买车梦”即将实现,王三妮却要占用这笔钱,铸自己创作的“告别田赋鼎”。

儿子、儿媳、老伴儿,都不理解,但王三妮却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决定。

为了铸这个“空前”的大鼎,王三妮改造了自己的小作坊;为了购买原料,大笔的现金花了出去;为了把560字的铭文刻在蜡模上,王三妮握着刻刀干了一个多月,手上增加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铸模、刻铭、灌芯、铸造、切割、打磨、清砂、抛光……一年多时光悄然流走,到2006年9月29日,通高99厘米、重252公斤的“告别田赋鼎”初步成型。“鼎成那天,我搂着它,怎么看都看不够。上面的铭文,一个坏字也没有……”王三妮说。

问“鼎”

赵新月

文字的分量,往往和载体的重量成正比。

王三妮是聪明的,铸“告别田赋鼎”,不去勒碑,不去镌石,不去竹简上雕花,不去素绢上刺绣,更不去因特网上博客一回,而偏偏选择了青铜。个中缘由,不单因为他是青铜铸造的妙手,而是他深谙唯有青铜的质地与回音,方能传递沧海桑田的讯息;唯有鼎的分量与文饰,方能追慕人世变迁的余韵。

初看上去,鼎上铭文,不华丽,不典雅,不蕴藉,不珠玑,不与清词丽句为邻,反与土生土长相随,那完全是一个北方农民地地道道的口语,一如阡陌上的庄稼,水井边的辘轳,朴茂,憨厚,结实,瓮声瓮气,然而细细品来,铭文560个文字,无一不是中国农民的往事历历与长梦渺渺。字体属棱角分明的魏碑,阴文刻进坚硬的鼎身,像农民的足迹深深刻进历史的古道,从2600年前,蹒跚踉跄着一路镌刻而来,到了公元2006年,终于如释重负,脚步轻快了,眉头舒展了,心灵自由了。

王三妮铸鼎,我来问“鼎”。既是问“鼎”,也是问历史,问现在,问未来。

问历史,是在问2600年的长路漫漫,风雪迷离,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农民的活路而上下求索?

问现在,是在问2006年的这尊鼎在华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庄、一个朴朴实实的庄稼人手里横空出世,它究竟象征了什么?

问未来,是在问自此之后,中国农民的命运还将会有什么样的奇遇?他们的悲欢笑靥里何时不再有历史的阴霾与千年沉重?

王三妮不是史官,但却为历史铸造了一个沉甸甸的符号。

这尊鼎,将是一个句号,它休止了“土无次第、税非所出、积重难返”的黄宗羲定律,宣告农业税的负担已成俱往矣。

这尊鼎,将是一个惊叹号,它鞭策着现代执政者与现代公民勿忘历史、勿忘兴替、勿忘勃焉忽焉!

这尊鼎,更是一个问号。“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我相信,王三妮在灌芯、铸造、切割、打磨、清砂、抛光时,一定是表情肃严、甚至满含热泪的,在炉火的闪烁里,在粉尘的弥漫里,他在询问,问祖先的命运,问自己的命运,问同侪的命运,问祖国的命运。不仅他在问,每一个观鼎的人,也都在问,也都该问……

附:告别田赋鼎铭文

田赋:旧指农民的田地税。

田赋始于春秋时代,封建社会形成田赋而生。帝王巩固政权,养兵役,扩充疆土,兴建土木、享乐人生等,所需的一切钱粮都来源于田赋。田赋增减关联王朝兴衰。减轻田赋农民安居乐业而国泰。田赋加重农民无法生存,被逼起义,使王朝被推翻。

春秋以来,我们的先民,灾荒年饥寒交迫,而官吏还要敲骨吸髓,多少人因赋重卖儿鬻女。诗人白居易写过“典桑卖地纳官税,明年衣食将何如。”顽强的先祖人民在苦难的旧社会里挣扎生存。

一九四八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农民闹革命,分得土地,建立新中国,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让农民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一九七九年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亿万农民富裕起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祖国山河日新月异,农民生活年年提高。胡锦涛深化改革带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前途似锦。

乾坤转,天地变,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二00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结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是党中央和胡锦涛主席治国的伟大举措!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亿万浓民要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胡锦涛主席万岁!

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相关分词: 告别 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