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丰川书院

丰川书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丰川书院


丰川书院

近年来,大同地方史料中,凡述及清代大同的县学、府学,就难免要提几句光绪年间的“丰川书院”,遗憾的是总缺少“丰川书院”的来龙去脉。为此,笔者先后查阅了《丰镇厅志》,亦名《丰镇厅新志》、《丰镇县志书》清光绪七年(1881)丰镇厅理事同知德溥主修、麻丽五总纂、民国5年(1916)兴和使者江都单晋禾题跋,中华书局1916印本,(《丰镇一中简史》丰镇一中整理),(《丰镇史料》第一辑1982年版、第五辑1985年版,《丰镇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印),(《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三辑,1985年版,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现将“丰川书院”发展脉络及演变过程综述如下:

清雍正十三年(1735),经山西巡抚觉罗石麟禀奏照准,在天镇新平路长城外的高庙子和大同得胜路长城外的衙门口(今丰镇市城关镇)分设丰川卫和镇宁所,隶属大朔理事通判管辖。清乾隆十五年(1750),裁汰卫、所,改置丰镇厅,由大同府阳高通判移驻管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改属山西大同府管辖。清光绪十年(1884年)丰镇厅更名为丰镇抚民厅,改归山西省归绥道管辖。至此,丰镇厅还尚未建立官学(学校)。

光绪丁亥(光绪十三年,1887),经山西巡抚张之洞奏请允准,建学以明伦,才于光绪癸巳(光绪十九年,1893),由丰镇抚民厅同知刘鸿逵将原厅治东南隅之官亭遗址改建为书院。其时,书院置大门一楹、二门一楹,前院内有讲堂三楹,讲堂东西各有书室一楹、东西厢房各三楹;中院迎面是正庭三楹,正庭的东西两侧各有书室二楹,东西厢房各五楹,厨房一楹;正庭之北后院内有正房七楹,东西厢房各三楹。碑记与匾额皆由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举人郝耀章撰书,匾曰:丰川书院。

同年,丰镇抚民厅同知刘鸿逵又以厅治之西南置地建立文庙,后经继任同知刘景林踵事兴修,三载落成。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丰川书院奉文改为丰镇学堂(丰川官学堂)。易名后,堂斋屋舍一仍其旧。

1911年辛亥革命废帝制,建共和,丰镇厅改为丰镇县,丰镇学堂亦更名为丰镇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校名改为丰镇县立第一高等学堂。1914年学校随丰镇县划归察哈尔特别区管辖。五四运动后,校名改称丰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28年又改称丰镇县立第一高、初两级小学校。1929年绥远省初立,学校随丰镇县划归绥远省管辖。1931年,学校按照所在街道取名为丰镇县立南门街小学校。“七七”事变后,校址被日军侵占,学校被迫易址。抗战胜利后,经中共绥蒙区党委、政府批准,在原校址筹办“绥蒙中学”,并对校址进行了扩展,委武达平任校长。1947年2月,国民党占据丰镇县,遂于此处创办了绥远省简易师范学校,委郭良田为校长。1948年9月丰镇第四次解放,学校复课,旋更校名为绥蒙第一中学。1949年6月19日,奉绥远省政府令,学校改名绥远省立第一中学,当时学校的教职员工有43名。

1950年3月,学校更名为绥远省立丰镇中学,同时,购置民房、土地用以扩建宿舍、操场等设施。“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度撤中学改称丰镇五七大学。1969年五七大学外迁,恢复丰镇中学校名。同年10月,与丰镇城关中学合并,改称丰镇五七中学。1972年丰镇县第二中学成立后,丰镇五七中学即更名为丰镇县第一中学。撤县建市后,丰镇县第一中学顺延为丰镇市第一中学。

当年,丰川书院因建立在大同府曾经管辖过的地盘上,一向多为大同各类史志所关注,认为是大同地区的一所书院。其实,就丰川书院本身而言,早在建立之前的清光绪十年(1884),丰镇抚民厅就已划归山西省归绥道管理了。由此可以看出“丰川书院”从建立到改名的九年间,是与大同没有任何地域关系的。

按理说,根据丰川书院所处地界,正是当年镇宁所的辖区,与远在天镇一带的丰川卫似乎并无瓜葛,不知先人们为何引用“丰川”二字命名书院,若是称其为“镇宁书院”或“丰镇书院”似乎更在情理之中。

注:原载于2004年11月6日《大同晚报》16版“九龙壁”专栏,原创作者:李大宏 李大钧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相关分词: 丰川 书院