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高校篮球教学

高校篮球教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高校篮球教学




高校篮球教学


篮球运动在中国是比较普及的一项运动项目 ,在各类高校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篮球教法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 ,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加强教学的计划性 ,科学地安排教学进度,对于高校篮球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篮球运动的特性


竞技性

现代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对把篮球这个体育运动项目推广到人民大众当中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尤其是推广到高校大学生中去,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中,篮球赛是最能吸引广大师生的一个重要项目。而随着该项目的自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竞技性对抗性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才使高校的大学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亲身的参加到篮球这项运动中去,体会其中的乐趣,获得满足感,这也是在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最终价值取向。

队伍大型化、高大队员速度更快、进攻更注重节奏

受到场地面积,篮圈固定高度等篮球项目特点的制约,高大队员在争抢篮板、封盖等技术运用中具有高空优势,攻、防面积扩大,对抗中更具威力,队伍大型化已成为各所高校的校队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高大队员更趋向技术全面、快速灵活,如:CUBA中身高1.90米以上的高大队员,不仅能参与快攻、快防,而且在突破及组织进攻中表现出出神入化的技艺。全面的技术,综合多边的战术,促使传统意义上的位置分工日趋模糊,中锋、大前锋、小前锋、组织后卫、攻击后卫已没有绝对的位置区别,一个队员往往能够胜任场上多个不同位置的需要。同时,随着场上队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技术的全面、快攻形式的多样,特别是攻守转换意识增强,在实战中就更需要最简捷、有效、使用的战术来完成比赛,进攻就更需要注重节奏。

对抗性增强、多边性防守运用更加普遍、贴身防守更加凶狠

单纯的“以人为主”、“以区域为主”的防守原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度、高强度的比赛,“人球为主”,极富攻击性、多变性的防手运动更加普遍,防守者往往利用主动攻击对手,给对手施以重压,增加了进攻的难度,特别是在限制区内决不允许队员自由的活动,否则必定发生剧烈的身体接触和猛烈的冲撞,增强了比赛进攻难度,同时高校篮球运动是队员技术、战术、身体、心理和智力的全面抗衡。高强的对抗性是现代篮球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由于各院校之间在技术、身体等方面差距日渐缩小,心理对抗在现代篮球比赛中尤显突出,情绪稳定,意志坚强,高度自信心是心理对抗的主要表现,其中稳定的情绪能够带动稳定技术的发挥,它往往成为决定强队之间胜负的关键因素。

高校大学生正是通过观赏这样高水平的篮球比赛(如:CUBA、北方大学生篮球联赛)来通晓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和方法,激发了他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动机,从而为自身的篮球实践奠定了基础。这对以后长期参加篮球这项运动具有积极意义。

高校篮球的健身性


据研究,篮球运动的发明者在发明篮球运动之前,就具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发明一项学生喜爱的、新的室内运动项目,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这项活动,通过身体锻炼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精神达到最佳水平。这一目标所体现的实质,是使参与篮球运动的学生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从游戏的角度看,所有的球类游戏均以身体运动的形式出现,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实际上,球类游戏是通过一定形式的身体活动,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其健身功能是在游戏中体现出来的。在人类的原始时期,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大多是顺应教育后代的需要,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游戏中不仅要进行身体活动,同时要满足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追求。篮球运动的发明者最初提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达到最佳水平的目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篮球运动健身功能的认识,即全面、系统、协调的锻炼全身。篮球运动这一项目属于非周期性的运动项目,与周期性运动项目重复某一动作相比较,篮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更加复杂、多变,能够全面发展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能力,使人体的素质得以全面、均衡地发展。篮球运动还能够提高人体感受器官的功能,提高分配和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空间的感觉能力和定向能力。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诸如电脑操纵、车辆驾驶等对人们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上述能力的发展日显重要。同时,现代篮球运动对发展体能也是有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就必定有较大的抗运动负荷的代谢能量,而篮球运动具有对运动负荷进行调整的作用,如:改变篮球的健身功能性,在校园内经常开展的“斗牛”、“半场三对三比赛”、“全场五对五的比赛”,运动者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运动项目规则的调整。篮球在比赛中,攻守双方都有一定的主动权,以对比赛节奏进行控制,调节运动过程中的负荷量。篮球比赛的特点,是在若干大强度的比赛片段之后,均有短暂的休息时间,人体可得到相应的恢复,从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在篮球运动中人体的90%为有氧供能,这表明在篮球比赛中,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并不多见,运动负荷的特点使篮球运动可能成为具有广泛流行的校园健身运动。

高校篮球的娱乐性


欣赏是一种精神生活,要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必须亲身参与进来这项运动。经常参与篮球运动的人在日常的待人接物、工作、学习、生活状态都有所不同。篮球运动过程提供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发挥个人智慧和才智。在篮球运动中,运动者表现出来富有创造性的、机智灵活的运动行为被认为是运动智慧。从本质上看,每个人都有发挥个人智慧的自我表现欲望,这种欲望在日常状态下往往是难以实现的,从事篮球运动可以满足人们的这方面的心理需求,达到在篮球运动中所体验到的“畅快感”。

结果的不确定性使运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篮球运动之中,篮球比赛的过程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比赛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我国学者卢元镇认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了偶然性的存在,促进了竞争性,使运动过程具有文学性、情节性”。篮球运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过程,在多次运动中,不会出现运动行为和结果的简单重复,运动者在篮球运动中可以不断体验创新的乐趣。

篮球运动发明之初就明确提出该运动是一项文明的运动,规则的改变(如身体接触程度的界定)即是在不断规范着人们的运动行为,以符合文明运动的需要。通过规则的界定和长期运动实践中所建立的公认的行为准则,篮球运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公平、合理、平等原则,从事篮球运动可以陶冶情操、享受运动,实现崇高的心理追求。智慧、创新、文明、乐趣为篮球运动的参与者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储备和体验。同时,也可以培养高校中的大学生交际、应变、组织的能力,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高校篮球运动的“三性”合一的改革


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使其具有一定运动能力来自觉锻炼身体,自主调节情绪,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当今社会教育主流。篮球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的奈史密斯博士早在1891年发明的这种男女老少皆宜的体育游戏。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当今我们在竞技场上看到的篮球运动已并非是人人都能参与的竞技运动,它严格的规则、高难的技战术使常人“望球莫及”。这并非是奈史密斯的“初衷”,这是因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从为全体大学生的锻炼身体的角度出发,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充分利用篮球运动的特点,剔除那些限制篮球运动普及的人为因素,把篮球运动的“三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其实任何一项竞技运动,追根溯源,都是从民间的游戏发展起来的,都是随着参与者的增加,随着竞争性的增强而不断改进着游戏规则,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竞技体育。无论哪一个项目,无论它的发展变化多么的大,它的游戏本质都或多或少的保留着。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又产生了让竞技运动“反朴归真”,使其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并存。只要我们充分发掘竞技游戏的本质,保持它们特有的运动形式特点,淡化竞技体育的比赛成分,即简化比赛规则,这就可以让它重返校园、走向大众,成为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有效手段。和其它体育运动相比,篮球运动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参与者在场上走跑跳的同时利用传、投将球投入篮圈。可以认为,只要在运动中保留上述特征就是在进行篮球的基本运动。因为,我们可以在保留上述的基本特征前提下,对现代篮球运动的“三性”合一进行改革,让篮球运动被高校大学生接受,使其更加普及,最后达到“以人为本”来促进人的身体全面发展。

简化或调整篮球运动的相关规则


(1)降低篮圈的高度:标准的篮圈高度是3.05米,这给许多身材不是很高的大学生造成了“恐惧”感。由于篮圈的高度降低,篮球圈的高度也就相应的降低,这给身材不高的学生即那些没有“空中优势”的人,在篮球运动的参与中,同样可以体会到扣篮的那种刺激,并给参与者带来兴奋、喜乐和成功等归属性,使其有继续参加篮球活动的信心。(2)减少参赛人数:正规的篮球比赛是每队各五名队员,而篮球运动参赛人数的减少,就可以降低学生之间的配合难度。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参与者持、控、运、投球的时间和机会,使其体会到运用篮球基本技术进行流畅配合的满足感。(3)取消3秒、10秒、30秒等时间的限制规,这些时间上的限制规定是为了提高正规比赛的节奏,减少高大队员在限制区内停留的时间。通过取消这些规则这就给专业运动员之外的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在球场上运动的机会,而不必顾虑诸多时间上的规则限制,进而通过篮球运动,使他们亲身感受到在运动中那种激烈对抗的刺激,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篮球运动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变化竞赛形式


篮球运动不一定非要每方5人。同时,不一定要在正规的篮球场地上采用对抗的形式。篮球运动完全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可以分,如非对抗形式和对抗形式。非对抗形式是指没有明显剧烈身体接触的形式。包括单人形式:原地或行进间的运球、行进间运球并自抛自接、对墙传接球、原地或行进间的投篮、对墙投准目标。双人形式:原地或行进间的对传接球、一传一投、对墙“接龙”。多人形式:最典型的是纵队的运球或传接球接力,投篮接力等。对抗形式是指以竞争形式出现的无明显身体接触的运动形式。包括:无场地篮架,比单位时间内运、传球的次数或运、传球的距离,比“壁球式投篮”,比传球击中目标等;有场地篮架:降低篮架高度、改变场地尺寸、各种参赛人数(如: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等。

若在此分类基础上再重新组合,又会衍生出许多种打篮球的形式,使更多的大学生在更宽松的条件下参与得篮球运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例如:在正规场地上单双或三人非对抗打法;无正规场地的多人对抗式打法等。

相关分词: 高校 篮球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