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南部海滨,东濒台湾海峡,金门岛历历在目。地理坐标东经11834′18″~11840′54″,北纬2430′49″~2441′27″,面积68平方千米。以距今7000~8000年间的海底古森林和距今l5000~25000年间的古牡蛎礁遗迹共生为特色。与古泻湖(龙湖、虺湖)一起是研究中国东南沿海乃至全球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升降、地壳变动及古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公园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长乐—南澳中生代大型韧性剪切带内,韧性剪切变形遗迹典型丰富,记录了一幅中生代地壳变动的绚丽图景,是研究中生代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区。公园内保留有沙质海岸、红土海岸及基岩海岸等多种类型的海岸地貌景观。从深沪湾到围头角,一系列沙质优良、坡度适宜的弧形海湾与基岩岬角相间出现,别具一格。公园内有中国仅存的摩尼教寺庙—元代草庵寺,和宋代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粱式石桥安海安平桥。此外,还有始建于隋代的安海龙山寺、衙口施琅纪念馆、深林寺、镇海宫、壁山栈道、烟墩山峰火台、围头角眺望金门岛及旧石器遗址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是地质学、地貌学、环境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及史前考古学所关注的热点地区,集海湾、岬角、湖为一体,是一处极具特色的地质科学旅游价值的滨海地质公园。

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其间沙滩绵延数公里,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蓝天碧海之间。滩前碧波万顷。滩面金黄开阔,景色蔚为壮观。沙滩清一色的细纯沙粒,如银屑布地,质细坡缓,沙软潮平。滩床宽阔,舒展广拓,潮漫滩上,涛声柔和。海水洁净,水温适中,是沙滩休闲、踏浪嬉水和开展各种海上沙滩活动的理想场所。沿岸而来,国家级深沪海底古森林自然保护区、施琅将军纪念馆、镇海宫、龙泉宫、大道公宫和烟墩山上的烽火台等人文、自然名胜掩映其中。明代倭乱,这里曾经是抗倭前沿,清初为了统一祖国,施琅曾经在这里牧马练兵,现为全国著名侨乡,风俗淳,人情美,是游客观光的胜地,是海外侨亲和台港澳胞寻根谒祖的摇篮故地。

位于深沪湾土地寮一带低潮区的潮滩上,退潮时可见分布约1平方千米的古森林(松科油松植物C14同位素年龄为7500年左右)遗迹和距今9000多年的牡蛎礁,是研究台湾海峡两岸大地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宝贵的实物资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晋江、石狮两市沿海,面积3400公顷,1991年经晋江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底古森林和牡蛎礁遗迹。

深洲湾处于深沪---金井地堑断陷带,濒临台湾海峡,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埋藏着距今7000 – 8000年的古油杉林,分布区长约400米,宽约50米,出露株数达20余株,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海底古森林遗迹,并且与大片9000多年前形成的牡蛎礁在同一滩面上,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该保护区的建立对研究台湾海峡两岸古气候、古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金门岛 金门岛位于福建省同安县的东南海面上, 东望台湾, 西对厦门, 明代曾筑城墙干岛上, 据说当年郑成功曾起兵于此。

金门原是个荒芜的土石小岛, 后来经人们不断栽培树木, 如今林荫道上树木蔽日, 交通公路网四通八达, 昔日面貌早已不再。金门岛上最著名的古迹, 那就是鲁王矿, 它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了。据史料记载: "鲁王为明太租九世孙, 名以海。京师既陷, 转徒台州, 张国雄等迎居绍兴, 称鲁监国, 督师江上, 画钱塘而守。后为清兵所克, 遁入海, 依郑成功, 辗转到金门, 去监国号.成功初以礼待之, 后渐懈, 以海不能平, 将往南澳, 成功使人沉之海。"另据《辞海大事记》记载: 康熙元年 (1662 年) , 鲁王薨于台湾。由此看来, 两处记载互相矛盾, 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随着1959 年夏季对金门岛历史的考证, 由于发掘了鲁王真圹, 在出土的圹志里, 说明旧时的谬误之处.据圹志载王世系事迹綦详, 卒年为王寅康熙元年 (1662 年) , 并云王素患哮疾, 中痰而死.文武百官遂将其葬于金门东门外的青山上, 前有湖水, 右有石峰。王屡游其地, 曾题"汉影云根"四字于石上。后来鲁王忠骸迁葬重建新墓, 墓背山面海, 前立牌坊, 中建碑亭, 庄严肃穆, 树木茂密, 成为金门岛的一大历史观光胜地。附近的古岗湖, 即是往昔记载的湖水, 湖边有古岗楼, 山腰有古岗亭, 朱梁碧瓦, 无不古色盎然。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于199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段,著名的平潭——南澳变质带中部,福建晋江半岛东南端的深沪湾内,以保护7500年前的古树桩遗迹、9000-25000年前的已胶结古牡蛎礁、石圳海岸变质岩区、老红砂分布区和海岸沙丘等地质景观为主要内容,全区面积 27km2。自1986年发现以来,先后于1990年6月被定为县级保护区,1992年被国务院以国函92 (166)号文确立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深沪湾自然保护区所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主要分布于距海岸100m~200m外,通常水深约 2~3m的潮间带,呈三片分布,已发现有60余棵以上。原始直立状态保存良好。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所等多家单位鉴定,这些海底古森林遗迹以裸子植物油杉为主,夹有皂荚树、桑树、南亚松等多个属种。据多个品种 14C同位素年龄测定,其年龄在距今6761193年至距今7620130年之间。

古牡蛎礁,主要分布于中潮区,礁体长约500m、宽约300m、厚约20~40cm。从壳体分析,主要以长牡蛎、僧帽牡蛎和近江牡蛎为主,直接附着于基岩上,呈原生直立双瓣俱存完整保存下来。根据广州地理所、国家海洋三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系测得的 14C年龄为距今9355年-25800年之间,且大部分样品测得在距今20000-15000年范围内,因此,深沪湾大片古牡蛎生长年代可追溯至25000年-9000年前及晚更新世的最末盛冰期。

石圳海岸变质岩地貌:石川变质岩区是著名的平潭一南澳变质带的一部份。本区由于地处适宜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貌部位,因此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并清楚展示其历经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和所经历的复杂的动力、热力变质作用,使之成为研究该构造带出露最为良好的地点。此外变质岩区由于受海浪、风沙长期作用,形成的诸如浪蚀穴、风蚀壁龛、风动石、象形石等丰富多彩的海岸地貌现象,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也是难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镇海宫 镇海宫主祀七府千岁,七府千岁姓苏名德良,字子文,生于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六一二年)山西武邵人氏,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时遇地方匪寇作乱,民不聊生,苏王爷乃号召十二兄弟,为民除害,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同年九月十六日阵亡,太宗褒封为十二尊王,代天巡狩。清康熙三十四年,东港仑仔顶开始奉祀七王爷,至今己三百余年。镇海宫不论在木雕或石雕方面皆有精致的表现,庙前有一水池,由整体造型可见匠师的用心,尤其是庙中波浪型的神龛和以原木雕刻一体成形的龙柱,将木雕艺术发展至极高的境界,只可惜在去年(1998)二月间因有人在庙中自焚,造成庙宇失火,目前已修复。

晋江施琅纪念馆 施琅纪念馆设于晋江龙湖镇衙口村施氏大宗祠。以文献资料、图表及实物陈列介绍清代靖海将军施琅的生平与平定台湾、统一祖国的光辉业绩。展厅面积400平方米。

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少有识度,智勇出众。初为郑芝龙部将,后因事失和,归顺清廷,由同安副将、同安总兵擢为福建水师提督。郑成功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后,郑氏政权据守台湾,与基本统一全国的清王朝对抗,闽浙沿海长期备受战乱之苦。

施琅为收复台湾,结束国家长期分裂局面,再三请缨,于1683年率水师攻克澎湖,迫使郑氏政权投降。入台后,他提倡轻徭薄赋,安定台湾局势,又力排众议,请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开拓建设台湾宝岛。他的建议为清廷采纳,受封靖海侯。施琅次子施世纶任过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漕运总督等职。居官政绩显著,有“天下第一清官”之誉。六子施世缥随施琅克台后,曾转战伊犁等地,积军功升任福建水师提督,都是较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施氏宗祠系施琅于1687年重建,三进五开间,硬山顶,砖石木结构,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寺,古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俗称观音店。因位于安海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故名龙山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被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

相传该地原有一巨樟,浓荫盖地,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东汉时高僧一粒沙认为这是一棵异树神木,于是请工匠把它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隋越王皇泰年间(618—619年)始建寺奉祀。史载明天启三年(1623年)重修。

龙山寺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靖海侯施琅等捐资修葺。康熙五十七年又扩建,以后历有修葺。近年又再增修扩建。寺坐北朝南,由放生池、山门、钟鼓楼、前殿、拜亭所组成。东西两侧祠庙、斋厨、禅房……鳞次栉比,疏落有致。总占地面积4250平方米。整座寺宇给人幽深而开阔的感觉。

放生池位于寺前,与寺同建。山门两旁华表高耸,在庭前一块镶嵌入壁的大石碑上,刻着“龙山宝地”四个大字。周围墙壁上镌有无数浮雕,精工细琢。庭院左边的钟楼顶端横架着一根檀香木,悬挂一只千斤重的古钟,古钟造型古朴,横腰镂刻着苍劲有力的楷书“天竺钟梵”四个字,“天竺钟梵”是安海的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