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峰尾古城

峰尾古城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峰尾古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候周德兴经略闽省海防,设卫置所,以备防御倭寇侵扰。周德兴亲自巡防全省沿海各要地,兴建诸巡检司,拨民兵防守,分隶于各卫所,以互相策应。并把原设置于沙格的巡检司迁移至峰尾,在惠安知县阎宏的帮助下,营造峰尾城。

峰尾向为海防要地,惠安之门户。它北障沙格,南拒黄崎,与兴化府之吉口、湄洲诸岛互为犄角。峰尾城“控制大海,其巡警守备各画地为界”。原在石狗尾至东楼之高阜处,俗称“旧城”。城垣周围150丈,厚一丈,高一丈八尺,窝铺有六,西北各门建兵马司,建城楼于其上。城中有营房30间,供弓兵居住。“借崇武为其捍蔽,而为之声援,内外相犄,其置周密”。

峰尾旧城经历了17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其范围较为狭小,只能容纳峰尾巡检司防守人员,且与峰尾村民居分离,不能起到保护峰尾居民的作用,兼以“据高乏泉”,饮水都成问题,一旦城被敌人围困,守城官兵将不战自乱。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峰尾巡检司丁某,倡议迁据。上宪批准后,丁巡检及其后任江吉泰即鸠资庀材,修筑新城,并得到惠安两任知县萧继美、叶春及和峰尾民众的大力支持,移于溱集之地。筑造大环场面,“广而倍之”,兼容民居,重建的大环城周围300多丈,城墙洞3丈,高4丈,内外砌石中间填土。城墙上设人行道,阔6尺,设东、西、南、北四大门,女墙五百,楼橹四,挖掘浚沟以护城。并在“旧城顶”制高处筑起烽火台,“斥堠相望”。城外辟有教扬,为弓兵训练之用。新城前后历七年至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而功成。叶春及在其笔记中写道:“黄崎拒其南,沙格遮其北,外面掎以击蓼,庶可以固守矣。“迩年倭人,寻转峰尾而去,习水势者骇之……复有峰尾新城,与黄崎鼎立。合八都(民众)而聚峰尾。”可见在几百年间,峰尾新城起着坑御倭寇和海盗,保一方平安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峰尾商家大兴海上贸易,因此峰尾有“小上海”之誉。便引起日寇的注意,多次遭受日本飞机的轰炸。1937年秋,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为防暴露目标,实行坚壁清野,令拆除各地城垣。于是当地驻军便拆峰尾城垣之石以筑炮台,雉堞城垛丧失殆尽,只剩下4个城门。随后,峰尾民众又挖城基以筑校舍,新旧峰尾城遂均荡然无存。只留下少许见证了历史沧桑的城基石和“城内”“城外”诸地名供人回味罢了。

相关分词: 峰尾 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