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高石场

高石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高石场


高石场。四川省威远县高石镇的前身。解放前叫高石场,解放后曾改为高石公社、高石乡,隶属威远县龙会区管辖。自撤区并社以来就是威远县高石镇。目前高石镇管辖原高石乡、民新乡、农建乡的20个村以及高石场、达木河两个社区居委会,全镇面积54.7平方公里,总人口14000余人。威远县高石镇地处威远县城东北部,东邻资中县陈家镇,南与本县龙会镇相邻,西与本县山王镇、铺子湾镇接壤,北紧邻本县黄荆沟镇和资中县宋家镇,距县城12公里。



二、高石场的来历


在很早以前,还没有高石场,威远都还不是一个县。从资州(中)到荣州(县),经过宋家铺出来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大路由长堰塘经过卡房店、大堰塘、童家寺、王家桥到威远,但要远一点。另一条小路由黄婆坳经过止马铺、花椒坡到威远。小路虽小点但要近四、五里路。走大路的客商常常要在卡房店夜宿,走小路的客商往往又需在黄婆坳夜宿。

传说黄婆坳(现称黄坪坳)上的黄婆开的是一个“黑店”。若她两口子看见哪个客商有钱财,就会想法给你下蒙汗药,麻翻后就把你杀了,并做成人肉包子卖给其他客商吃,人骨头就丢在豹子沟。因此,过往的人一般只要不是很急都不愿走小路而临愿转一点走大路,走小路的就是一些胆大的或不知道内情的人。

后来,有个姓李的人在此住店,发现了其中端倪,就约上他家弟兄四人装扮成富商来到黄婆坳住店。偷偷换掉了为他们下的蒙汗药,假装被麻翻,趁他两口子动手之机,四兄弟一齐动手搞掉了这个黑店。于是,他们弟兄就在向威远方向转来点的山坳里另外开了一个店,后人称作老茶店。这以后,从此经过的客商就越来越多,他们弟兄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不久,又有两家人来挨着修房子做生意,生意也仍然很好。逐渐,这里的店房在增加,人也在增加,便形成了一个场。因为这些房子都在山岭上,是三条河的发源地,地势很高,原名高石嘴,人们就给它取名高石场。

在高石场还没有形成规模甚至还不叫高石场时,梁家就在离高石场不到1公里的桐子林山背后修了一个大庙宇,取名叫柏林寺。他家在庙周围修了很高的围墙,围墙沿着山涯且又高又厚,跟城墙一样,把整座山约有几百亩地都围在了里面,形成了一个寨子,人称梁家寨。站在寨内高处,可观千层山,整个寨子开了三道寨门,向南开的大寨门是正门,其他两门分别向东和向北,人称小寨门。大寨门是一条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陡峭而险峻的单人行梯道,进入大门还要经过两道附门才能进入寨内。只有寨子的东面是容易接近的一方,寨主就在墙外挖了一条几丈宽的沟。当社会上闹土匪、出现强盗时,只要把寨门一关,就基本上能保证家人及寨子的安全。那时的有钱有势的人或家族都要修一个寨子或兵洞,以防止和抵御强盗的侵入。

高石场在明朝时候没几间房子。明朝末年张显忠剿四川后,四川剩下的人就很少了。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以来,从湖广、江西、福建等地迁移了很多人来。当时,各地来的人都修建自己的祖庙,成立各自的家乡会。来到高石的广东人修了南华宫,庙内是一个广东人很敬仰的“南华六祖”坐正,因此取名南华宫。湖广人修禹王宫,即夏禹王坐正;江西人修江西庙。在我很小的时候,江西庙就倒了。那天,天浑地暗,瓢泼大雨,突然,一个龙卷风一下子就把庙顶卷走了。四川人就修川祖庙,即川祖二郎神坐正。各行各业组成一帮,都塑本行业的菩萨,修本行业的庙宇。如:屠户帮塑张飞像,修张爷庙;纸货帮的塑蔡翁(蔡伦)像;药铺塑药王菩萨孙思邈;木匠塑鲁班;烧坊塑杜康;油坊塑张葛;染坊塑梅葛……什么观音阁、土地堂、玉皇楼等等也筹建完备。逐渐便形成了规模,成了远近闻名的较大的场镇。

三、保路运动中的高石场


清朝末年四川保路运动,成都杀赵尔丰,威远杀徐官,惊动了朝庭。朝庭特派端方带领湘兵从湖南方向进川来剿四川,刚进川,曾广大就向端大人禀告:四川比不得京城,首先四川地势险要,再就是四川人很狡猾,恐怕不能敌。他将大兵换成湘军马不停蹄地由湖北入川,从重庆方向直抵资州后,就准备先给威远一个下马威。当天就向威远开进,想趁夜给威远一个突然袭击。他的前队刚到蔡家桥(双河)桥上就听到由远而近地吼声,越来越大,其中还伴随着锣鼓声和梆梆声。一时被吓得不知所措,赶紧转去告知端大人,其时端方也摸不清楚情况,不知虚实,兼之又听了曾广大事先的告诫,他只好带着队伍撤退。先到成都去看看。

其实,由于当时高石场阎王碥出事(被土匪袭击)后,地方上就实行了一种“连环法”,一家有事,都以敲梆梆为号,大家都会来帮助你。当天晚上,就有人把消息送回了高石场,说朝庭要来剿威远,首先到高石,就要普烧普杀。一时间,全高石场的人都搞慌了,关的关店铺,藏的藏东西,有的人把柜台都搬走了,有的人投到乡下亲戚处去了,那真是鸡飞狗跳,鸡犬不宁。那时节,各处的梆梆都敲响了,谁知一传十,十传百,一山传一山,传到蔡家桥就把敌人吓退了。

后来,李天榜的长子李中儒在高石场成立“同志会”,李中儒高大魁伟,骑一匹黄骠马,真像一个同治大王。他有兄弟三个,身材都很高大,老二李念儒,在高石场做纸货生意,老三好酒,经常把鸟枪握在手,老四叫李炳文。李中儒有两个儿子名叫静修、觉修。李天榜有了钱就在学堂湾修了私家祠堂——李氏祠。

四、民国初年的高石场


到民国初期,南华宫、禹王宫便重新装修一新。菩萨塑得很好,且全部贴了附金,神龛也装修得富丽堂皇。还有滚龙抱柱,天花板都画了画,在威远全县还找不到那么好的,就是附近几个县我也没有看到修得那么好的。各庙宇都由自己的家乡会来管理。例如广东人的南华宫就是由广东人来管理。大家集资买了土地收租,定期集中开会,逢年过节搞祭祀活动等。只要是广东人,能说广东话的不交钱就可以在庙内吃饭参加活动。有一定威信、有一定势力或有一定能力的人都有可能被选为“庙首”,以便管理庙内事务。

后来,团局就设在南华宫内。团局是一个行政单位,相当于后来的区。当时威远除县城外设有东、南、西、北、新五个团局,东是龙会,南是新店,西是五里号(镇西),北就是我们高石,新就是新场。团局由一个团总,一个师爷,一个跟班和两个传达兵组成。另外,团局上(有时)还设有背棒棒枪的门户练,相当于保安,都是场上住户。南华宫由团局上来管理。庙内也有道人。不准人们去烧香,于是烧香拜佛只有去柏林寺等处。

那时,逢年过节,高石场很是热闹。特别是春节,那就更不用说了,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正月初八玉皇大帝生日,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灯节,又称过大年,都要普天同庆,场上各家各户挂彩灯,各庙宇都要扯灯杆,唱大戏,街上天天都是龙灯、狮灯、牛儿灯、车车灯,一直从正月初一闹到正月十五。人们除了在街上耍以外,都爱到柏林寺去玩。若遇久不下雨,或是出了重大凶杀、伤亡、吊死、淹死等,有鬼魂出现时,为了求神求雨,消灾降福,各帮各派都得在川祖庙派演帮口戏。至到上天普降大雨为止,有时一唱就是两三周。

当时,高石场没有修公路,根据山的起伏分为上街、中街、下街三段,另外有个半边街,各个场口都修有一道门,晚上都要关门。那时没有钟表,场内安排有一个打更匠,每天晚上都定时打更,使人们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时间,以安排生活起居。从半边街上去走右手就是林家巷,因巷内主要是林家在那里打铁,人们也称作尿巷巷儿。走左手就是黑龙江巷,那时,黑龙江巷是个山坳,比半边街高一点。向北(左)上坡是下街,集中了几个庙宇;向南也是上坡,坡上就是中街,是一些做生意的;然后从狗儿市上坡就是上街,上街寨门外有玉皇楼,玉皇楼再上坡就是普贤庙,沿着普贤庙门前一条路,不远处就是柏林寺。那时最闹热的地段就是半边街、黑龙江巷及下街一带,这里是高石场的中心。这一带,集中了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烟馆面馆茶馆无数家,红宝茶馆里唱玩意儿的,说评书的,打麻将的,很是热闹,每晚几乎闹到半夜过。

在民国时期,威远县的北乡高石场,比现在管辖的地盘宽得多,除了管辖民新农建外,连现在的泥河,黄荆沟镇,山王的一些地界,柏花三胜等都属于高石管。北到资州宋家铺、双河、陈家场,白果场;西至黄荆沟、山王、铺子湾;南到威远、民新、农建、柏花;东到李家场、龙会、杨柳等地都到高石场赶场、进货、购物。每遇逢场,来往的人很多,很热闹,在当时的威远县,除了镇西就数高石了。是威远难得的一个大镇。

无论你从东西南北任何方向到高石去,在很远的地方,甚至还在十几里远,只要望见了高石场,首先看到的就是山顶上的普贤庙,就会隐隐约约、仿佛听见人声鼎沸的喧哗声,早早地感受到高石场的繁荣、闹热,急切地想早点赶到。人们说这是地脉龙神的声音。

相关分词: 石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