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




作 者:史万兵 著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9-1

版 次:1

页 数:210

字 数:214000

印刷时间:2008-9-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04143235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公共管理领域一个极具现实针对性的问题——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展开研究。在回顾国内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及态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动力及阻力,并从改革目标、改革途径以及改革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探究了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对策。

本书适用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及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MPA)等各层次学生;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穷所的教学及研究人员的研究参考资料;亦可供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及教育管理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史万兵,女,1967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1984—1991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0—2001年在清华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2003—2006年在东北大学攻读行政管理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纽约大学教育行政与技术系及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做国际研究学者(由教育部留学基金支持),2008年4月开始在东北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型大学管理等。已出版《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经济学》《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等学术著作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行政管理》《中国高教研究》等学术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先后主持和执行主持教育部重大软科学项目“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课题“产学研结合的政府支持方式的国际比较研究”以及“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等教育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等课题l0余项,目前正在主持的项目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规划基金项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2007年择优资助项目“辽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经济振兴研究”、2007年度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支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财政政策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问题的提出

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与举措

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经验

一、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二节 国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二、国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态势

三、国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第三章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宏观理论基础

一、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

二、制度相容原理、制度创新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

三、社会变迁理论

第二节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微观理论基础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重塑政府理论

四、行政改革理论

第四章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第一节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动力

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外部动力

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内部动力

第二节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阻力

一、外部阻力与内部阻力

二、相对阻力与绝对阻力

三、消极阻力与积极阻力_

第五章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政策价值选择

一、效率优先、效益优化、效果优良

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

三、教育平等与教育正义兼顾

四、本土化与民族化凸显

第二节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目标设定

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目标设定的现实依据

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六章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途径

第一节 完善高等教育行政立法与执行机制

一、高等教育立法和法规修订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二、制定和完善高等教育法规应遵循的程序

三、建立高等教育法规实施的监督机制

……

第七章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