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能力研究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能力研究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能力研究




图书信息


书 名: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能力研究

作 者:李金生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3月1日

ISBN: 9787010096636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元

内容简介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能力研究》围绕提升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运用现代生态学、系统科学、组织行为学、技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技术管理学等理论和分析技术进行跨学科研究;采用规范研究、综合分析与逻辑归纳、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讨论高技术企业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内在生态系统,探析了高技术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内生因子和形成机理,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的内生能力及其演化机理,系统地研究了高技术企业的关键种因子内生能力、优势种因子内生能力(内生决策能力、内生组织能力、内生激励能力和内生文化能力)和冗余种因子内生能力,并分别构建和实证了高技术企业的关键种因子内生能力模型、优势种因子内生能力模型(内生决策能力模型、内生组织能力模型、内生激励能力模型和内生文化能力模型)和冗余种因子内生能力模型,对高技术企业的内生能力体系及其模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能力研究》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紧密联系我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实际,结构新颖合理,分析论证严谨缜密,文笔流畅,具有较高的创新性。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我国高技术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而且对于我国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及其管理模式的创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据此,我将该书推荐并介绍给从事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及其管理模式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兴趣的人士,以期更多人士的关注和研究高技术企业及其自主创新管理,共同提高我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及其管理水平,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李金生,1974年10月生,江苏盐城人。东南大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能力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企业发展工程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价格认证协会理事等职。主持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10余项,合作出版著作2部;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经济学动态》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3项。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定位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进展

(二) 研究定位

(三) 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框架

五、研究创新

第二章 高技术企业内生能力的理论综述

一、高技术的理论综述

(一) 高技术的内涵

(二) 高技术的外延

二、高技术企业的理论综述

(一) 国外对高技术企业的界定

(二) 我国对高技术企业的界定

三、高技术企业内生能力的理论溯源

(一) “内生能力”思想的提出

(二) 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四、高技术企业内生能力理论的综述

(一) 基于资源基础论的外生能力理论

(二) 基于核心能力的内生能力理论

(三) 基于动态能力的内生能力理论

(四) 基于知识的内生能力理论

(五) 基于组织要素的内生能力理论

五、高技术企业内生能力理论的评析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因子

一、高技术企业的生态系统及其构成

(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演替

(二) 高技术企业的生态体系

二、高技术企业的内在生态系统

(一) 基于现代生态学的高技术企业

(二) 高技术企业内在生态系统的内涵分析

(三) 高技术企业内在生态的构成要素

三、高技术企业生态系统的内生因子

(一) 高技术企业的关键种因子

(二) 高技术企业的优势种因子

(三) 高技术企业的冗余种因子

四、高技术企业内生因子的实证分析

(一) 样本选择依据与样本数据库的建立

(二) 样本数据与样本特征

(三) 实证研究的可靠性分析

(四) 高技术企业内生因子的实证研究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技术企业内生因子的形成机理

一、高技术企业关键种因子的形成机理

……

第五章 高技术企业内生能力及其演化机理

第六章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能力模型

第七章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决策能力

第八章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组织能力

第九章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激励能力

第十章 高技术企业的内生文化能力

第十一章 高技术企业的冗余种因子内生能力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