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高小华

高小华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高小华


高小华,著名的画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后文革时代“伤痕艺术” 及“四川画派”的创始人。发表著作有《高小华画肖像》、《高小华彝人油画选》等。作品广为欧美、亚太各地博物馆、画廊及个人收藏。曾先后执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和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并特邀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第一批巴蜀画派卓越成就代表人物。

中文名:高小华

国籍:中国

出生地:南京

出生日期:1955年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绘画教学

代表作品:画作《赶火车》



高小华简介


(1955—)出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先后执教于四川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后文革时代“伤痕艺术” 及“四川画派”的创始人。至九十年代起先后受邀于美国堪萨斯大学、重庆师范学院等多所国际国内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受邀为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及研究生导师,现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1978年创作油画《为什么》入选1979年全国美术大展并与油画《我爱油田》同获银奖,作品被美术馆收藏。1982年油画巨作《赶火车》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1985年底移居美国,曾应邀于美国亚太博物馆、宾尔博物馆、卡尼博物馆、纽约哈默画廊等重要国际艺术展览机构举办的个展。1998年获得美国CAC第89届艺术大展金牌奖。发表著作有《高小华画肖像》、《高小华彝人油画选》等。作品广为欧美、亚太各地博物馆、画廊及个人收藏。

高小华艺术旅程


高小华,20世纪后期中国油画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青年画家。曾是“四川画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作《为什么》开中国当代“伤痕艺术”先河。1982年创作的《赶火车》被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99年该作品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2003年该作品在北京以363万元天价拍出。1985年赴美国留学,2000年应邀回国至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任教。 和几乎所有的名人一样,高小华也是个忙人。打电话约采访,高小华爽快地答应了。但第一次通电话,他正在厦门参加中国当代油画巨匠写生创作活动;第二次,是重大开学当日抽不出身;第三次,学院和系里要开一天的会。尽管我们的采访往后推了一次又一次,但电话里的高小华音质温和,语调客气,让你觉得舒服,更让你对采访充满期待。

这果然是一次愉快的采访。在重庆大学B区档案馆三楼高小华的工作室内,身穿黑色夹克,顶着一头黑白相间蓬松头发的高小华侃侃而谈,和记者聊起了他的经历,他的创作,他回国后的苦与乐。

三进山城

“我象一个旅行者,从一个地方转往另一个地方。这么多年来,只有两个城市我曾呆上过10年,一个是洛杉矶,一个就是重庆。”

1960年,5岁的高小华随同是军医的父母从出生地南京来到重庆,1969年,又因为父母工作调动而离开。在这一进山城9年间,他亲眼目睹了重庆轰轰烈烈的武斗,这一段经历,直接促成了他后来的成名作《为什么》的创作。

1976年,随着父亲再次工作调动入渝,已经有过当知青、当兵经历的高小华也退伍回到重庆。

第二年,他考入四川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后留校至84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离开重庆。这是二进山城,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开“伤痕艺术”先河的作品《为什么》以及此后引起极大关注的油画《赶火车》。

2000年,应重庆大学之邀,在美国侨居15年的高小华再次回到了重庆。开始了他三进山城的生活。

完成最大艺术项目

“给高小华背上艺术的十字架,让他结束国外时懒散的创作。”正如高小华的朋友、《美术》杂志主编王仲先生所言,高小华一回国就“推上了一部勇往直前的战车”,三年间,他完成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个艺术项目——《红岩村启示录》。

这是一项巨大的艺术景观工程。在《红岩村启示录》里,共有油画35画,总长132.5米,面积371平方米;人物雕塑14个;场景15个;涉及历史人物120个。2001年11月,高小华以独立制作人的身份担任了该工程的总设计和占该项目三分之二的工程(全部绘画工作)的总负责人。“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画家的我除了要创作完成这么多高难度的历史大油画的同时,还担负起我从未搞过管理事宜:大到工程整体财经规划及分配、组建创作队伍、收集研究历史资料、策划具体创作及施工方案……小到找寻租建工作室、订做画框、涂制底料、购置画布、颜料、钉子……”

这也是一次劳心费力的创作。整个《红岩村启示录》的创作,从2001年2月高小华开始设计创作方案开始,到2004年1月16日整个项目完工正式对外开放,整整历时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高小华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个由一幅幅A3大小的白版纸粘接在一起的卷轴,这是高小华为《红岩村启示录》整体设计所做的初稿,据记者大略估计了一下,整个卷轴拉开能超过10米长。而高小华说,这样的初稿,他共做了三套!

“我真是太累了,有阵子我被累得爬不起来的时候, 心想:干嘛这么辛苦?都40多岁的人了,何必这样和自己过不去!然而,更多的时候我是快乐的,甚至累得很开心!因为我每天都在画画,在画一批我从未画过的历史性大画,一批‘传世之作’!”

这也是一次低回报的创作。35幅油画的创作及整个相关制作工程,3年的精心投入,但这项工程的总费用,仅仅是他一幅油画作品《赶火车》的一半多一点。“这是一项国家艺术工程,我更看重的是政府所提供的这个平台。能为家乡重庆的精神文明出一点力,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遭遇人生第一场官司

《红岩村启示录》的创作是高小华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但这一次创作也使他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场官司。

2004年1月14日,大型艺术景观《红岩村启示录》面向大众开放的前两天,高小华被他昔日四川美术学院的两名同事告上法庭,称高小华借助他俩的作品抬高身价,利用《红岩村启示录》油画工程总负责人的身份便利,剥夺了他们的作品署名权和发表权。

高小华说这是三年间让他“唯一感到不愉快的事情”。对这场官司讲述也使高小华陷入了整个采访过程中唯一一次激动的情绪之中。“这里的风气很糟糕,同行相忌,争名夺利,歪曲事实,恩将仇报,拿着这么严肃的一项政治文化工程进行商业炒作!”

这个案子一度给高小华带来了巨大的困挠。“这是一个艰辛严肃的创作过程。在开放的前两天被媒体炒出来,我觉得非常难过。”尽管如此,高小华还是很坦然。“要做事情,免不了有矛盾;要往前走,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他说,现在国内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一方面,你不可能等到环境非常干净了再来动手做事;另一方面,现在自己做事,也是为环境的改善树立一个榜样。

“有朋友说,也许正是因为你是‘高小华’,人家才来找你的麻烦吧!”高小华苦笑了一下,接着说:“其实,我不需要这样的出名,不希望有这样的打扰。”

我是“劳动型”艺术家

告别生活了15年的美国,高小华也告别了一段10余年的跨国婚姻。回国后不久,高小华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也从事艺术工作。”

两名艺术家的生活应当浪漫得一塌糊涂吧?高小华笑了笑,“艺术家也分很多种,有浪漫的,有严肃的,而我是‘劳动型’艺术家!”高小华说,回国三年,他从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连家里保姆也忍不住奇怪的问:“你们单位从来不放假的?”

“赶火车”的青春

6月18日中午,高小华与夫人梁葵出现在成都蓝色空间画廊,展场柔和的灯光照在两人素色的外衣上,两人一直微笑着点头,透出温文尔雅的气质。十几位国外艺术爱好者拿着高小华的画册,排队等着签名。开幕式之后,二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梁葵从包里掏出几张照片:“我儿子高天艺,8个月,可爱吧?”一旁的高小华告诉记者:“‘天艺’就是天上的艺术品”,温馨的这一幕,让‘幸福’两字在记者的头脑中定格。而在近一小时的采访过程中,高小华却说出了让记者惊叹的话:“那段‘赶火车’的青春卖了363万……”“我是少年得志,晚年不得好活也!”高小华用舒缓的语调谈到了刷新中国油画拍卖价格的《赶火车》,15年的美国生活,回国5年的5场官司,他一直坚持的“手工劳作”之路……

200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原四川画家、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高小华的油画作品《赶火车》拍出363万元天价,当场压倒徐悲鸿、齐白石、吴作人、李可染等名家的名作,成为全场最高价,并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价。

高小华说起这幅1982年的成名作,丝毫感觉不到他对自己这幅被誉为“现代中国的《清明上河图》”的画作的留恋。

“画《赶火车》是很早以前的事了,1955年我出生在南京,6岁随当军医的父母到重庆。文革开始,我随父亲到了上海农村。15岁,我到河南当兵,17岁到武汉军区政治部,22岁考入四川美院。赶火车贯穿了我的青春,每次赶火车的年龄、心境都不一样。我看着火车上的老人、小孩、男男女女,他们都朝同一个方向赶路,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单纯、很真实。这给了我创作上的冲动,于是成就了我的毕业作品《赶火车》。看到为《赶火车》采集的人物素描草图,我还能记起年轻时,在不同的火车站等待、捕捉的快乐感觉。”

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行致电高小华,希望将他的作品《赶火车》出售,高小华在考虑数日之后同意了。“虽然那段‘赶火车’的青春卖了363万,但我不能就枕着《赶火车》过日子。卖画是对我从前画作的肯定,也是一种完结过去的方式。”

高小华评估《赶火车》拍出的363万时,非常理智与平和:“如果我去想画的价值,就不可能有《为什么》,也不可能有《赶火车》。其实,每一个画家在创作一幅作品的当时,或许有某种感觉可以感知到作品的价值,但绝对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

高小华把《赶火车》363万元的价值构成解读为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作品本身的质量,比如画作的完整性,全面性。“当时,《赶火车》在中国嘉德拍卖行拍卖,除油画(1.4m×4.5m)外,包括24张素描手稿,3张草图,其中素描手稿上,记录了比如‘郑州火车站’、‘昆明火车站’等写生的地点及日期,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创作的过程,作品的规模就已经让藏家动心了。

第二方面是艺术家或艺术品在美术界的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或者说艺术地位,在价值评估中占很重要的部分。“《赶火车》在全国美展展出时,美术界的批评家、评论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中国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99年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授予《赶火车》‘20世纪艺术贡献奖’,这些都是这幅作品价值构成的一部分。”

第三方面是时间、空间、机遇等等。“我、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等都是四川美院恢复高考第一年的学生。我们这批77级油画系学生作为四川画派的主力军,在中国油画史短短的几十年间,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四川画派开创了中国油画‘伤痕美术’的先河,也让《赶火车》在画坛上有了相当的历史地位。《赶火车》‘热’了20多年,有了时间的考验,它可以也必然可以拍出363万元的价格。”

之一:大型艺术景观《红岩启示录》面向大众开放的前两天,高小华被他昔日四川美术学院的两名同事告上法庭,称高小华借助他们的作品抬高身价,利用《红岩启示录》油画工程总负责人的身份便利,剥夺了他们的作品署名权和发表权。原告向法院提起了3场诉讼,整个案件历时两年。最后,高小华胜诉。

之二:2003年底,5家单位竞标三峡博物馆《重庆大轰炸》半景画。12月第一轮开标后,高小华的合作方重庆市美术公司等3家公司入围,而陈可之的合作方湖北鼎元公司则被淘汰。此后,陈可之加入到入围的沈阳鲁美公司,以完全不同于自己首轮竞标的作品参与了第二轮竞标。2004年9月,高小华和雷著华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陈可之的第二轮竞标作品《重庆大轰炸》抄袭。高小华向法院提起了两次诉讼,目前案件还未最终了结。

1985年,22岁的高小华怀揣着对油画艺术的向往与憧憬到美国留学。在美国的15年,他重新定位了未来的道路———大艺术之路。2000年,他应重庆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回国,任重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这位美籍华人回国后的5年里,成功竞标大型艺术景观工程《红岩启示录》、中国三峡博物馆大型半景油画《重庆大轰炸》。

高小华在国外的15年,发现纪念馆能在精神上带给民众很多东西,“而我希望能带给民众我感知到的中国历史”。回国前他就准备好了,“因为我知道回国后要走大艺术的道路,绝对是艰辛的。这5年是我学习的过程,在5年时间里我做了两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是很正常的”。说到这里,他有些无奈:“《红岩启示录》快做完时,我被人告,整个过程真的是一种纠缠。而画《重庆大轰炸》时,我告别人,两场诉讼。这5场官司,让我心里说不出有多难受,不知道以后还有多少像这样累‘心’的事,看来真是晚年不得好活了。”

而这句“晚年不得好活”则来自于他与艺术家陈丹青的这段对话———

高小华:陈丹青,我跟你一样,很小就出名了,属于少年得志,晚年不得好死!

陈丹青:不是不得好死,是不得好活也。

高小华:有道理,不得好活也!

高小华的作品《赶火车》,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80余名;为红岩革命纪念馆绘制的油画《唤起民众》人物400余人;《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中与真人等大的人物92人;三峡博物馆的巨幅半景画《重庆大轰炸》人物多达近千名。2005年6月18日,以探索“手工劳作”价值的“往事印象高小华珍藏手稿作品展”开幕。

高小华表示会坚持画大画,坚持”“手工劳作”之路。下一个创作将与沿海的纪念馆合作鸦片战争的题材。说到“手工劳作”的价值,他非常淡然:“如果单从经济上讲,折合成每公尺算,《红岩启示录》和《重庆大轰炸》只是《赶火车》的四分之一。但为了这两个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我拒绝了很多画小画挣钱的机会,就按我的画在画廊每平方公尺19万左右的价格,我5年也亏了不少钱了!”高小华从回国开始,就在自己身上压了很多东西,“我希望压在我身上的东西能以艺术的形式爆发!”他认为油画包含了太多影像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比如视觉冲击力,笔触的动感等等。而对于画大画的理解,高小华说:“第一,要天才;第二,要技术,第三,要艺术;第四,要体力;第五,要机遇。”

当记者谈到艺术品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如陈逸飞辞世之后画价的飙升等问题,高小华先解释了艺术品交易市场这个概念,一般分为第一市场与第二市场。第一市场是画廊、收藏家等直接与艺术家交易的市场,第二市场是拍卖市场。当艺术品在第一市场很难找到时,比如陈逸飞先生的作品成为了孤品,这种艺术品就会在第二市场出现。高小华谨慎地说:“现在,在中国嘉德、荣宝斋等率先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机构的带领下,拍卖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西部不仅第一市场教弱,第二市场几乎也是一片空白。我们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刚成长起来,问题还很多,但我觉得应该看到它好的一面:它也在不断改进与完善,而且速度很快。”夫人梁葵眼里的高小华

他性格很好,对人很温和,是一个好静的人。我们的孩子才8个月,50岁得子很幸运了,他离过婚,10多年有段跨国婚姻,我一般不会去问他的过去。平时他非常着迷电影、电视,以及历史方面的书,偶尔还看看《动物世界》。我觉得他给自己身上加上了很多使命感,他要用画记录历史,因为他觉得除了书、电影、电视之外还要有更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他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因为他的作品除了艺术造诣外,还需要毅力和体力。本版采写实习生吴奕洁

高小华其成名作《为什么》开中国当代“伤痕艺术”之先河,1982年创作油画《赶火车》,被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99年该作品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2003年该作品在北京以363万元拍出。1985年高小华移居美国,2000年应邀回国至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任教。回国后,创作了《红岩启示录》《重庆大轰炸》两幅反映历史题材的大型油画。《重庆大轰炸》于2005年6月18日在重庆的中国三峡博物馆开馆时首度亮相;同日,高小华个展“往事印象高小华珍藏手稿作品展”开展。

相关分词: 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